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用是沒有的,這些就是謗父母的作用。謗父母的作用,這是誹謗父母對他不産生作用的。
誹謗往來作用者,謂雲無有前世後世;
那麼“誹謗往來作用”,“謂雲無有前世後世”,他說沒有前世後世的,“往來”就是這一輩子生到那一輩子去,他說沒有的,這一輩子就完了,沒有前世後世的。
誹謗受生作用者,謂雲無有化生有情。
那麼“誹謗受生作用者”,“謂雲無有化生有情”,就是沒有中有的,我們說受生(投生)呢,就是父精母血,加上個中有,這叁個和合,投生了。他們的說話呢就是說,現在科學也這麼說了,受生麼就投生了,哪有個中有呢,沒有的,不承認的。那麼雖然不承認呢,這個生命的來源,到底怎麼來的?到現在還是一個迷,搞不清楚的。因爲他有一個中有,他們沒有考慮進去,永遠解不掉這個問題。化身有情呢,就是中有了,因爲中有是化生的。
謗實有事者,謂雲無有阿羅漢等。
“謗實有事者”,明明有的,說他沒有,哪一種呢?“謂雲無有阿羅漢等”,“你們修行什麼證果、證道、阿羅漢等等,沒有的,白白搞的”,這是謗實有事。這麼就是說邪見的謗呢,謗四種了:謗因、謗果、謗作用、謗有事。那麼這就把這個介紹了。
究竟者,謂誹謗決定。
“究竟者謂誹謗決定”,他起個決定的心要誹謗他,那麼就是究竟了,這個到此爲止呢,這個邪見業道就成功了.。
此亦由于五相圓滿,謂具五心:一有愚昧心,謂不如實了所知故。
“此亦種因于五相圓滿”,同樣《瑜伽師地論》呢,把這個叁業,意業道都介紹一下,要具足五個條件的,才算圓滿的,“謂具五心,:一有愚昧心,謂不如實了所知故”,愚昧心就是愚癡了,明明因果是有的,你不知道,一定要說他沒有。
二有暴酷心,謂樂作惡故。
“二有暴酷心,謂樂作惡故”,這個殘暴的,殘酷的心歡喜作惡事,單是不了知,還不是一個壞事、頂壞了,有暴酷心就壞了。
叁有越流行心,謂于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。
“叁有越流行心”,“越流”,超越正規的而行的,就是亂走的心。“謂于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”,一切法,不如理地、不如真理去觀察,亂想,憑自己的邪見亂想,亂思惟,這就是不如理地去分別那些事實。
四有失壞心,謂謗無布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。
那麼第四,“四有失壞心,謂謗無布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”,這個失壞心,就說本來是布布施感大富,他說誹謗——“沒有的”。“父母養孩子也是沒有恩的。你去供養那些天神等等,也是沒有福報的。”這些妙行全部誹謗掉了。
五有覆蔽心,謂由邪見不覺羞恥,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。
最後,“有覆蔽心,謂由邪見不覺羞恥,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”,一個邪見的緣故,這個煩惱太重了,他就不知道羞恥;也不知道它有什麼過患;更不知道,他如何出離了。那麼這個五個圓滿呢,叫是圓滿的邪見了。
此五若缺,則不圓滿。
“此五若缺,則不圓滿”,隨你缺哪一個,就不叫圓滿,
雖其邪見複有所余,然唯說此名邪見者,由此能斷一切善根,隨順諸惡隨意所行,是爲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。
“雖其邪見複有所余,然唯說此名邪見者,由此能斷一切善根,隨順諸惡隨意所行,是爲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”,那麼這個意的業道叁個呢,本來貪瞋癡了。癡裏邊特別提邪見,因邪見的過失大。而邪見裏邊又特別提這個:謗無因果,謗這個受生作用(中有),又謗實事,謗有修行的阿羅漢果是沒有的,專門提這個邪見來說,爲什麼呢?因爲這個邪見最厲害,能斷一切善根。一切善根,可以把它斷掉。
“隨順諸惡”,這個邪見呢,對一切惡業都隨順的。“隨意所行”,有這個邪見的,一切壞事都隨便可以去做的。所以說,這個邪見最壞了。“是爲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”,邪見裏邊最重的邪見,就是這個。所以特別把它提出來。屬于這個叁業道裏邊,這個邪見。貪瞋癡外呢,就說一個起邪見。
那麼爲什麼斷善根呢?我們說謗因、謗果了,就把我們佛說的,前面說的業果的一些規律全部是打破了。那麼就是把業果的那些規律打破之後,那善根就會斷掉了。不信因果了,不信叁寶了,那些善根就沒有了,所以說這個是最重的。
那麼這是把十惡業道的講完了。下邊一點點,我們把它念完,那麼是總結了。
其中殺生、粗語、瞋心,由叁毒起,由瞋究竟。
