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謂一若宣說鬥訟競诤”,這是一種,人家鬥爭,打官司,“兢競诤诤”,爭論,這些都屬于绮語。
第二種,“于外論或梵志咒,以愛樂心受持諷頌”,外道的論,或者是外道的咒,以歡喜的心,愛樂心受持諷頌。假使你爲辯論,想要使對方折服,你先學習外道,學習外道咒,這個不算。那麼以愛樂的心,去諷誦那些外道的書,或者外道的咒,那也是绮語。
第叁種,“若苦逼語如傷歎等四”,受了苦了,歎氣等等,怨天憂尤地,這些傷歎的話也是绮語。
第四種,“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”,那麼戲笑的時候,遊戲的時候,受欲的時候說的話,也屬于绮語了。
那麼,第四五種,“若樂處衆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”,在大衆前面講國王的事情了,大臣的事情了,國家的政治的事情了,講什麼人作案了,什麼做盜賊的事情了都屬于绮語。這些就是要提高警惕,這些話,我們屬于绮語的。真正修行的人呢,就不要隨便去沖那些話了。
那麼第五六種,“若說醉語及顛狂語”,吃醉了的話,瘋狂的話,那當然是無益之話了,也屬于绮語的。
第七種,“若邪命語。語無系屬,無法相應,非義相應者,謂前後語無所連續”,邪命語,邪命語是什麼呢?一般就是說,根據《俱舍》的呢,從貪出發的一些語都屬于邪命。那麼嚴格的呢,五種邪命了,你要求不正的養命的方法,這些語。或者,“語無系屬”,就是語無倫次的,東一句,西一句的,無法相對應,跟法不相對應的話。“非義相對應”,跟道理也不相對應的話。那麼“前後語無所連續”,就是語無倫次的,那些汙七八糟的話,是屬于邪命語。“雜染語”,就是說歌、笑等等。或者看歌舞妓伎樂的時候,你說的話,這個演得好不好了,什麼什麼等等。這幾種都屬于绮語。
前叁語過,是否绮語,雖有二家,然此所說,順于前家。
“前叁語過,是否绮語,雖有二家,然此所說,順于前家”,就是說前面叁種語過,就是妄語、離間語、粗惡語,是不是绮語?有兩種說法。《 俱舍》裏邊呢,說都是绮語,那就是說,妄語也屬于绮語的。如果說妄語對方不了解,你說了,那麼绮語還存在,绮語不管你了不了解都算的。那麼這是《俱舍》的說法了。
那麼還有其他一家呢,他說妄語就是妄語,離間就是離間語,粗惡語就是粗惡語,绮語麼另外一種,那麼是兩個說法。
“然此所說,順于前家”,我們這個法流說的呢,跟前面那一種順的,就是說我們只是采取前面那一個,這四種語都是绮語。但是,前面叁種呢,妄語的成份重,就叫做妄語;離間語的成份重的,叫離間語;粗惡的成份重的,叫粗惡語,但是本身绮語的罪都在裏邊的。所以說,他們前面叁個要對方了解了,那麼了解了,就成立妄語了、離間的罪了。假使不了解的話,绮語的罪還存在的。那麼這是本法流呢,宗大師是采取《俱舍》的(前家)的話,那麼這是語的四個過,講完了。下邊還有意叁。
(八)貪欲
貪欲。事者,謂屬他財産。
“貪欲。事者,謂屬他財産”,屬于他的財産,是對方的東西了,就是貪欲的對方了。那麼這個財産呢,以前就是有人問過了,那麼一定是財了,假使你貪人家的不是財,動物,或者他養的狗,或者他家裏人,算不算呢?也算。內財外財,外財是那些物質的東西,內財就是有生命的。
意樂分叁:想者謂于彼事作彼事想;
“意樂分叁”,也是想等等。“想者謂于彼事作彼事想”,這個事,是他的財産,你沒有想錯。是他的財産。
煩惱者謂叁毒隨一;
那麼煩惱呢,叁個,貪瞋癡,隨便哪一個,都可以發動這個貪。而這個貪本身是貪了,但是你起的時候,也可以由瞋,你要把他東西拿過來,以瞋心把他拿過來,也是瞋了。愚癡的心,假使說外道……,說這個東西天然可以拿的,那麼就愚癡的,所以自己把他貪過來了,這是煩惱的叁種都可以。
等起者謂欲令屬我。
“等起者謂欲令屬我”,這個東西本來是他的了,要屬于我的,這是發動的一個心。
加行者謂于所思義,正發進趣。
“加行”,那麼這個是心裏邊的事情了,當然沒有行動的了。“加行者謂于所思義,正發進趣”,你所想的那個事情,你繼續地發展下去,雖然沒有行動,心裏邊還是不停地在想那些。
究竟者說于彼事定期屬己,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。
“究竟者說于彼事定期屬己,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”,究竟呢,當然了,這個是意業道了,沒有行動的,就是說加行呢,不斷在動腦筋。究竟呢,這個事情,決定了,一定要希望屬于自己的。就是說這個財産本來是他的,我下決定了,決定要把它弄過來的,這就是貪的這個業道成功了。
此中貪心圓滿,須具五相:
那麼“此中貪心圓滿”,那麼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講得很多了,他也引過來了。貪心,這些是貪欲的業道了,如果他的貪心要圓滿的話,五個條件。這五個條件裏邊少一個,雖然說是貪,但是不圓滿的。那五個都有了,屬于圓滿的貪心,最大的貪心了。所以說“此中貪心圓滿”,要有五個相,就是五個條件了。
