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4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沒有戒的,造罪極大,培福也極大。就看自己決擇了,既然是出了家,既然受了很多戒,那就要依法行持。不要出了家之後,持了很多戒,又犯了很多。那這個罪呢,比在家人還重得多。這是所依門。25:13

  

   (叁)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

  

 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。施有情中正法布施,供養佛中正行供養,較諸財施財物供養,最爲超勝。此是一例,余皆應知。

  那麼下邊“由事物門”,東西了,“故力大者”,這麼,什麼東西呢?他比個喻,布布施。“施有情中正法布布施,供養佛中正行供養,較諸財施財物供養,最爲超勝”,那麼以布布施來作個比喻了。布布施有情,那麼有財布布施、法布布施等等,那麼正法布布施,如法地以正法,不是非正法,相似法,不是那些。以正法布布施呢,這個功德最大。因爲什麼?正法,他們得到了,以正法而行能成佛。你供養他財了,僅僅是解決現當前的問題,無畏施雖然是很好,把他從苦難之中救出來,但是還是不能成佛。正法布布施,使他慢慢地可以解脫、成佛。所以這個正法中布布施最大。那麼同樣,供養裏邊,供養佛裏邊呢,正行供養,就是前面所說的如法修行供養了,這是最大,比一切財施,財物供養還要大得多。這是一例,那麼這是以布布施作例,其余的呢,照此類推了。

  

   (四) 由意樂門故力大

  

 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。

  第四個,意樂門,就是發的心,可以産生極大的力量的。

  

  《寶蘊經》說,較叁千界一切有情,各建佛塔,量等須彌。于此諸塔,複經微塵沙數之劫,以一切種可供養事,承事供養。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,僅散一華,其福極多。

  “《寶蘊經》說,較叁千界一切有情,各建佛塔,量等須彌。于此諸塔,複經微塵沙數之劫,以一切種可供養事,承事供養。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,僅散一華,其福極多”,這也是較量福德。叁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,每一個人都建佛塔,塔的大小呢,跟須彌山那麼大。“于此諸塔”,經過“微塵沙數”的劫的時間,就是以微塵數沙那麼多的時間的劫,供養一切可以供養的東西,全部供養,來承事供養,那麼這個福報當然極大了。但是假使有個菩薩,“不離一切智心”,一切智心就是成佛的心了,他是以求成佛的心,僅僅乎散一個華,“其福極多”,這個福報比前面的大,因爲發心不一樣,前面的供養他如果發心不是爲求成佛度衆生,爲了世間福報,或者求人天福報,或者是求聲聞緣覺的福報,那就不可比了,他是要求成佛的。

  

  如是由其攀緣所得,若有勝劣,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。

  所以說下邊是結論了:“如是由其攀緣所得,若有勝劣”,“攀緣所得”就是你希望得到的了,“不離一切智心”,他所希望得到的是成佛,這是最殊勝,成佛的目的是度衆生。那麼你的攀緣所得,像聲聞緣覺的,那就劣了,如果說你是攀緣人天福報的,那就更差了。所以說,你發願要所得到的,攀緣所得的,有勝有劣,那麼勝的當然福報大,劣的福報就小。“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”,那麼你發願成佛的,要利一切衆生的,福報就大。你發願要成自己的人天福報,只利自己的,那麼當然是福報不大了。如果又是聲聞緣覺的,他也是不廣利衆生的,這個福報也就不太大的。所以說,看你攀緣所得:要求的是勝,求的是劣;看你做的事情利他的、還是利益自己的意樂心的差別。這個裏邊福報大小,就由此而判。

  

  此複由其強盛、微弱、恒促等門,應當了知。

  “此複由其強盛、微弱、恒促等門,應當了知”,那麼在這個裏邊,這個意樂心很強的,力量大;意樂心微弱的,緩緩的,那就力量小;意樂心是恒、經久不退的,那就是力量大;意樂心是促、暫時的,那就力量就不大。這些都是有關系的,應當了知。

  

  又于惡行,若煩惱心,猛利恒長,其力則大,其中複以瞋力爲大。

  “又于惡行,若煩惱心,猛利恒長,其力則大,其中複以瞋力爲大”,假使惡行當中,就是說在做壞事了,你做的時候煩惱心極盛、極強,而且恒長,時間很長,那麼這個做壞事的力量就大。煩惱裏邊,尤其是瞋恨心的力量更大,最大。

  

  《入行論》雲:「千劫所集施,供養善逝等,此一切善行,一恚能摧壞。」

  《入行論》裏邊說,“千劫所集施,供養善逝等,此一切善行,一恚能摧壞”,這個《入行論》裏邊說,一千劫,時間很長了,所集的布施、供養佛(善逝)等等。所有的布施供養這些福報,這些的善行,只要你起一個瞋恚心,全部就摧壞了。就是焚燒功德林,功德林這個樹林,哪怕你是原始森林,幾千年的,只要一把火好了,一個瞋恚心,全部摧壞。那就是說,這個瞋心不能起。有人就告訴我,他說他瞋心很厲害,心裏盡是想發脾氣,那麼你趕快把它壓製下去,這個一起來的話,那就是一切功德都燒掉了,這個很可惜了。

  

  此複若瞋同梵行者,及瞋菩薩較前尤重。

  “此複若瞋同梵行者,及瞋菩薩較前尤重”,那麼你瞋恨心,瞋一般的人、有情,當然是罪很大了。如果你瞋同是修行的人,同梵行的,那麼這個罪更大了。如果瞋菩薩,那麼更大了。

