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想而趣他妻,不成业道,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,有二家计,谓成不成”,那么《俱舍》里边有一种简别,他说自己的女人,他说依自己女人想,而实际上不是他女人,是其他的女人,这个不成业道,不是根本了。这个加行罪是有,就是说想错了,不成业道。“若于他妻作余妻想”,他的女人,假使张三的女人作李四的女人想,“而趣行者”,这一种,到底算不算业道呢?有两种的说法,一种说是业道,一种说,也想错了,不属于业道的。那么这个里边判了很多,但是,我们是根据《戒经》,管你哪个,想错不想错都是根本罪。
烦恼者三毒随一。
烦恼,那么他意乐分三里边,想了,还有一个烦恼,“谓三毒随一”,贪瞋痴都可以发起。假使说你贪心作不净行,那是从贪生起。瞋心,对他的这个人有怀恨心,假使说你仇人,你淫他的女人,以报复的心态,瞋恨的心也可以。痴心愚痴那更会犯那些。那么这些,贪瞋痴三种都可以成犯的。
等起者谓乐欲行诸不净行。
“等起”,发动的心,“谓乐欲行诸不净行”,心里想做这些坏事,这是等起的心。
加行者,《摄分》中说,教他邪行,教者亦生欲邪行罪。 《俱舍释》说,如此则无根本业道,前或意说非根本罪,然须观察。
加行,“加行者,《摄分》中说,教他邪行,教者亦生欲邪行罪”,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说叫他去做邪淫的话,自己没有做作,教他去做,那么能叫的人同样是邪淫罪。“《俱舍释》说,如此则无根本业道”,《俱舍》里的解释说,教他作自己没有作,那么邪淫是邪淫,不是根本的,因为自己没有做了。那么这个,“前或意说非根本罪”,那么根据《俱舍》的说法,他说前,就是《摄抉择分》了,说他是邪淫罪呢,可能指的不是根本的邪淫罪,是加行罪。这是顺了《俱舍》的解释了。“然须观察”,但是宗大师看法,《摄抉择分》里边说的是邪淫,到底是根本还是不是根本,还得要仔细观察,不能说《俱舍》里说不是根本,它也不是根本,这个不能作一概而论。
究竟者谓两两交会。
“究竟者谓两两交会”,那么这个事情,是谓做了究竟呢?就是两个交合了。那么这就说邪淫里边又分了那么多,这些呢,平时我们是没有学到那么细的,《广论》里边比较仔细的。那么其它,《俱舍》里边,还有《瑜伽师地论》的,它里边的十业道呢,都可以参考。
那么时间今天到了,讲到这里。
第四十二讲
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上一次,我们讲业果的,总的有四条。一个是:业是决定的,善业决定感乐果,恶业决定是感苦果;那么第二条:业是会增长的。虽然造业的时候很小,但是它可以感极大的果。第三个:没有造的业,不会碰上。那么造了的,第四个:已经造了的业,也不会自己坏失,不受果也不可能的。那么这是总的。
分别的呢,是三门所造的那些妙行、恶行了。里边最粗显的,由十个业道来说。那十个业道,从不善业方面说,十恶业道;反过来,把这个十恶业道除掉了,那就是十善业道了。那么我们已经把这十个里边,杀生的、不与取的、欲邪行的这个三个――身三讲完了。那么接下去口四。
(四)妄语
(四)妄语
妄语。事者,谓见闻觉知四,及此相违四。
“妄语。事者,谓见闻觉知四,及此相违四”,那么什么事呢?就是说见到的、闻到的、觉到的、知到的,说不见、不知、不闻、不觉。那么没有看到的,没有闻到,没有觉到,没有知的,说你看到了,听到了,觉到了,知到了,这就是妄语。
能解之境,谓他领义。
那么“能解之境,谓他领义”,对方把你的话听懂了,这妄语罪就成功了。
意乐分三:想者谓于所见变想不见,及于未见变想见等。
那么意乐有三个了,开始就讲的,宗大师把这三个东西,想、欲乐、烦恼,摆了意乐里边去。那么这三个。
第一个“想”,“谓于所见变想不见”,本来是看到的,你自己说它没有看到。“及于未见变想见等”,那么没有看到的,你自己说,变成功看到的,这是妄语了。见如此,闻觉知一样,于所闻的、所觉的,所知的,你变一个,你想他是不知、不闻、不觉、不知。没有闻的,没有觉的,没有知的,你说把它变过来,说是你闻到了,觉到了,知道了。那么这就是妄语的那些意乐,这个想的一方。那么这个里边,我们还是要把见闻觉知这个问题探讨一下。
那么见闻觉知,我们根据《俱舍》的来说,《俱舍》里有个颂 。“由眼耳意识,并余三所证,如次第名为,所见闻觉知”,那一个意思就是说,眼睛看到的叫见;耳朵听到的叫闻;意识所知道的叫知;其余三个,鼻舌身这三个所知道的叫觉。那么见闻觉知,把眼耳鼻舌身意分了四类:眼睛是见;耳朵是闻;第六意识是知;鼻舌身三个识所了别的,所知道的就是觉。这是《俱舍》的说法。
