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”就是第三生以后,还有定业的。那么他还要来的,那他必定不叫“永离染义”,是不会有的,“必于生后,受异熟果”,那么这个呢,他“生”生就是下一辈子,或者“后”,第三辈子以后,受异熟果。这是没有永离地业了,永离地业他是不来了。不来了么,就一定要现法受了。
另外一种,“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”,这是说,异熟果定的,一定要受的,时间不定的,那么就现世就受了。假使说异熟果也不定,时间也不定的呢,那么这些在离了染之后,他就不受了,异熟果也不受了。那么这是说,这个现法受的业。
《俱舍论颂疏》卷十五:“从此第六,明业即受。论云:何田起业定即受耶?颂曰:「于佛上首僧,及灭定无诤,慈见修道出,损益业即受。」释曰:于佛上首僧者,佛于僧中最为上首,名上首僧。佛虽非声闻僧,而是圣僧摄也。及灭定无诤者,此下有五。一从灭定出,谓此定中得心寂静,以无心故,极似涅槃,故初出此定是胜上依身。二从无诤定出,谓此定中,止他烦恼,谓缘无量有情为境,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,熏身相续转。慈见修道出者,三从慈定出,谓此定中缘无量有情为境,增上安乐意乐随逐,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,熏身相续转。四从见道出,谓此见道,永断见惑,故初出定时净身续起。五从修道出,谓此道中,永断修惑,得阿罗汉,故出此道时,净身相续起。此上五种,取初出定,名功德田,若行损益,其业即受。” ”
另外下一个颂呢,跟我们前面讲《瑜珈伽师地论》的是差不多的。他说,这个业呢,不但是现法要受,当下要受的,很快就要受的。那么这些什么业呢?“论云:“何田起业,定即受耶?””在哪一些田,就是对象了,造业一定要受的。“颂曰:“于佛上首僧,及灭定无诤,慈见修道出,损益业即受”。”,那么就是说,以佛为上首的僧团,以这个僧团里边,造好的业或者恶的业,那么决定马上就要受的。“释曰:“于佛上首僧者,佛于僧中最为上首,名上首僧。佛虽非声闻僧,而是圣僧摄也。””,佛也属于僧中,他不是声闻,但是圣僧,他是证果证道的。那么这个“佛上首僧”,以佛最高的僧,他也是僧,就是佛面前,你造了善恶业,决定马上就要受。那么这个是很现前的了,不要说是佛面前,就是佛像面前,造的恶业太大了,也是现受的。那么一些破佛像的,这些人呢,仔细去了解一下呢,都是现法受的。
“灭定无诤者”,下边呢有五种人,他们面前造了善恶业,也决定当下就要受。“一从灭定出,谓此定中得心寂静,以无心故,极似涅槃(故)”,灭尽定,三果以上才能入的,这个定里边心极寂静,第六、第七识都灭掉了,这个心静得来跟没有心一样,这个跟涅槃极其相近,那么从这个定出来的时候,这个殊胜的依身,就是他入定的这个身体呢,你在他身上造善恶业,那么当下就要受。
第二种呢“无诤定出”,“谓此定中,止他烦恼,谓缘无量有情为境(故)”,对一切有情都不起烦恼,那么这样的定非常殊胜。那么才从这个定出来,无量的殊胜的功德,身上还相续在转。那么这样的人,你对他造了善恶业呢,当下就要受。
那么另外,“慈见修道出者”,就是从慈心定出,这个慈心定,“谓此定中,缘无量有情为境,增上安乐意乐随逐,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,熏身相续转”,那么这个慈心定,缘无量的有情为它的所缘的境,那么增上殊胜的安乐,要布施给他了,这个意乐心随着这个定而转的,那么这个定呢,初出这个定的时候,还有无量殊胜的功德在他身上生起的,就是还没有息掉的。那么才从这样子定出来的人,你于他造了善恶业,也是要当下要受报的。
那么第四种,“从见道出,谓此见道,永断见惑,故初出定时净身续起”,见道是迷理的烦恼,八十八使断完了,就是说我们烦恼有两种,一种对道理不清楚的,一种对事上有迷惑的。那么见道的时候,对道理不清楚的烦恼,总的有八十八使,全部断完了。那就是说“千年暗室一灯照破”了,就是这个禅宗境界了,全部看清楚了,道理都……,没有再看不清楚的道理没有了。那么这个功德就非常殊胜了。从这个见道出定的时候,他的身体非常清净,那么这样的身体你造了善恶业,当下受报。
那么第五个从修道出,修道以后“永断修惑,得阿罗汉”,那么见道是断八十八使(见惑),还有修道所断的惑,就是迷事的惑还有八十一品,这个在阿罗汉的时候断完了。那么这个阿罗汉才断完所有的修道烦恼的时候,出定的时候,这个身体非常清净,那么在这样的身体上造善恶业呢,当下受报。这是比现法还要快,当下要受的。
