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5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施无畏已,后返加害,或复逼恼。或劫夺僧门。或破坏灵庙。如是等业名无间同分。

  若诸善业,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,谓如有一母无正信,劝进开化,安置建置于具信中。如无正信于具信中,如是犯戒于具戒中,悭吝于具舍中,恶慧于具慧中亦尔。如母,父亦尔。或于起慈定者,供养承事。如于起慈定者,如是于起无诤定,灭尽定,预流果,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亦尔。又亲于佛所,供养承事。如于佛所如是,于学无学僧所亦尔。若即于此尊重事中,与上相违,由损害因缘,起不善业,受现法果。” ”

  这里还有,这是说欲解,第二个“由事故者”,那么欲解是说完了,他说两个因缘现法受,那么欲解是讲了,八种欲解。

  那么由事分别怎么样子是现法受呢?“若不善业,于五无间,及彼同分中,亦有受现法果者”,那么五无间业,跟五无间相同的里边造的业,也要受现法果的。什么叫五无间呢?害母、害父、害阿罗汉、破僧,于佛恶心出血,这些事情你去做了,要受现法果。“彼同分”,“无间业同分”是什么呢?“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”,比丘尼――成了阿罗汉的比丘尼,或者他的母亲那里,行不净行的,那就是五无间的同分。“打最后有菩萨”, 最后有菩萨就是说这辈子要成佛的菩萨,打他,那杀是杀不了的。“或于天庙衢路市肆,立杀羊法,流行不绝”,弄这种不好的那些杀羊那些邪的祭祀法,使它流行不绝的。“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,同心耆旧等所,损害欺诳”,自己的亲友里边,绝对相信自己的,相信的,或者自己同心的、比较要好的耆老、长辈,这些人里边损害欺诳。“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护,为作归依,施无畏已”,对于有孤苦贫穷的人,无依无靠的人,你给他作依靠了,但是反而去加害他,或者逼恼他。或者劫夺僧伽的财物。或者破坏塔庙等等业都是无间同分。

  “若诸善业”,善业,“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,谓如有一母无正信,劝进开化,安置建置于具信中”,那么这个大家可以参考了,母亲不信佛的,没有正信的,你好好开导她,劝化她,使她能够具信、归依,真正地成佛教徒,这个现法得果的。“如无正信于具信中,如是犯戒于具戒中,悭吝于具舍中,恶慧于具慧中亦尔”,那么没有信的安置在具信中,犯戒的使她安置于受戒的具戒中,悭吝的使她能够布施,有恶慧的能(使)她具正慧,这样子做的话,同样得现法果。“如母”,母亲这边这样子做,现法果。“父亦尔”,对父亲这么做,同样感现法果。或有于慈心定起来的人,供养承事的,也是现法果。那么“于无诤定,灭尽定,预流果,阿罗汉果”,这个定起来出定之后,供养承事的,也同样得现法果。“于佛所供养承事”,也得现法果。在有学无学的僧里边供养承事,也得现法果。“若即于此尊重事中,与上相违,由损害因缘,起不善业,受现法果”。起善业对这些起现法果;假使对这些人起不善业呢,也得现法果。这就是说能够得现法果的,有那么多。这是《瑜伽师地论》的,“由欲解故”,还有就是“由事故”两种。这里引的是“欲解”,“事故”没有引下来。这个现法受果的。

  那么《俱舍论》里边,“于佛上首僧,及灭定无诤,慈见修道出,损益业即受”。,这个一样的,同样以佛为上首的僧,灭尽定起的,无诤定起的,慈心定起的,见道就是预流果起的,修道圆满的阿罗汉果,这些造善恶业呢,马上就要受的,那么这个是现世受果的。那么另外《俱舍论》还有一个,这个不晓得我们抄了没有?

  

  “《俱舍论颂疏》卷十五 :“由田意殊胜,及定招异熟,得永离地业,定招现法果。释曰:由田意殊胜者,一由田胜,二由意胜。由田胜者,闻有苾刍,在僧众中作女人语,便变为女。由意胜者,闻有黄门,救脱于牛黄门事故,转为丈夫。此等传闻,其类非一。得永离地业,定招现法果者,此显报定,时不定业,谓阿罗汉人随在何地,离此地染,名得永离地业。此永离地业,圣未离染时,于此地中造善恶业,及离染位所修善业,此等诸业于异熟定,时不定者,此业必能招现法果,谓于此地更不受生,故招现果。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,彼必定无永离染义,必于生后,受异熟果。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,由永离染故,更不受异熟。 ”

  《俱舍论》有一个,“由田意殊胜,及定招异熟,得永离地业,定招现法果”,决定能现法感果的,还有一些。那么这个颂呢,(我们晓得抄了没有?也抄了。解释抄了没有?在哪里?我这里没有)这个也可以,这个也可以参考一下,都是现世感果的。“由田意殊胜者”,“田胜”、“意胜”两个,什么叫“田胜”?他说打个比喻,一个比丘在僧众中装女人说话,那么就变了女人了,那么他是比丘,田胜,但是你要在大众中做那些女人说话的事情,装了女人的声音说话,虽然这个事情不大,但是你本身是比丘就不能这么做,当下就变女人了。

