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大悲,平等的。你供养多,固然对你是大悲心。但是他供养少,不能说:“他供养那么少,你不要去理他,你专门给我说法好了。”,不行的,佛是都照顾的。

  能使佛欢喜的呢,就是如法修行――“正行”,你只要有正行的话,佛说的话,你去依佛而行的话,佛都欢喜。佛说了半天,你不听他的话,你另搞一套的话,那当然了,不得佛欢喜了,也得不到加持的。那么你不要财,不是说财供养不好了,财供养当然是好了,但是法供养更好,这个我们经常说的。法供养是最胜的供养――如说修行供养。,你如果对佛说的话,好好地修行,,佛也会欢喜心,管你有钱没有钱,他都欢喜,要救度。那么财供养很好,财供养又能够以法供养,如说修行,那更好了。如果财供养而不修法,有些人大财主,他对大法师天天供养,就要求法师,对他要特别地照顾,而他又不修行。,那个算盘打错了,法师如果是――学法的法师,就不会对你特别照顾了,那是要看你是不是如法修行的了。

  所以说,“此若无者,则定顾视”,假使说没有这个功德的话,就是对财物供养是生欢喜心,对正法供养是无所谓的话,那么“先有恩惠”,就是先大大供养的人,就给要特别照顾了,而对那些其他没有供养的人,不给你作归依了,就不加持了,那么也不够。

  所以说这四个条件都要有,这个四个相都要有,一个近一个,一个近一个。

  

  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, 善巧于畏度他方便,普于一切无其亲疏,大悲遍转, 普利一切有恩无恩,是应归处。

  “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 ”,第一个,自己所归依的人,要解脱一切怖畏的,自己解脱了。自己解脱,才能救人家解脱,自己都还在怖畏之中,你怎么救人呢?所以第一个要求,自己解脱一切怖畏,证到无畏的位。

  第二个,“善巧于畏度他方便”,在怖畏之中,如何度其他的人出怖畏,有善巧方便。

  第三个,“普于一切无其亲疏,大悲遍转” ,度的时候没有亲疏,“大悲遍转”,大悲心普及一切,不讲亲疏的。我们佛教徒就是这个――是不讲亲疏的,也不讲财供养多、少的。

  我在文革的时候回上海了,我们的亲属经常给我说那个话,“手臂么朝里弯的,你这个手臂不朝里弯的”,就是对亲戚没有什么感情的。我说:“是这样子的嘛,你亲戚朋友,你是我哥哥姐姐,我为啥特地给你照顾呢?”人家居士很发心学佛的,我为什么不睬他?他说“手臂朝里弯的,我手臂朝外弯。”也不是朝外了,我一样的嘛,你哪个要修行,我就照顾哪个。你不说你是亲生的兄弟姐妹,我就特别照顾,这个佛教徒做不到的。那么这个第一点,就是说,要大悲心,一切无有(亲疏)。我们虽然没有大悲心,但是要学佛的大悲,没有亲疏。

  第四个,“普利一切有恩无恩,是应归处”,要一切对你有恩也好,无恩也好,都是要利益他的。这样的四个条件得到的呢,是该归依的地方,归依的处。

  

  此亦唯佛方有,非自在天等,故佛即是所归依处。

  “此亦唯佛方有”,这个功德,只有佛有。“非自在天等”,那么印度的归依大自天,归依他化自在天,归依什么毗搜纽天等等,这个都没有这些功德,那么是属于天魔外道,所以不能归依。就是他本身没有这个功德,没有这个功德,就不能度我们。我们要求度的话,唯一要具足这个功德的人。,那除佛以外,没有其他的,所以说要归依佛了。“故佛即是所归依处”,所以说佛就是我们归依的地方。

  

  由如是故,佛所说法,佛弟子众皆可归依。

  “由如是故,佛所说法,佛弟子众皆可归依”,因为佛是归依的处,那么佛说的法,当然我们要听了,也是我们可归依之处了。依了佛的法修行的,证果证道的佛弟子,当然也是我们的归依处了。所以说三宝就这么来的。

  那么今天时间过了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第三十五讲

  

 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我们前一段时间讲了这个三恶道的苦。讲这样的苦讲的原因,就是说要从苦里边生起怖畏心,那么就要求解脱了,解脱这苦难。同时,要求从苦里边把我们拔济出来,得到解脱的道路。要依靠谁?唯一的,依靠三宝。那么观苦的目的就在此了。那么有的人呢,观苦观了一边去了。“这个地狱的刑具么是太老化了,要改现代化武器来弄了。什么油锅里么,为什么这个人罪是一点点就油锅,那个罪重还是油锅。”这些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,希望讨论的时候,不要去管这些事情。这个讨论之后,无义,对你求取解脱的归依的心不产生效果。

