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4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用是没有的,这些就是谤父母的作用。谤父母的作用,这是诽谤父母对他不产生作用的。

  

  诽谤往来作用者,谓云无有前世后世;

  那么“诽谤往来作用”,“谓云无有前世后世”,他说没有前世后世的,“往来”就是这一辈子生到那一辈子去,他说没有的,这一辈子就完了,没有前世后世的。

  

  诽谤受生作用者,谓云无有化生有情。

  那么“诽谤受生作用者”,“谓云无有化生有情”,就是没有中有的,我们说受生(投生)呢,就是父精母血,加上个中有,这三个和合,投生了。他们的说话呢就是说,现在科学也这么说了,受生么就投生了,哪有个中有呢,没有的,不承认的。那么虽然不承认呢,这个生命的来源,到底怎么来的?到现在还是一个迷,搞不清楚的。因为他有一个中有,他们没有考虑进去,永远解不掉这个问题。化身有情呢,就是中有了,因为中有是化生的。

  

  谤实有事者,谓云无有阿罗汉等。

  “谤实有事者”,明明有的,说他没有,哪一种呢?“谓云无有阿罗汉等”,“你们修行什么证果、证道、阿罗汉等等,没有的,白白搞的”,这是谤实有事。这么就是说邪见的谤呢,谤四种了:谤因、谤果、谤作用、谤有事。那么这就把这个介绍了。

  

  究竟者,谓诽谤决定。

  “究竟者谓诽谤决定”,他起个决定的心要诽谤他,那么就是究竟了,这个到此为止呢,这个邪见业道就成功了.。

  

  此亦由于五相圆满,谓具五心:一有愚昧心,谓不如实了所知故。

  “此亦种因于五相圆满”,同样《瑜伽师地论》呢,把这个三业,意业道都介绍一下,要具足五个条件的,才算圆满的,“谓具五心,:一有愚昧心,谓不如实了所知故”,愚昧心就是愚痴了,明明因果是有的,你不知道,一定要说他没有。

  

  二有暴酷心,谓乐作恶故。

  “二有暴酷心,谓乐作恶故”,这个残暴的,残酷的心欢喜作恶事,单是不了知,还不是一个坏事、顶坏了,有暴酷心就坏了。

  

  三有越流行心,谓于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。

  “三有越流行心”,“越流”,超越正规的而行的,就是乱走的心。“谓于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”,一切法,不如理地、不如真理去观察,乱想,凭自己的邪见乱想,乱思惟,这就是不如理地去分别那些事实。

  

  四有失坏心,谓谤无布布施爱养祠祀妙行等故。

  那么第四,“四有失坏心,谓谤无布布施爱养祠祀妙行等故”,这个失坏心,就说本来是布布施感大富,他说诽谤——“没有的”。“父母养孩子也是没有恩的。你去供养那些天神等等,也是没有福报的。”这些妙行全部诽谤掉了。

  

  五有覆蔽心,谓由邪见不觉羞耻,不知过患及与出离故。

  最后,“有覆蔽心,谓由邪见不觉羞耻,不知过患及与出离故”,一个邪见的缘故,这个烦恼太重了,他就不知道羞耻;也不知道它有什么过患;更不知道,他如何出离了。那么这个五个圆满呢,叫是圆满的邪见了。

  

  此五若缺,则不圆满。

  “此五若缺,则不圆满”,随你缺哪一个,就不叫圆满,

  

  虽其邪见复有所余,然唯说此名邪见者,由此能断一切善根,随顺诸恶随意所行,是为一切邪见之中极重者故。

  “虽其邪见复有所余,然唯说此名邪见者,由此能断一切善根,随顺诸恶随意所行,是为一切邪见之中极重者故”,那么这个意的业道三个呢,本来贪瞋痴了。痴里边特别提邪见,因邪见的过失大。而邪见里边又特别提这个:谤无因果,谤这个受生作用(中有),又谤实事,谤有修行的阿罗汉果是没有的,专门提这个邪见来说,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邪见最厉害,能断一切善根。一切善根,可以把它断掉。

  “随顺诸恶”,这个邪见呢,对一切恶业都随顺的。“随意所行”,有这个邪见的,一切坏事都随便可以去做的。所以说,这个邪见最坏了。“是为一切邪见之中极重者故”,邪见里边最重的邪见,就是这个。所以特别把它提出来。属于这个三业道里边,这个邪见。贪瞋痴外呢,就说一个起邪见。

   那么为什么断善根呢?我们说谤因、谤果了,就把我们佛说的,前面说的业果的一些规律全部是打破了。那么就是把业果的那些规律打破之后,那善根就会断掉了。不信因果了,不信三宝了,那些善根就没有了,所以说这个是最重的。

  那么这是把十恶业道的讲完了。下边一点点,我们把它念完,那么是总结了。

  

  其中杀生、粗语、瞋心,由三毒起,由瞋究竟。

  “其中杀生、粗语、瞋恨心,由三毒起”,就是他的发动呢,贪瞋痴都能发动。而究竟的时候,这是瞋心究竟的。杀生的时候,贪它的肉,当然是这个贪心而起了,但是你刀杀下去,把它杀死,这个究竟的时候,没有瞋心是做不下手的。那么粗恶语也一样,瞋恚心当然一样了,究竟的时候,是瞋恚心究竟的。

