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3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要去?這個孩子:“不要緊,去好了。”那麼就去了。去了,父子兩個,乘了白象,乘了白象到皇宮。那個國王很高興了,象來了嘛。叫他們一起進去。進去之後,國王假裝地招待他們,給吃點東西什麼。吃好之後呢,就跟他說:“你們回去吧,這個象麼不要帶回去了,擺這裏了。”這個長者有點舍不得,孩子說:“沒關系,走吧。”他也很高興地走掉了,走掉了之後,當他們出了王宮之後,那個象就不見了,進了地下就不見了。在王宮外面呢,又冒出來了,他們騎了象又回去了。後來這個小孩子認爲,這個象,國王看上了,倒不如出家去了,他就出家了。出了家之後,佛在世嘛,出家之後,這個象還是跟了他。那麼他跑到哪裏,象跟到哪裏。那麼一個金象嘛,還會屙大小便是金子嘛,那就看的人很多了。他跑到哪裏呢,那些老百姓圍觀圍到哪裏,他很不自在。修定也修不成,就給佛說:“這個象好倒是好,不過對我修行有點妨礙了。”佛說:“你給象說好了,我現在出家了,不需要了,說叁遍,象就沒有了。”那麼這個,他就如法地說了叁遍,象就沒有了。那麼這個人家就問了,“他爲什麼感到這麼福報呢?”佛就說,他在迦葉佛的時候,那麼迦葉佛涅槃之後嘛,造塔。也是跟釋迦牟尼一樣,他入胎的時候,從兜率天,乘了白象到母入胎的。那麼在塔裏的畫裏邊,乘的這個白象呢,這個金掉了一點點。那麼正好有個人他來繞塔,他看到之後呢,他感到這個畫像裏邊,這個白象的金掉了,這象是菩薩乘的,應當把他補好。他就用泥巴補好,顔色也塗好,就是這一個小小的事情,就感了以後,永遠是一直到他出家修行成功,都是有這個金象跟了他。

  那麼這些公案呢,就都說明了,業會增長的。造的時候很小的業,但是果報呢,卻是極大,不要看……。也就是叫我們注意了,不要看了這惡業很小,不在乎,將來果可能是産生極大的苦果,所以不要輕視那些小的惡業。

  

  複次屍羅、軌則、淨命、正見四中,後未虧損,前叁未能圓滿清淨,少虧損者,說生龍中。

  “複次屍羅、軌則、淨命、正見四中,後未虧損,前叁未能圓滿清淨,少虧損者,說生龍中”,那就是說出家人了,出家人“屍羅”,就是那些戒;“軌則”呢,那些威儀;“淨命”,就是不邪命,以正當的養命;“正見”,這個知見不錯。這個四個東西裏邊,“後未虧損”,只要正見沒有虧損,正見還是沒有損害。就是說,知見是正的,沒有一點點邪的。那麼前面叁個,戒也好,軌則威儀也好,淨命也好,不太圓滿,就是犯了一些的。那麼這樣的人呢,他不下地獄的,生了龍裏邊。所以說,正見很要緊,你知見邪了,那怕你戒清淨也不行。所以知見正的呢,戒、威儀、淨命都不太圓滿的,有一點虧損的,但是呢,還可以生了龍中。

  

  《海龍王請問經》雲:「世尊我于劫初,住大海內,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。爾時大海之中,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,我亦減少眷屬。世尊,現大海中,諸龍龍子龍女,悉皆如是無有限量,不能得知數量邊際,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。世尊告曰:龍王,若于善說法毗奈耶而出家已,未能清淨圓滿屍羅,虧損軌則,虧損淨命,虧損屍羅,未能圓滿,然見正直,此等不生有情地獄,死沒已後,當生龍中。」

  《海龍王請問經》裏邊這麼說,“世尊我于劫初,住大海內,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。爾時大海之中,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,我亦減少眷屬”,那麼《海龍王問經》裏邊,就說了,這個海龍王就跟佛說,他說在劫初的時候(這個龍的壽命很長),他們住在大海裏邊,這個時候,碰到拘留生如來出現世間。這個時候,大海裏邊,所有的龍子龍孫,龍,龍子龍女,都少了,他的眷屬當然也少了。那麼“世尊”(尊稱,對佛),他說:“佛啊,現在的海裏邊呢,龍,龍子龍女都是數量無量無邊,”“不能得知數量邊際”,到底多少數字,數也說不清楚了。“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”,他就問佛了:有什麼因緣呢,過去很少,現在多得不可數?

  “世尊告曰”,佛就告訴龍王。“龍王,若于善說法毗奈耶而出家已,未能清淨圓滿屍羅,虧損軌則,虧損淨命,虧損屍羅,未能圓滿,然見正直,此等不生有情地獄,死沒已後,當生龍中”,那麼就是說,佛就給龍王說了。龍王,假使說在“善說法毗奈耶”,那就是說在佛出世的時候了,他能夠講法了,講這個戒了,在這樣子的時候,你能夠出家修行的。但是呢,對這個圓滿的屍羅,不能圓滿,不能清淨,不能圓滿。而虧損了這個軌則,虧損了淨命,也虧損了屍羅的。就是前面叁個是不太圓滿的,不太清淨的。但是呢“見正直”,正見沒有壞,這些人呢,不生有情地獄,不生前面說的,八熱地獄。那麼他們生哪裏呢?死沒以後,他們死了以後,生了龍裏邊。

  

