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欲远离嘛,勇猛精进嘛,他知道好嘛,弘扬佛法嘛”。就是贪心了,这不好的。
又作是念起如是欲,云何令我当生天上,天妙五欲以为游戏,当生猛利、徧遍入世界,乃至愿生他化自在。
还有一种,“云何令我当生天上,天妙五欲以为游戏”,想办法到天上去玩去了,贪欲。“当生猛利,徧遍入世界,乃至愿生他化自在”,“猛利”指大自天,“徧遍入世界”——遍入天,“他化自在”就是欲界的最高的他化自在天。
这个他写得很略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呢,就写得清楚一点。它说“又起是欲”,又起了这个欲望。“云何令我”,怎样子使我当生“鲁达罗世界”,鲁达罗世界就是大自天的世界。那么,“毗瑟笯世界”,就是遍入天的世界。“人中希有众同分中”。,这是人里边的,希有的众同分,就是说人里边高贵的享乐的地方。那么还有呢,“乃至令我当生他化自在众同分中”,生到他化自天,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的最享乐的一个,最高一层了,一层天了。那么你,你要享受什么,你不要自己化的,人家就给你化好了,让你受享。那么都是起这些念头,这都是贪欲。
又于父母妻子仆等,同梵行者,所有资具,发欲得者,亦是贪欲。
“又于父母妻子仆等,同梵行者,所有资具,发欲得者,亦是贪欲”,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仆人或者一起修行的人,他们的东西,你看了好的,想拿来自己用,要得到它,都是贪欲。那么这些呢,就是说介绍那么多,就是我们平时可以对照,自己有没有这些念头?有这些念头的话,就是贪欲了。那贪欲是一个业道了,十恶业道之一了,那就是要堕落的,不能要的。要了之后,自己要受苦的,这是贪欲。
(九)瞋恚
瞋恚心中,事、想、烦恼,如粗恶语。
下边是“瞋恚”,“瞋恚心中,事、想、烦恼,如粗恶语”,这是相近的,粗恶语就是使他瞋恚恼。那么瞋恨心也是同样,跟它相近的。所以说事、想、烦恼,跟粗恶语是相同的。
等起者,乐打等欲,云何令其遭杀遭缚,若由他缘,或自任运耗失财产。
“等起的者”,就是发动他这个瞋恨心的,“乐打等欲”,他心里欢喜要打或者是杀等等的欲望。“云何令其遭杀遭缚,若由他缘,或自任运耗失财产”,他就是什么欲呢?就心里想,怎样子能够使他,把他杀掉,把他捆起来,抓起来,或者有其他的缘,或者他自己碰了倒霉了,财产损耗。他缘嘛,假使水火把它烧掉了,他的财产。任运呢,他自己倒霉了,财产都没有了。总是发这个恶心,瞋恨心了。
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。
“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”,就是他所想,怎幺想,不断地想下去,不停,这就是加行。
究竟者谓于打等,期心决定或已断决。
“究竟者谓于打等,期心决定或已断决”,那么你这个起了决定心了,决定要打了,这个人该打,是要打他,心定下来。那么这就是究竟了,成为究竟。因为他是心,意的业道了,没有行动的。只要你心一决定呢,就这个业道就成功了。
此亦有五,全则圆满,缺则非圆。谓具五心:
那么这个跟贪一样,也有五个相是圆满的,不到五个的呢,不圆满,“缺则非圆,全则圆满,谓具五心”,要圆满瞋恚呢,要具足五个心。这都是引的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文。
一有憎恶心,谓于能损害相,随法分别故。
第一个,“有憎恶心,谓于能损害相,随法分别故。 ”,非常憎恶的心,这是什么呢?“能损害想”,自己起瞋恚心了,当然是吃了一点亏了。他总认为,即使不是故意损害的,而他认为是损害他。这个损害的相呢,随这个事情,分别来想那个事情,那么想了他心里很恨。
二有不堪耐心,谓于不饶益,不堪忍故。
第二,“二有不堪耐心”,有的人,他量大嘛,受点亏算了;他是有不堪耐心,不能忍受。“谓于不饶益,不堪忍故”,他认为吃了亏了,不饶益了,不能忍,一定要报仇的。
三有怨恨心,谓于不饶益,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。
那么第三,“有怨恨心,谓于不饶益,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”,这些不饶益的事情呢,他自己认为这个是很不公平了,他就放不下,“数数地非理思惟”,经常在那里想,这个思惟呢,不如理地思惟。这个不饶益,或许是你想的不饶益,人家是对你好的。或许是真的不饶益,那是业报所感。你是非理思惟,要想报仇。“随念故”,不断地,放不下,摆在心里边。
