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那么我们要救自己,归依三宝么求救了。求救有两个因素,救自己的因素两个:一个是外支――外因;一个是内因。
“外支或因”,外支或者外因,。这个呢,不少了。,因为三宝是现成的,佛早已成就了,法宝是佛说的法,也有了,僧宝依佛法而修行的,也是有的,一点也不缺,三个里边圆满的。“大师已成”,佛早已成就了,成佛了。但是,外因是圆满的,“大师已成”,么包括法、僧,法宝、僧宝也是现成的。
“然是内支 ”,内因“未能实心持为归依,而苦恼故”,那么我们自己内心,没有真实的心没有生起来,能够作归依的事情,那么这个苦恼,自己找来的,不是外来的。这个所以说我们心修行的人,一切碰到的境界也好,碰到的遭遇也好,都是从我们自己心里去追求的,不是从外边去追的。怨天怨地,这是愚痴的人做的事情,智慧的人就检查自己哪一个不够,不够就补起来,那么一切会转过来。专门去怨外境,那就是说自心不检查自己,这样的后果呢,就是会产生退心的。
我们这里有一位,蹲了多年了,(女众)僧团里边,总是住不下,总要说人家不好,她好。最后,站不住跑掉了。她说信心最好,最好的信心也退掉了。那也不好,就表示并不好。所以说内因不具,外边的救护,就达不到,最后就苦恼了。
是故应知,虽未请求,由大悲引,而作助伴,复无懈怠,无比胜妙真归依处,现前安住,为自作怙,故应归此。
“是故应知,虽未请求,由大悲引,而作助伴,复无懈怠,无比胜妙真归依处,现前安住,为自作怙,故应归此”,所以我们说,佛是不请自有,你没有请他,佛是大悲自在,他决定要度众生的。你不求他,他的悲心也要救你的,而作你助伴。而且他也不懈怠的,他是永远是精进的。“无比胜妙真归依处”,就是现在安住的十方诸佛,包括这个三宝。而为自己的怙,作怙,作我们的依怙。这个我们要归依了,这个不归依,就把自己丧失自己权利了。这个现成的嘛,佛是不请自有,你只要好好地归依他,一切现成的那些加持,都会来。但是你自己内因做得不好呢,那这个,等于说你这个收录机有问题,再好的广播你收不到。
《赞应赞》云:“自宣我是汝,无怙者助伴,由大悲抱持,一切诸众生。大师具大悲,有愍愿哀愍,勤此无懈怠,有谁与尊等。汝是诸有情,依怙总胜亲,不求尊为依,故众生沉溺。若正受何法,下者亦获利,能利他诸法,除尊非余知。一切外支力,尊已正成办,由内力未全,愚夫而受苦。”
“《赞应赞》云:自宣我是汝,无怙者助伴,由大悲抱持,一切诸众生。大师具大悲,有愍愿哀愍,勤此无懈怠,有谁与尊等。汝是诸有情,依怙总胜亲,不求尊为依,故众生沉溺。若正受何法,下者亦获利,能利他诸法,除尊非余知。一切外支力,尊已正成办,由内力未全,愚夫而受苦”,那么把前面的话,这个就总结了。这里这本书呢,就把这个道理发挥了。它说:“自己说我是你的没有依靠的人的助伴,是帮助你的。”就是众生没有依靠,佛自己说:“我是你们的助伴,我来帮助你。你们没有依怙嘛,我来帮你。”就是大悲心,大悲自在,。只要哪里有苦,就会来救。
“由大悲抱持,一切诸众生”,有大悲心,他就摄持一切众生,一个也不落的。“大师具大悲”,佛是有大悲心的。“有愍愿哀愍”,有悲愿来哀愍一切众生。而且 “勤此无懈怠”,他悲愿摄受众生,度脱众生。“勤此”,很精进地去做,从来没有懈怠的。,这个学过《摄大乘论》就知道了,。佛的功德,它是说,度脱一切众生,无时、无刻、无地,没有懈怠地来度。“有谁与尊等”,有哪一个可以跟你佛相等呢?那就是依天魔外道,自吹自擂的,他们都没有这个条件跟你来比的。
“汝是诸有情,依怙总胜亲”,佛――我们的导师,是一切有情的依怙、依靠的,所依靠的。“总胜亲”,这个总的胜亲,我们的亲都是个别的,你对他有亲,他对他有亲,不是一切都有亲。而佛却是一切的众生的亲,而且这个亲是殊胜的亲,一切众生,他能够使他得到究竟安乐,亲人么就帮助自己的亲戚朋友,了,自己帮助自己了。他呢,也不殊胜,最多呢,有钱的,帮你点钱。有能力的,帮助你做点事情。那么你要有病了,医生给你看看病,这么是最多了。真正你要死了,他毫无办法。真正你要抓起来了,要枪毙了,他也没有办法。那么佛呢,是一切众生的亲,总亲。他不分别的,没有说你么是亲一点,他么是疏的,没有这个。而这个亲又是殊胜的亲,能够把众生从苦恼中救到最究竟安乐的无住涅槃的,最殊胜的亲,又是总的亲。那么这是最现成的,我们有这么个亲不求,去求其他的没有能力的亲,那不是很愚痴吗?
