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5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長夜中,數隨尋伺,然未殺生。

  那麼第二種,“增長而非作”。前面是不增長,那麼而這個呢,“增長”,但是沒有“作”。就作是沒有,但是有增長,這不是很奇怪嗎?這個就是說,“爲害生故,于長夜中,數隨尋伺,然未殺生”,他想殺一個人,或者殺一個東西,經常不斷地在想,該怎麼殺,該怎麼用什麼方法等等。但是還沒殺,這時候作又是沒有作,但是增長業是有的,因爲他長夜不斷地來思維惟、考慮這個問題,這個增長業有。

  

  叁作而增長者,謂除前二句一切殺生。四非作非增長者,謂除前叁。

  第叁種,有作有增長,那麼就是一般性的增長業了。除了前面兩句,一切殺業。第一句就是作而不增長,第二句是增長而不作,第叁句呢,是又作又增長,第四句呢,既非作又不增長。那麼前面叁個除開。那就是非作非增長的。那麼這是四料簡了。

  

  從不與取乃至绮語,隨其所應,如殺應知。

  “從不與取乃至绮語,隨其所應,如殺應知。”,那麼身叁口四是一樣的。殺生的說了,不與取的乃至口四的绮語,它們這個四句料簡同樣配好了。

  

  于意叁中,無第二句,于初句中,亦無不思而作,他逼令作。

  那麼意叁情況有不同,意叁“無第二句”,第二句是什麼?第二句就是說“增長而非作”,那麼這沒有。“增長而非作”沒有,因爲意業呢,決定是作了,不作的沒有。身叁口四,可以不作,但是增長。意業裏邊,本來是只要決定了就是作了,所以說第二句是沒有的。“于初句中,亦無不思而作,他逼令作”,既然你自己的思想,那麼沒有考慮就作了,他逼你作,那不會有的。所以說,意叁業道裏邊,這個第二句沒有,第叁句裏邊少兩個。“不思而作,他逼令作”。那麼這是增長業、非增長業的,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。

  我們在筆記裏邊好象把《俱舍》的講了一下。那麼《俱舍》裏邊呢,有一些可以補充的,我們可以把它拿來參考一下。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卷十八『論:“如契經說,有二種業,一造作業,二增長業。何因說業名增長耶?由五種因。何等爲五?頌曰:由審思圓滿,無惡作對治,有伴異熟故,此業名增長。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卷十八釋曰:此有五因。由審思者,第一因也。此由字通下兩句。審思造業,業名增長,率爾思作,但名造作也。由圓滿者,第二因也。于十業道,或由一業便墮惡趣,或一業不墮,由二業方墮,乃至或九不墮,由十業方墮惡趣。齊墮惡趣,名爲圓滿。此圓滿業名增長也,未圓滿時但名造作。由無惡作對治者,第叁因也。造惡不追悔名無惡作也,造惡不忏洗名無對治也,此名增長。若能追悔及能忏洗,但名造作。由有伴者,第四因也。謂作不善,以不善爲助伴,名增長也。無不善助伴,但名造作。由有異熟者,第五因也。謂造惡業定感異熟,名增長也。不招異熟,但名造作。善翻上應知。” 

  《俱舍》裏邊十八卷,增長業有一個頌:“由審思圓滿,無惡作對治,有伴異熟故,此業名增長。”增長業有五種。一是“審思”,經過鄭重的考慮的;“圓滿”的;沒有“惡作對治”,就沒有追悔的;“有伴”,不是單個的。有“異熟”果的。這五種叫增長。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卷十八“此有五因。由審思者,第一因也”,那麼“審思業”就是經過成熟地考慮的,這個業呢叫增長業。“率爾思作”,暫時突然子、偶爾這麼做一下的,這是不是增長的,但是叫造作業。

  “由圓滿者,第二因”,“于十業道,或由一業便墮惡趣,或一業不墮”,或者一個業造了之後不墮惡趣,“由二業方墮”,乃至九個還沒有墮,到十個全部做了才墮。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,墮惡趣的有造一個業墮的,有造兩個業墮的,乃至造十個業才墮的。那麼什麼叫“圓滿”呢?你只要墮惡趣好了,不管你一個業也好,兩個業也好,乃至十個業也好,達到墮惡趣的那個分量了,這個業叫圓滿了,這個圓滿呢就是增長業了,不是造作業。沒有圓滿的時候,就是不墮惡趣的業,叫造作業。

  那麼第叁種呢,沒有“惡作對治”,是造了罪了,不追悔,叫沒有惡作對治,一般的有一點善心的,做了壞事之後,他就非常之後悔。那麼我們以前一個居士,他受了五戒,他就是很好了,但是他的工作經常要應酬,到這個酒吧間那裏去,他就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,當時他感到很後悔,就寫信來忏悔,那麼這樣子做呢,就是造作業是有的,當然了,他還沒犯根本戒,那麼他是圓滿的增長業是沒有,因爲他痛切地追悔,感到很羞恥、不該這麼做的。那麼“造惡不忏洗”,叫無對治,造了壞事了,還感到很光榮,感到自己很能幹,那麼這樣子的人呢,沒有對治了,那就是增長業。假使能夠追悔,能夠忏悔的,那麼這個業不叫增長業,僅僅是造作業。

