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叫人家去说了。
究竟者谓他领解。
“究竟者谓他领解”,这个妄语罪,究竟了,就是成功了,“他领解”,他听懂了。如果他听不懂:你是一个中国人,对方是一个外国人,那么你说了半天,他莫明其妙,这个根本罪没有。要他懂了,领解了,才算究竟。
《俱舍释》说若他未解,仅成绮语;
“《俱舍释》说若他未解,仅成绮语”,《俱舍》的一个解释里边说,万一他不懂的话,那么是不是无罪呢?也不是,绮语的罪还是有。
离间粗语,亦皆同此。
“离间粗语,亦皆同此”,妄语如此了,离间语跟粗恶语,即使对方听不懂,也成一个绮语。就是虽然说妄语的罪不成一个根本的妄语了,也不成离间,也不成粗恶语的根本,但是,他也是成一个绮语的罪。
这个我们联想到以前在文革的时候,一些学生,发动他们劳动了。那么学校里呢,发动他们到海外的那些轮船上去搞清洁工作。那么那些学生呢,很顽皮了,他们跑到那些船上呢,看见一些水手是黑人。他们就骂他:“猪,黑猪。”那么黑人听不懂,以为学生给他打招呼,还给他笑笑,还打招呼。这个粗恶语,但是他不懂,那么虽然粗恶语的罪没有,绮语的罪还是成立了,还是犯一个语的罪。
(五)离间语
离间语。事者,谓诸有情,或和不和。
下边,“离间语。事者,谓诸有情,或和不和”,那么“事”,就是说对方了,那些有情,或者是和合的,或者已经不和了。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,他就这么说,这是想了,就说对方是和的或者不和的,都可以。和的你使他不和,不和的使他更乖离,就是更不容易和起来。
意乐分三:想及烦恼如前;
那么意乐分三个,都是一样的。“想跟烦恼如前”,烦恼,贪瞋痴都可以发动了,都可以了。那么想呢,这个它这里就“如前”,。“如前”呢,我们把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想把它摘下来,《瑜伽师地论》 说,什么叫想呢?“谓俱与彼若合若离,随起一想”,他是和合的,或者本来就已经乖离了,这两种里边,你起一个想,都叫它的想。什么“随起一想”呢?就是和合的有情,你晓得他是和合的;不和合的,你知道他是不和合的,那么这个就叫想。那目的就是说要把他和合的破坏;已经不和的呢,闹得更凶。
等起者,和顺有情乐乖离欲,不和有情乐不合欲。
“等起者,和顺有情乐乖离欲,不和有情乐不合欲”,“等起”:发动的心。“事”:是前面和不和的有情了。“想”呢,你知道他,已经是和了,本来是和的,或者本来是不和的。那么你这个发动的心,“等起心”是什么样状态的心态呢?本来是和顺的有情,你希望他们乖离,就他们两个不和。本来是不和的,叫他们永远不要合拢来,乐有不合的欲,使他们不要和合,有这个想,有这个要求。那么这就是等起的心。
加行者,随以实语,若非实语,随说所说,若美不美,随其所求,为自为他而有陈说。
“加行者,随以实语,若非实语,随说所说,若美不美,随其所求,为自为他而有陈说”,“加行”就是做事情了。你做的、说话的时候,管你说的是老实话,是真的,或者是不老实的话,骗他的。“随说”,随你说的,所说的话里边,就是“若美不美”,这个说的话比较和雅的,或者是不文雅的。你所的要求为自己的利益,或者为人家的利益的,不管你怎么说,不管你什么动机,文字的雅不雅,是不是老实话,或者是不老实的话。只要这么一说的话,就是他的加行。
究竟者,《摄分》中云:「究竟者,谓所破领解。」谓他了解所说离言。
“究竟者,《摄分》中云”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《摄抉择分》里说,“究竟者,谓所破令解”,你要破的对方呢,懂你的话了,那么就叫究竟,这个事情成功了。
“谓他了解所说离言”,那么宗大师再解释一下,谓他(对方)了解了你所说的话了。你说的话,他相不相信,不管了。只要你说的话,他懂了,这个离间语呢,业道就成功了。
那么《俱舍》里边就补充了一个,“若他坏不坏,皆成离间语”。就说你这个离间语说出去了,他也懂了。他们两个相不相信你,就是他们和合的,本来和合的,是不是就乖离了,或者不相信你,还是和合的,这个不管的。只要你的话,他懂了之后,离间语的罪就成功了。他没有给你所离间掉,或者给你离间掉,这个不相干的。这是离间语。
(六)粗恶语
粗恶语。事者,谓诸有情能引恚恼。
下面呢,是“粗恶语”,粗恶语是骂人。“事者,谓诸有情能引恚恼”,那么就是对方的有情,要引起他的不高兴了。
意乐中想、烦恼如前; 等起者谓乐粗言欲。
“意乐中想、烦恼如前”,想么你知道他对方是什么人了。烦恼么贪瞋痴随一了。“等起”,你要发动的心态是“谓乐粗言欲”,要欢喜说那个粗言的一个欲望,一个欲心。你就是欢喜,要就说那个粗话,就是等起的心。