  此複說于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,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,金仙大師教法之中,有六十四俱胝,迦葉大師教法之中,有八十俱胝,吾等大師教法之中,有九十九俱胝,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屍羅增上,于龍趣中已生當生。

  “此複說于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,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,金仙大師教法之中,有六十四俱胝,迦葉大師教法之中,有八十俱胝,吾等大師(就釋迦牟尼佛)教法之中,有九十九俱胝”,那麼就是說拘留孫佛的時候,出家在家的弟子有九十八俱胝那麼多。金仙就是拘留孫以後的一個佛呢,出世的時候,有六十四俱胝。迦葉佛(這是賢劫的七佛嘛,過去七佛裏邊),迦葉佛出現的時候,有八十俱胝的弟子。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呢,九十九俱胝。

  “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屍羅增上,于龍趣中已生當生”,他因爲對軌則、淨命、屍羅,他們虧損了,這些的原因,他將來生到龍裏邊,或者已經生了,或者當要生,將來會生。

  

  吾等大師,般涅槃後,諸行惡行,毀犯屍羅,四衆弟子,亦生龍中。然亦宣說,彼等加行,雖不清淨,由于聖教尚未退失,深忍意樂,增上力故,從龍死殁,當生人天。

  “吾等大師,般涅槃後”,就是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呢,“諸行惡行”,那些行惡行的,毀犯屍羅的,四衆弟子,將來也要生龍裏邊。

  但是生龍裏邊呢:“然亦宣說,彼等加行,雖不清淨,由于聖教尚未退失,深忍意樂,增上力故,從龍死殁,當生人天”,他們雖然是“加行”――就是前面的軌則、淨命、屍羅不太清淨。“由于聖教尚退失”,對佛教的信心、正見,沒有退。那麼他們對這個叁寶的“深忍意樂”,非常之極端地相信,有這個意樂心,這個歡喜,那麼這個增上力,這個力量的緣故呢,龍死之後還要生到人天上去。那就是說正知正見不能喪失了。正知正見在的時候,雖然前面虧損一點,也就生了龍裏邊。龍生了之後,將來還能生人天,還能夠繼續修行。那麼正見一喪散失之後呢,那就完了,下這個有情地獄去了。

  

  除諸趣入于大乘者,一切悉當于此賢劫諸佛教中,而般涅槃。

  “除諸趣入于大乘者,一切悉當于此賢劫諸佛教中,而般涅槃”,那麼除了進入大乘的,進入大乘的麼要度衆生了。那麼假使不進入大乘的,在賢劫的佛裏邊,他們都會涅槃,都是了生死了,了掉了。這些雖然,暫時在龍裏邊,將來還會生人天,碰到以後的佛,就會了生死,就了了。那麼趣入大乘的呢,他當然了,還要度衆生的事情,他就不趣涅槃——“智不住生死,悲不入涅槃”,就是這個樣子,這是大乘的,這除外。

  

 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,如影隨形,皆能發生廣大苦樂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,雖微善業應勵力修,微少惡罪,應勵力斷。

  “是故微細黑白諸業,如影隨形,皆能發生廣大苦樂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,雖微善業應勵力修,微少惡罪,應勵力斷”,那麼講了那麼多,應當得個結論了。就是說應當知道,很小的、微細的黑業惡業,或者微細的白業善業,他做了之後,不會消失的。“如影隨行”,跟我們影子跟了我們人一樣,離不開的。而且不但離不開,而且都能夠産生廣大的苦樂報。所以說不要看到惡(不善業)小,隨便做了,但是果報卻還是不小的,很大。那麼我們該怎麼作呢?“當生堅固決定解已”這個道理,産生堅定不移的決定、勝解之後。那麼就“雖微善業應勵力修”,雖然這個善業不大,但是不要輕視,還要努力去修;雖然這個惡業,惡的罪不太大,要“勵力斷”,要把它斷掉。因爲它雖然小,果報卻不小。那麼我們要善的呢,要好好修;惡的呢,決定要斷。

  

  如《集法句》雲:「如鳥在虛空,其影隨俱行,作妙行惡行,隨彼衆生轉。如諸少路糧,入路苦惱行,如是無善業,有情往惡趣。如多有路糧,入路安樂行,如是作善業,有情往善趣。」

  “如《集法句》雲:如鳥在虛空,其影隨俱行,作妙行惡行,隨彼衆生轉”,我們說鳥在虛空,它是騰空了。應當沒有東西跟了它跑了。但是它的影子確是不離開它的,盡管你騰空,但是地下這個影子,你飛到哪裏,它就跟到那裏。那就是我們造業,造了業之後,不管你在叁界哪一個,非想非非想天也好,你下地獄的阿鼻地獄也好,再高再低,這個業報你逃不了的。那麼你做了妙行呢,善的了,惡行是不好的了、不善業了。跟了你——衆生,你跑到哪裏,投生到哪裏,跟了你轉,這是不會離開的。

  “如諸少路糧,入路苦惱行,如是無善業,有情往惡趣。如多有路糧,入路安樂行,如是作善業,有情往善趣”,那麼這個下邊做個比喻了,假使你走路,帶的糧,我們說旅費,帶得很少,那麼你這個趕路的時候呢,就很苦惱了:吃也吃不飽,乘車也乘不起,也受很多的苦。那麼同樣的,假使你沒有這個善業。就是說你的路糧呢,比方是善業了。你在叁界裏邊輪轉的時候,沒有善業的話,那你決定到惡趣去了,受苦惱了。就在路上,既沒有路糧,也沒有旅費,那是受苦了,那麼這是不好的。“如多有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