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5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施無畏已,後返加害,或複逼惱。或劫奪僧門。或破壞靈廟。如是等業名無間同分。

  若諸善業,由事重故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母無正信,勸進開化,安置建置于具信中。如無正信于具信中,如是犯戒于具戒中,悭吝于具舍中,惡慧于具慧中亦爾。如母,父亦爾。或于起慈定者,供養承事。如于起慈定者,如是于起無诤定,滅盡定,預流果,阿羅漢果供養承事亦爾。又親于佛所,供養承事。如于佛所如是,于學無學僧所亦爾。若即于此尊重事中,與上相違,由損害因緣,起不善業,受現法果。” ”

  這裏還有,這是說欲解,第二個“由事故者”,那麼欲解是說完了,他說兩個因緣現法受,那麼欲解是講了,八種欲解。

  那麼由事分別怎麼樣子是現法受呢?“若不善業,于五無間,及彼同分中,亦有受現法果者”,那麼五無間業,跟五無間相同的裏邊造的業,也要受現法果的。什麼叫五無間呢?害母、害父、害阿羅漢、破僧,于佛惡心出血,這些事情你去做了,要受現法果。“彼同分”,“無間業同分”是什麼呢?“謂如有一于阿羅漢尼”,比丘尼――成了阿羅漢的比丘尼,或者他的母親那裏,行不淨行的,那就是五無間的同分。“打最後有菩薩”, 最後有菩薩就是說這輩子要成佛的菩薩,打他,那殺是殺不了的。“或于天廟衢路市肆,立殺羊法,流行不絕”,弄這種不好的那些殺羊那些邪的祭祀法,使它流行不絕的。“或于寄托得極委重親友,同心耆舊等所,損害欺诳”,自己的親友裏邊,絕對相信自己的,相信的,或者自己同心的、比較要好的耆老、長輩,這些人裏邊損害欺诳。“或于有苦貧窮困乏無依無護,爲作歸依,施無畏已”,對于有孤苦貧窮的人,無依無靠的人,你給他作依靠了,但是反而去加害他,或者逼惱他。或者劫奪僧伽的財物。或者破壞塔廟等等業都是無間同分。

  “若諸善業”,善業,“由事重故受現法果者,謂如有一母無正信,勸進開化,安置建置于具信中”,那麼這個大家可以參考了,母親不信佛的,沒有正信的,你好好開導她,勸化她,使她能夠具信、歸依,真正地成佛教徒,這個現法得果的。“如無正信于具信中,如是犯戒于具戒中,悭吝于具舍中,惡慧于具慧中亦爾”,那麼沒有信的安置在具信中,犯戒的使她安置于受戒的具戒中,悭吝的使她能夠布施,有惡慧的能(使)她具正慧,這樣子做的話,同樣得現法果。“如母”,母親這邊這樣子做,現法果。“父亦爾”,對父親這麼做,同樣感現法果。或有于慈心定起來的人,供養承事的,也是現法果。那麼“于無诤定,滅盡定,預流果,阿羅漢果”,這個定起來出定之後,供養承事的,也同樣得現法果。“于佛所供養承事”,也得現法果。在有學無學的僧裏邊供養承事,也得現法果。“若即于此尊重事中,與上相違,由損害因緣,起不善業,受現法果”。起善業對這些起現法果;假使對這些人起不善業呢,也得現法果。這就是說能夠得現法果的,有那麼多。這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,“由欲解故”,還有就是“由事故”兩種。這裏引的是“欲解”,“事故”沒有引下來。這個現法受果的。

  那麼《俱舍論》裏邊,“于佛上首僧,及滅定無诤,慈見修道出,損益業即受”。,這個一樣的,同樣以佛爲上首的僧,滅盡定起的,無诤定起的,慈心定起的,見道就是預流果起的,修道圓滿的阿羅漢果,這些造善惡業呢,馬上就要受的,那麼這個是現世受果的。那麼另外《俱舍論》還有一個,這個不曉得我們抄了沒有?

  

  “《俱舍論頌疏》卷十五 :“由田意殊勝,及定招異熟,得永離地業,定招現法果。釋曰:由田意殊勝者,一由田勝,二由意勝。由田勝者,聞有苾刍,在僧衆中作女人語,便變爲女。由意勝者,聞有黃門,救脫于牛黃門事故,轉爲丈夫。此等傳聞,其類非一。得永離地業,定招現法果者,此顯報定,時不定業,謂阿羅漢人隨在何地,離此地染,名得永離地業。此永離地業,聖未離染時,于此地中造善惡業,及離染位所修善業,此等諸業于異熟定,時不定者,此業必能招現法果,謂于此地更不受生,故招現果。若于此地有生後定業,彼必定無永離染義,必于生後,受異熟果。若于異熟及時俱不定者,由永離染故,更不受異熟。 ”

  《俱舍論》有一個,“由田意殊勝,及定招異熟,得永離地業,定招現法果”,決定能現法感果的,還有一些。那麼這個頌呢,(我們曉得抄了沒有?也抄了。解釋抄了沒有?在哪裏?我這裏沒有)這個也可以,這個也可以參考一下,都是現世感果的。“由田意殊勝者”,“田勝”、“意勝”兩個,什麼叫“田勝”?他說打個比喻,一個比丘在僧衆中裝女人說話,那麼就變了女人了,那麼他是比丘,田勝,但是你要在大衆中做那些女人說話的事情,裝了女人的聲音說話,雖然這個事情不大,但是你本身是比丘就不能這麼做,當下就變女人了。

