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没有戒的,造罪极大,培福也极大。就看自己决择了,既然是出了家,既然受了很多戒,那就要依法行持。不要出了家之后,持了很多戒,又犯了很多。那这个罪呢,比在家人还重得多。这是所依门。25:13
(三) 由事物门故力大者
由事物门故力大者。施有情中正法布施,供养佛中正行供养,较诸财施财物供养,最为超胜。此是一例,余皆应知。
那么下边“由事物门”,东西了,“故力大者”,这么,什么东西呢?他比个喻,布布施。“施有情中正法布布施,供养佛中正行供养,较诸财施财物供养,最为超胜”,那么以布布施来作个比喻了。布布施有情,那么有财布布施、法布布施等等,那么正法布布施,如法地以正法,不是非正法,相似法,不是那些。以正法布布施呢,这个功德最大。因为什么?正法,他们得到了,以正法而行能成佛。你供养他财了,仅仅是解决现当前的问题,无畏施虽然是很好,把他从苦难之中救出来,但是还是不能成佛。正法布布施,使他慢慢地可以解脱、成佛。所以这个正法中布布施最大。那么同样,供养里边,供养佛里边呢,正行供养,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法修行供养了,这是最大,比一切财施,财物供养还要大得多。这是一例,那么这是以布布施作例,其余的呢,照此类推了。
(四) 由意乐门故力大
由意乐门故力大者。
第四个,意乐门,就是发的心,可以产生极大的力量的。
《宝蕴经》说,较三千界一切有情,各建佛塔,量等须弥。于此诸塔,复经微尘沙数之劫,以一切种可供养事,承事供养。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,仅散一华,其福极多。
“《宝蕴经》说,较三千界一切有情,各建佛塔,量等须弥。于此诸塔,复经微尘沙数之劫,以一切种可供养事,承事供养。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,仅散一华,其福极多”,这也是较量福德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,每一个人都建佛塔,塔的大小呢,跟须弥山那么大。“于此诸塔”,经过“微尘沙数”的劫的时间,就是以微尘数沙那么多的时间的劫,供养一切可以供养的东西,全部供养,来承事供养,那么这个福报当然极大了。但是假使有个菩萨,“不离一切智心”,一切智心就是成佛的心了,他是以求成佛的心,仅仅乎散一个华,“其福极多”,这个福报比前面的大,因为发心不一样,前面的供养他如果发心不是为求成佛度众生,为了世间福报,或者求人天福报,或者是求声闻缘觉的福报,那就不可比了,他是要求成佛的。
如是由其攀缘所得,若有胜劣,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。
所以说下边是结论了:“如是由其攀缘所得,若有胜劣”,“攀缘所得”就是你希望得到的了,“不离一切智心”,他所希望得到的是成佛,这是最殊胜,成佛的目的是度众生。那么你的攀缘所得,像声闻缘觉的,那就劣了,如果说你是攀缘人天福报的,那就更差了。所以说,你发愿要所得到的,攀缘所得的,有胜有劣,那么胜的当然福报大,劣的福报就小。“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”,那么你发愿成佛的,要利一切众生的,福报就大。你发愿要成自己的人天福报,只利自己的,那么当然是福报不大了。如果又是声闻缘觉的,他也是不广利众生的,这个福报也就不太大的。所以说,看你攀缘所得:要求的是胜,求的是劣;看你做的事情利他的、还是利益自己的意乐心的差别。这个里边福报大小,就由此而判。
此复由其强盛、微弱、恒促等门,应当了知。
“此复由其强盛、微弱、恒促等门,应当了知”,那么在这个里边,这个意乐心很强的,力量大;意乐心微弱的,缓缓的,那就力量小;意乐心是恒、经久不退的,那就是力量大;意乐心是促、暂时的,那就力量就不大。这些都是有关系的,应当了知。
又于恶行,若烦恼心,猛利恒长,其力则大,其中复以瞋力为大。
“又于恶行,若烦恼心,猛利恒长,其力则大,其中复以瞋力为大”,假使恶行当中,就是说在做坏事了,你做的时候烦恼心极盛、极强,而且恒长,时间很长,那么这个做坏事的力量就大。烦恼里边,尤其是瞋恨心的力量更大,最大。
《入行论》云:「千劫所集施,供养善逝等,此一切善行,一恚能摧坏。」
《入行论》里边说,“千劫所集施,供养善逝等,此一切善行,一恚能摧坏”,这个《入行论》里边说,一千劫,时间很长了,所集的布施、供养佛(善逝)等等。所有的布施供养这些福报,这些的善行,只要你起一个瞋恚心,全部就摧坏了。就是焚烧功德林,功德林这个树林,哪怕你是原始森林,几千年的,只要一把火好了,一个瞋恚心,全部摧坏。那就是说,这个瞋心不能起。有人就告诉我,他说他瞋心很厉害,心里尽是想发脾气,那么你赶快把它压制下去,这个一起来的话,那就是一切功德都烧掉了,这个很可惜了。