  

  不与而取、邪行、贪欲,由三毒起,唯贪究竟。

  “不与而取、邪行、贪欲”,这三个事情呢,虽然发动可以,三个毒起,都可以。假使邪淫呢,他是报复的心,这个人对他有仇,他邪淫,把他的妻子女儿,把她邪淫,是瞋恨心发动的,但是真正究竟的时候,绝对是贪心。那么贪欲当然更如此了,不与取也这样子。

  

  妄言、离间及诸绮语,发起究竟,俱由三毒。

  “妄言、离间及诸绮语,发起究竟,俱由三毒”,发起的时候贪瞋痴;究竟的时候,也可以贪瞋痴。因为这个里边,很复杂,各式各样的情况都有,三种都可以有。那么这是一个,“究竟”是哪些心究竟。

  

  邪见由其三毒发起,唯痴究竟。

  “邪见由其三毒发起,唯痴究竟”,它可以贪瞋痴发动。那么假使说,婆罗门他认为一切财产都是他们的大自在天,给他们造来给他们享用的,他们都可以受用的。一切妇女就像花朵熟了一样,哪个都可以去享受的,这就是痴,属于痴的。那么邪见呢,发动的时候,三贪瞋痴都有,但是最后,究竟的时候,都是痴。他对这个不了真相,究竟的时候,“唯痴究竟”。

  

  此等之中,思唯是业而非业道,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,思行处故。贪欲等三业道非业。

  “此等之中,思唯是业”,思心所是业而非业道。这个思心所,就是说意业了。我们思有几种呢?审虑思,考虑问题的思心所;决定思,这个事情考虑决定了,决定思就是意三业道了;那么动身思,发动身造事情的思,就是身业的,推动身业的;发语思,他发动语业的。那么有四种思心所,学过《俱舍》都知道。那么这个思心所呢,本身是业,业的体就是思心所,“而非业道”。

  什么叫业道?业所通过的那个地方,从哪里产生业的呢?假使身,思心所靠身这个渠道来发动的,作一些事来造业的,那它是业道。“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”,身语――身三口四了,它本身是业,身造的业嘛,口造的业嘛,杀盗淫了,但是它也是业道。为什么?他就是说,动身思跟发语思,这个思心所,是通过这个身这个道起作用的。是思所游履的道,也是叫业道。“思行处故”,因为他是身、语了,是思心所所行的地方。那么“贪欲等三业道非业”,贪欲、瞋、邪见,它们是烦恼,不是业。业是思心所。但是思心所,通过他们三个造业的,是业之道。它是思心所,为思心所为道。

  

  “《俱舍论颂疏》卷十七:“依何义名业道?颂曰:此中三唯道,七业亦道故。论曰:十业道中,后三唯道,业之道故,立业道名。彼相应思说名为业,彼转故转,彼行故行,如彼势力而造作故。前七是业,身语业故。亦业之道,思所游故。由能等起身语业思,托身语业为境转故,业业之道,立业道名。故于此中言业道者,具显业道业业道义。””

  那么这个里边,我们就要看看《俱舍》的注解了。大概我们也抄过一点,那么业道,《俱舍论》里边十七卷,“依何意义名业道?”什么意思叫业道呢?“颂曰:此中三唯道”,三个贪瞋痴,这是道,不叫业的。“七业亦道故”,七个,身三口四,本身是业,也是道。那么这是一个颂了。

  他下边怎么解释呢?他说十个业道里边,“后三唯道,业之道故,立业道名,彼相对应思说名为业”,这个我们学学《俱舍》,业呢,本身体就是思心所了。那么这个决定思,他要决定把贪心、瞋心、邪见的心决定了,这个是业。这个业,“思说名为业,彼转故转,彼行故行,如彼势力而造作故”,那么这个思心所跟贪瞋痴是相应的。那么这个思转,它也转,贪也转;这个思行动了,这个贪瞋邪见也行动。这么就是说,贪瞋痴是这个思心所的通道,通过它们来发动、造业的,所以叫业道。那么就贪瞋痴本身,贪瞋邪见,本身是烦恼,是思心所所行的地方,是跟他相应,由它推动,所以说它是业之道。思心所是业了,是思心所行的地方,道就是它所行的地方了,所以说贪瞋痴是业道。

  那么前七个,身三口四,前七个本身就是业,杀盗淫妄,妄语绮语恶口等等,本身是造业的,是业。身语业,它本生是身业、语业,但是它也是业的道。它思心所,就在它们上边行动。“由能等起身语意业思”,发动这个身语业的思,就是动身思了、发语思 ,它依托了身,依托了语为境而发行动的,那么它也是业道。又是业,又是业道,这是业,也是思心所这个业,所行之道,所以叫“业业之道”,前面七个,又是业又是业道,所以这个业道呢,前面七个的业道是两层意思:又是业,又是业道,“业业之道”,合拢来叫业道。那么后三个意业,只有一个业道,不是业,本身不是业。

  那么所以说,我们说业道这个名字很复杂,对于后边意三个业道来说呢,是业道。那么前七个来说呢,既是业,又是业道,总地把它括拢来呢,叫个业道。那么这个业道的解释,有是业道的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