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悲,平等的。你供養多,固然對你是大悲心。但是他供養少,不能說:“他供養那麼少,你不要去理他,你專門給我說法好了。”,不行的,佛是都照顧的。

  能使佛歡喜的呢,就是如法修行――“正行”,你只要有正行的話,佛說的話,你去依佛而行的話,佛都歡喜。佛說了半天,你不聽他的話,你另搞一套的話,那當然了,不得佛歡喜了,也得不到加持的。那麼你不要財,不是說財供養不好了,財供養當然是好了,但是法供養更好,這個我們經常說的。法供養是最勝的供養――如說修行供養。,你如果對佛說的話,好好地修行,,佛也會歡喜心,管你有錢沒有錢,他都歡喜,要救度。那麼財供養很好,財供養又能夠以法供養,如說修行,那更好了。如果財供養而不修法,有些人大財主,他對大法師天天供養,就要求法師,對他要特別地照顧,而他又不修行。,那個算盤打錯了,法師如果是――學法的法師,就不會對你特別照顧了,那是要看你是不是如法修行的了。

  所以說,“此若無者,則定顧視”,假使說沒有這個功德的話,就是對財物供養是生歡喜心,對正法供養是無所謂的話,那麼“先有恩惠”,就是先大大供養的人,就給要特別照顧了,而對那些其他沒有供養的人,不給你作歸依了,就不加持了,那麼也不夠。

  所以說這四個條件都要有,這個四個相都要有,一個近一個,一個近一個。

  

 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, 善巧于畏度他方便,普于一切無其親疏,大悲遍轉, 普利一切有恩無恩,是應歸處。

  “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 ”,第一個,自己所歸依的人,要解脫一切怖畏的,自己解脫了。自己解脫,才能救人家解脫,自己都還在怖畏之中,你怎麼救人呢?所以第一個要求,自己解脫一切怖畏,證到無畏的位。

  第二個,“善巧于畏度他方便”,在怖畏之中,如何度其他的人出怖畏,有善巧方便。

  第叁個,“普于一切無其親疏,大悲遍轉” ,度的時候沒有親疏,“大悲遍轉”,大悲心普及一切,不講親疏的。我們佛教徒就是這個――是不講親疏的,也不講財供養多、少的。

  我在文革的時候回上海了,我們的親屬經常給我說那個話,“手臂麼朝裏彎的,你這個手臂不朝裏彎的”,就是對親戚沒有什麼感情的。我說:“是這樣子的嘛,你親戚朋友,你是我哥哥姐姐,我爲啥特地給你照顧呢?”人家居士很發心學佛的,我爲什麼不睬他?他說“手臂朝裏彎的,我手臂朝外彎。”也不是朝外了,我一樣的嘛,你哪個要修行,我就照顧哪個。你不說你是親生的兄弟姐妹,我就特別照顧,這個佛教徒做不到的。那麼這個第一點,就是說,要大悲心,一切無有(親疏)。我們雖然沒有大悲心,但是要學佛的大悲,沒有親疏。

  第四個,“普利一切有恩無恩,是應歸處”,要一切對你有恩也好,無恩也好,都是要利益他的。這樣的四個條件得到的呢,是該歸依的地方,歸依的處。

  

  此亦唯佛方有,非自在天等,故佛即是所歸依處。

  “此亦唯佛方有”,這個功德,只有佛有。“非自在天等”,那麼印度的歸依大自天,歸依他化自在天,歸依什麼毗搜紐天等等,這個都沒有這些功德,那麼是屬于天魔外道,所以不能歸依。就是他本身沒有這個功德,沒有這個功德,就不能度我們。我們要求度的話,唯一要具足這個功德的人。,那除佛以外,沒有其他的,所以說要歸依佛了。“故佛即是所歸依處”,所以說佛就是我們歸依的地方。

  

  由如是故,佛所說法,佛弟子衆皆可歸依。

  “由如是故,佛所說法,佛弟子衆皆可歸依”,因爲佛是歸依的處,那麼佛說的法,當然我們要聽了,也是我們可歸依之處了。依了佛的法修行的,證果證道的佛弟子,當然也是我們的歸依處了。所以說叁寶就這麼來的。

  那麼今天時間過了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第叁十五講

  

  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我們前一段時間講了這個叁惡道的苦。講這樣的苦講的原因,就是說要從苦裏邊生起怖畏心,那麼就要求解脫了,解脫這苦難。同時,要求從苦裏邊把我們拔濟出來,得到解脫的道路。要依靠誰?唯一的,依靠叁寶。那麼觀苦的目的就在此了。那麼有的人呢,觀苦觀了一邊去了。“這個地獄的刑具麼是太老化了,要改現代化武器來弄了。什麼油鍋裏麼,爲什麼這個人罪是一點點就油鍋,那個罪重還是油鍋。”這些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,希望討論的時候,不要去管這些事情。這個討論之後,無義,對你求取解脫的歸依的心不産生效果。