“此上五种,取初出定,名功德田”,这五种,这前面几种呢,除了“佛上首僧”,当然这是永远如此了,不管出定不出定都一样,其他的灭尽定,无诤定,慈心定,见道,修道,这是说才初出定的人,这五种初出定呢他的功德特别殊胜,在他们身上造善恶业呢,马上就要受报的。那么这就是说现法受里边,有一种是决定现世受的,还有一种呢马上就要受的,当然也是现世了,这些都属于现法受里边的。
那么我们讲到这个么把《俱舍》的补充一下,大家可以更广泛的了解。下边我们就接下去了。
于相续中,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,谓诸重业即先成熟。
“于相续中,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,谓诸重业即先成熟。”,那么我们一个人,相续就是我们的身心,他有很多造的业,善的业有,不善的业也有,他哪一个业最早成熟呢,就是最早受报呢?那么说“诸重业即先成熟”,哪些业重的先受报,先成熟。
轻重若等,于临终时何者现前,彼即先熟。
假使说造的业轻重一样,那么该有重的么那么重的先受了,假使没有特别重的,都差不多的,“轻重若等,于临终时何者现前,彼即先熟。”,那么临终的时候,哪一个业现前了,碰上那个机缘了,那么这个业就先受,这是说轻重是同等的。
若此亦等,则何增上多串习者。若此复等,则先所作,彼即先熟。
那么假使说“若此亦等”,临终的时候都现出来了,怎么办呢?“则何增上多串习者”,那一些都是轻重一样,临终时也都现了,那么看里边哪个是最串习,就是做得最多的,那么这个业呢就先受报。假使说这个又相等,每一个业都是做得差不多的串习,就是都是经常做的。那么“则先所做,彼即先熟”,哪一个业先做,它个业就先受报,先熟。那么这个里边呢就是说业报哪一个先成熟,先受果的话,有这些,假使说差不多的话呢,由这些简别。那么这个话呢根据《俱舍》的释论里边一个颂,根据这个证明我们说的话是跟它是一样的。
如《俱舍释》所引颂云:「诸业于生死,随重近串习,随先作其中,即前前成熟。」
“如《俱舍释》所引颂云”,他引一个颂,““诸业于生死,随重近串习,随先作其中,即前前成熟。””,这个意思跟前面一样的,我们造的业哪一个先成熟呢?于生死的时候根据最重的那个就先成熟了。假使轻重是相等的,“近”,临终的时候现的,那么就先成熟。假使临终的时候同时现前的,哪个串习得最久的先成熟。假使说串习的时间也是同样的,那么哪一个先做作先成熟,“随先作其中,即前前成熟”,这个里边就说前面的先成熟,后面的后成熟了,前面先做作的么先成熟。那么这个颂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长行的意思是一样的。
好,这个就是说我们造的业,哪一个先感果,先成熟,那么就根据这个原则。
壬二 思别业果
第二思惟别者,谓由远离十种不善,虽定能获善妙所依,然若成一圆具德相,能修种智,胜所依者,修道进程,非余能比,故应成办如此所依。
那么下边呢,“第二思惟别者”,另外一种业,别业,“谓由远离十种不善,虽定能获善妙所依”,我们离开十种不善业道,那么感到殊胜的所依身。所依么,就我们的身心了。
“然若成一圆具德相,能修种智,胜所依者,修道进程序,非余能比,故应成办如此所依。”,那么离开十不善业道感的殊妙的身心,这个我们的身体,固然是很好了,但是你假使想成功一个圆满具足德相的,能够修习种智――佛的智慧的,胜所依身――就是这一辈子要能够修行成佛的那个身体呢,那么“修道进程”――就在修道里边过程当中,这个要成佛的修道过程中的,“非余能比”,那么不是其它的依身能比的,这是要殊胜的所依身了。“故应成办如此所依”,所以说应该成办一种这样子的依身,那么这种依身是特别殊胜的。
此中分三:一、异熟功德,二、异熟果报,三、异熟因缘。
那么里边就分了三个来讲:一个是异熟的“功德”,这样子的所依的身,他的异熟果的功德;第二个异熟的“果报”;一个么异熟的“因缘”。一个果,一个因。前面这个呢是功德,有这个功德才能成办修行一切种智的、修道的所需要的。那么他的功德有多少呢?分八个来说。
癸一 异熟功德
初中分八:一寿量圆满者,谓宿能引牵引长寿,如其所引,长寿久住。
“初中分八:一寿量圆满者,谓宿能引牵引长寿,如其所引,长寿久住。”,那么第一个是寿量圆满,我们要成一个殊胜的成佛的事情,那么寿量不能中夭了,中夭了就完成不了嘛。那么还要广度众生了,一定要寿量圆满。那么这样子呢宿能引的引业,引出一个长寿的一个果。“如其所引”,根据宿业所引的一些长寿果,能够长寿久住,这是第一个。
二形色圆满者,谓由形色显色善故,颜容殊妙,根无阙故,众所乐见,横竖称故,形量端严。
“二形色圆满者,谓由形色显色善故,颜容殊妙,根无阙故,众所乐见,横竖称故,形量端严。”,那么要成佛的身,菩萨身,那就是说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