“其中殺生、粗語、瞋恨心,由叁毒起”,就是他的發動呢,貪瞋癡都能發動。而究竟的時候,這是瞋心究竟的。殺生的時候,貪它的肉,當然是這個貪心而起了,但是你刀殺下去,把它殺死,這個究竟的時候,沒有瞋心是做不下手的。那麼粗惡語也一樣,瞋恚心當然一樣了,究竟的時候,是瞋恚心究竟的。
不與而取、邪行、貪欲,由叁毒起,唯貪究竟。
“不與而取、邪行、貪欲”,這叁個事情呢,雖然發動可以,叁個毒起,都可以。假使邪淫呢,他是報複的心,這個人對他有仇,他邪淫,把他的妻子女兒,把她邪淫,是瞋恨心發動的,但是真正究竟的時候,絕對是貪心。那麼貪欲當然更如此了,不與取也這樣子。
妄言、離間及諸绮語,發起究竟,俱由叁毒。
“妄言、離間及諸绮語,發起究竟,俱由叁毒”,發起的時候貪瞋癡;究竟的時候,也可以貪瞋癡。因爲這個裏邊,很複雜,各式各樣的情況都有,叁種都可以有。那麼這是一個,“究竟”是哪些心究竟。
邪見由其叁毒發起,唯癡究竟。
“邪見由其叁毒發起,唯癡究竟”,它可以貪瞋癡發動。那麼假使說,婆羅門他認爲一切財産都是他們的大自在天,給他們造來給他們享用的,他們都可以受用的。一切婦女就像花朵熟了一樣,哪個都可以去享受的,這就是癡,屬于癡的。那麼邪見呢,發動的時候,叁貪瞋癡都有,但是最後,究竟的時候,都是癡。他對這個不了真相,究竟的時候,“唯癡究竟”。
此等之中,思唯是業而非業道,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,思行處故。貪欲等叁業道非業。
“此等之中,思唯是業”,思心所是業而非業道。這個思心所,就是說意業了。我們思有幾種呢?審慮思,考慮問題的思心所;決定思,這個事情考慮決定了,決定思就是意叁業道了;那麼動身思,發動身造事情的思,就是身業的,推動身業的;發語思,他發動語業的。那麼有四種思心所,學過《俱舍》都知道。那麼這個思心所呢,本身是業,業的體就是思心所,“而非業道”。
什麼叫業道?業所通過的那個地方,從哪裏産生業的呢?假使身,思心所靠身這個渠道來發動的,作一些事來造業的,那它是業道。“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”,身語――身叁口四了,它本身是業,身造的業嘛,口造的業嘛,殺盜淫了,但是它也是業道。爲什麼?他就是說,動身思跟發語思,這個思心所,是通過這個身這個道起作用的。是思所遊履的道,也是叫業道。“思行處故”,因爲他是身、語了,是思心所所行的地方。那麼“貪欲等叁業道非業”,貪欲、瞋、邪見,它們是煩惱,不是業。業是思心所。但是思心所,通過他們叁個造業的,是業之道。它是思心所,爲思心所爲道。
“《俱舍論頌疏》卷十七:“依何義名業道?頌曰:此中叁唯道,七業亦道故。論曰:十業道中,後叁唯道,業之道故,立業道名。彼相應思說名爲業,彼轉故轉,彼行故行,如彼勢力而造作故。前七是業,身語業故。亦業之道,思所遊故。由能等起身語業思,托身語業爲境轉故,業業之道,立業道名。故于此中言業道者,具顯業道業業道義。””
那麼這個裏邊,我們就要看看《俱舍》的注解了。大概我們也抄過一點,那麼業道,《俱舍論》裏邊十七卷,“依何意義名業道?”什麼意思叫業道呢?“頌曰:此中叁唯道”,叁個貪瞋癡,這是道,不叫業的。“七業亦道故”,七個,身叁口四,本身是業,也是道。那麼這是一個頌了。
他下邊怎麼解釋呢?他說十個業道裏邊,“後叁唯道,業之道故,立業道名,彼相對應思說名爲業”,這個我們學學《俱舍》,業呢,本身體就是思心所了。那麼這個決定思,他要決定把貪心、瞋心、邪見的心決定了,這個是業。這個業,“思說名爲業,彼轉故轉,彼行故行,如彼勢力而造作故”,那麼這個思心所跟貪瞋癡是相應的。那麼這個思轉,它也轉,貪也轉;這個思行動了,這個貪瞋邪見也行動。這麼就是說,貪瞋癡是這個思心所的通道,通過它們來發動、造業的,所以叫業道。那麼就貪瞋癡本身,貪瞋邪見,本身是煩惱,是思心所所行的地方,是跟他相應,由它推動,所以說它是業之道。思心所是業了,是思心所行的地方,道就是它所行的地方了,所以說貪瞋癡是業道。
那麼前七個,身叁口四,前七個本身就是業,殺盜淫妄,妄語绮語惡口等等,本身是造業的,是業。身語業,它本生是身業、語業,但是它也是業的道。它思心所,就在它們上邊行動。“由能等起身語意業思”,發動這個身語業的思,就是動身思了、發語思 ,它依托了身,依托了語爲境而發行動的,那麼它也是業道。又是業,又是業道,這是業,也是思心所這個業,所行之道,所以叫“業業之道”,前面七個,又是業又是業道,所以這個業道呢,前面七個的業道是兩層意思:又是業,又是業道,“業業之道”,合攏來叫業道。那麼後叁個意業,只有一個業道,不是業,本身不是業。
那麼所以說,我們說業道這個名字很複雜,對于後邊意叁個業道來說呢,是業道。那麼前七個來說呢,既是業,又是業道,總地把它括攏來呢,叫個業道。那麼這個業道的解釋,有是業道的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