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5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異熟果的那個因,那麼現世受異熟果有沒有?那麼我們根據《集論》裏邊,就是有這個事情,所以說我們把它引下來,那麼《集論》的注解,安慧菩薩的注解,就叫作《雜集論》,那麼《雜集論》是更廣一些,我們把《雜集論》的原文摘下來了,第八卷:“順現法受”,那就是跟這個配套的。“順現法受”,就是這一輩子要受的。“若業于現法中異熟成熟”,這個業報在現法中,他造一個業,就在現世,他異熟果要成熟的,就是感現世的異熟,那麼是哪一些呢?“謂從慈定起已”,從慈心定出定以後,“于彼造作若損若益”,對于這個出了慈心定的人,對他造一些業,或者是損害他的,或者利益的,不管大小,“必得現異熟”,決定感現世的異熟果。因爲這個出了慈心定的人,他的悲心極大,慈心極大,你對他起一點點好的、壞的業,都要感異熟果。

  “如從慈定起,從無诤定、滅盡定、預流果、阿羅漢果起亦爾”,慈心定出定之人,你給他造損的、益的業,現法、現世必定受異熟果。那麼同樣,無诤定,就是《金剛經》的無诤叁昧了,無诤定、滅盡定,還有的預流果、阿羅漢果,這個他們起來,得果麼從定中得了,從定出來的,這些人對他造一些損壞,或者利益呢,都是感現法果的。無诤定,無诤這個力量極大,都是一切法無诤了。滅盡定,這個定也一般是要叁果以上才能入的,跟涅槃差不多的。預流果,他把見道所斷的煩惱,八十八使,一百零八個都斷完的,見惑八十八使斷完的。那麼就是阿羅漢果呢,把修道所斷的九九八十一品斷完的,這都是功德極大的人,那麼他們從得果的定出來之後,對他起一點點損益,都要感現世的異熟果。

  另外“以佛爲上首僧中造善惡業,必得現異熟。”,以佛爲上首的,以佛爲帶頭的那個僧團,你造的惡業善業,決定現世得異熟果。“又有余猛利意樂加行所行善不善業,必得異熟果”,另外還有一些猛利的意樂心,猛利的加行,所做的善不善業呢,也有感現世的異熟果的。那就是說現世異熟果是有的。那麼這是一種特殊的福田,或者特別的猛利的意樂加行感的果呢會感異熟,現世的異熟。

  

  “《雜集論》卷八:“順生受業者,若業于無間生中異熟成熟。無間生者,即次此生,謂五無間業等,能得生異熟。……複有所余善不善業,于無間生異熟熟者,一切皆名順生受業。”

  又雲:“若業于此生造,從無間生已去,異熟成熟,說名順生受業。” 《雜集論》卷八:”

  “順生受業”呢,“若業于無間生”,無間生就是說這一輩子過了,中間沒有隔一世,下一世跟這個沒間隔的,就是挨到那一世,這個異熟成就。這一世造了業,無間,第二輩子異熟果成就的,叫順生受業。什麼叫無間生呢?“即次此生”受業的,就是挨了這一生受業報的,一般說五無間罪的業了,是無間的,這一輩子造了,下一輩子馬上就無間道無間地獄去的,這是無間。“複有所作余善不善業”,那麼其它一些比較厲害的善不善業,只要是中間不間開,這輩子過了,下輩子馬上就受報(異熟報)的,都叫順生受業。

  

  “《雜集論》卷八:“順後受業者,若業于無間生後異熟成熟。于此業中,從初熟位,建立順現法受等名,不唯受此一位異熟。若業于此生造,即從此生已去異熟成熟,說名順現法受業。若業于此生造,從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,說名順生受業,若業于此生造,度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,說名順後受業。』 《雜集論》卷八:”

  那麼還有一種叫“順後受業”,“若業于無間生後異熟成熟”,無間生以後,就第二輩子以後,第叁輩子開始,異熟果成熟的,都叫順後受業。

  那麼這是順後受業,順生受業,順現受業的叁個,給你補充一下。同時呢,也前面的現法有異熟果的,道理也就補充了。那麼還有一個名字的,就是說順現受業,不一定是說現法異熟成熟了,它可以連下下去,第二世、第叁世等流下去的,只要第一輩子受的是現世的,都叫順現受業。這麼這個我們也把它摘下來了。“于此業中,從初熟位,建立順現法受等名”,我們說順現法受、順生法受、順後法受的名字呢,就是看異熟果,或者是不了一世的,第一次的異熟果成熟,在現世的,叫順現法受。在第二世的,叫順生法受。第叁世的,叫順後受了。那麼“不唯受此一位異熟”,不一定說,這是現世受了一次,叫順現受業了,“若業于此生造,即從此生已去異熟成熟,說名順現法受業”。,它這個業可能是不了一世,他造了這個業之後,這輩子開始異熟成就了,那麼下一輩子也成熟,再下一輩子也連續幾世的,那麼這些業都叫順現法受。雖然他第二、第叁世也受了,但第一次受是現法,那麼這個業就叫順現法受。“若業于此生造,從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,說名順生受業”,這個業現世造了,第二輩子異熟成熟的,也可以第叁、第四都是等流下去的,那麼這個業呢都叫順生受業。因爲他第一次初成熟的在第二世,叫順生受業。那麼同樣,“若業于此生造,度無間生已”,就是第二世過了之後,“已去,異熟成熟”,不管你幾輩的異熟,都叫順後受業。