加行者,谓以若实,若非实语,或依种过,或依身过,或依业过,或依戒过,或依现行所有过失,说非爱语。
那么加行,是怎幺做的?“谓以若实,若非实语,或依种过,或依身过,或依业过,或依戒过,或依现行所有过失,说非爱语”,怎么样子加行,就是怎么说呢?就是说管你说的是实话也好,不实的话也好。或者,是依他的种姓的过失,说他是生在下贱家的,这个下贱家假使实在的,他是下贱家出生的,是实的。假使非下贱家,他本来,是很高贵的种姓,你说他是下贱家里的,那么非实的,这都成那个粗恶语。或者依身过,他的身、行动有什么过失,真的假的都可以。或者依业过,他做的事业,有什么过失。或者他持戒,有没有什么过失。或者现行所有过失,他现在的一些行动方面有没有什么过失。管是真的假的,说非爱语,说的话,人家不爱听的,要引起人家烦恼的,这都属于粗恶语。
究竟者,《摄分》中说:「究竟者谓呵骂彼。」 《俱舍释》说,须所说境,解所说义。
那么粗恶语的究竟呢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《摄抉择》分里边,它说“究竟者谓呵骂彼”,那个就是骂他了。你这个决定了,就骂起来了,这个就叫决定了。
那么《俱舍》里边,它说要必须对方懂你的话。懂你的话,才叫粗恶语;不懂的话,就是前面说的,成一个绮语了。那么《瑜伽师地论》,却是严格一些,只要你骂了之后,管他懂不懂,都成为一种粗恶语。这是两个,有一个不同的说法。那么我们当然采取严格的好一些,免得你钻空子,反正他不懂,这个不算的,这个不要这么想。
(七)绮语
绮语。事者,谓能引发无利之义。
下边是“绮语”,“事者,谓能引发无利之义”,引发无利,对我们修行没有什么好处,的,引发这些的,都叫属于绮语的范围。
意乐中三,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,然于此中,是即于其所欲说义,彼想而说,此中不须能解境故。
“意乐中三,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,然于此中,是即于其所欲说义,彼想而说,此中不须能解境故”,这个话,好象是不好讲,那么我们把《略论释》里边的引过来,就比较好懂一些。它说 ,“其中之想,依《摄抉分》”来说,“虽仅说”,这是《瑜伽师地论》说了,它是说呢,“谓于彼作彼想”,就是这个人就是他,没有想错。那么我们的说法,就是宗大师的格鲁派的说法呢,不必一定要对方错或不错。你说对他说,是对张三说的,那么李四听了,是错了,不是张三嘛,都不管他的。是张三也好,李四也好。对方解也好,不解也好。懂你话也好,不懂你话也好。只要你去说了无益的那些话,都属于那个里边的。
那么我们再回过来看,“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”,就是说,《瑜伽师地论》说的呢,一定要彼彼想,没有想错。我要对张三说的,这个地方,我想的就是张三。“然于此中”,但我们这里看法呢,“是即于其所欲说义,彼想而说”,我们要说的话,你就是,你就是想了他这么说,是不是他,搞错没有搞错,他领解不领解,都不要去管他,都属于绮语的。
烦恼者谓三毒随一。
那么“烦恼者谓三毒随一”,那么你发动绮语呢,烦恼,可以用瞋心发动的,也可以贪心发动的,也可以说是痴心发动的,都有。
等起者谓乐宣说无属乱语。
“等起者”,要发动的心,。“谓乐宣说无属乱语”,你欢喜说那些,没有啥个不关紧要的,乱七八糟的话,你欢喜说。这个我们说世间上的人,他都欢喜“冲壳子”,就那些无益之语了,串寮了,冲壳子了,那么闲谈了,四川么欢喜茶馆铺里边泡杯茶,聊天了,天上说到地下等等,这些都是属于无益语――绮语,没什么好处的,都是浪费时间的空话。
加行者谓发勤勇宣说绮语。
“加行者谓发勤勇宣说绮语”,善发绮语的话,你就是自己鼓劲来说这些话。如果懒汉汉懒瘫瘫地不想说,那就不说了。有勤勇,说起来很有劲,就说绮语。
究竟者谓纔说绮语。
“究竟者谓纔说绮语”,“究竟”就是说,绮语你只要说出来好了,管你对方,想对了搞错了,他懂不懂了,都属于绮语,都成立了。
此复七事相应, 。谓若宣说斗讼竞诤,若于外论或梵志咒,以爱乐心受持讽颂,若苦逼语如伤叹等,若戏笑游乐受欲等语,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,若说醉语及颠狂语,若邪命语。语无系属,无法相应,非义相应者,谓前后语无所连续。若说杂染,若歌笑等,若观舞时而发言词。
“此复七事相应”,那么绮语,一般分类,分了七个,七种事情,相对的都属于绮语。那么他下边就分了七个。
“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