四有谋略心,谓作是念,何当捶挞,何当杀害。
第四,“有谋略心,谓作是念,何当捶挞,何当杀害”,那么有一些谋略心就是,心里要去打算盘,那么怎么打算盘呢?对那些,对他不饶益的人,怎样子去使他损害,使他挨到这个打:鞭子打;捶挞; 鞭挞。“何当杀害”,这样,甚至于更厉害呢,该怎样子把他杀掉?这些都是谋略心,就是报复心了。
五有覆蔽心,谓于瞋恚不觉羞耻,不知过患,及与出离。
那么第五,“有覆蔽心”,这个覆蔽,有的地方说是无明,但是《瑜伽师地论》也不说,就是说瞋恚。瞋恚心太盛了,把自己的理智盖掉了,这叫覆蔽心。因为瞋恚心起得太厉害了之后,就不觉羞耻,羞耻心也没有了。过患,他有什么害处,将来要受什么报都不知道了。出离更不知道了。那么这个是把心覆盖、覆蔽掉了。
那么这个五个全了,就是圆满的瞋恚心。随少一个,那么就不叫圆满的。如果五个里边,四个都没有,那就是比较轻微的了。
仅成损害心者,谓作是念:彼于我所,已作正作,诸无义事,故我于彼当作无义。
下边还是,“仅成损害心”,就是不圆满的。那么就是说不圆满的瞋恚心,也介绍了一些, 。他说,“谓作是念:彼于我所,已作正作,诸无义事,故我于彼当作无义”,就是说他对我,过去造了一些、现在也正在造一些无益事――对我不好的事情,不饶益的事情。那么我要报复了。“故我于彼当作无义”,那我一定要对他不客气,也对他作一些不饶益的事情,这是一种瞋恚的损害心。
尽其所有几许思惟,尔许一切皆损害心,。如是愿他现法,丧失亲属资财及善法等,及愿后法往恶趣中,亦是损心。
“尽其所有几许思惟,尔许一切皆损害心”,像这一类的,所有的一切,都是损害心。
“如是愿他现法,丧失亲属资财及善法等,及愿后法往恶趣中,亦是损心”,像前面这一类报复心,不管是哪一种都是。那么下边同样,假使说希望他,“现法”――就是现在,这一辈子丧失亲属,他的家里人死完了,财产也都给搞完了,善法也没有了,这么就是损害心,那么希望他后世生了恶道去,生地狱去等等,都是损害心。那么瞋恚的人呢,就发这个恶愿了,那么很可怕了,这个不能起,瞋恨心一起的话,功德林都烧掉了。
那么这个,把瞋恚的圆满相,那些不圆满的,是损害的那些相,都说一下。也叫我们照镜子,不要这样子想。
(十)邪见
邪见。事者,谓实有义。
那么最后,“邪见”。邪见的事,“谓实有义”,邪见是拔无因果了。这个事――它的对象呢,是有的事情,因果是有的。
意乐分三:想者,谓于所谤义,作谛实想;
那么“意乐分三”,“想者,谓于所谤义,作谛实想”,“所谤义”,假使说拔无因果的,谤的因果,谤的三宝,功德等等,本来是有的,你要谤它说没有。那么这是想,本来是有的。
烦恼者,谓三毒随一;
“烦恼者谓三毒随一”,那么他谤的时候,贪瞋痴都可以:从贪出发的,从瞋出发的,从痴出发的,都有。
等起者,谓乐诽谤欲。
“等起者谓乐诽谤欲”,等起就是说爱诽谤,有诽谤的欲,他欢喜诽谤这个欲心有,他就要诽谤了,那么这是属于心理状态了。
加行者,即于所思策发加行,此复有四,谓谤因、果、作用、有事。
“加行者,即于所思策发加行”,就是说一个事情,你想一想丢掉了,那么就算了。你不断地想下去,要把他心呢,坚固起来,这属于加行。
那么这里我们参考一个《略论释》,它说三毒里边,贪瞋痴了,本来是贪、瞋、痴了。这个痴里边不说痴痴,说邪见,邪见是痴痴的一种。这有什么意思呢?它就是说,根据《俱舍》来说,十个不善业道里边,最根本就是邪见。这个邪见又指的断见。那是说,因为这个邪见,是十个根本业道的根本,十个业道的根本。所以说贪瞋痴里边呢,其他的都不说了,只说一个邪见。而这个邪见,又指断见,拔无业果的邪见,这是最厉害的,断善根的邪见。所以说十恶业道里边,特别强调说这个。
“加行者,于所思策发加行,此复有四”,邪见,有四种,“谓谤因、果、作用、有事”,本来有的事情说他没有,那么因果也好,作用也好,有事也好,都是实有的。实在有的,说它没有的,这是断见。所以这种邪见呢,最厉害的,所以把它特别提出来,在十个恶业道里边,就单提它。
诽谤因者,谓云无有妙恶行等。
那么谤因者,“谓云无有妙恶行等”,你做好事将来没什么好处的;你做坏事也不会受苦的。这是谤因。
诽谤果者,谓云无有彼二异熟。
“诽谤果者,谓云无有彼二异熟”,就是你尽管做好事好了,你不会感好的果的,异熟果没有的;你尽管做坏事好了,也不会受苦的,那么没有他的异熟果是不会有的,这是谤果。那么谤因谤果不是相对来说的了?
诽谤作用分三:诽谤殖种持种作用者,谓云无有若父若母;
“诽谤作用”有又分三种,。“诽谤殖种持种作用,谓云无有若父若母”,“殖种”是父了,“持种”是母了,他说父母的作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