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3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想而趣他妻,不成業道,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,有二家計,謂成不成”,那麼《俱舍》裏邊有一種簡別,他說自己的女人,他說依自己女人想,而實際上不是他女人,是其他的女人,這個不成業道,不是根本了。這個加行罪是有,就是說想錯了,不成業道。“若于他妻作余妻想”,他的女人,假使張叁的女人作李四的女人想,“而趣行者”,這一種,到底算不算業道呢?有兩種的說法,一種說是業道,一種說,也想錯了,不屬于業道的。那麼這個裏邊判了很多,但是,我們是根據《戒經》,管你哪個,想錯不想錯都是根本罪。

  

  煩惱者叁毒隨一。

  煩惱,那麼他意樂分叁裏邊,想了,還有一個煩惱,“謂叁毒隨一”,貪瞋癡都可以發起。假使說你貪心作不淨行,那是從貪生起。瞋心,對他的這個人有懷恨心,假使說你仇人,你淫他的女人,以報複的心態,瞋恨的心也可以。癡心愚癡那更會犯那些。那麼這些,貪瞋癡叁種都可以成犯的。

  

  等起者謂樂欲行諸不淨行。

  “等起”,發動的心,“謂樂欲行諸不淨行”,心裏想做這些壞事,這是等起的心。

  

  加行者,《攝分》中說,教他邪行,教者亦生欲邪行罪。 《俱舍釋》說,如此則無根本業道,前或意說非根本罪,然須觀察。

  加行,“加行者,《攝分》中說,教他邪行,教者亦生欲邪行罪”,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說叫他去做邪淫的話,自己沒有做作,教他去做,那麼能叫的人同樣是邪淫罪。“《俱舍釋》說,如此則無根本業道”,《俱舍》裏的解釋說,教他作自己沒有作,那麼邪淫是邪淫,不是根本的,因爲自己沒有做了。那麼這個,“前或意說非根本罪”,那麼根據《俱舍》的說法,他說前,就是《攝抉擇分》了,說他是邪淫罪呢,可能指的不是根本的邪淫罪,是加行罪。這是順了《俱舍》的解釋了。“然須觀察”,但是宗大師看法,《攝抉擇分》裏邊說的是邪淫,到底是根本還是不是根本,還得要仔細觀察,不能說《俱舍》裏說不是根本,它也不是根本,這個不能作一概而論。

  

  究竟者謂兩兩交會。

  “究竟者謂兩兩交會”,那麼這個事情,是謂做了究竟呢?就是兩個交合了。那麼這就說邪淫裏邊又分了那麼多,這些呢,平時我們是沒有學到那麼細的,《廣論》裏邊比較仔細的。那麼其它,《俱舍》裏邊,還有《瑜伽師地論》的,它裏邊的十業道呢,都可以參考。

  那麼時間今天到了,講到這裏。

  

  第四十二講  

  

  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上一次,我們講業果的,總的有四條。一個是:業是決定的,善業決定感樂果,惡業決定是感苦果;那麼第二條:業是會增長的。雖然造業的時候很小,但是它可以感極大的果。第叁個:沒有造的業,不會碰上。那麼造了的,第四個:已經造了的業,也不會自己壞失,不受果也不可能的。那麼這是總的。

    分別的呢,是叁門所造的那些妙行、惡行了。裏邊最粗顯的,由十個業道來說。那十個業道,從不善業方面說,十惡業道;反過來,把這個十惡業道除掉了,那就是十善業道了。那麼我們已經把這十個裏邊,殺生的、不與取的、欲邪行的這個叁個――身叁講完了。那麼接下去口四。

  

  (四)妄語

  

  (四)妄語

  

  

  

  妄語。事者,謂見聞覺知四,及此相違四。

  “妄語。事者,謂見聞覺知四,及此相違四”,那麼什麼事呢?就是說見到的、聞到的、覺到的、知到的,說不見、不知、不聞、不覺。那麼沒有看到的,沒有聞到,沒有覺到,沒有知的,說你看到了,聽到了,覺到了,知到了,這就是妄語。

  

  能解之境,謂他領義。

  那麼“能解之境,謂他領義”,對方把你的話聽懂了,這妄語罪就成功了。

  

  意樂分叁:想者謂于所見變想不見,及于未見變想見等。

  那麼意樂有叁個了,開始就講的,宗大師把這叁個東西,想、欲樂、煩惱,擺了意樂裏邊去。那麼這叁個。

  第一個“想”,“謂于所見變想不見”,本來是看到的,你自己說它沒有看到。“及于未見變想見等”,那麼沒有看到的,你自己說,變成功看到的,這是妄語了。見如此,聞覺知一樣,于所聞的、所覺的,所知的,你變一個,你想他是不知、不聞、不覺、不知。沒有聞的,沒有覺的,沒有知的,你說把它變過來,說是你聞到了,覺到了,知道了。那麼這就是妄語的那些意樂,這個想的一方。那麼這個裏邊,我們還是要把見聞覺知這個問題探討一下。

  那麼見聞覺知,我們根據《俱舍》的來說,《俱舍》裏有個頌 。“由眼耳意識,並余叁所證,如次第名爲,所見聞覺知”,那一個意思就是說,眼睛看到的叫見;耳朵聽到的叫聞;意識所知道的叫知;其余叁個,鼻舌身這叁個所知道的叫覺。那麼見聞覺知,把眼耳鼻舌身意分了四類:眼睛是見;耳朵是聞;第六意識是知;鼻舌身叁個識所了別的,所知道的就是覺。這是《俱舍》的說法。