那么《俱舍》里边把经部的也讲了一下。经部宗的说法 呢,他前面是有部的了,经部的看法呢,有不同的看法。他说五根现量所证的,现量就是说不是比量,也不是非量。比量就是推出来的,非量是搞错了的,那么现量就是说当下亲自看到的。那么五根的现量所证到的,色声香味触,这个五个境,都叫所见。那就不是单是眼见了,那么就是说五根现量证到的,就是亲自证到的,都叫所见。从他传闻的,六个境,色声香味触法。凡是从他们(其他的人)传过来听到、知道的,叫所闻。那么假使自己心以种种的道理比度、比量出来的,六个境,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个境,叫所觉。意识现量证到的六个境,叫所知。这个跟有部不一样了。(这个好象是抄了。抄过了吧?抄过了就看笔记大概就晓得。)
那么,身耳鼻舌身,现量看到的,色声香味触五个境,叫所见。从他传过来的,听到的,叫所闻。自己心以比量,推度出来的,色声香味触法六个境叫所觉。那么意识现量得到的叫所知。这个意识现量是什么?当五识,假使眼睛看到色的时候,第二剎那意识起来了,它也跟了前五识去了别那个色,这是意识的现量。如果依这个其他的过去经验等等掺进去了,那不是现量了,那是比量了。或者是搞错的,是非量了。这是指现量。那么这个前五识起的时候,意识跟了它一起起的。证到的色声香味触这五个境,也叫,都叫知。那么另外一种意识现量呢,定里边的,入定之后,意识亲自证到的六个境,那就是六个都有了,那么就叫意识现量。这都叫所知,那是经部的。
那么在阿昂旺堪布呢,他又把我们格鲁的看法 又说了一下,那么我们也把它作一个参考了。这是我们本法流的。“眼耳鼻舌身属于见闻”,跟经部也不一样,跟有部也不一样。这五个根所证到的境,所谓见闻方面的。“以正理觉察差别”。,正理觉察,而观察得到的,那就是说观缘起了,正理就是对的,没有错的,以正理去观察那些缘起现象的,叫觉。那么“依正理觉察而真实了知空性”的叫知,那就是说观性空的那一方面。以真理来观察性空那一方面的,叫知。那么这个呢,把缘起性空又包括进去了。这是我们格鲁的见闻觉知的分法。
那么很多的分法呢,反正你是见的,说没有见;闻的,说没有闻;觉的,说没有觉;知的,说没有知;或者没有见的,说见;没有闻的,说闻;没有觉的,说觉了;没有知道的,说知道了。那么这些都是妄语的。这个就是见闻觉知的一些差别的解释。
烦恼者谓三毒。
下边烦恼,这个意乐里边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分三个了。一个是想,还有一个烦恼。烦恼呢,就是三个毒,贪瞋痴都可以发动打妄语的。
等起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。
那么“等起”,发动这打妄语的心,“谓覆藏想乐说之欲”,他“覆藏”,把事实掩盖了,看到的说没有看到,不看到的说看到,“覆藏想”。“乐说之欲”,要说那个话,这个等起就是说我要说那个话,你才算打妄语了,不想说就不说了。所以等起呢:第一个是覆藏想,把真相盖掉的;一个呢就要说那个不真实的话。
加行者谓或言说,或默忍受,或现身相。
“加行者谓或言说,或默忍受,或现身相。 ”,那可以假使说:“你看到没有?”明明没看到,说我看到了,这是“言说”。“或默忍受”,“看到没有?”不说话,笑一笑。那就是说,也就表示他看到了。“或现身相”,点点头,也是看到了。这些说话也好,默忍也好,现相也好,都是妄语的一种表现。
此复所求或为自利或为利他,随为何故说悉同犯。
“此复所求或为自利或为利他,随为何故说悉同犯”,那么动机了,为了自己的利益,为了人家的利益,不管你是为什么,为自、为他,只要你说了,都是犯妄语的罪。
此中说于妄语、离间及粗恶语,虽教他说其三亦成。
“此中说于妄语、离间及粗恶语,虽教他说其三亦成”,这个里边呢,就是说妄语也好,离间语也好,粗恶语也好,你自己虽然没有说,叫人家说了,那么也犯这个罪。假使说你自己打妄语,叫人家去打妄语,你也犯一个妄语罪。那么离间、粗恶语都一样。
《俱舍本释》于语四业,皆说教他亦成业道,《毗奈耶》中说起此等究竟犯时,要须自说。
“《俱舍本释》”,《俱舍》的本颂,跟那个它的解释,“于语四业,皆说教他亦成业道”,就是说这个语里边,妄语、离间、恶口、绮语,自己作、叫他做都是成业道的。“《毗奈耶》中说起此等究竟犯时,要须自说”,那么《戒经》里边说呢,你要犯根本的话,要自己说。人家说呢,对你说不是根本的。这是《俱舍》跟《毗奈耶》里边有一点点差别,那我们要采取呢,采取严格的好,即使人家说了也是成业道,那么可以免得你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