  “有伴”的第四種,做一個不善業,以其它的不善業來共同一起做的,增長業。沒有其他的不善業作伴的,單個的,叫造作業。

  有異熟果的,是增長業。“謂造惡業定感異熟,名增長也”,這個惡業決定感異熟果的,那麼就是說夠了十惡業道的,管你上品、下品、中品,總是有異熟果的,這是增長業。不造異熟果,這單叫造作業。

  那麼這是《俱舍》裏邊的,這個可以兩種對照一下參考。

  

  決定受中,依受果時分叁。

  下邊“決定受中”,(那個你抄了沒有,集論的抄了沒有,沒有,你去拿吧,我桌子有一個紙,白的紙,夾在裏邊)一種是決定要受的,一種是不決定受的。那麼是兩種,前面說過了。那麼裏邊決定要受的,裏邊又分叁個,就是說受果的時候分叁個:有的是現世受的,有的是第二生受的,有的是第叁世以後才受的,那麼分叁種。那麼前面說的,定不定受業呢兩種,就是說過世以後,有增長,有作有增長的,決定要受;那麼過世以後,就是起這個心要造業之後,單是造作業,沒有增長業的就不定受。那麼不定受的講完了,定受也講過了,但是不定受呢就不一定受了,定受的什麼時候受?這個問題呢下邊要繼續地探討一下了。那麼定受的有現世受的,也有後世受的,也有後後世受的,分叁種。

  

  其中現法受者,謂即彼果現法成熟。

  “其中現法受者,謂即彼果現法成熟。”,這個果現世成熟的,那麼叫現法受。

  

  《本地分》說此複有八。若由增上顧戀意樂,顧戀其身,財物諸有,造作不善,于現法受。

  “《本地分》說此複有八。若由增上顧戀意樂,顧戀其身,財物諸有,造作不善,于現法受。”,這個裏邊,《本地分》說了八個。八個裏邊,一個善一個惡,對起的,那麼四大類,一共有四類。那麼第一個類就是說增上的顧戀,就是貪著了,增上顧戀的意樂,貪著什麼?他的身、財,那些所有的東西,而以這樣的意樂心貪著他的身財,造作不善業,那麼現法受。這是不好的一方面說。

  

  若由增上不顧意樂,不顧彼等,作諸善法。

  “若有增上不顧意樂”,不起貪著那些意樂心,不貪著他的身,不貪著他的財,這樣子的造的善法,那麼這也是現法受。那麼這是現法受兩種,善的、惡的。

  

  如是若于諸有情所,增上損惱,增上慈悲。

  第二類種,“若于諸有情所,增上損惱,增上慈悲”,由有情的方面,對方是有情,以增上的、特別強盛的、厲害的損惱他,或者特別大的慈悲對待他,那麼這個業決定是現法受。

  

  又于叁寶尊重等所,增上憎害,及于此所,增上淨信,勝解意樂。又于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,由增上品,酷暴背恩,所有意樂,所作不善,于現法受。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,于現法受。順生受者,謂于二世當受其果。順後受者,謂于叁世以後成熟。

  第叁種,“于叁寶尊重等所,增上損害,及于此所,增上淨信,勝解意樂”,對于福田恩田,叁寶、上師、師長、父母等等,增上的瞋憎害,以極厲害的、猛利的瞋憎害,害他,那麼這是惡業,現法受。那麼反過來,于這個叁寶尊重父母之前,增上的淨信,對叁寶淨信、勝解,這種意樂心,發的造的善業,也是現法受。這是叁寶,父母在下邊。43:43

  在父母,第四類,父母或者尊重,長輩了,這是世間的師長等等,“等恩造之所”,“恩”,對我們有恩的,“造”是培養我們的,這些父母養育我們、教導我們,師長培養我們的學問技術。那麼這些恩田裏邊,增上品的“酷暴、背恩”,殘酷的暴惡,背棄恩的這個意樂,做的不善業,現法受。那麼反過來,增上的報恩的意樂,所做的善法,也是現法受。所以說在父母、師長之前,世間上的,只要是大大的做的善事或者惡事,都是現報的。這個大家心細一點去看,就會看出來。我們以前古代的二十四孝,講的是極大的孝順,都是現法受。那麼現代你去看一看,對父母、有恩的師長,這輩子太過分的殘暴地對待的,現法要受的,要報的,後輩子決定不好。那麼這些就是說,關于現法受的。

  第二個,順生受呢,就是說第二世受的,就是這一輩子過了之後,下一輩子馬上,無間就要受的。那麼順後受呢,第二輩子之後,第叁世以後哪一輩子都可以,受報的。那麼這個就是說受報的情況,有叁種了。決定受的,就是定業有叁種。

  

  『《雜集論》卷八:“順現法受業者,若業于現法中異熟成熟。謂從慈定起已,于彼造作若損若益,必得現異熟。如從慈定起,從無诤定、滅盡定、預流果、阿羅漢果起,亦爾。又于佛爲上首僧中造善惡業,必得現異熟。又有余猛利意樂加行所行善不善業,亦得現異熟。”  《雜集論》卷八:”

  那麼這裏我們要參考一個《集論》的文。上一次我們講異熟果,有感現法受的異熟因,感現世的異熟果,這個有沒有?一般的看法,異熟果異世而熟,都要隔一世的,那麼現法有沒有異熟的?

  在一百叁十叁頁第五行,就是說:“故應現受異熟之因”,現世要受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