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佛菩薩示現,這絕對是會有的。因爲佛菩薩是發了願的,要度衆生的,那裏有緣的,他都要來的。當然了,因爲我們凡夫的福報問題了,看不到叁十二相的佛,也看不到莊嚴的菩薩相。但是他們在我們現前的時候,現的是凡夫相的時候,你卻是對他不恭敬,輕毀或者是阻撓的話,那你感的罪就無量無邊了。這個不要掉以輕心。
那麼我們再舉一個例,就是無著菩薩,他入慈心、修慈心定,想見彌勒菩薩。修了幾次都修不成功,都灰心下山。最後第叁次下山,他路上看到一個母狗,生了個膿瘡,很臭。那麼印度人都會這種醫術了,就是說那些膿瘡的醫療的方法呢是用嘴把那個膿吸出來,吸出來,吸完了之後,然後敷一點藥,大概瘡就會好。那麼這個無著43#60:27菩薩呢,他修慈心定的,看你衆生有苦,當然是要救了,但是這個衆生卻是個母狗,賴狗。這個瘡臭,膿血滿身了,臭得不得了。那麼他怎麼辦呢?不去管他吧,你慈心在哪裏呢?你去管管他麼實在是臭不可聞。那麼還是硬了頭皮去給它治了,就把它膿血呢把它吸,一吸的話,一飙飙出來 ,簡直要嘔了,那個極難受。但是有慈心,再繼續,再吸。慢慢地臭味就減少了,最後成甘露味了。再一看,哪裏是賴皮狗,就是彌勒菩薩。那就是說,我們沒有慈心,就看不到彌勒菩薩的。我們沒有一個清淨的心呢,就看不到菩薩,看不到佛。佛菩薩在我們面前也是認不到的。
那麼這個公案接著下去呢,就是無著菩薩看到彌勒菩薩呢很高興了。他就那麼多年,要修定就是要見彌勒菩薩,好不容易在路上見到了,他很高興就背他到廟裏去了。他就背起走。一路上,看的人就看,各人不同了,有的人說:“唉,真奇怪,這個出家人背個老太婆走了。”他們看成彌勒菩薩是老太婆。爲什麼?彌勒菩薩是慈悲,那個一般老的女人是悲心大一點。他看的是老太婆。再有的人看見個賴皮狗,無著菩薩,一個出家人背個賴皮狗在馬路上走幹啥了,奇怪了。這個就是說,衆生的業報不同,看到的也不同。那麼這是我們就算佛菩薩在眼前,我們也認不到的。
我們再講個公案,這個公案是蘇東坡的。蘇東坡跟佛印禅師很要好了。那麼幾次都是佛印禅師的聰明,他是禅師嘛,都是蘇東坡是敗的。有一次呢,蘇東坡在佛印禅師一起的時候,他坐禅定的樣子。坐了,他就問佛印禅師,他說:“你看我像個什麼?”佛印禅師說:“像一尊佛,坐在那裏很莊嚴。”結果蘇東坡很高興。佛印禅師也坐在旁邊了,佛印禅師很胖,他在旁邊坐。他問蘇東坡:“你看我像什麼?”蘇東坡說:“你像一堆牛屎。”蘇東坡很高興,因爲這一次勝了。“佛印禅師說我是佛,我說他是個牛屎。那確實我過去敗了很多次,這一次勝利了。”回到家裏很高興,講給他妹妹聽。妹妹聽了,“糟了,你全部失敗了。”爲什麼?佛印禅師以佛的眼光看,一切衆生都是佛。你雖然那個樣子在家人,坐得很不好。但他佛的眼光裏看你,你還是佛。但是你呢,就是凡夫眼光,一堆臭牛屎的眼光看,佛也當臭牛屎了。
那就是說,無著菩薩沒有見了彌勒的時候就看一個癞皮狗。這是凡夫眼光看。那你把佛印禅師說他是一堆牛屎,他也不說話,他就是笑你,你是個知見很差,你看出來的東西都是髒東西,那就你心很髒了。以清淨的心看,一切東西都是清淨的。他看你是佛,他就是說他的境界很高。而你呢,以很髒的心態來看東西,再好的東西還是髒的,說他是一堆牛屎,那你本身就是一堆牛屎,你心就是比牛屎還髒的東西。那就是說蘇東坡又敗掉了。
那就是說,這個話就是說,我們眼光看問題呢,就是看你心清不清淨了。有煩惱心呢,有心不幹淨的,佛也看得不幹淨的。如果你的心幹淨的呢,那真的佛來你就知道他是真的佛了。但是我們凡夫哪有那麼高的層次呢?是見不到的。那麼在見不到之下,對一些菩薩示現的,你盡可謹慎一點,不要隨便地造罪,也不要隨便地輕忽。這是我們有的僧團裏邊一定要注意這個事情。
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第四十四講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十惡業道的輕重的方面。那麼今天我們要接下去。
(二) 由所依門故力大
所依門。它是,具力門裏邊,一共四個,。第一是福田門。力量大的叁寶、師長,師長同等的,還有父母等,他們面前做的事情,好的得大福報;那麼不好的呢,獲大罪。這是因爲對方的重大的田門:福田、恩田。那麼今天我們說所依門,所依門就是自己的。自己的方面有各種不同的。那麼裏邊重要的是說,在家、出家了,有戒、無戒了,那麼還有有智慧、沒有智慧了,這個造的罪,或者培的福,大小就不一樣。
由所依門故力大者。謂如鐵丸小亦沈水,即彼成器雖大上浮,說智不智所作罪惡,而有輕重。