一有耽著心,謂于自財所。
“一有耽著心”,一個是耽著心,對自己財産耽著,就是很歡喜,舍不得放下。
二有貪婪心,謂樂積財物。
第二個,“二有貪婪心,謂樂積財物”,不但自己已經有的,還希望它不斷增長,再越積越多,貪婪心。
叁有饕餮心,謂于屬他資財等事,計爲華好,深生愛味。
“叁有饕餮心,謂于屬他資財等事,計爲華好,深生愛味”,“饕餮心”,不單是對自己的已有的執著,既希望它增長,而且對人家的東西也希望,認爲很好,很歡喜,那麼進一步的謀略了。
四有謀略心,謂作是念,凡彼所有何當屬我。
“四有謀略心,謂作是念,凡彼所有何當屬我”,他有那個東西,你也認爲很好,很歡喜,那麼就想辦法了,就是怎樣子把它弄過來,屬于我的。
五有覆蔽心,謂由貪欲不覺羞恥,不知過患及與出離。
“五有覆蔽心”,這個“覆蔽心”,“謂由貪欲不覺羞恥,不知過患及與出離”,這個“覆蔽心”,一般講是無明覆蓋了。實際上,《瑜伽師地論》的並不說是無明,他就是說這個貪的煩惱心,把你蓋掉了,把你的理智蓋掉了,這個叫“覆蔽心”。
“謂由貪欲”,因爲這個貪欲太強了,把理智蓋掉了,就“不覺羞恥”,也不知道羞恥了。也不知道作這個壞事,將來有什麼不好的壞處,那麼出離更談不上了。那麼既不知羞恥,又不知做這個事情的過患,那麼要出離那更不談了,也更不知道了。那麼就是說,有“覆蔽心”。
若此五心,隨缺一種,貪欲心相即非圓滿。
“若此五心,隨缺一種,貪欲心相即非圓滿”,那麼這五個心裏邊,都有全了,那麼是圓滿的貪欲。假使少一個,那麼這個貪欲心不算圓滿。當然也是貪欲了,但是呢,不是叫最厲害的貪欲,不是圓滿的貪欲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中,于十不善,俱說加行。
那麼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,與十個不善法裏邊,都說加行的。就是說雖然是貪、瞋、邪見是心裏的事情,意業,但是,還是有加行。那麼身口當然有加行的。
那麼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,又講了一些,不圓滿的貪欲。前面講五個條件的,叫圓滿了。下面就是說,雖然不圓滿,但是,也屬于貪欲的那些事情,他舉了很多例。
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,謂作是念:雲何當能令其家主,成我仆使,如我所欲。
“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,謂作是念:雲何當能令其家主,成我仆使,如我所欲”,假使人家的家主,他的主人,他很能幹,那麼我就想辦法,怎樣使得他作我的仆使,給我辦事情,聽我的話。“如我所欲”,隨心所欲,叫他給我辦事情,給我作仆使,這也是貪欲。
又于其妻子等,及飲食等,諸資身具,亦如是思。
“又于其妻子等,及飲食等,諸資身具,亦如是思”,那麼他的妻子、孩子或者他的飲食,他的財産,資具,資身具就是他的用具。每一家都有很多的他的家具了,他要還是跟前面一樣,屬于我的,由他來使用。這些也不好的。
又作是念:雲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、遠離、勇猛精進、具足多聞、成施性等。
“又作是念:雲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、遠離、勇猛精進、具足多聞、成施性等”,這是另外一種貪欲了,他說什麼樣子的辦法使他知道我,是“少欲”,有“遠離”的,表示自己是老修行,少欲的。這個是你自己修,人家看你評價,不要自己要求,那麼就裝模裝樣了。有的人,人面前裝模作樣的,人後頭就亂七八糟的。這就是說故意的要使人家知他是少欲、遠離、修行等等。我記得以前有個人,他修四加行,懶得很,幾年了才修了一二萬。但是在某些居士面前,他卻念得很響,表示他很精進。在自己後頭呢,一句也不想念,這些就是貪欲了。要人家知道他用功、修行等等,“勇猛精進”,就這些了。 “具足多聞”,怎樣子使人家知道,我是具足多聞的,或者成施等性的。我有布施,我有持戒,等等,那麼這一些的想法,都是貪心的。
又作是念:雲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,四衆弟子,供事于我,得衣食等。
“又作是念:雲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,四衆弟子,供事于我,得衣食等”,這是出家人的想法了,他就是說怎樣能夠使國王大臣,那些商主,有錢的人,四衆弟子,能夠好好的供養我,使我的衣食豐足,這些都是貪心。那麼我們現在《廣論》裏邊介紹這些的幹啥?就是叫我們照鏡子,我們有沒有這些心?有這個心的話,就是貪心,不要以爲自己:“唉,我沒有過失嗎,我又不是貪心,少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