  那麼這個名字講一下有好處,那麼就是說順現法受的業呢,不僅僅是一世的,也可以等流到第二第叁世連續下去也有的。但是它都叫順現法受,因爲第一次是順現法受的。這個我們補充一下有好處。那麼這裏叁種受的業呢,講完了,下邊。

  這個我們還有一個要補充的,這個《俱舍》裏邊的材料很多,我們就是這個順現受業裏邊,順現受業就是現輩子受了,但是也有一種當下就受的。當下受的當然也叫是順現受業了。那麼我們這裏大家可能也抄了吧?叫現法受的,現法受業。

  

  “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九:“與現法果者,有二因緣。善不善業與現法果,一由欲解故,二由事故。應知欲解複有八種:一有顧欲解,二無顧欲解,叁損惱欲解,四慈悲欲解,五憎害欲解,六淨信欲解,七棄恩欲解,八知恩欲解。有顧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由增上欲解,顧戀其身,顧戀財物,顧戀諸有,造不善業。無顧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以增上欲解,不顧其身,不顧財物,不顧諸有,造作善業。損惱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他有情補特伽羅,以增上品損惱欲解,造不善業。慈悲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他有情補特伽羅,以增上品慈悲欲解,造作善業。憎害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隨一種尊重處事,以增上品憎害欲解,造不善業。淨信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佛法僧等,以增上品淨信欲解,造作善業。棄恩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父母所,及隨一種恩造之處,以增上品背恩欲解,欺诳欲解,酷暴欲解,造不善業。知恩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父母等,以增上品知恩欲解,報恩欲解,所作善業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九 ”

  現法受的裏邊,《瑜伽師地論》第九卷,“與現法果者,有二因緣”,就是說現法,當時就産生果的,兩種因緣,“善不善業與現法果,一由欲解故,二由事故”,那麼兩個因緣,一個是欲解,一個是事。

  那麼什麼叫欲解呢?“複有八種”,“有顧欲解”,“無顧欲解”,也就是說上面說的,有貪著的、顧戀的欲解,不貪的欲解,“損惱欲解”,“慈悲欲解”,“憎害欲解”,“淨信欲解”,“棄恩欲解”,“知恩欲解”,這就是我們《廣論》裏引的,這是一樣的,我們就不廣講了。

  什麼叫有顧欲解造不善業呢?“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由增上欲解,顧戀其身,顧戀財物”,那就是一模一樣的,“戀著諸有”,那麼我們念一下也好,把這個廣論的文呢,更仔細地可以分析一下。它是顧戀“其身”、“財物”、“諸有”,是叁個東西。顧戀他的身,顧戀他的財物,也顧戀他的一切有的東西,而造不善業的,這是一種,現法受。

  那麼好的一種呢,無顧戀欲解,所造的善業,受現法果,“謂如有一以增上欲解”,欲解麼他心裏要做的了,我們以前抄過的欲解的注解,這個欲解“不顧其身”,不貪著他的身,不貪著他的財物,也不貪這他的諸有,而造作善業的。這是第二種了。

  “損惱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他有情補特伽羅,以增上品損惱欲解,造不善業”,那麼就是一樣的。

  “慈悲欲解,所造善業,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他有情補特伽羅,以增上品慈悲欲解,造作善業”。

  “瞋害欲解,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佛法僧,及隨從尊重”,上師,師尊之前,這是叁寶裏邊的。“以增上品憎害欲解,造作不善業”,那麼是現法受了。

  “淨信欲解,所造一切善業,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佛法僧等,以增上品淨信欲解,造作善業”,這個反一反,這是第七種。

  “棄恩欲解,造不善業,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父母所,及隨一種恩造之處”,對自己有恩的,培養自己的這些人,“以增上背恩欲解,欺诳欲解,暴惡欲解,造不善業”,那麼這個我們就可把《廣論》的文呢更仔細地分析了,那麼這是有背恩的欲解,欺诳的欲解,暴惡的欲解,叁種,造不善業,現法受。

  “知恩欲解所造善業,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于父母等,以增上品的知恩欲解,報恩欲解,所作善業”。

  那麼這個八種,四對,現法受的,是《廣論》裏邊引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原文,可以作一個參考。(那麼我們現在……,俱舍論也有)

  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九:“由事故者,若不善業,于五無間,及彼同分中,亦有受現法果者。五無間業者,一害母,二害父,叁害阿羅漢,四破僧,五于如來所惡心出血。無間業同分者,謂如有一于阿羅漢尼,及于母所,行穢染行。打最後有菩薩。或于天廟衢路市肆,立殺羊法,流行不絕。或于寄托得極委重親友,同心耆舊等所,損害欺诳。或于有苦貧窮困乏無依無怙,爲作歸依,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