“不求尊为依,故众生沉溺”,但是众生无知、愚痴。这样殊胜的佛,为我们的总胜亲,不求他作依怙,那么这个众生呢,该受苦了。自己沉溺,在这个大的苦海里边受苦了。
“若正受何法,下者亦获利”,只要佛说的法,你如法地去受了,即既使你是下根,也能够得到好处。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,中、下、士道,所有佛说的法,归纳成上、中、下士道,三种法类。那么你最起码的下士,也能得到增上生,那么都能够获益,三根普被。
“能利他诸法,除尊非余知”,能够利益众生的一切法,这个最殊胜的上士的法;中等的中士法;乃至下士的那些增上生的法。除了佛以外,一切外道是不知道的。他们没有这个智慧,自己不知道,怎么能教人呢?所以我们要靠的决定是佛。
“一切外支力,尊已正成办”,这个一切“外支”,就是外因。了,是救度我们的因,前面说分外因、内因两个。外因呢,世尊、佛,已经如法地全部给你准备好了,就看你内因有没有?“由内力未全,愚夫而受苦”,这是我们自己内力——求归依的心、如法依佛修行的心,不够。那么“愚夫”,这样愚痴的人(凡夫),就受苦了。所以受苦不在外边的原因,在自己。我们很多人碰到环境不舒畅了,碰到什么烦恼来了,就是要调环境了、想什么了。你这个因在你里边,你外边去调,调什么呢?越调越糟糕的。自己真正的因不去探求,而从外边去乱求。那么你怎么会免苦呢?这个《广论》里边,从开始到现在,这些道理发挥了不少了。很多人尽尽管《广论》学过一遍、二遍、三遍,但这些道理根本没看到。那么你也可以说,你《广论》是不懂,尽尽管你学得多,学得是没有学好,那么还得要好好学。
壬三 由何道理而正归依
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。 《摄决择》中略说四事:一知功德;二知差别;三自誓受;四不言有余而正归依。
“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” ,那么为什么要归依?“《摄决抉择》中”,就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《摄决择分》里边,略说四个事情,把他分成四类。一个是“知功德”,因为佛有功德,我们要归依。“二二知差别,三三自誓受,四四不言有余而正归依” ,分四科,下边要广讲。
癸一 由知功德而正归依
子一 佛功德
初知功德而归依者,须能忆念归处功德。其中有三:一佛功德;二法功德;三僧功德。今初分四
第一个,“初知功德而归依者”,我们为什么要归依呢?因为佛、法、僧有那么大的功德,我们这样的功德的地方不归依,该归依哪个呢?“须能忆念归处功德”,那么我们要忆念我们所归依的处,就是三宝,他的功德。其中有三,佛的功德,法的功德跟僧的功德。今初分四。
(一)身功德
身功德者,谓正思念诸佛相好,此亦应如《喻赞》所说,而忆念之。
佛的功德呢,它分四个方面说。一个是身的功德。“身功德者,谓正思念诸佛相好,此亦应如《喻赞》所说,而忆念之”,身的功德,佛的身。要“正思念”,我们要靠思惟,要正思惟,不要乱思惟。正思惟就是说,在轨道上的如法地、如理地思惟。,不要开无轨电车,开了一边去了,邪思惟不要。那么正思惟佛的相好,正思念佛的相好。这个佛的相好从何而来?这个我们学过《现观》的就可以知道,每一个相好都是很多功德而感的,所以说佛的相好就是念佛的功德,念佛的这个他修的功德。那么这里说,从外表看,单是从相好上看,也值得我们归依的。
如云:“相庄严尊身,殊妙眼甘露,如无云秋空,以星聚庄严。能仁具金色,法衣端严覆,等同金山顶,为霞云缚缠。尊怙无严饰,面轮极光满,离云满月轮,亦莫能及此。尊口妙莲花,与莲日开放,蜂见疑莲华,当如悬索转。尊面具金色,洁白齿端严,如净秋月光,照入金山隙。应供尊右手,为轮相殊饰,由以手安慰,生死所怖人。能仁游行时,双足如妙莲,印画此地上,莲华何能严。”
“如云”,《喻赞》这本书这么说,“相庄严尊身,殊妙眼甘露,如无云秋空,以星聚庄严”,这个佛、相好庄严的佛身。它里边这是总的,佛的身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以为庄严。那么学过《俱舍》知道,佛成佛之后,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,那么每一个相好,要多少功德才成一个相、成一个好,这是都有的。“殊妙眼甘露,如无云秋空”,佛的眼睛最殊妙,和甘露一样,就像秋天的天空没有云的,碧蓝的一个晴空。“以星聚庄严”, 里边呢,就像众星拱烘月一样,这样子来庄严他这个秋空。那么佛的眼睛也就这样子的。
“能仁具金色,法衣端严覆,等同金山顶,为霞云缚缠”,那么佛的身体,金身,佛是丈六金身了。他穿的三衣呢,端端正正地庄严地把他盖覆起来,就是说佛穿了最庄严的三衣,。这个样子呢,就像一个金山顶。,佛的头露在外边了,就像山的顶一样,。“为霞云缚缠”,金山的顶露在外面。,下边山身呢,五彩的云彩把他围绕起来,那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