此复若瞋同梵行者,及瞋菩萨较前尤重。
“此复若瞋同梵行者,及瞋菩萨较前尤重”,那么你瞋恨心,瞋一般的人、有情,当然是罪很大了。如果你瞋同是修行的人,同梵行的,那么这个罪更大了。如果瞋菩萨,那么更大了。
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「若互相瞋恚,非戒闻能救,非定非兰若,施供佛能救。。」
“《三摩地王经》”里边说,“若互相瞋恚,非戒闻能救,非定非兰若,施供佛能救”,它里边就是说,同修的人,同梵行的人,假使互相瞋恚的话,那么你持戒不能救这个罪;多闻也不能救这个罪;修禅定也不能救这个罪;兰若,你修闭关、住茅棚也救不了;你布施供养佛,也救不了。就是说尽管你修那么多的善行,你要是瞋恚,互相瞋恚同梵行的话,这个罪,这些是都救不了的。那么就不要做,一做就无可救。
《入行论》中亦云:「如此胜子施主所,设若有发暴恶心,能仁说如恶心数,当住地狱经尔劫。」
“《入行论》中亦云:“如此胜子施主所,设若有发暴恶心,能仁说如恶心数,当住地狱经尔劫。””,对那些胜子(最胜的子就是菩萨,菩萨是佛的子,佛是最殊胜的),这个胜子,他是救一切众生的,是一切众生的施主。对这样子菩萨的施主的这个地方呢,你假使起了一个不好的暴恶心(就是瞋恨心了),那么佛(就是能仁)说,“如恶心数”,你起几个恶心,那么就地狱里边住几个劫。你起一个恶心,在地狱里住一劫;起两个恶心,两劫;如果说起一百个恶心的话,地狱里间要住一百劫。那就是说这个果报极大。所以对菩萨里边绝对不能起瞋心。
那么这个话呢,对我们是很有警惕的。我们同修的、同梵行里边,千万不要斗争,不要起瞋恨心。这个有没有?可能很多吧?那么你们自己要检查了,这样子对你们有什么好处?自己害自己了,地狱里边。如果说对方是菩萨示现的,那么你就是要地狱里去就那么多的劫,这划不来。你不如不要起瞋心,不要去斗争,不是很好吗?为什么学法学了那么多,听经听了那么多,一点事还忍不下来,要起瞋恨心,要起不和合的心,那你经学了干啥嘛?没有用了成了一个没有用了,出家也徒然了,为什么出家呢?出了家之后,反而去造了这些事情,前面想一想看,比在家造的罪更大,何苦啊?赶快地要提高警惕了,不能再随随便便下去了。
寅三 此等之果
(一)异熟果
第三其果分三。异熟果者,谓十业道,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,有三三等。
“第三其果分三”,那么十个业道呢,它的果三种。第一种是异熟果,“谓十业道,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,有三三等”,“依事”,就是说你对象是三宝、上师、父母或者是一般的人,或者是畜生,或者是虫蚊虫蚂蚁。那么你的业道的轻重,分上中下三品。还有依“三毒”,贪瞋痴。猛利的上品的三毒,跟中品的、下品的,那么所造的业,也分上中下三品。那么各有三个三,各有三种了。
《本地分》说,此中上品杀生等十,一一能感生那落迦,中十一一感生饿鬼,下十一一能感旁生。
“《本地分》说,此中”,那么根据〈《瑜伽师地论〉》的《本地分》来说,上品的杀生,“等十”就是杀盗淫妄,这个十个业道,“一一能感生那落迦”,就是上品的十业道,就是感地狱的果;中品的十个业道,都能感饿鬼的苦;那么下品的,感旁生的苦。那么十个业道是不能造的,造了之后都是三恶道的。上品的地狱;中品的饿鬼;下品的是旁生。
《十地经》说,中下二果与此相违。
“《十地经》说,中下二果与此相违”,《十地经》(《华严经》),它说“中下二果”呢,跟这里的《本地分》,恰恰相反。他说,中品的感旁生,下品的感饿鬼。那么阿昂旺堪布他的说法呢,《本地分》说的是大多数而言说的,那么《十地经》说的是少分而言的,所以没有违背的。
那么这个里边,我们的看法呢也是另外一种看法,还有一种看法就是说,饿鬼里边那个极苦的,那么就是少数的了,那个比旁生还要苦。那么旁生里边有些很有福报的,像象王带璎珞了,这些国王养的那些大象,装饰得很好,生活也极优,吃得也很好的。就像我们说,海外的狗待遇极好的。我们到澳大利亚去,狗吃的是罐筒。狗在家里边,算家庭的成员之一的,你出去的时候,还有狗旅馆。这个东西狗极优待,不能打狗,打狗要犯法的。这个里边这些旁生的福报就大了,那么比饿鬼要大,所以说旁生里边有个别的福报大于饿鬼的,饿鬼里边有个别的比旁生的还要苦的。那么这个《十地经》里边就说,中品的是旁生,下品的是饿鬼。这是说中间有一部份是这样的,这么这两种都没有违背。
(二) 等流果
等流果者。谓出恶趣,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