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4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貪欲,貪欲什麼?貪求他們恭敬利養,利養恭敬。對王大人,希望你們恭敬他,擡高他的位置,紅包給得多一點,同梵行的人贊歎他,把他擡高,這些叫人家恭敬你,那麼這是極大的貪欲。

  我記得以前在廣化教書的時候,有一個人,就是他很氣。,他就是跟那些學生說:“你們爲什麼不恭敬我?”這個恭敬你,他自發的,你這個拳頭伸出來,這個樣子惡狠狠地要他恭敬。這怎麼做得到呢?所以說要貪求恭敬、利養的,這些都是極大的貪欲。

  

  由其事故重瞋恚者,謂于父母親屬尊長,無過貧苦諸可哀愍,諸誠心悔所作過者,起損害心。

  那麼是瞋恚了,“由其事故重瞋恚者,謂于父母親屬尊長,無過貧苦諸可哀愍,諸誠心悔所作過者,起損害心”,那麼對于父母,自己的親屬,尤其是長輩、尊長、師長,那麼這些人起瞋狠心,當然是過極大,對“無過”,他們一點也沒有過失,你起極大地瞋恨心。“貧苦”,本來已經很苦了,很窮的人,你去對他瞋恨心。“諸可哀愍”,很可憐的人,或者是重病的,或者是殘廢的,那些或者是其他受了一些不幸的遭遇的,可憐他還來不及,你去恨他。那麼有些雖然犯了過失,已經誠心誠意悔過了,但是你執惡不舍,對他起極大瞋恨心,那麼是重的。“起損害心”,瞋恨心起了,就要想要他受損害,或者想他死掉,或者想他倒黴等等,這些都是重的瞋恨心。

  

  由其事故重邪見者,謂能轉趣謗一切事,較余邪見此爲最重。又謂世間無阿羅漢、正至、正行,此見亦爾。與上相違是輕應知。

  “由其事故重邪見者”,邪見裏邊哪一些事是重的呢?“謂能轉趣謗一切事,較余邪見此爲最重”,這個邪見,能夠“轉趣”,就是說將來能夠發展到一切事情都要謗的,那是前面說的斷見了:謗事、謗因果、謗父、謗母等等,這些斷見,這是邪見裏最嚴重的。“又謂世間無阿羅漢”,就是謗實事了:世間上修行沒有用的,也沒有阿羅漢的,修了……,“正至”,就是我們前面講的,那些果,修行的果,到一個斷了什麼煩惱、證什麼果,這些是沒有的。“正行”,修行的人也是白白修的。那麼這樣子的邪見呢,也是最嚴重的。

  “與上相違是輕應知”,那麼反過來,跟前面所講的重的,相違的,就不是那麼像這樣子的呢, 那是屬于輕的了。重的說了,反過來就是輕的,那麼就這個反過來就對了。那麼這是《廣論》裏說的。

  

  《本地分》中說有六相,成極尤重。一加行故者,謂由猛利叁毒,或由猛利無彼叁毒,發起諸業。

  那麼《本地分》裏邊,《瑜珈伽師地論》裏邊也有講輕重的六個相,。“《本地分》中說有六相,成極尤重”,有六個相,那麼他的業呢就特別重了。哪那六個相呢?一、“一加行故者”,這跟前面差不多的,加行而重的呢,“謂由猛利叁毒,或由猛利無彼叁毒,發起諸業”,他發動造業的時候,有極強烈的貪瞋癡。或者有極強烈的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。強烈貪瞋癡造惡業,強烈的無貪、無瞋、無癡就是造的是善業,這裏是善惡對起說的,一起說的。發動的諸業,那就是加行重的。

  

  二串習故者,謂于長夜親近修習,若多修習善惡二業。

  有“串習故者”,經常做的,有習慣性的,也是重的。“謂于長夜親近修習,若多修習善惡二業”,經常做的,或者是做了很多的,那些習慣性經常做的,善業或者惡業,這就是比較重的。

  

  叁自性故者,謂屬身語七支,前前重于後後,屬意叁支,後後重于前前。

  麼那“自性故者”,他本身業的自性,分輕重呢,“謂屬身語七支,前前重于後後”,身叁口四這七個呢,按了次第的,越是前面的越重,殺是最重,偷盜第二,邪淫第叁,那麼妄語、惡口一個一個排下去,這幺绮語是最輕的,是第七了。這是身語七支呢,前面的比後面的重。“屬意叁支,後後重于前前”,那麼意業叁支,後邊的重,前面的輕,邪見重于瞋恨,瞋恨又重于貪欲。那麼這十個業道就這樣子的,自性來說,輕重是這樣說的。

  

  四事故者,謂于佛法僧,諸尊重所,爲損爲益。

  “事故者”,他的對象而分輕重的,“謂于佛法僧,諸尊重所,爲損爲益”,對于叁寶,或者尊長,在他們面前造損害的事情,或者造利益的事情,那麼他的罪,或者功德都是最重的。

  

  五所治一類故者,謂乃至壽存,一向受行諸不善業,未曾一次受行善法。

  “所治一類故者”,那就是有對治沒有對治,“謂乃至壽存,一向受行諸不善業,未曾一次受行善法”,他是一向做壞事的,沒有做好事的,好事沒有做過的,一次也沒有做過的甚至于。這樣子的人“所治一類”,叫“所治一類”,那他做壞事是重的。那麼這一類,就是說所對治的壞事呢,一類相續的,一類就是一類等流下去,沒有對治的。