  那麼“由意勝者,聞有黃門,救脫于牛黃門事故,轉爲丈夫”,“意勝”,他的發心殊勝。這個公案是這樣子的。有一個國王,有一天打仗去了,打仗去麼他的國家管理就囑咐他弟弟,叫他代管。那麼他的弟弟很聰明,他預料到一些事情要發生的。國王要走出發之前呢,他就答應了:“給代管可以。”他就供養給國王一個很好看的盒子,那麼他就宮殿裏去管事去了。後來國王打勝了,回來了。人家就造他的謠,說他的弟弟在王宮裏邊做不好的事情。那麼國王很氣了。那麼很氣麼要殺他弟弟了。結果弟弟就說“請你把這個盒子(我供養你的盒子)打開一看。”國王就打開一看呢,他弟弟早預料這個事情要發生的,他自己把男根已經取下來了,擺在盒子裏邊,那麼就表示他清白的,不會做壞事的。那麼國王很感動,就把他養起來了,一切很優越待遇。那麼他弟弟感到自己做了黃門,很不好了。有一次看到五百條牛要趕起走,他就問他:“你這些牛幹什麼去的?”他們說閹去的,就是去根的,那麼他想到黃門很苦了,他就把五百條牛呢贖下來,就救下來,不要閹了。結果他就感報呢,當下就感到丈夫身。這些果是現報了,這是他的發心殊勝。

  “得永離地業,定招現法果”。,“永離地業”就是說假使你得了初禅了,欲界就離開了,“定招現法果者”,這個事情呢,報是定的,時間卻不一定。“謂阿羅漢人隨在何地,離此地染”,阿羅漢人隨在哪一個地,假使你欲界得了色界定了,那麼這個欲界的染汙就離掉了,永離地業。“此永離地業,聖未離染時,于此地中造善惡業,及離染位所修善業。此等諸業”,這個時候,“于此地中造善惡業,及離染位所修善業,此等諸業”,異熟是定的,時間不定的,這個業呢必招現法果,“謂于此地,更不受生,故招現果”,就是說,假使說你得了初禅了,欲界再不來了,那麼這個時候在這個欲界造的業――善惡業,或者他造的那些、離染以後造的善業,本來欲界受的,但是你下一輩子欲界不來了,那麼必定要現世受了,因爲你現世不受的話,下一輩子他不來了欲界,不還果就不來了,那麼就這一輩子一定要受,所以說也是現法受的。

  “若于此地有生後定業,彼必定無永離染義,必于生後,受異熟果。若于異熟及時俱不定者,由永離染故,更不受異熟。”,這個有“生後定業”,就是第二輩子的或第叁輩子定業,假使有這個生後受業呢,他必定不會離染了,他這裏還要來嘛。那麼這個假使異熟是都不定的,那麼是離染是以後再也不受異熟了,他不定麼就不受了。這些我們是參考一下,關于這個定不定業的問題,現法受的問題,它資料是比較多的。

  時間過了,今天就講到這裏吧。

  

  第四十六講  

  

  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上一次我們講了業果的問題,業有定受的業,還有不定受的業。那麼定受的業,在《瑜珈伽師地論》裏邊講,除開十種以外的,都是增長業,定受的。那麼單是造作,而不增長的,那就是不定業。那麼就這是一種。

  另外我們補充了《俱舍》的,定受、不定受的。上一次我們補充了一個資料,就是因爲上一次時間到了,匆匆忙忙就沒有念,那麼我們筆記上抄的有,就是用這個頌,“由田意殊勝,及定招異熟,得永離地業,定招現法果”,決定這一輩子要受的。那麼一種是田殊勝,對的境殊勝;一種意殊勝,那麼他的發心殊勝。

  另外一個,就是說“得永離地業”,“永離地業”,它就指的是阿羅漢果跟不還果。證到不還果呢,欲界是不來了,欲界的這個地呢,他的染汙已經斷完了,下一輩子再不來欲界了。那麼得了阿羅漢果的呢,叁界的業都斷完了,叁界的染汙,就是煩惱,斷完了,那麼再下一輩子呢,叁界就不來了。

  那麼這兩種呢,隨哪一種。以不還果作喻的話,假使說他這一輩子不還果得到了,那麼欲界的染汙已經斷完了,下一次再也不生欲界了。那麼這個時候,他還沒有斷這個染汙的時候,造的善惡業,因爲那個時候染汙還沒斷,惡業也有,善業也有。那麼斷了染以後所造的善業,惡業是沒有了,染汙斷掉了,只有善業了,這個都是欲界造的業。那麼這些業呢,假使說異熟果是定的,果是決定要受的,時間不決定的,那麼他決定是現法受,現法果。他就是說因爲果決定要受的,時間還不決定,下一輩子他也不來了,那麼在欲界的時候,當下就要受了。那麼這就是“得永離地業,定招現法果”,就是這個。那麼文我們還是看一下, 。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卷十五:“謂于此地更不受生,故招現果。若于此地有生後定業,彼必定無永離染義,必于生後,受異熟果。若于異熟及時俱不定者,由永離染故,更不受異熟。 ”

  “謂于此地更不受生,故招現果”,因爲這個地他下一世不來了,現在不受的話,就沒有時間受了,所以現法就要受。“若于此地有生後定業,彼必定無永離染義”,那麼假使說,他“生”就是無間第二生,“後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