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”就是第叁生以後,還有定業的。那麼他還要來的,那他必定不叫“永離染義”,是不會有的,“必于生後,受異熟果”,那麼這個呢,他“生”生就是下一輩子,或者“後”,第叁輩子以後,受異熟果。這是沒有永離地業了,永離地業他是不來了。不來了麼,就一定要現法受了。
另外一種,“若于異熟及時俱不定者”,這是說,異熟果定的,一定要受的,時間不定的,那麼就現世就受了。假使說異熟果也不定,時間也不定的呢,那麼這些在離了染之後,他就不受了,異熟果也不受了。那麼這是說,這個現法受的業。
《俱舍論頌疏》卷十五:“從此第六,明業即受。論雲:何田起業定即受耶?頌曰:「于佛上首僧,及滅定無诤,慈見修道出,損益業即受。」釋曰:于佛上首僧者,佛于僧中最爲上首,名上首僧。佛雖非聲聞僧,而是聖僧攝也。及滅定無诤者,此下有五。一從滅定出,謂此定中得心寂靜,以無心故,極似涅槃,故初出此定是勝上依身。二從無诤定出,謂此定中,止他煩惱,謂緣無量有情爲境,故初出此定無量勝功德,熏身相續轉。慈見修道出者,叁從慈定出,謂此定中緣無量有情爲境,增上安樂意樂隨逐,故初出此定無量勝功德,熏身相續轉。四從見道出,謂此見道,永斷見惑,故初出定時淨身續起。五從修道出,謂此道中,永斷修惑,得阿羅漢,故出此道時,淨身相續起。此上五種,取初出定,名功德田,若行損益,其業即受。” ”
另外下一個頌呢,跟我們前面講《瑜珈伽師地論》的是差不多的。他說,這個業呢,不但是現法要受,當下要受的,很快就要受的。那麼這些什麼業呢?“論雲:“何田起業,定即受耶?””在哪一些田,就是對象了,造業一定要受的。“頌曰:“于佛上首僧,及滅定無诤,慈見修道出,損益業即受”。”,那麼就是說,以佛爲上首的僧團,以這個僧團裏邊,造好的業或者惡的業,那麼決定馬上就要受的。“釋曰:“于佛上首僧者,佛于僧中最爲上首,名上首僧。佛雖非聲聞僧,而是聖僧攝也。””,佛也屬于僧中,他不是聲聞,但是聖僧,他是證果證道的。那麼這個“佛上首僧”,以佛最高的僧,他也是僧,就是佛面前,你造了善惡業,決定馬上就要受。那麼這個是很現前的了,不要說是佛面前,就是佛像面前,造的惡業太大了,也是現受的。那麼一些破佛像的,這些人呢,仔細去了解一下呢,都是現法受的。
“滅定無诤者”,下邊呢有五種人,他們面前造了善惡業,也決定當下就要受。“一從滅定出,謂此定中得心寂靜,以無心故,極似涅槃(故)”,滅盡定,叁果以上才能入的,這個定裏邊心極寂靜,第六、第七識都滅掉了,這個心靜得來跟沒有心一樣,這個跟涅槃極其相近,那麼從這個定出來的時候,這個殊勝的依身,就是他入定的這個身體呢,你在他身上造善惡業,那麼當下就要受。
第二種呢“無诤定出”,“謂此定中,止他煩惱,謂緣無量有情爲境(故)”,對一切有情都不起煩惱,那麼這樣的定非常殊勝。那麼才從這個定出來,無量的殊勝的功德,身上還相續在轉。那麼這樣的人,你對他造了善惡業呢,當下就要受。
那麼另外,“慈見修道出者”,就是從慈心定出,這個慈心定,“謂此定中,緣無量有情爲境,增上安樂意樂隨逐,故初出此定無量勝功德,熏身相續轉”,那麼這個慈心定,緣無量的有情爲它的所緣的境,那麼增上殊勝的安樂,要布施給他了,這個意樂心隨著這個定而轉的,那麼這個定呢,初出這個定的時候,還有無量殊勝的功德在他身上生起的,就是還沒有息掉的。那麼才從這樣子定出來的人,你于他造了善惡業,也是要當下要受報的。
那麼第四種,“從見道出,謂此見道,永斷見惑,故初出定時淨身續起”,見道是迷理的煩惱,八十八使斷完了,就是說我們煩惱有兩種,一種對道理不清楚的,一種對事上有迷惑的。那麼見道的時候,對道理不清楚的煩惱,總的有八十八使,全部斷完了。那就是說“千年暗室一燈照破”了,就是這個禅宗境界了,全部看清楚了,道理都……,沒有再看不清楚的道理沒有了。那麼這個功德就非常殊勝了。從這個見道出定的時候,他的身體非常清淨,那麼這樣的身體你造了善惡業,當下受報。