  

  六所治損害故者,謂永斷除諸不善品,令諸善業離欲清淨。

  下邊就是好的了,“所治損害”, 對治了,使所治的壞事,損害了,就是力量微弱了。那就是做善業的人了。“謂永斷除諸不善品”,這是最高的,把這個不善的東西斷掉了。“令諸善業離欲清淨”,使這個善業能夠離開那些五欲,得到清淨,那麼就是把所治的把它損損害掉了,對治掉了。這是善業裏邊重的。

  那麼這六個呢,前面四個,就是兩個一起說的,第五第六是分開說的,第五是對惡業說的,第六是對善業說的。

  

  《親友書》中亦雲:「無間、貪著無對治,從德尊事所起業,是五重大善不善,其中應勤修善行。」其叁寶等爲具德事,其父母等爲有恩事,開二成立。,

  下邊引《親友書》裏邊一個頌,它說“無間、貪著無對治,從德尊事所起業,是五重大善不善,其中應勤修善行”,,《親友書》裏邊它又分了五種重的善業、不善業,那麼他就結論呢,這個重的善業、不善業裏邊我們當然了,殷勤地修善業,惡的要斷。哪個五種呢,“無間”的就是串習的,不斷地做的。“貪著”,就是猛利的,就是猛利地發動的。那麼“無對治”的,就是他們那些從來不去對治它的,“從德”,“尊事”,這個“德”他下邊說的。“其叁寶等爲具德事”,指叁寶等,“其父母等爲有恩事,開二成立”,那麼這個“從德尊事”呢,就是說一個是父母,一個是叁寶,那麼一共是五個。這個,我們去查《親友書》的原文呢,可能是翻譯不同吧,過去的《親友書》翻譯的呢,他是從德下邊是“哀愍、悲心”,就是他分這五個,對于叁寶面前,對于度一切衆生的悲愍心,可悲愍的那些人面前做的,這是重大的。那麼這個裏有點不一樣。

  那麼我們自己這裏當然根據宗大師的,就是說,無間的,貪著的(猛力的),沒有對治的,叁寶面前的,父母面前的,這樣分了五個。這個五種大的善或者不善業,我們要精勤地修善的,要斷惡的,這是根據《親友書》,又引了證了,也是說跟我們前邊說的都是大致相同的。

  

   卯二 兼略顯示具力業門

  

 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。

  那麼下邊,把這個業再開示一下,“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”,哪一些業力量大的,那麼又分成四個。

  

   (一) 由福田門故力大

  

 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,謂于叁寶、尊重、似尊、父母等所,于此雖無猛利意樂,略作損益,能得大福及大罪故。

  “由福田門故力大者。,謂于叁寶、尊重、似尊、父母等所,于此雖無猛利意樂,略作損益,能得大福及大罪故”,那麼“福田門”,就是對象了。是福田,那麼“叁寶”。“尊重”,就是尊長、上師。“似尊”,跟尊重同類的,還有“父母”、恩田,這些前面造的罪,或者是培的福。雖然沒有猛利的意樂心,他的做的也不大,但是因爲對象是福田,它的大,那麼得到的果報呢,造了罪就大罪,造了福就大福了,因爲對象不同。他們是叁寶,是最大功德的福田。那麼“尊長”,是自己的師長了,上師了,或者同類的,跟上師同類的人,那麼這是功德最大的人了。造一點點小的福,或者造一點點小的罪,就感極大的福報或者極大的罪。同樣,在世間法裏邊,父母對我們的恩最大的,在他們面前造一點點小罪,或者培一點點小福,都能感大福跟大罪。這個如果我們如果心細一點的話,就可以看到,有些人不管你算命好與不好,你在這一輩子,小的時候,對父母或者叁寶不恭敬,很厲害的,小小一點還看不出來,非常不恭敬,非常很厲害的,甚至打父打母的,這些人後半世大部分都不好的。即使你算命算得很好,這個命還要改的。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可以看得到的,如果細心一點呢,會看到這些現象。

  

  此複猶如《念住經》雲:「從佛法僧,雖取少許亦成重大。若不與取佛法僧物,仍以彼等同類奉還。盜佛法者,即得清淨,盜僧伽者,乃至未受不得清淨,福田重故。若盜食物,當墮有情大那落迦,若非食物,則當生于諸獄間隙,無間近邊極黑暗處。」

  “此複猶如《念住經》雲:「從佛法僧,雖取少許亦成重大。若不與取佛法僧物,仍以彼等同類奉還。盜佛法者,即得清淨,盜僧伽者,乃至未受不得清淨,福田重故」”,那麼它是說,在佛法僧叁寶面前雖然取一點點的東西,這個罪也極大。那麼假使你,不與取,就是偷盜佛法僧的東西了,你要趕快歸還。假使同樣的價值的東西,還了,對于盜這個佛、法的東西的罪,就清淨了,只要還了之後,同樣的數字還了就清淨了。盜僧伽的呢,要受了才清淨,他沒有受,還不得清淨。爲什麼緣故?因爲叁寶的福田是重大的,盜一點點得極大的果報。僧寶是人,他不知道你丟那裏,他沒有受,不算數。要他受了之後,他接受了,那麼就算清淨了。

  “若盜食物,當墮有情大那落迦,若非食物,則當生于諸獄間隙,無間近邊極黑暗處”,那麼假使盜吃的東西,那麼要生到八大地獄的大熱地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