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雲:“若誰一切過,畢竟皆永無,若是一切種,一切德依處。設是有心者,即應歸依此,贊此恭敬此,應住其聖教。”謂若有一,能辨是依非依慧者,理應歸依,無欺歸處佛薄伽梵,由此亦表法及僧寶。如《歸依七十頌》雲:“佛法及僧伽,是求脫者依。”

  “如《百五十頌》雲:若誰一切過,畢竟皆永無,若是一切種,一切德依處。設是有心者,即應歸依此,贊此恭敬此,應住其聖教”,那說我們要歸依的境是哪一些呢?這個要求呢,這個《百五十頌》裏邊就提出來了。“若誰”,這個人,他也不是指哪個,只要有下邊功德的人,這樣的人我們要歸依的。

  那麼就像《俱舍論》一樣的,因爲當時著《俱舍論》的時候,一些外道都說自己是佛。現在也有,印度教,他說他是薄伽梵,一個教主。那麼你說我們歸依佛,他說我也是佛,那就混淆了。那麼我們就不說佛,有這樣功德的人,我們就歸依:“諸一切種諸冥滅,拔衆生出生死泥”,能夠諸一切種冥,諸冥都滅掉的,能夠拔衆生出生死泥的,這樣的人,我們歸依。那麼就是說,只有佛才有,你們外道是沒有的。

  這裏也一樣,哪個人有這種功德?什麼功德呢?“一切過,畢竟皆永無”,就是“一切種冥諸冥滅”,一切煩惱習氣、染汙的無知,不染汙的無知,都是滅得光光的,全部滅掉的。“畢竟皆永無”,什麼都滅掉的。“若是一切種,一切德依處”,一切的功德依止在他那裏的。那就是說,一切智慧圓滿的,一切悲心圓滿的,這樣的人。

  “設是有心者”,這樣子這個人呢,只要有心的,什麼有心呢?有這個智慧的,能夠辯辯別,這是對的,這是錯的,這是該歸依的,這是不該歸依的。有這樣子辨別人的人,“即應歸依此”,那麼除非是一個傻瓜,或者是白癡,或者是動物,沒有腦袋的,那麼他不知道歸依哪個。如果說有這個心的,有這個智慧的,辨別是非的心的,那麼看到這個人,一切過失都滅完的,就是斷德圓滿的,煩惱習氣都斷完的,一切功德又圓滿的,悲心悲德跟智德都圓滿的,這個人,只要有心的、有智慧的,哪個不歸依呢?就要歸依他。

  “贊此恭敬此”,不但是歸依,要贊歎他,要恭敬他。還要“應住其聖教”,要根據他的教來學,住在他的聖教裏邊。

  “謂若有一”,這是《百五十頌》裏的頌,宗大師給你解釋一下。假使有一個,“能辨是依非依慧者”,就是“設是有心者”,這個心就是說能夠辨別這個是該歸依的,那個是不該歸依的――這個智慧,有這個智慧的人。,“理應歸依”,那麼你必須要歸依這樣的人,。“無欺歸處佛薄伽梵”,歸依什麼?無欺的歸依處,沒有欺騙的,真真實實的,一切功德圓滿的,一切過失都斷完的——佛、薄伽梵、世尊。那麼這樣子的佛世尊呢,我們是有一點點智慧的人呢,就非此不可,一定要歸依他。“無欺歸處佛薄伽梵”,歸依什麼?無欺的歸依處,沒有欺騙的,真真實實的,一切功德圓滿的,一切過失都斷完的——佛、薄伽梵、世尊。那麼這樣子的佛世尊呢,我們是有一點點智慧的人呢,就非此不可,一定要歸依他了

  “由此亦表法及僧寶”,既然佛要歸依佛了,當然連帶了,佛說的法當然要聽了,要歸依法了。依佛的法修行的人,當然也要歸依了,僧寶了。依佛的法修,真正的僧寶是賢聖僧,依佛的法修行,得了證果證道的,這樣子的人你怎麼不歸依呢?所以說,歸依佛就連帶說就也要歸依佛所說的法,也要歸依,依佛的法修證得到成果的――僧寶,都要歸依。

  “如《歸依七十頌》雲:佛法及僧伽,是求脫者依”,,《歸依七十頌》裏邊說,佛、法、僧伽(僧團),是我們的歸依的依,所依的地方。,“是求脫者依”,要求解脫一切苦難的人,就非依止不可――叁寶。,除此叁寶以外,一切你去歸依他,徒勞、沒有用。苦還是離不了苦,爲什麼?他們本身的教主還在苦難之中,還在輪回之中,怎麼能救你的苦呢?所以說這個很明顯了,只有佛是永出叁界,而且能夠度一切衆生的。阿羅漢雖然是出叁界了,但是不發菩提心,沒有這個悲心度一切衆生,那麼你求他,他涅槃了,不管你了。那麼只有佛是無住涅槃,到處在度衆生。

  那麼這個呢,宗大師是非常巧妙,從苦就引出歸依叁寶;從歸依叁寶,就指出歸依的人;從歸依的人又帶出法寶、僧寶。這裏把歸依叁寶的境就拿出來了。

  

   癸二 應歸依此之因相

  

  應歸之相分四。初者,謂自即是,極調善性,已能證得無畏位故 。若未得此,則如倒者依于倒者,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。

