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欲遠離嘛,勇猛精進嘛,他知道好嘛,弘揚佛法嘛”。就是貪心了,這不好的。
又作是念起如是欲,雲何令我當生天上,天妙五欲以爲遊戲,當生猛利、徧遍入世界,乃至願生他化自在。
還有一種,“雲何令我當生天上,天妙五欲以爲遊戲”,想辦法到天上去玩去了,貪欲。“當生猛利,徧遍入世界,乃至願生他化自在”,“猛利”指大自天,“徧遍入世界”——遍入天,“他化自在”就是欲界的最高的他化自在天。
這個他寫得很略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呢,就寫得清楚一點。它說“又起是欲”,又起了這個欲望。“雲何令我”,怎樣子使我當生“魯達羅世界”,魯達羅世界就是大自天的世界。那麼,“毗瑟笯世界”,就是遍入天的世界。“人中希有衆同分中”。,這是人裏邊的,希有的衆同分,就是說人裏邊高貴的享樂的地方。那麼還有呢,“乃至令我當生他化自在衆同分中”,生到他化自天,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的最享樂的一個,最高一層了,一層天了。那麼你,你要享受什麼,你不要自己化的,人家就給你化好了,讓你受享。那麼都是起這些念頭,這都是貪欲。
又于父母妻子仆等,同梵行者,所有資具,發欲得者,亦是貪欲。
“又于父母妻子仆等,同梵行者,所有資具,發欲得者,亦是貪欲”,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仆人或者一起修行的人,他們的東西,你看了好的,想拿來自己用,要得到它,都是貪欲。那麼這些呢,就是說介紹那麼多,就是我們平時可以對照,自己有沒有這些念頭?有這些念頭的話,就是貪欲了。那貪欲是一個業道了,十惡業道之一了,那就是要墮落的,不能要的。要了之後,自己要受苦的,這是貪欲。
(九)瞋恚
瞋恚心中,事、想、煩惱,如粗惡語。
下邊是“瞋恚”,“瞋恚心中,事、想、煩惱,如粗惡語”,這是相近的,粗惡語就是使他瞋恚惱。那麼瞋恨心也是同樣,跟它相近的。所以說事、想、煩惱,跟粗惡語是相同的。
等起者,樂打等欲,雲何令其遭殺遭縛,若由他緣,或自任運耗失財産。
“等起的者”,就是發動他這個瞋恨心的,“樂打等欲”,他心裏歡喜要打或者是殺等等的欲望。“雲何令其遭殺遭縛,若由他緣,或自任運耗失財産”,他就是什麼欲呢?就心裏想,怎樣子能夠使他,把他殺掉,把他捆起來,抓起來,或者有其他的緣,或者他自己碰了倒黴了,財産損耗。他緣嘛,假使水火把它燒掉了,他的財産。任運呢,他自己倒黴了,財産都沒有了。總是發這個惡心,瞋恨心了。
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。
“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”,就是他所想,怎幺想,不斷地想下去,不停,這就是加行。
究竟者謂于打等,期心決定或已斷決。
“究竟者謂于打等,期心決定或已斷決”,那麼你這個起了決定心了,決定要打了,這個人該打,是要打他,心定下來。那麼這就是究竟了,成爲究竟。因爲他是心,意的業道了,沒有行動的。只要你心一決定呢,就這個業道就成功了。
此亦有五,全則圓滿,缺則非圓。謂具五心:
那麼這個跟貪一樣,也有五個相是圓滿的,不到五個的呢,不圓滿,“缺則非圓,全則圓滿,謂具五心”,要圓滿瞋恚呢,要具足五個心。這都是引的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文。
一有憎惡心,謂于能損害相,隨法分別故。
第一個,“有憎惡心,謂于能損害相,隨法分別故。 ”,非常憎惡的心,這是什麼呢?“能損害想”,自己起瞋恚心了,當然是吃了一點虧了。他總認爲,即使不是故意損害的,而他認爲是損害他。這個損害的相呢,隨這個事情,分別來想那個事情,那麼想了他心裏很恨。
二有不堪耐心,謂于不饒益,不堪忍故。
第二,“二有不堪耐心”,有的人,他量大嘛,受點虧算了;他是有不堪耐心,不能忍受。“謂于不饒益,不堪忍故”,他認爲吃了虧了,不饒益了,不能忍,一定要報仇的。
叁有怨恨心,謂于不饒益,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。
那麼第叁,“有怨恨心,謂于不饒益,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”,這些不饒益的事情呢,他自己認爲這個是很不公平了,他就放不下,“數數地非理思惟”,經常在那裏想,這個思惟呢,不如理地思惟。這個不饒益,或許是你想的不饒益,人家是對你好的。或許是真的不饒益,那是業報所感。你是非理思惟,要想報仇。“隨念故”,不斷地,放不下,擺在心裏邊。
