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谓一若宣说斗讼竞诤”,这是一种,人家斗争,打官司,“兢竞诤诤”,争论,这些都属于绮语。
第二种,“于外论或梵志咒,以爱乐心受持讽颂”,外道的论,或者是外道的咒,以欢喜的心,爱乐心受持讽颂。假使你为辩论,想要使对方折服,你先学习外道,学习外道咒,这个不算。那么以爱乐的心,去讽诵那些外道的书,或者外道的咒,那也是绮语。
第三种,“若苦逼语如伤叹等四”,受了苦了,叹气等等,怨天忧尤地,这些伤叹的话也是绮语。
第四种,“若戏笑游乐受欲等语”,那么戏笑的时候,游戏的时候,受欲的时候说的话,也属于绮语了。
那么,第四五种,“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”,在大众前面讲国王的事情了,大臣的事情了,国家的政治的事情了,讲什么人作案了,什么做盗贼的事情了都属于绮语。这些就是要提高警惕,这些话,我们属于绮语的。真正修行的人呢,就不要随便去冲那些话了。
那么第五六种,“若说醉语及颠狂语”,吃醉了的话,疯狂的话,那当然是无益之话了,也属于绮语的。
第七种,“若邪命语。语无系属,无法相应,非义相应者,谓前后语无所连续”,邪命语,邪命语是什么呢?一般就是说,根据《俱舍》的呢,从贪出发的一些语都属于邪命。那么严格的呢,五种邪命了,你要求不正的养命的方法,这些语。或者,“语无系属”,就是语无伦次的,东一句,西一句的,无法相对应,跟法不相对应的话。“非义相对应”,跟道理也不相对应的话。那么“前后语无所连续”,就是语无伦次的,那些污七八糟的话,是属于邪命语。“杂染语”,就是说歌、笑等等。或者看歌舞妓伎乐的时候,你说的话,这个演得好不好了,什么什么等等。这几种都属于绮语。
前三语过,是否绮语,虽有二家,然此所说,顺于前家。
“前三语过,是否绮语,虽有二家,然此所说,顺于前家”,就是说前面三种语过,就是妄语、离间语、粗恶语,是不是绮语?有两种说法。《 俱舍》里边呢,说都是绮语,那就是说,妄语也属于绮语的。如果说妄语对方不了解,你说了,那么绮语还存在,绮语不管你了不了解都算的。那么这是《俱舍》的说法了。
那么还有其他一家呢,他说妄语就是妄语,离间就是离间语,粗恶语就是粗恶语,绮语么另外一种,那么是两个说法。
“然此所说,顺于前家”,我们这个法流说的呢,跟前面那一种顺的,就是说我们只是采取前面那一个,这四种语都是绮语。但是,前面三种呢,妄语的成份重,就叫做妄语;离间语的成份重的,叫离间语;粗恶的成份重的,叫粗恶语,但是本身绮语的罪都在里边的。所以说,他们前面三个要对方了解了,那么了解了,就成立妄语了、离间的罪了。假使不了解的话,绮语的罪还存在的。那么这是本法流呢,宗大师是采取《俱舍》的(前家)的话,那么这是语的四个过,讲完了。下边还有意三。
(八)贪欲
贪欲。事者,谓属他财产。
“贪欲。事者,谓属他财产”,属于他的财产,是对方的东西了,就是贪欲的对方了。那么这个财产呢,以前就是有人问过了,那么一定是财了,假使你贪人家的不是财,动物,或者他养的狗,或者他家里人,算不算呢?也算。内财外财,外财是那些物质的东西,内财就是有生命的。
意乐分三:想者谓于彼事作彼事想;
“意乐分三”,也是想等等。“想者谓于彼事作彼事想”,这个事,是他的财产,你没有想错。是他的财产。
烦恼者谓三毒随一;
那么烦恼呢,三个,贪瞋痴,随便哪一个,都可以发动这个贪。而这个贪本身是贪了,但是你起的时候,也可以由瞋,你要把他东西拿过来,以瞋心把他拿过来,也是瞋了。愚痴的心,假使说外道……,说这个东西天然可以拿的,那么就愚痴的,所以自己把他贪过来了,这是烦恼的三种都可以。
等起者谓欲令属我。
“等起者谓欲令属我”,这个东西本来是他的了,要属于我的,这是发动的一个心。
加行者谓于所思义,正发进趣。
“加行”,那么这个是心里边的事情了,当然没有行动的了。“加行者谓于所思义,正发进趣”,你所想的那个事情,你继续地发展下去,虽然没有行动,心里边还是不停地在想那些。
究竟者说于彼事定期属己,谓念其财等愿成我有。
“究竟者说于彼事定期属己,谓念其财等愿成我有”,究竟呢,当然了,这个是意业道了,没有行动的,就是说加行呢,不断在动脑筋。究竟呢,这个事情,决定了,一定要希望属于自己的。就是说这个财产本来是他的,我下决定了,决定要把它弄过来的,这就是贪的这个业道成功了。
此中贪心圆满,须具五相:
那么“此中贪心圆满”,那么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讲得很多了,他也引过来了。贪心,这些是贪欲的业道了,如果他的贪心要圆满的话,五个条件。这五个条件里边少一个,虽然说是贪,但是不圆满的。那五个都有了,属于圆满的贪心,最大的贪心了。所以说“此中贪心圆满”,要有五个相,就是五个条件了。
一有耽着心,谓于自财所。
“一有耽着心”,一个是耽着心,对自己财产耽着,就是很欢喜,舍不得放下。
二有贪婪心,谓乐积财物。
