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惟白業果分二:一、白業,二、果。今初
下邊是思惟白業果,那是十善業道了。分兩科,一個是白業,一個是它感的果。那麼先說白業。這個就略說了。
寅一 白業
《本地分》說:于殺生、不與取、欲邪行,起過患欲解,起勝善心,若于彼起靜息方便,及于彼靜息究竟中,所有身業,語四意叁,亦皆如是。
“《本地分》說,:于殺生不與取欲邪行”,這是身的叁個惡了。“起過患欲解”,那麼它就是說,對這個身叁的惡業呢,起過患的欲解。就是說對它有什麼過患,做了這個事情有什麼壞處,受什麼報,這樣的欲解,“起勝善心”,起殊勝的善心,“若于彼起靜息方便”,這個方便呢,把這個壞事,把它息下去,“及于彼靜息究竟”,那麼把它完全息掉了,靜息究竟了。那麼這是對于那些不好的呢,反過來,起過患的欲解,起勝的善心,對它們要起靜息的方便,最後“靜息究竟”。這些身業如此,“語四意叁”,也同樣。
其差別者,謂雲語業及雲意業,事及意樂,加行究竟,如應配合。
那麼其中的差別呢,“謂雲語業及雲意業,事及意樂,加行究竟,如應配合”。下邊就是怎麼配合呢?他就是作一個樣子給人家看。
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,謂他有情。意樂者,謂見過患,起遠離欲。
他說,假使說,第一個,惡業道是殺生了,這裏呢十善業道,遠離殺生。那麼遠離殺生的事呢,也是對他有情了,對他有情不殺。意樂呢,就是說看到過患,殺生有什麼壞處,殺生把人家的命斷了,使他受苦,同時自己也感的報,異熟報、增上果、等流果都不好。那麼看它的過患,“起遠離欲”,起遠離的欲解,就不要做這些事情。
加行者,謂起諸行,靜息殺害。究竟者,謂正靜息圓滿身業。以此道理,余亦應知。
“加行者,謂起諸行,靜息殺害”,那個不好的加行呢,做那些殺害的事情了。這個十善業道的加行呢,對那些殺害的事情,把它息下去,做這個行動。那麼究竟呢,“正靜息圓滿身業”,那麼把這個殺生的事情,全部息下去了,這是究竟。“以此道理,余亦應知”,那麼身業的殺生如此,其他的九個業道,也同樣,配上去就行了,根據前面的十惡業道的去配,這個自己就配得來了,所以不詳細講了。
寅二 果
果中有叁:異熟者,謂由軟中上品善業,感生人中,欲界天中,上二界天。
那麼下邊是講果了,它也有叁個果:一個是異熟果,還有等流果、增上果了。那麼異熟果,“謂由軟中上品善業”,善業裏邊也分軟中上――就是下中上了。那麼下品的善業,“感生人中”,下品的是生人,欲界的人。那麼中品的呢,欲界的天。上品的善業呢,上二界的:色界、無色界天上。那麼這就是說,它的異熟果呢,最下的人中,中等的欲界天,上品的色、無色界的天。
諸等流果,及增上果,違于不善,如理應知。
“諸等流果,及增上果,違于不善,如理應知”。,那麼前面的十不善業的等流果、增上果反過來,那就是這個十善業道的等流果跟增上果。那麼這個道理很容易懂了,他就不多說了。
《十地經》說,以此十種,怖畏生死,離諸悲心,由隨順他言教修習,辦聲聞果。
“《十地經》”裏邊說,“以此十種,怖畏生死,離諸悲心,由隨順他言教修習,辦聲聞果。”,那麼《十地經》裏邊說,把這個十個善業道,假使說,你再加上“怖畏生死”,厭離生死了,那麼,但是悲心沒有,“隨順他言教修習”,聽他的教授教誡來修行的――就是聲聞了,那麼他們辦的果,得到的果呢:聲聞果。羅漢的初二叁四果了。那麼這是第一種。
又諸無悲,不依止他,欲自覺悟,善修緣起,辦獨勝果。
第二種呢,以十善業道來修,也悲心也不夠,但是不靠他,自己覺悟的,修什麼呢?修緣起。那麼他將來感的果呢,獨覺的果。在佛不出世的時候,自己觀察十二因緣而開悟的,這是緣覺。他的基礎也是十善業道。
若心廣大,具足悲心,善權方便,廣發宏願,終不棄舍一切有情,于極廣大諸佛智慧,緣慮修習,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。由善修習此一切種,則能成辦一切佛法。
第叁種,“若心廣大,具足悲心,善權方便,廣發宏願,終不棄舍一切有情,于極廣大諸佛智慧,緣慮修習,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。由善修習此一切種,則能成辦一切佛法。”,那麼最後呢,就是說,“心廣大”,緣法界一切有情,具足大悲心,他有“善權方便,廣發宏願,終不棄舍一切有情”,一切有情裏邊一個也不舍棄。“于極廣大諸佛智慧,緣慮修習”,就是要修佛最大的智慧,要“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”。這個我們學過《攝大乘論》就知道,菩薩十地,十個波羅蜜多,都要圓滿。那麼由于善巧地修習了這一些功德呢,“則能成辦一切佛法”,可以成佛了。那就是說,這個十善業道,有漏的說,下11:52品的感人中,中品地感欲界天,上品的感受色無色界天。無漏的,以此爲基礎,可以成辦聲聞、緣覺,乃至成佛。那麼都靠的十善業道,這是最根本的基礎。