四有謀略心,謂作是念,何當捶撻,何當殺害。
第四,“有謀略心,謂作是念,何當捶撻,何當殺害”,那麼有一些謀略心就是,心裏要去打算盤,那麼怎麼打算盤呢?對那些,對他不饒益的人,怎樣子去使他損害,使他挨到這個打:鞭子打;捶撻; 鞭撻。“何當殺害”,這樣,甚至于更厲害呢,該怎樣子把他殺掉?這些都是謀略心,就是報複心了。
五有覆蔽心,謂于瞋恚不覺羞恥,不知過患,及與出離。
那麼第五,“有覆蔽心”,這個覆蔽,有的地方說是無明,但是《瑜伽師地論》也不說,就是說瞋恚。瞋恚心太盛了,把自己的理智蓋掉了,這叫覆蔽心。因爲瞋恚心起得太厲害了之後,就不覺羞恥,羞恥心也沒有了。過患,他有什麼害處,將來要受什麼報都不知道了。出離更不知道了。那麼這個是把心覆蓋、覆蔽掉了。
那麼這個五個全了,就是圓滿的瞋恚心。隨少一個,那麼就不叫圓滿的。如果五個裏邊,四個都沒有,那就是比較輕微的了。
僅成損害心者,謂作是念:彼于我所,已作正作,諸無義事,故我于彼當作無義。
下邊還是,“僅成損害心”,就是不圓滿的。那麼就是說不圓滿的瞋恚心,也介紹了一些, 。他說,“謂作是念:彼于我所,已作正作,諸無義事,故我于彼當作無義”,就是說他對我,過去造了一些、現在也正在造一些無益事――對我不好的事情,不饒益的事情。那麼我要報複了。“故我于彼當作無義”,那我一定要對他不客氣,也對他作一些不饒益的事情,這是一種瞋恚的損害心。
盡其所有幾許思惟,爾許一切皆損害心,。如是願他現法,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,及願後法往惡趣中,亦是損心。
“盡其所有幾許思惟,爾許一切皆損害心”,像這一類的,所有的一切,都是損害心。
“如是願他現法,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,及願後法往惡趣中,亦是損心”,像前面這一類報複心,不管是哪一種都是。那麼下邊同樣,假使說希望他,“現法”――就是現在,這一輩子喪失親屬,他的家裏人死完了,財産也都給搞完了,善法也沒有了,這麼就是損害心,那麼希望他後世生了惡道去,生地獄去等等,都是損害心。那麼瞋恚的人呢,就發這個惡願了,那麼很可怕了,這個不能起,瞋恨心一起的話,功德林都燒掉了。
那麼這個,把瞋恚的圓滿相,那些不圓滿的,是損害的那些相,都說一下。也叫我們照鏡子,不要這樣子想。
(十)邪見
邪見。事者,謂實有義。
那麼最後,“邪見”。邪見的事,“謂實有義”,邪見是拔無因果了。這個事――它的對象呢,是有的事情,因果是有的。
意樂分叁:想者,謂于所謗義,作谛實想;
那麼“意樂分叁”,“想者,謂于所謗義,作谛實想”,“所謗義”,假使說拔無因果的,謗的因果,謗的叁寶,功德等等,本來是有的,你要謗它說沒有。那麼這是想,本來是有的。
煩惱者,謂叁毒隨一;
“煩惱者謂叁毒隨一”,那麼他謗的時候,貪瞋癡都可以:從貪出發的,從瞋出發的,從癡出發的,都有。
等起者,謂樂誹謗欲。
“等起者謂樂誹謗欲”,等起就是說愛誹謗,有誹謗的欲,他歡喜誹謗這個欲心有,他就要誹謗了,那麼這是屬于心理狀態了。
加行者,即于所思策發加行,此複有四,謂謗因、果、作用、有事。
“加行者,即于所思策發加行”,就是說一個事情,你想一想丟掉了,那麼就算了。你不斷地想下去,要把他心呢,堅固起來,這屬于加行。
那麼這裏我們參考一個《略論釋》,它說叁毒裏邊,貪瞋癡了,本來是貪、瞋、癡了。這個癡裏邊不說癡癡,說邪見,邪見是癡癡的一種。這有什麼意思呢?它就是說,根據《俱舍》來說,十個不善業道裏邊,最根本就是邪見。這個邪見又指的斷見。那是說,因爲這個邪見,是十個根本業道的根本,十個業道的根本。所以說貪瞋癡裏邊呢,其他的都不說了,只說一個邪見。而這個邪見,又指斷見,拔無業果的邪見,這是最厲害的,斷善根的邪見。所以說十惡業道裏邊,特別強調說這個。
“加行者,于所思策發加行,此複有四”,邪見,有四種,“謂謗因、果、作用、有事”,本來有的事情說他沒有,那麼因果也好,作用也好,有事也好,都是實有的。實在有的,說它沒有的,這是斷見。所以這種邪見呢,最厲害的,所以把它特別提出來,在十個惡業道裏邊,就單提它。
誹謗因者,謂雲無有妙惡行等。
那麼謗因者,“謂雲無有妙惡行等”,你做好事將來沒什麼好處的;你做壞事也不會受苦的。這是謗因。
誹謗果者,謂雲無有彼二異熟。
“誹謗果者,謂雲無有彼二異熟”,就是你盡管做好事好了,你不會感好的果的,異熟果沒有的;你盡管做壞事好了,也不會受苦的,那麼沒有他的異熟果是不會有的,這是謗果。那麼謗因謗果不是相對來說的了?
誹謗作用分叁:誹謗殖種持種作用者,謂雲無有若父若母;
“誹謗作用”有又分叁種,。“誹謗殖種持種作用,謂雲無有若父若母”,“殖種”是父了,“持種”是母了,他說父母的作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