  那么“由意胜者,闻有黄门,救脱于牛黄门事故,转为丈夫”,“意胜”,他的发心殊胜。这个公案是这样子的。有一个国王,有一天打仗去了,打仗去么他的国家管理就嘱咐他弟弟,叫他代管。那么他的弟弟很聪明,他预料到一些事情要发生的。国王要走出发之前呢,他就答应了:“给代管可以。”他就供养给国王一个很好看的盒子,那么他就宫殿里去管事去了。后来国王打胜了,回来了。人家就造他的谣,说他的弟弟在王宫里边做不好的事情。那么国王很气了。那么很气么要杀他弟弟了。结果弟弟就说“请你把这个盒子(我供养你的盒子)打开一看。”国王就打开一看呢,他弟弟早预料这个事情要发生的,他自己把男根已经取下来了,摆在盒子里边,那么就表示他清白的,不会做坏事的。那么国王很感动,就把他养起来了,一切很优越待遇。那么他弟弟感到自己做了黄门,很不好了。有一次看到五百条牛要赶起走,他就问他:“你这些牛干什么去的?”他们说阉去的,就是去根的,那么他想到黄门很苦了,他就把五百条牛呢赎下来,就救下来,不要阉了。结果他就感报呢,当下就感到丈夫身。这些果是现报了,这是他的发心殊胜。

  “得永离地业,定招现法果”。,“永离地业”就是说假使你得了初禅了,欲界就离开了,“定招现法果者”,这个事情呢,报是定的,时间却不一定。“谓阿罗汉人随在何地,离此地染”,阿罗汉人随在哪一个地,假使你欲界得了色界定了,那么这个欲界的染污就离掉了,永离地业。“此永离地业,圣未离染时,于此地中造善恶业,及离染位所修善业。此等诸业”,这个时候,“于此地中造善恶业,及离染位所修善业,此等诸业”,异熟是定的,时间不定的,这个业呢必招现法果,“谓于此地,更不受生,故招现果”,就是说,假使说你得了初禅了,欲界再不来了,那么这个时候在这个欲界造的业――善恶业,或者他造的那些、离染以后造的善业,本来欲界受的,但是你下一辈子欲界不来了,那么必定要现世受了,因为你现世不受的话,下一辈子他不来了欲界,不还果就不来了,那么就这一辈子一定要受,所以说也是现法受的。

  “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,彼必定无永离染义,必于生后,受异熟果。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,由永离染故,更不受异熟。”,这个有“生后定业”,就是第二辈子的或第三辈子定业,假使有这个生后受业呢,他必定不会离染了,他这里还要来嘛。那么这个假使异熟是都不定的,那么是离染是以后再也不受异熟了,他不定么就不受了。这些我们是参考一下,关于这个定不定业的问题,现法受的问题,它资料是比较多的。

  时间过了,今天就讲到这里吧。

  

  第四十六讲  

  

 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上一次我们讲了业果的问题,业有定受的业,还有不定受的业。那么定受的业,在《瑜珈伽师地论》里边讲,除开十种以外的,都是增长业,定受的。那么单是造作,而不增长的,那就是不定业。那么就这是一种。

  另外我们补充了《俱舍》的,定受、不定受的。上一次我们补充了一个资料,就是因为上一次时间到了,匆匆忙忙就没有念,那么我们笔记上抄的有,就是用这个颂,“由田意殊胜,及定招异熟,得永离地业,定招现法果”,决定这一辈子要受的。那么一种是田殊胜,对的境殊胜;一种意殊胜,那么他的发心殊胜。

  另外一个,就是说“得永离地业”,“永离地业”,它就指的是阿罗汉果跟不还果。证到不还果呢,欲界是不来了,欲界的这个地呢,他的染污已经断完了,下一辈子再不来欲界了。那么得了阿罗汉果的呢,三界的业都断完了,三界的染污,就是烦恼,断完了,那么再下一辈子呢,三界就不来了。

  那么这两种呢,随哪一种。以不还果作喻的话,假使说他这一辈子不还果得到了,那么欲界的染污已经断完了,下一次再也不生欲界了。那么这个时候,他还没有断这个染污的时候,造的善恶业,因为那个时候染污还没断,恶业也有,善业也有。那么断了染以后所造的善业,恶业是没有了,染污断掉了,只有善业了,这个都是欲界造的业。那么这些业呢,假使说异熟果是定的,果是决定要受的,时间不决定的,那么他决定是现法受,现法果。他就是说因为果决定要受的,时间还不决定,下一辈子他也不来了,那么在欲界的时候,当下就要受了。那么这就是“得永离地业,定招现法果”,就是这个。那么文我们还是看一下, 。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卷十五:“谓于此地更不受生,故招现果。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,彼必定无永离染义,必于生后,受异熟果。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,由永离染故,更不受异熟。 ”

  “谓于此地更不受生,故招现果”,因为这个地他下一世不来了,现在不受的话,就没有时间受了,所以现法就要受。“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,彼必定无永离染义”,那么假使说,他“生”就是无间第二生,“后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