  

  《叁摩地王經》雲:「若互相瞋恚,非戒聞能救,非定非蘭若,施供佛能救。。」

  “《叁摩地王經》”裏邊說,“若互相瞋恚,非戒聞能救,非定非蘭若,施供佛能救”,它裏邊就是說,同修的人,同梵行的人,假使互相瞋恚的話,那麼你持戒不能救這個罪;多聞也不能救這個罪;修禅定也不能救這個罪;蘭若,你修閉關、住茅棚也救不了;你布施供養佛,也救不了。就是說盡管你修那麼多的善行,你要是瞋恚,互相瞋恚同梵行的話,這個罪,這些是都救不了的。那麼就不要做,一做就無可救。

  

  《入行論》中亦雲:「如此勝子施主所,設若有發暴惡心,能仁說如惡心數,當住地獄經爾劫。」

  “《入行論》中亦雲:“如此勝子施主所,設若有發暴惡心,能仁說如惡心數,當住地獄經爾劫。””,對那些勝子(最勝的子就是菩薩,菩薩是佛的子,佛是最殊勝的),這個勝子,他是救一切衆生的,是一切衆生的施主。對這樣子菩薩的施主的這個地方呢,你假使起了一個不好的暴惡心(就是瞋恨心了),那麼佛(就是能仁)說,“如惡心數”,你起幾個惡心,那麼就地獄裏邊住幾個劫。你起一個惡心,在地獄裏住一劫;起兩個惡心,兩劫;如果說起一百個惡心的話,地獄裏間要住一百劫。那就是說這個果報極大。所以對菩薩裏邊絕對不能起瞋心。

  那麼這個話呢,對我們是很有警惕的。我們同修的、同梵行裏邊,千萬不要鬥爭,不要起瞋恨心。這個有沒有?可能很多吧?那麼你們自己要檢查了,這樣子對你們有什麼好處?自己害自己了,地獄裏邊。如果說對方是菩薩示現的,那麼你就是要地獄裏去就那麼多的劫,這劃不來。你不如不要起瞋心,不要去鬥爭,不是很好嗎?爲什麼學法學了那麼多,聽經聽了那麼多,一點事還忍不下來,要起瞋恨心,要起不和合的心,那你經學了幹啥嘛?沒有用了成了一個沒有用了,出家也徒然了,爲什麼出家呢?出了家之後,反而去造了這些事情,前面想一想看,比在家造的罪更大,何苦啊?趕快地要提高警惕了,不能再隨隨便便下去了。

  

   寅叁 此等之果

  

   (一)異熟果

  第叁其果分叁。異熟果者,謂十業道,一一皆依事及叁毒上中下品,有叁叁等。

  “第叁其果分叁”,那麼十個業道呢,它的果叁種。第一種是異熟果,“謂十業道,一一皆依事及叁毒上中下品,有叁叁等”,“依事”,就是說你對象是叁寶、上師、父母或者是一般的人,或者是畜生,或者是蟲蚊蟲螞蟻。那麼你的業道的輕重,分上中下叁品。還有依“叁毒”,貪瞋癡。猛利的上品的叁毒,跟中品的、下品的,那麼所造的業,也分上中下叁品。那麼各有叁個叁,各有叁種了。

  

  《本地分》說,此中上品殺生等十,一一能感生那落迦,中十一一感生餓鬼,下十一一能感旁生。

  “《本地分》說,此中”,那麼根據〈《瑜伽師地論〉》的《本地分》來說,上品的殺生,“等十”就是殺盜淫妄,這個十個業道,“一一能感生那落迦”,就是上品的十業道,就是感地獄的果;中品的十個業道,都能感餓鬼的苦;那麼下品的,感旁生的苦。那麼十個業道是不能造的,造了之後都是叁惡道的。上品的地獄;中品的餓鬼;下品的是旁生。

  

  《十地經》說,中下二果與此相違。

  “《十地經》說,中下二果與此相違”,《十地經》(《華嚴經》),它說“中下二果”呢,跟這裏的《本地分》,恰恰相反。他說,中品的感旁生,下品的感餓鬼。那麼阿昂旺堪布他的說法呢,《本地分》說的是大多數而言說的,那麼《十地經》說的是少分而言的,所以沒有違背的。

  那麼這個裏邊,我們的看法呢也是另外一種看法,還有一種看法就是說,餓鬼裏邊那個極苦的,那麼就是少數的了,那個比旁生還要苦。那麼旁生裏邊有些很有福報的,像象王帶璎珞了,這些國王養的那些大象,裝飾得很好,生活也極優,吃得也很好的。就像我們說,海外的狗待遇極好的。我們到澳大利亞去,狗吃的是罐筒。狗在家裏邊,算家庭的成員之一的,你出去的時候,還有狗旅館。這個東西狗極優待,不能打狗,打狗要犯法的。這個裏邊這些旁生的福報就大了,那麼比餓鬼要大,所以說旁生裏邊有個別的福報大于餓鬼的,餓鬼裏邊有個別的比旁生的還要苦的。那麼這個《十地經》裏邊就說,中品的是旁生,下品的是餓鬼。這是說中間有一部份是這樣的,這麼這兩種都沒有違背。

  

   (二) 等流果

  等流果者。謂出惡趣,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