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那麼我們要救自己,歸依叁寶麼求救了。求救有兩個因素,救自己的因素兩個:一個是外支――外因;一個是內因。
“外支或因”,外支或者外因,。這個呢,不少了。,因爲叁寶是現成的,佛早已成就了,法寶是佛說的法,也有了,僧寶依佛法而修行的,也是有的,一點也不缺,叁個裏邊圓滿的。“大師已成”,佛早已成就了,成佛了。但是,外因是圓滿的,“大師已成”,麼包括法、僧,法寶、僧寶也是現成的。
“然是內支 ”,內因“未能實心持爲歸依,而苦惱故”,那麼我們自己內心,沒有真實的心沒有生起來,能夠作歸依的事情,那麼這個苦惱,自己找來的,不是外來的。這個所以說我們心修行的人,一切碰到的境界也好,碰到的遭遇也好,都是從我們自己心裏去追求的,不是從外邊去追的。怨天怨地,這是愚癡的人做的事情,智慧的人就檢查自己哪一個不夠,不夠就補起來,那麼一切會轉過來。專門去怨外境,那就是說自心不檢查自己,這樣的後果呢,就是會産生退心的。
我們這裏有一位,蹲了多年了,(女衆)僧團裏邊,總是住不下,總要說人家不好,她好。最後,站不住跑掉了。她說信心最好,最好的信心也退掉了。那也不好,就表示並不好。所以說內因不具,外邊的救護,就達不到,最後就苦惱了。
是故應知,雖未請求,由大悲引,而作助伴,複無懈怠,無比勝妙真歸依處,現前安住,爲自作怙,故應歸此。
“是故應知,雖未請求,由大悲引,而作助伴,複無懈怠,無比勝妙真歸依處,現前安住,爲自作怙,故應歸此”,所以我們說,佛是不請自有,你沒有請他,佛是大悲自在,他決定要度衆生的。你不求他,他的悲心也要救你的,而作你助伴。而且他也不懈怠的,他是永遠是精進的。“無比勝妙真歸依處”,就是現在安住的十方諸佛,包括這個叁寶。而爲自己的怙,作怙,作我們的依怙。這個我們要歸依了,這個不歸依,就把自己喪失自己權利了。這個現成的嘛,佛是不請自有,你只要好好地歸依他,一切現成的那些加持,都會來。但是你自己內因做得不好呢,那這個,等于說你這個收錄機有問題,再好的廣播你收不到。
《贊應贊》雲:“自宣我是汝,無怙者助伴,由大悲抱持,一切諸衆生。大師具大悲,有愍願哀愍,勤此無懈怠,有誰與尊等。汝是諸有情,依怙總勝親,不求尊爲依,故衆生沈溺。若正受何法,下者亦獲利,能利他諸法,除尊非余知。一切外支力,尊已正成辦,由內力未全,愚夫而受苦。”
“《贊應贊》雲:自宣我是汝,無怙者助伴,由大悲抱持,一切諸衆生。大師具大悲,有愍願哀愍,勤此無懈怠,有誰與尊等。汝是諸有情,依怙總勝親,不求尊爲依,故衆生沈溺。若正受何法,下者亦獲利,能利他諸法,除尊非余知。一切外支力,尊已正成辦,由內力未全,愚夫而受苦”,那麼把前面的話,這個就總結了。這裏這本書呢,就把這個道理發揮了。它說:“自己說我是你的沒有依靠的人的助伴,是幫助你的。”就是衆生沒有依靠,佛自己說:“我是你們的助伴,我來幫助你。你們沒有依怙嘛,我來幫你。”就是大悲心,大悲自在,。只要哪裏有苦,就會來救。
“由大悲抱持,一切諸衆生”,有大悲心,他就攝持一切衆生,一個也不落的。“大師具大悲”,佛是有大悲心的。“有愍願哀愍”,有悲願來哀愍一切衆生。而且 “勤此無懈怠”,他悲願攝受衆生,度脫衆生。“勤此”,很精進地去做,從來沒有懈怠的。,這個學過《攝大乘論》就知道了,。佛的功德,它是說,度脫一切衆生,無時、無刻、無地,沒有懈怠地來度。“有誰與尊等”,有哪一個可以跟你佛相等呢?那就是依天魔外道,自吹自擂的,他們都沒有這個條件跟你來比的。
“汝是諸有情,依怙總勝親”,佛――我們的導師,是一切有情的依怙、依靠的,所依靠的。“總勝親”,這個總的勝親,我們的親都是個別的,你對他有親,他對他有親,不是一切都有親。而佛卻是一切的衆生的親,而且這個親是殊勝的親,一切衆生,他能夠使他得到究竟安樂,親人麼就幫助自己的親戚朋友,了,自己幫助自己了。他呢,也不殊勝,最多呢,有錢的,幫你點錢。有能力的,幫助你做點事情。那麼你要有病了,醫生給你看看病,這麼是最多了。真正你要死了,他毫無辦法。真正你要抓起來了,要槍斃了,他也沒有辦法。那麼佛呢,是一切衆生的親,總親。他不分別的,沒有說你麼是親一點,他麼是疏的,沒有這個。而這個親又是殊勝的親,能夠把衆生從苦惱中救到最究竟安樂的無住涅槃的,最殊勝的親,又是總的親。那麼這是最現成的,我們有這麼個親不求,去求其他的沒有能力的親,那不是很愚癡嗎?