第二个,“二有贪婪心,谓乐积财物”,不但自己已经有的,还希望它不断增长,再越积越多,贪婪心。
三有饕餮心,谓于属他资财等事,计为华好,深生爱味。
“三有饕餮心,谓于属他资财等事,计为华好,深生爱味”,“饕餮心”,不单是对自己的已有的执着,既希望它增长,而且对人家的东西也希望,认为很好,很欢喜,那么进一步的谋略了。
四有谋略心,谓作是念,凡彼所有何当属我。
“四有谋略心,谓作是念,凡彼所有何当属我”,他有那个东西,你也认为很好,很欢喜,那么就想办法了,就是怎样子把它弄过来,属于我的。
五有覆蔽心,谓由贪欲不觉羞耻,不知过患及与出离。
“五有覆蔽心”,这个“覆蔽心”,“谓由贪欲不觉羞耻,不知过患及与出离”,这个“覆蔽心”,一般讲是无明覆盖了。实际上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并不说是无明,他就是说这个贪的烦恼心,把你盖掉了,把你的理智盖掉了,这个叫“覆蔽心”。
“谓由贪欲”,因为这个贪欲太强了,把理智盖掉了,就“不觉羞耻”,也不知道羞耻了。也不知道作这个坏事,将来有什么不好的坏处,那么出离更谈不上了。那么既不知羞耻,又不知做这个事情的过患,那么要出离那更不谈了,也更不知道了。那么就是说,有“覆蔽心”。
若此五心,随缺一种,贪欲心相即非圆满。
“若此五心,随缺一种,贪欲心相即非圆满”,那么这五个心里边,都有全了,那么是圆满的贪欲。假使少一个,那么这个贪欲心不算圆满。当然也是贪欲了,但是呢,不是叫最厉害的贪欲,不是圆满的贪欲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中,于十不善,俱说加行。
那么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,与十个不善法里边,都说加行的。就是说虽然是贪、瞋、邪见是心里的事情,意业,但是,还是有加行。那么身口当然有加行的。
那么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,又讲了一些,不圆满的贪欲。前面讲五个条件的,叫圆满了。下面就是说,虽然不圆满,但是,也属于贪欲的那些事情,他举了很多例。
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,谓作是念:云何当能令其家主,成我仆使,如我所欲。
“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,谓作是念:云何当能令其家主,成我仆使,如我所欲”,假使人家的家主,他的主人,他很能干,那么我就想办法,怎样使得他作我的仆使,给我办事情,听我的话。“如我所欲”,随心所欲,叫他给我办事情,给我作仆使,这也是贪欲。
又于其妻子等,及饮食等,诸资身具,亦如是思。
“又于其妻子等,及饮食等,诸资身具,亦如是思”,那么他的妻子、孩子或者他的饮食,他的财产,资具,资身具就是他的用具。每一家都有很多的他的家具了,他要还是跟前面一样,属于我的,由他来使用。这些也不好的。
又作是念: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、远离、勇猛精进、具足多闻、成施性等。
“又作是念: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、远离、勇猛精进、具足多闻、成施性等”,这是另外一种贪欲了,他说什么样子的办法使他知道我,是“少欲”,有“远离”的,表示自己是老修行,少欲的。这个是你自己修,人家看你评价,不要自己要求,那么就装模装样了。有的人,人面前装模作样的,人后头就乱七八糟的。这就是说故意的要使人家知他是少欲、远离、修行等等。我记得以前有个人,他修四加行,懒得很,几年了才修了一二万。但是在某些居士面前,他却念得很响,表示他很精进。在自己后头呢,一句也不想念,这些就是贪欲了。要人家知道他用功、修行等等,“勇猛精进”,就这些了。 “具足多闻”,怎样子使人家知道,我是具足多闻的,或者成施等性的。我有布施,我有持戒,等等,那么这一些的想法,都是贪心的。
又作是念: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主,四众弟子,供事于我,得衣食等。
“又作是念: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主,四众弟子,供事于我,得衣食等”,这是出家人的想法了,他就是说怎样能够使国王大臣,那些商主,有钱的人,四众弟子,能够好好的供养我,使我的衣食丰足,这些都是贪心。那么我们现在《广论》里边介绍这些的干啥?就是叫我们照镜子,我们有没有这些心?有这个心的话,就是贪心,不要以为自己:“唉,我没有过失吗,我又不是贪心,少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