  所以说业报的轻重,这个后面我们就要讲了,它小的业可以感重的果;大的业也可以感轻的果,这个有很多的因素在里边。发的意乐心是极猛利的,极残酷的心,小罪变大罪。那么还有这个什么,经常做的,跟偶尔作一下的,也是不一样的。经常做的,我们就打个比喻,滴水穿石,经常屋檐上经常滴的小水一点点,但是时间久了,石头可以打个洞,但是你偶尔滴一下水,不会。所以说还有你是比丘僧,你作的罪就比人家大,因为你受了二百五十条戒律了,你作了小罪也要感重罪。那么你畜生,它什么都不懂,它偷一个东西吃了,这个罪不会太重。那么还有,你对的对象,三宝、父母,作的得罪特别大。对一些蚂蚁蚊子,那个罪要小一些。所以说这个因素很多,只有佛才能够彻底地观清楚。这些呢,我们在业报的时候,原则上是要学的。但是具体的东西,你还解决不了。所以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。

  我们在《科颂》里讲过这个话,不思议的事情呢,不要去思议了。业果是不思议的,唯有佛才能彻底了解的。你不思议的事情,你要去思惟的话,结果呢,发狂了。这个我们讨论的目的达不到,结果你走了一边去了――着魔了。这个希望讨论呢,纳入正规,不要乱讨论。

  观苦的目的,就是要求解脱苦难,求解脱道路;再一个就是说要走上解脱,依靠什么?唯一的,三宝。其他的没有这个能力,他自己还没有解脱,自己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境界,是没有办法引导我们走向真正解脱道路的。那么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真正的目的。希望大家讨论的时候,不要钻牛角尖,搞了一边去了。

  那么上一次,我们就讲到归依的相分四个:

  第一个,本身就是 “极调善性”,全部调伏好的,就是说一切过失都除掉的,一切功德都圆满的,得到无畏的位子了,一切怖畏都除掉了。那么这样子的人呢,可以依靠。否则的话,他自己没有达到这个,他自己还有怖畏,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境界,那么依靠他,就像瞎子带瞎子走一样,一下下火坑。这个是一定要依靠这样的人。

  第二个,虽然有这样的人了,他对所化的机,要有方便善巧,如果他自己完善了,方便善巧没有,那么度的人呢,他也没有善巧的方法度他,也度不了。

  第三个,即使他自己本身是完善的,功德圆满的,也有方便善巧,但是没有大悲心。没有悲心,他对有一些,跟他要好的他度了;一些不相干的,他不度。这个,也不行,也不能救度一切。

  第四个,假使说他前面三个都具备了,但是,对那个供养的人生欢喜心,对不供养的不在乎。就是说对自己有好处的,那么给我把他归依,给他加持;对自己没有好处的,那就不管,这样的人不平等,也不行。

  所以说,我们要具备前面的条件的,四个都圆满的,那么这样子呢,是真正的归依的地方。那么具备这个功德的,我们到处观察,一切天人、修罗、天魔外道都不够这个条件,那么只有佛才有这个圆满的具足这四个条件的。所以说我们要归依的决定是佛,其他的人都不堪能作我们的归依处。那么当时印度的外道呢,大自在天,还有这个什么毗搜纽天,还有他化自在天等等,这些他们本身不具这个条件,就不能作为我们的归依处。

  “故佛即是所归依处”,那么决定下来呢,唯一的可以归依的决定是佛,其他的不是。“由如是故,佛所说法,佛弟子众皆可归依”,因为佛是可靠的,可以归依的,那么佛说的法,当然是正法了,是我们要走上解脱的方法,绝对也是可以归依的。佛的弟子,依了佛的法修行,证果证道的当然是我们的归依处,他可以帮助我们走上解脱道路的。所以说我们的真正可以归依的,决定只有三个:佛、法、僧。这三个是我们脱离一切苦难的宝贝。除此之外都不能归依,只有归依三宝。那么这个都是经╛过智慧抉择的,不是随便选几个拿来说:“哦,我归依了。”这个不是马马虎虎的。

  

  由是若于《摄分》所说此诸理上,能引定解,专心依仰,必无不救,故应至心发起定解。

  “由是若于《摄分》所说此诸理上,能引定解,专心依仰,必无不救,故应至心发起定解”,这些是《瑜伽师地论 ∙ 摄决择分》里边讲的,这些道理,能够引发定解。就是说决定如此,不可转移了,这个理解生起了。那么我们专心地依靠、信仰它,一切苦难“必无不救”,都能救。

  那么问题就在我们信不信?信不信的前提又是有没有定解?那么有些人对佛说的话怀疑,地狱到底有没有?后世到底有没有?没有生起定解,那么信仰也不会专诚。结果,你要想求救,也不一定救得了。,因为你本身自己没有这个至诚恳切的求救心,信仰也不够,那么这个效果呢,当然不好。所以问题在自己身上,有的人经常怨天怨地,我花了很多的辛苦,弄了那么多的修行,结果没有什么成效。这个你自己检查一下,成效有没有在自己,不在三宝。三宝是遍一切,前面说的,一切平等的,决不会对你一个人产生偏见。但是你所以得不到好处,问题自己检查了,自己决定有不足之处,那么你得不到,下面就要广讲这个道理。

  

  由能救自二种因中,外支或因,无所缺少,大师已成,然是内支,未能实心持为归依,而苦恼故。

  “由能救自二种因中,外支或因,无所缺少”,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