如是二聚十種業道,及彼諸果,凡余教典,未明說者,一切皆是如《本地分》、《攝決擇分》意趣而說。
“如是二聚十種業道,及彼諸果,凡余教典,未明說者,一切皆是如《本地分》、《攝決擇分》意趣而說。”,那麼我們這裏《廣論》裏邊所講的兩句,就是十善業道、十惡業道,這兩種,及它們的果,異熟果、等流果、增上果。凡是其他的經書裏邊沒有講明的,那麼這裏呢,這個沒有說清楚的,這裏依據的都是根據《瑜珈伽師地論》的《本地分》、 《攝抉擇分》,它的意思來說的。那麼就是這裏邊講得最清楚,《瑜伽師地論》講得最清楚了,其他地方沒有說明的,那麼這個地方講得清楚,我們就引《瑜珈伽師地論》的《本地分》、《攝抉擇分》的裏邊講的意趣,把它引來。
醜叁 業余差別
第叁顯示業余差別中,引滿差別者,引樂趣業是諸善法,引惡趣業是諸不善。諸能滿者,則無決定。
“第叁顯示業余差別”,那麼業,還有其他各式各樣業了,各種差別的業,那麼這裏講業果的時候,還是要附帶地講一下。
那麼第一個呢,“引滿差別”,一種是引業,一種是滿業,這個兩個不一樣。“引樂趣業是諸善法,引惡趣業是諸不善。諸能滿者,則無決定”。那麼引業呢,就是說,在過去犯的叫“總報業”,滿業呢,過去犯的叫“別報業”。那就是說,引業呢,是引我們到哪一趣去的,假使說到人趣去的,那麼是善業了;引我們到餓鬼道去的,那是惡業。就是說這個業,引我們在五趣裏邊,哪一趣去投生的,這叫引業,總的報。那麼是善法呢,引我們到人天去了。造人的善業呢,引到人趣。那麼造天的善業呢,引到天趣。當然了,造了惡業,下品的惡業,就到畜生趣。那麼中品的餓鬼道,餓鬼趣。上品的惡業呢,就到地獄趣了。那麼這是善不善二業,引向善惡二趣。那麼到了善惡二趣之後,他裏邊所感的報,這是別報業了,“諸能滿者,則無決定”,能滿的,那不一定是善業就是善的,在善的裏邊也有是惡業的。它是不決定的。
于樂趣中,亦有斷支,關節殘根,顔貌醜陋,短壽多疾,匮乏財等,是不善作。
“于樂趣中”,假使你說在人間,是樂趣了、善趣了,但是“亦有斷支,關節殘根,顔貌醜陋,短壽多疾,匮乏財等,是不善作”。,總的善業是引人趣的,這引業是善的,但是說,滿業不一定都是善的。,裏邊也有摻一些惡業。那麼生了人間之後,他就是“斷肢”,四肢不全;“關節”,關節不全;“殘根”,或者是聾的、啞的;“顔貌醜陋”,長得不好看。那麼阿修羅,這是福報很大了,但是長得很醜,因爲是瞋恨心特別大了。那麼人間也有短壽的,也有多病的,也有很窮沒有財的。雖然趣是善趣,但是裏邊受的報並不很理想,他裏邊就是也有不善的滿業,那麼就在人間受一些苦。
于諸旁生及餓鬼中,亦有富樂極圓滿者,是善所作。
“于諸旁生及餓鬼中,亦有富樂極圓滿者,是善所作。”,那麼旁生趣,跟這個餓鬼趣,那是惡趣了。但是滿業裏邊卻是也有善的。那麼旁生裏邊受的享受極好的,這個我們就說過的,澳大利亞的狗是有很高的權力的。它們是規定是家庭成員之一,不能虐待的,不能打的。那麼它出門的時候,專門有狗的旅館。平時吃的東西呢,牛奶、罐筒頭,吃得很好,比我們一般的人,窮一點的吃得還要好。那麼旁生趣有福報,象王帶璎珞,那就更不要說了。餓鬼裏邊有多財鬼,城隍了,那些大力鬼神了,他享受得也很好。那麼他雖然是惡趣,但是他的滿業是善的。所以他的享受還是“富樂極圓滿”,也有,旁生跟餓鬼裏邊都有。所以說滿業裏邊有善的。
由如是故,共成四句。
“由如是故,共成四句。”,因爲這樣子,他是不定,可以有四料簡了。
謂于能引善所引中,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,于諸能引不善引中,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。
“謂于能引善所引中,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”,那麼這個四句,就是下邊分了。善的所引,就是引業是善的,滿業呢,有善的來圓滿,也有不善的圓滿的,兩種。善的圓滿,生了人天,享受很好,又是身體也極強壯,長得又端正。那麼不圓滿的,“殘肢關節,顔貌醜陋,短壽多疾”。這就是善趣裏邊有圓滿的滿業、不善的滿業兩種。
“于諸能引不善引中”,那麼不善的引業,到惡趣去的,也有兩種。“有由能滿不善圓滿”,他的滿業也是不善的,“及由善法圓滿二類”。滿業卻是很圓滿的。那麼不善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