  所以說業報的輕重,這個後面我們就要講了,它小的業可以感重的果;大的業也可以感輕的果,這個有很多的因素在裏邊。發的意樂心是極猛利的,極殘酷的心,小罪變大罪。那麼還有這個什麼,經常做的,跟偶爾作一下的,也是不一樣的。經常做的,我們就打個比喻,滴水穿石,經常屋檐上經常滴的小水一點點,但是時間久了,石頭可以打個洞,但是你偶爾滴一下水,不會。所以說還有你是比丘僧,你作的罪就比人家大,因爲你受了二百五十條戒律了,你作了小罪也要感重罪。那麼你畜生,它什麼都不懂,它偷一個東西吃了,這個罪不會太重。那麼還有,你對的對象,叁寶、父母,作的得罪特別大。對一些螞蟻蚊子,那個罪要小一些。所以說這個因素很多,只有佛才能夠徹底地觀清楚。這些呢,我們在業報的時候,原則上是要學的。但是具體的東西,你還解決不了。所以這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。

  我們在《科頌》裏講過這個話,不思議的事情呢,不要去思議了。業果是不思議的,唯有佛才能徹底了解的。你不思議的事情,你要去思惟的話,結果呢,發狂了。這個我們討論的目的達不到,結果你走了一邊去了――著魔了。這個希望討論呢,納入正規,不要亂討論。

  觀苦的目的,就是要求解脫苦難,求解脫道路;再一個就是說要走上解脫,依靠什麼?唯一的,叁寶。其他的沒有這個能力,他自己還沒有解脫,自己還沒有達到完善的境界,是沒有辦法引導我們走向真正解脫道路的。那麼這才是我們要討論的真正的目的。希望大家討論的時候,不要鑽牛角尖,搞了一邊去了。

  那麼上一次,我們就講到歸依的相分四個:

  第一個,本身就是 “極調善性”,全部調伏好的,就是說一切過失都除掉的,一切功德都圓滿的,得到無畏的位子了,一切怖畏都除掉了。那麼這樣子的人呢,可以依靠。否則的話,他自己沒有達到這個,他自己還有怖畏,還沒有達到完善的境界,那麼依靠他,就像瞎子帶瞎子走一樣,一下下火坑。這個是一定要依靠這樣的人。

  第二個,雖然有這樣的人了,他對所化的機,要有方便善巧,如果他自己完善了,方便善巧沒有,那麼度的人呢,他也沒有善巧的方法度他,也度不了。

  第叁個,即使他自己本身是完善的,功德圓滿的,也有方便善巧,但是沒有大悲心。沒有悲心,他對有一些,跟他要好的他度了;一些不相幹的,他不度。這個,也不行,也不能救度一切。

  第四個,假使說他前面叁個都具備了,但是,對那個供養的人生歡喜心,對不供養的不在乎。就是說對自己有好處的,那麼給我把他歸依,給他加持;對自己沒有好處的,那就不管,這樣的人不平等,也不行。

  所以說,我們要具備前面的條件的,四個都圓滿的,那麼這樣子呢,是真正的歸依的地方。那麼具備這個功德的,我們到處觀察,一切天人、修羅、天魔外道都不夠這個條件,那麼只有佛才有這個圓滿的具足這四個條件的。所以說我們要歸依的決定是佛,其他的人都不堪能作我們的歸依處。那麼當時印度的外道呢,大自在天,還有這個什麼毗搜紐天,還有他化自在天等等,這些他們本身不具這個條件,就不能作爲我們的歸依處。

  “故佛即是所歸依處”,那麼決定下來呢,唯一的可以歸依的決定是佛,其他的不是。“由如是故,佛所說法,佛弟子衆皆可歸依”,因爲佛是可靠的,可以歸依的,那麼佛說的法,當然是正法了,是我們要走上解脫的方法,絕對也是可以歸依的。佛的弟子,依了佛的法修行,證果證道的當然是我們的歸依處,他可以幫助我們走上解脫道路的。所以說我們的真正可以歸依的,決定只有叁個:佛、法、僧。這叁個是我們脫離一切苦難的寶貝。除此之外都不能歸依,只有歸依叁寶。那麼這個都是經╛過智慧抉擇的,不是隨便選幾個拿來說:“哦,我歸依了。”這個不是馬馬虎虎的。

  

  由是若于《攝分》所說此諸理上,能引定解,專心依仰,必無不救,故應至心發起定解。

  “由是若于《攝分》所說此諸理上,能引定解,專心依仰,必無不救,故應至心發起定解”,這些是《瑜伽師地論 ∙ 攝決擇分》裏邊講的,這些道理,能夠引發定解。就是說決定如此,不可轉移了,這個理解生起了。那麼我們專心地依靠、信仰它,一切苦難“必無不救”,都能救。

  那麼問題就在我們信不信?信不信的前提又是有沒有定解?那麼有些人對佛說的話懷疑,地獄到底有沒有?後世到底有沒有?沒有生起定解,那麼信仰也不會專誠。結果,你要想求救,也不一定救得了。,因爲你本身自己沒有這個至誠懇切的求救心,信仰也不夠,那麼這個效果呢,當然不好。所以問題在自己身上,有的人經常怨天怨地,我花了很多的辛苦,弄了那麼多的修行,結果沒有什麼成效。這個你自己檢查一下,成效有沒有在自己,不在叁寶。叁寶是遍一切,前面說的,一切平等的,決不會對你一個人産生偏見。但是你所以得不到好處,問題自己檢查了,自己決定有不足之處,那麼你得不到,下面就要廣講這個道理。

  

 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,外支或因,無所缺少,大師已成,然是內支,未能實心持爲歸依,而苦惱故。

  “由能救自二種因中,外支或因,無所缺少”,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