  那麼《俱舍》裏邊把經部的也講了一下。經部宗的說法 呢,他前面是有部的了,經部的看法呢,有不同的看法。他說五根現量所證的,現量就是說不是比量,也不是非量。比量就是推出來的,非量是搞錯了的,那麼現量就是說當下親自看到的。那麼五根的現量所證到的,色聲香味觸,這個五個境,都叫所見。那就不是單是眼見了,那麼就是說五根現量證到的,就是親自證到的,都叫所見。從他傳聞的,六個境,色聲香味觸法。凡是從他們(其他的人)傳過來聽到、知道的,叫所聞。那麼假使自己心以種種的道理比度、比量出來的,六個境,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個境,叫所覺。意識現量證到的六個境,叫所知。這個跟有部不一樣了。(這個好象是抄了。抄過了吧?抄過了就看筆記大概就曉得。)

  那麼,身耳鼻舌身,現量看到的,色聲香味觸五個境,叫所見。從他傳過來的,聽到的,叫所聞。自己心以比量,推度出來的,色聲香味觸法六個境叫所覺。那麼意識現量得到的叫所知。這個意識現量是什麼?當五識,假使眼睛看到色的時候,第二剎那意識起來了,它也跟了前五識去了別那個色,這是意識的現量。如果依這個其他的過去經驗等等摻進去了,那不是現量了,那是比量了。或者是搞錯的,是非量了。這是指現量。那麼這個前五識起的時候,意識跟了它一起起的。證到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個境,也叫,都叫知。那麼另外一種意識現量呢,定裏邊的,入定之後,意識親自證到的六個境,那就是六個都有了,那麼就叫意識現量。這都叫所知,那是經部的。

  那麼在阿昂旺堪布呢,他又把我們格魯的看法 又說了一下,那麼我們也把它作一個參考了。這是我們本法流的。“眼耳鼻舌身屬于見聞”,跟經部也不一樣,跟有部也不一樣。這五個根所證到的境,所謂見聞方面的。“以正理覺察差別”。,正理覺察,而觀察得到的,那就是說觀緣起了,正理就是對的,沒有錯的,以正理去觀察那些緣起現象的,叫覺。那麼“依正理覺察而真實了知空性”的叫知,那就是說觀性空的那一方面。以真理來觀察性空那一方面的,叫知。那麼這個呢,把緣起性空又包括進去了。這是我們格魯的見聞覺知的分法。

  那麼很多的分法呢,反正你是見的,說沒有見;聞的,說沒有聞;覺的,說沒有覺;知的,說沒有知;或者沒有見的,說見;沒有聞的,說聞;沒有覺的,說覺了;沒有知道的,說知道了。那麼這些都是妄語的。這個就是見聞覺知的一些差別的解釋。

  

  煩惱者謂叁毒。

  下邊煩惱,這個意樂裏邊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分叁個了。一個是想,還有一個煩惱。煩惱呢,就是叁個毒,貪瞋癡都可以發動打妄語的。

  

  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。

  那麼“等起”,發動這打妄語的心,“謂覆藏想樂說之欲”,他“覆藏”,把事實掩蓋了,看到的說沒有看到,不看到的說看到,“覆藏想”。“樂說之欲”,要說那個話,這個等起就是說我要說那個話,你才算打妄語了,不想說就不說了。所以等起呢:第一個是覆藏想,把真相蓋掉的;一個呢就要說那個不真實的話。

  

  加行者謂或言說,或默忍受,或現身相。

  “加行者謂或言說,或默忍受,或現身相。 ”,那可以假使說:“你看到沒有?”明明沒看到,說我看到了,這是“言說”。“或默忍受”,“看到沒有?”不說話,笑一笑。那就是說,也就表示他看到了。“或現身相”,點點頭,也是看到了。這些說話也好,默忍也好,現相也好,都是妄語的一種表現。

  

  此複所求或爲自利或爲利他,隨爲何故說悉同犯。

  “此複所求或爲自利或爲利他,隨爲何故說悉同犯”,那麼動機了,爲了自己的利益,爲了人家的利益,不管你是爲什麼,爲自、爲他,只要你說了,都是犯妄語的罪。

  

  此中說于妄語、離間及粗惡語,雖教他說其叁亦成。

  “此中說于妄語、離間及粗惡語,雖教他說其叁亦成”,這個裏邊呢,就是說妄語也好,離間語也好,粗惡語也好,你自己雖然沒有說,叫人家說了,那麼也犯這個罪。假使說你自己打妄語,叫人家去打妄語,你也犯一個妄語罪。那麼離間、粗惡語都一樣。

  

  《俱舍本釋》于語四業,皆說教他亦成業道,《毗奈耶》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,要須自說。

  “《俱舍本釋》”,《俱舍》的本頌,跟那個它的解釋,“于語四業,皆說教他亦成業道”,就是說這個語裏邊,妄語、離間、惡口、绮語,自己作、叫他做都是成業道的。“《毗奈耶》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,要須自說”,那麼《戒經》裏邊說呢,你要犯根本的話,要自己說。人家說呢,對你說不是根本的。這是《俱舍》跟《毗奈耶》裏邊有一點點差別,那我們要采取呢,采取嚴格的好,即使人家說了也是成業道,那麼可以免得你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