“由所依門故力大者”,這個造的業,力量極大,由所依門來分別。那麼他現在先講一個比喻,“謂如鐵丸小亦沈水,即彼成器雖大上浮,說智不智所作罪惡,而有輕重”,那麼就是說有智慧的人,就像一個鐵打個器,就像打一個船,雖然很大,也很重,但是不但是不沈下去,能夠浮,還能載東西到彼岸去。那麼沒有智慧的呢,就像一個鐵的小丸子,它雖然很小,但是因爲沒有智慧,沒有方便,它還是要沈下去的。那麼這個裏邊,就是有智慧、沒有智慧,同樣造的罪,有的可以感得很輕的果,有的很重的果。
此因相者,《涅槃經》說,諸愚癡者,如蠅粘涕不能脫離,雖于小罪不能脫離。由無悔心不能善行,由覆藏過,雖先有善爲惡染汙。故應現受異熟之因,變爲極重那落迦因。
“此因相者,《涅槃經》說,諸愚癡者,如蠅粘涕不能脫離,雖于小罪不能脫離。由無悔心不能善行,由覆藏過,雖先有善爲惡染汙。故應現受異熟之因,變爲極重那落迦因”,那麼《涅槃經》裏有這個話,就是說,愚癡的,就是那些沒有智慧的,他們就像個蒼蠅,沾了鼻涕上邊就是飛不開了。鼻涕是很小一點東西,但是它們愚癡,粘住之後,它就粘住了,就飛不走了。那麼愚癡的人同樣,雖然罪很小,但是他也不能夠脫離惡果。那什麼原因?這個智慧,就是說沒有悔心,造了惡之後不知改悔,“不能善行”,不能行善。再嘛還要“覆藏過”,造了罪,還要覆藏,不肯發露。那麼雖先有善,過去雖然造過善行,但是爲現在的惡太大了,染汙了,這個善業就是力量也不大了。所以說,本來現前這輩子,要受的異熟,很輕的異熟果的因,變爲極重那落迦因。可以變成功極重的、下一輩子的地獄的因。
那麼這裏我們就說,有人就提一個問題了。就是說:“異熟果現輩子有沒有的?”那麼這個問題呢,就是我們參照了《集論》,它的注解《雜集論》,它裏邊就是說,有些順現受業。,就是這個業造了之後,現世受報的,它的異熟果就在現世能成熟。那麼順生受業呢,那就是無間業了,它是下一輩子馬上成受報的。還有一個順後受業,它異熟果呢,在第二輩以後,就是下一輩之後,再第叁輩開始受報的。那麼這都是異熟因感的異熟果。有現世受的,也有第二世受的,也有第叁世以後受的。這裏邊呢,有些差別,這個文很好,我們也摘下來了,那麼可以作一個參考,可以抄下來。那麼這個就證明了,現世造的業,現世受異熟報,是有的。我們以前的一般想,異熟都是隔世了,不一定,現世受異熟報是有的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,本來現世受的異熟報的很小的異熟的因,但是因爲愚癡癡,沒有改悔的心,不能行善,“由覆藏過”,做了壞事還要覆藏,那麼不肯發露了。那麼雖然過去造過的善行,但是爲後來的惡染汙了,這個善的力量就減小了。那麼是由這些愚癡的行爲呢,把現在本來受輕輕的異熟果的因,就擴大成下一輩子受地獄的因。那麼就是說,本來這一輩子害一個小病,或者碰到一些不好的違緣就能夠解除的,就是消掉了,這個業就消掉了,但是因爲愚癡,沒有悔心,不能行善,覆藏過,那麼爲後來的惡染汙了,把過去的善因都染汙掉了。這樣子可以變小的業擴大到下一世到地獄裏去受。那麼這個就是劃不來了,這麼愚癡嘛。如果我們能夠有改悔的心,能夠積極行善,能夠勇于發露,那麼過去的善呢,不要給現在的惡所染汙掉,那麼這個現在輕輕地受了異熟就解決問題了,惡趣就不會去了。正因爲他不能這樣子做,那麼這個,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了,他就把這個小的異熟因,改成重大的惡趣的異熟的因了。這個很可惜,就是愚癡了。
又如少水投鹽一掬,則難飲用,或如欠他一文金錢,不能還償,漸被逼縛受諸苦惱。
“又如少水投鹽一掬,則難飲用,或如欠他一文金錢,不能還償,漸被逼縛受諸苦惱”,這就是說,本來這個罪很小,但是你不善巧呢,就變了很大的罪。這裏說,你一把鹽,一掬鹽不多了,但是你擺在大水裏邊,鹽的味道根本嘗不到。那麼很好了,加一點鹽好吃了,一個菜沒鹽不好吃的。但是你擺在一點點水裏邊,那麼這個水就鹹得不能吃了。那就是說,雖然小的過失,你不能夠有這個善的心呢,那就成了極大的罪了。再說欠他一文錢,一文錢是很小了,但是你一文欠了之後,不能還他。那麼利上加利,越滾越多,成了一個後來就還不起了,就給人家逼債了,“逼縛受諸苦惱”,那麼本來就欠很少了,因爲你沒有智慧,利上加利滾的就成了高利貸,成了一個很大的債了,那就是沒有智慧的原因了。那麼小的罪要受大苦惱。
又說五相,雖是當感現輕異熟,能令熟于那落迦中,謂重愚癡,善根微薄,惡業尤重,不起追悔,先無善行。
“又說五相,雖是當感現輕異熟,能令熟于那落迦中”,那麼就前面說的,本來現在受極輕的異熟報的那些很輕的業因呢,可以感到將來到地獄去受重苦的。有五個原因,五個相,那麼哪五個相呢?“謂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