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3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叫人家去說了。

  

  究竟者謂他領解。

  “究竟者謂他領解”,這個妄語罪,究竟了,就是成功了,“他領解”,他聽懂了。如果他聽不懂:你是一個中國人,對方是一個外國人,那麼你說了半天,他莫明其妙,這個根本罪沒有。要他懂了,領解了,才算究竟。

  

  《俱舍釋》說若他未解,僅成绮語;

  “《俱舍釋》說若他未解,僅成绮語”,《俱舍》的一個解釋裏邊說,萬一他不懂的話,那麼是不是無罪呢?也不是,绮語的罪還是有。

  

  離間粗語,亦皆同此。

  “離間粗語,亦皆同此”,妄語如此了,離間語跟粗惡語,即使對方聽不懂,也成一個绮語。就是雖然說妄語的罪不成一個根本的妄語了,也不成離間,也不成粗惡語的根本,但是,他也是成一個绮語的罪。

  這個我們聯想到以前在文革的時候,一些學生,發動他們勞動了。那麼學校裏呢,發動他們到海外的那些輪船上去搞清潔工作。那麼那些學生呢,很頑皮了,他們跑到那些船上呢,看見一些水手是黑人。他們就罵他:“豬,黑豬。”那麼黑人聽不懂,以爲學生給他打招呼,還給他笑笑,還打招呼。這個粗惡語,但是他不懂,那麼雖然粗惡語的罪沒有,绮語的罪還是成立了,還是犯一個語的罪。

  

   (五)離間語

  

  離間語。事者,謂諸有情,或和不和。

  下邊,“離間語。事者,謂諸有情,或和不和”,那麼“事”,就是說對方了,那些有情,或者是和合的,或者已經不和了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,他就這麼說,這是想了,就說對方是和的或者不和的,都可以。和的你使他不和,不和的使他更乖離,就是更不容易和起來。

  

  意樂分叁:想及煩惱如前;

  那麼意樂分叁個,都是一樣的。“想跟煩惱如前”,煩惱,貪瞋癡都可以發動了,都可以了。那麼想呢,這個它這裏就“如前”,。“如前”呢,我們把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想把它摘下來,《瑜伽師地論》 說,什麼叫想呢?“謂俱與彼若合若離,隨起一想”,他是和合的,或者本來就已經乖離了,這兩種裏邊,你起一個想,都叫它的想。什麼“隨起一想”呢?就是和合的有情,你曉得他是和合的;不和合的,你知道他是不和合的,那麼這個就叫想。那目的就是說要把他和合的破壞;已經不和的呢,鬧得更凶。

  

  等起者,和順有情樂乖離欲,不和有情樂不合欲。

  “等起者,和順有情樂乖離欲,不和有情樂不合欲”,“等起”:發動的心。“事”:是前面和不和的有情了。“想”呢,你知道他,已經是和了,本來是和的,或者本來是不和的。那麼你這個發動的心,“等起心”是什麼樣狀態的心態呢?本來是和順的有情,你希望他們乖離,就他們兩個不和。本來是不和的,叫他們永遠不要合攏來,樂有不合的欲,使他們不要和合,有這個想,有這個要求。那麼這就是等起的心。

  

  加行者,隨以實語,若非實語,隨說所說,若美不美,隨其所求,爲自爲他而有陳說。

  “加行者,隨以實語,若非實語,隨說所說,若美不美,隨其所求,爲自爲他而有陳說”,“加行”就是做事情了。你做的、說話的時候,管你說的是老實話,是真的,或者是不老實的話,騙他的。“隨說”,隨你說的,所說的話裏邊,就是“若美不美”,這個說的話比較和雅的,或者是不文雅的。你所的要求爲自己的利益,或者爲人家的利益的,不管你怎麼說,不管你什麼動機,文字的雅不雅,是不是老實話,或者是不老實的話。只要這麼一說的話,就是他的加行。

  

  究竟者,《攝分》中雲:「究竟者,謂所破領解。」謂他了解所說離言。

  “究竟者,《攝分》中雲”,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《攝抉擇分》裏說,“究竟者,謂所破令解”,你要破的對方呢,懂你的話了,那麼就叫究竟,這個事情成功了。

  “謂他了解所說離言”,那麼宗大師再解釋一下,謂他(對方)了解了你所說的話了。你說的話,他相不相信,不管了。只要你說的話,他懂了,這個離間語呢,業道就成功了。

   那麼《俱舍》裏邊就補充了一個,“若他壞不壞,皆成離間語”。就說你這個離間語說出去了,他也懂了。他們兩個相不相信你,就是他們和合的,本來和合的,是不是就乖離了,或者不相信你,還是和合的,這個不管的。只要你的話,他懂了之後,離間語的罪就成功了。他沒有給你所離間掉,或者給你離間掉,這個不相幹的。這是離間語。

  

   (六)粗惡語

  

  粗惡語。事者,謂諸有情能引恚惱。

  下面呢,是“粗惡語”,粗惡語是罵人。“事者,謂諸有情能引恚惱”,那麼就是對方的有情,要引起他的不高興了。

  

  意樂中想、煩惱如前; 等起者謂樂粗言欲。

  “意樂中想、煩惱如前”,想麼你知道他對方是什麼人了。煩惱麼貪瞋癡隨一了。“等起”,你要發動的心態是“謂樂粗言欲”,要歡喜說那個粗言的一個欲望,一個欲心。你就是歡喜,要就說那個粗話,就是等起的心。