“不求尊爲依,故衆生沈溺”,但是衆生無知、愚癡。這樣殊勝的佛,爲我們的總勝親,不求他作依怙,那麼這個衆生呢,該受苦了。自己沈溺,在這個大的苦海裏邊受苦了。
“若正受何法,下者亦獲利”,只要佛說的法,你如法地去受了,即既使你是下根,也能夠得到好處。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,中、下、士道,所有佛說的法,歸納成上、中、下士道,叁種法類。那麼你最起碼的下士,也能得到增上生,那麼都能夠獲益,叁根普被。
“能利他諸法,除尊非余知”,能夠利益衆生的一切法,這個最殊勝的上士的法;中等的中士法;乃至下士的那些增上生的法。除了佛以外,一切外道是不知道的。他們沒有這個智慧,自己不知道,怎麼能教人呢?所以我們要靠的決定是佛。
“一切外支力,尊已正成辦”,這個一切“外支”,就是外因。了,是救度我們的因,前面說分外因、內因兩個。外因呢,世尊、佛,已經如法地全部給你准備好了,就看你內因有沒有?“由內力未全,愚夫而受苦”,這是我們自己內力——求歸依的心、如法依佛修行的心,不夠。那麼“愚夫”,這樣愚癡的人(凡夫),就受苦了。所以受苦不在外邊的原因,在自己。我們很多人碰到環境不舒暢了,碰到什麼煩惱來了,就是要調環境了、想什麼了。你這個因在你裏邊,你外邊去調,調什麼呢?越調越糟糕的。自己真正的因不去探求,而從外邊去亂求。那麼你怎麼會免苦呢?這個《廣論》裏邊,從開始到現在,這些道理發揮了不少了。很多人盡盡管《廣論》學過一遍、二遍、叁遍,但這些道理根本沒看到。那麼你也可以說,你《廣論》是不懂,盡盡管你學得多,學得是沒有學好,那麼還得要好好學。
壬叁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
第叁由何道理而歸依者。 《攝決擇》中略說四事:一知功德;二知差別;叁自誓受;四不言有余而正歸依。
“第叁由何道理而歸依者” ,那麼爲什麼要歸依?“《攝決抉擇》中”,就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《攝決擇分》裏邊,略說四個事情,把他分成四類。一個是“知功德”,因爲佛有功德,我們要歸依。“二二知差別,叁叁自誓受,四四不言有余而正歸依” ,分四科,下邊要廣講。
癸一 由知功德而正歸依
子一 佛功德
初知功德而歸依者,須能憶念歸處功德。其中有叁:一佛功德;二法功德;叁僧功德。今初分四
第一個,“初知功德而歸依者”,我們爲什麼要歸依呢?因爲佛、法、僧有那麼大的功德,我們這樣的功德的地方不歸依,該歸依哪個呢?“須能憶念歸處功德”,那麼我們要憶念我們所歸依的處,就是叁寶,他的功德。其中有叁,佛的功德,法的功德跟僧的功德。今初分四。
(一)身功德
身功德者,謂正思念諸佛相好,此亦應如《喻贊》所說,而憶念之。
佛的功德呢,它分四個方面說。一個是身的功德。“身功德者,謂正思念諸佛相好,此亦應如《喻贊》所說,而憶念之”,身的功德,佛的身。要“正思念”,我們要靠思惟,要正思惟,不要亂思惟。正思惟就是說,在軌道上的如法地、如理地思惟。,不要開無軌電車,開了一邊去了,邪思惟不要。那麼正思惟佛的相好,正思念佛的相好。這個佛的相好從何而來?這個我們學過《現觀》的就可以知道,每一個相好都是很多功德而感的,所以說佛的相好就是念佛的功德,念佛的這個他修的功德。那麼這裏說,從外表看,單是從相好上看,也值得我們歸依的。
如雲:“相莊嚴尊身,殊妙眼甘露,如無雲秋空,以星聚莊嚴。能仁具金色,法衣端嚴覆,等同金山頂,爲霞雲縛纏。尊怙無嚴飾,面輪極光滿,離雲滿月輪,亦莫能及此。尊口妙蓮花,與蓮日開放,蜂見疑蓮華,當如懸索轉。尊面具金色,潔白齒端嚴,如淨秋月光,照入金山隙。應供尊右手,爲輪相殊飾,由以手安慰,生死所怖人。能仁遊行時,雙足如妙蓮,印畫此地上,蓮華何能嚴。”
“如雲”,《喻贊》這本書這麼說,“相莊嚴尊身,殊妙眼甘露,如無雲秋空,以星聚莊嚴”,這個佛、相好莊嚴的佛身。它裏邊這是總的,佛的身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以爲莊嚴。那麼學過《俱舍》知道,佛成佛之後,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,那麼每一個相好,要多少功德才成一個相、成一個好,這是都有的。“殊妙眼甘露,如無雲秋空”,佛的眼睛最殊妙,和甘露一樣,就像秋天的天空沒有雲的,碧藍的一個晴空。“以星聚莊嚴”, 裏邊呢,就像衆星拱烘月一樣,這樣子來莊嚴他這個秋空。那麼佛的眼睛也就這樣子的。
“能仁具金色,法衣端嚴覆,等同金山頂,爲霞雲縛纏”,那麼佛的身體,金身,佛是丈六金身了。他穿的叁衣呢,端端正正地莊嚴地把他蓋覆起來,就是說佛穿了最莊嚴的叁衣,。這個樣子呢,就像一個金山頂。,佛的頭露在外邊了,就像山的頂一樣,。“爲霞雲縛纏”,金山的頂露在外面。,下邊山身呢,五彩的雲彩把他圍繞起來,那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