  “應歸之相分四”,那麼歸依的相呢,下邊又給你分了四項來說。

  “初者,謂自即是,極調善性,已能證得無畏位故。若未得此,則如倒者依于倒者,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”,第一個,我們所歸依的人,必須他自己已經是“極調善性”,他的心極調善,就是說前面說的一切過失都滅完了,一切功德都證到了、圓滿了,是“極調善性”。那麼他本身做到了,“已能證得無畏位故”,他已經證到無所畏懼的位。我們衆生有怖畏,佛,他毫無怖畏,他不存在(怖畏)。我們不是開始念《心經》嘛,“心無挂礙,無挂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”,證到這個解脫位的時候,這些都沒有了。那麼他是證得無畏的位子了。

  “若未得此,則如倒者依于倒者”,假如是說你歸依的人沒有達到這個高度的,沒有得到這個的,那麼你歸依他,等于“倒者依于倒者”,本身他自己是顛倒的,你去依靠一個顛(倒)……,你本身是顛倒的,因爲是你要求救,但是你依靠的人還是一個顛倒的。它依我們普通說的麼,就是瞎子依一個瞎子。你眼睛看不到,又想人引導你走路不會走錯,結果你找了一個,又是一個瞎子,你要找一個瞎子幫你引路,那不是糟糕了嗎?那麼我們說,要求離苦,要歸依,求一個救,那麼歸依叁寶嘛。搞錯了,歸依其他的天魔外道去了,那就是瞎子依了瞎子跑,亂跑,結果墮入火炕去了。那這個是救不了苦了。

  所以說一定要睜開眼,所以佛教要智慧的。沒有智慧,糊裏糊塗,迷信,解決不了問題的。你一定要睜開眼睛看一看,哪些是該歸依的,哪些不該歸依的。然後你該歸依的就要歸依,不該歸依的,不要歸依,這才是不會錯。所以說要歸依的人,必定是有這麼大的“極調善性”,就是證到無畏的位子的,就是前面說的功德圓滿證到的,過失一切都沒有的。然後,你依靠他,有辦法。

  假使不夠格的,那麼等于是這個人——本來你是顛倒,你依靠的人,還是顛倒的——那這怎麼能解決問題?不能解決的。“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”,因爲這些人,他自己還沒有達到無畏的位子,一切怖畏之中,怎麼救人呢?他自己還在苦難之中,有苦難就有畏懼,無畏的話,一切苦難都除完了,無畏了。那麼,他沒有達到這個要求,他還在怖畏之中,你要求他解脫你的怖畏,怎麼達得到呢?這是不現實的。

  

  第二者,謂于一切種,度所化機,善方便故。此若無者,縱往歸依,亦不能辦所求事故。

  “第二者,謂于一切種,度所化機,善方便故。此若無者,縱往歸依,亦不能辦所求事故”,那麼這個人,他得到無畏的位,可以救度你,但是說他還要度衆生有方便。“謂于一切種,度所化機”,各式各樣的所化的機,你要度他,要有善巧方便。這個人是怎麼的,你要怎麼度他,那個怎麼的,那麼度他,那麼這個才能度的,把人都度掉。“此若無者”,假使說他自己倒功德很大,但是沒有方便善巧,度衆生的方便善巧沒有。那麼“縱往歸依,亦不能辦所求事故”,你去求他,歸依他了,他沒有方便善巧,救不了你,就像我們經常引的公案。

  有二個人歸依了舍利弗、目犍連,就是證不到果,後來去問佛了。佛說:“你修什麼?”他說:“我修數息觀。”“你以前幹啥的?”他說:“我以前是洗衣服的。”又問那個:“你修什麼?”他說:“我修不淨觀。”“你幹啥的?”“我是打鐵的。”佛說你們調一調,打鐵的你修數息觀,洗衣服的你修不淨觀。這麼一調,好了,都證阿羅漢了。怎麼?方便善巧。打鐵的一錘一錘,一、二、叁、四,正好數息。洗衣服的,衣服上的髒,尤其是病人,那些大小便,搞不清楚的,髒看慣了,不淨觀一修,馬上就見效了。那麼這個方便善巧有了,才能度人了。即使你自己解脫了,沒有方便善巧的話也度不了人了。

  所以說,第二個要求,{即使你是能夠除無畏位了},但是你還要對度一切衆生方便善巧,要有。你不能人家求你,這個法,那個衆生求,還是這個法,這個不相應就救不了了。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有,這個是第二個要求。

  

  第叁者,謂具大悲故,此若無者,雖趣歸依,不救護故。

  “第叁者,謂具大悲故,此若無者,雖趣歸依,不救護故”,第叁個,要求大悲心。他第一個,自己的功德完整了,方便善巧也有,大悲心沒有,你去找他歸依,“哎呀,煩得很,我沒有空。”好了,一句話把你打發走了,那麼你還是救不了。,要有悲心,所以第叁個呢,要有大悲心。

  

  第四者,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,未將爲喜,要以正行而修供養,乃生喜故。此若無者,則定顧視先有恩惠,不與一切作歸處故。

  “第四者,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,未將爲喜,要以正行而修供養,乃生喜故”,第四個,就是說我們要歸依的人,你去財物供養,他並不認爲好,而去如法地修行的供養,他才高興。

  “此若無者,則定顧視先有恩惠,不與一切作歸處故”,那麼這個什麼重要呢?假使說這個沒有的話,那麼有錢的大興供養,他就救他;沒有錢的供養不起的,就不管了,那還是不行。所以說有的人,他固然很發心,供養了很多,他就一個――好象“我供養你那麼多,你給我特別地要照顧”,這個心不要起。佛是大慈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