  

  加行者,謂以若實,若非實語,或依種過,或依身過,或依業過,或依戒過,或依現行所有過失,說非愛語。

  那麼加行,是怎幺做的?“謂以若實,若非實語,或依種過,或依身過,或依業過,或依戒過,或依現行所有過失,說非愛語”,怎麼樣子加行,就是怎麼說呢?就是說管你說的是實話也好,不實的話也好。或者,是依他的種姓的過失,說他是生在下賤家的,這個下賤家假使實在的,他是下賤家出生的,是實的。假使非下賤家,他本來,是很高貴的種姓,你說他是下賤家裏的,那麼非實的,這都成那個粗惡語。或者依身過,他的身、行動有什麼過失,真的假的都可以。或者依業過,他做的事業,有什麼過失。或者他持戒,有沒有什麼過失。或者現行所有過失,他現在的一些行動方面有沒有什麼過失。管是真的假的,說非愛語,說的話,人家不愛聽的,要引起人家煩惱的,這都屬于粗惡語。

  

  究竟者,《攝分》中說:「究竟者謂呵罵彼。」 《俱舍釋》說,須所說境,解所說義。

  那麼粗惡語的究竟呢,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《攝抉擇》分裏邊,它說“究竟者謂呵罵彼”,那個就是罵他了。你這個決定了,就罵起來了,這個就叫決定了。

  那麼《俱舍》裏邊,它說要必須對方懂你的話。懂你的話,才叫粗惡語;不懂的話,就是前面說的,成一個绮語了。那麼《瑜伽師地論》,卻是嚴格一些,只要你罵了之後,管他懂不懂,都成爲一種粗惡語。這是兩個,有一個不同的說法。那麼我們當然采取嚴格的好一些,免得你鑽空子,反正他不懂,這個不算的,這個不要這麼想。

  

   (七)绮語

  

  绮語。事者,謂能引發無利之義。

  下邊是“绮語”,“事者,謂能引發無利之義”,引發無利,對我們修行沒有什麼好處,的,引發這些的,都叫屬于绮語的範圍。

  

  意樂中叁,想者雖僅說爲于彼彼想,然于此中,是即于其所欲說義,彼想而說,此中不須能解境故。

  “意樂中叁,想者雖僅說爲于彼彼想,然于此中,是即于其所欲說義,彼想而說,此中不須能解境故”,這個話,好象是不好講,那麼我們把《略論釋》裏邊的引過來,就比較好懂一些。它說 ,“其中之想,依《攝抉分》”來說,“雖僅說”,這是《瑜伽師地論》說了,它是說呢,“謂于彼作彼想”,就是這個人就是他,沒有想錯。那麼我們的說法,就是宗大師的格魯派的說法呢,不必一定要對方錯或不錯。你說對他說,是對張叁說的,那麼李四聽了,是錯了,不是張叁嘛,都不管他的。是張叁也好,李四也好。對方解也好,不解也好。懂你話也好,不懂你話也好。只要你去說了無益的那些話,都屬于那個裏邊的。

  那麼我們再回過來看,“想者雖僅說爲于彼彼想”,就是說,《瑜伽師地論》說的呢,一定要彼彼想,沒有想錯。我要對張叁說的,這個地方,我想的就是張叁。“然于此中”,但我們這裏看法呢,“是即于其所欲說義,彼想而說”,我們要說的話,你就是,你就是想了他這麼說,是不是他,搞錯沒有搞錯,他領解不領解,都不要去管他,都屬于绮語的。

  

  煩惱者謂叁毒隨一。

  那麼“煩惱者謂叁毒隨一”,那麼你發動绮語呢,煩惱,可以用瞋心發動的,也可以貪心發動的,也可以說是癡心發動的,都有。

  

  等起者謂樂宣說無屬亂語。

  “等起者”,要發動的心,。“謂樂宣說無屬亂語”,你歡喜說那些,沒有啥個不關緊要的,亂七八糟的話,你歡喜說。這個我們說世間上的人,他都歡喜“沖殼子”,就那些無益之語了,串寮了,沖殼子了,那麼閑談了,四川麼歡喜茶館鋪裏邊泡杯茶,聊天了,天上說到地下等等,這些都是屬于無益語――绮語,沒什麼好處的,都是浪費時間的空話。

  

  加行者謂發勤勇宣說绮語。

  “加行者謂發勤勇宣說绮語”,善發绮語的話,你就是自己鼓勁來說這些話。如果懶漢漢懶癱癱地不想說,那就不說了。有勤勇,說起來很有勁,就說绮語。

  

  究竟者謂纔說绮語。

  “究竟者謂纔說绮語”,“究竟”就是說,绮語你只要說出來好了,管你對方,想對了搞錯了,他懂不懂了,都屬于绮語,都成立了。

  

  此複七事相應, 。謂若宣說鬥訟競诤,若于外論或梵志咒,以愛樂心受持諷頌,若苦逼語如傷歎等,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,若樂處衆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,若說醉語及顛狂語,若邪命語。語無系屬,無法相應,非義相應者,謂前後語無所連續。若說雜染,若歌笑等,若觀舞時而發言詞。

  “此複七事相應”,那麼绮語,一般分類,分了七個,七種事情,相對的都屬于绮語。那麼他下邊就分了七個。

  “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