那麼第五個從修道出,修道以後“永斷修惑,得阿羅漢”,那麼見道是斷八十八使(見惑),還有修道所斷的惑,就是迷事的惑還有八十一品,這個在阿羅漢的時候斷完了。那麼這個阿羅漢才斷完所有的修道煩惱的時候,出定的時候,這個身體非常清淨,那麼在這樣的身體上造善惡業呢,當下受報。這是比現法還要快,當下要受的。
“此上五種,取初出定,名功德田”,這五種,這前面幾種呢,除了“佛上首僧”,當然這是永遠如此了,不管出定不出定都一樣,其他的滅盡定,無诤定,慈心定,見道,修道,這是說才初出定的人,這五種初出定呢他的功德特別殊勝,在他們身上造善惡業呢,馬上就要受報的。那麼這就是說現法受裏邊,有一種是決定現世受的,還有一種呢馬上就要受的,當然也是現世了,這些都屬于現法受裏邊的。
那麼我們講到這個麼把《俱舍》的補充一下,大家可以更廣泛的了解。下邊我們就接下去了。
于相續中,現有衆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,謂諸重業即先成熟。
“于相續中,現有衆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,謂諸重業即先成熟。”,那麼我們一個人,相續就是我們的身心,他有很多造的業,善的業有,不善的業也有,他哪一個業最早成熟呢,就是最早受報呢?那麼說“諸重業即先成熟”,哪些業重的先受報,先成熟。
輕重若等,于臨終時何者現前,彼即先熟。
假使說造的業輕重一樣,那麼該有重的麼那麼重的先受了,假使沒有特別重的,都差不多的,“輕重若等,于臨終時何者現前,彼即先熟。”,那麼臨終的時候,哪一個業現前了,碰上那個機緣了,那麼這個業就先受,這是說輕重是同等的。
若此亦等,則何增上多串習者。若此複等,則先所作,彼即先熟。
那麼假使說“若此亦等”,臨終的時候都現出來了,怎麼辦呢?“則何增上多串習者”,那一些都是輕重一樣,臨終時也都現了,那麼看裏邊哪個是最串習,就是做得最多的,那麼這個業呢就先受報。假使說這個又相等,每一個業都是做得差不多的串習,就是都是經常做的。那麼“則先所做,彼即先熟”,哪一個業先做,它個業就先受報,先熟。那麼這個裏邊呢就是說業報哪一個先成熟,先受果的話,有這些,假使說差不多的話呢,由這些簡別。那麼這個話呢根據《俱舍》的釋論裏邊一個頌,根據這個證明我們說的話是跟它是一樣的。
如《俱舍釋》所引頌雲:「諸業于生死,隨重近串習,隨先作其中,即前前成熟。」
“如《俱舍釋》所引頌雲”,他引一個頌,““諸業于生死,隨重近串習,隨先作其中,即前前成熟。””,這個意思跟前面一樣的,我們造的業哪一個先成熟呢?于生死的時候根據最重的那個就先成熟了。假使輕重是相等的,“近”,臨終的時候現的,那麼就先成熟。假使臨終的時候同時現前的,哪個串習得最久的先成熟。假使說串習的時間也是同樣的,那麼哪一個先做作先成熟,“隨先作其中,即前前成熟”,這個裏邊就說前面的先成熟,後面的後成熟了,前面先做作的麼先成熟。那麼這個頌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長行的意思是一樣的。
好,這個就是說我們造的業,哪一個先感果,先成熟,那麼就根據這個原則。
壬二 思別業果
第二思惟別者,謂由遠離十種不善,雖定能獲善妙所依,然若成一圓具德相,能修種智,勝所依者,修道進程,非余能比,故應成辦如此所依。
那麼下邊呢,“第二思惟別者”,另外一種業,別業,“謂由遠離十種不善,雖定能獲善妙所依”,我們離開十種不善業道,那麼感到殊勝的所依身。所依麼,就我們的身心了。
“然若成一圓具德相,能修種智,勝所依者,修道進程序,非余能比,故應成辦如此所依。”,那麼離開十不善業道感的殊妙的身心,這個我們的身體,固然是很好了,但是你假使想成功一個圓滿具足德相的,能夠修習種智――佛的智慧的,勝所依身――就是這一輩子要能夠修行成佛的那個身體呢,那麼“修道進程”――就在修道裏邊過程當中,這個要成佛的修道過程中的,“非余能比”,那麼不是其它的依身能比的,這是要殊勝的所依身了。“故應成辦如此所依”,所以說應該成辦一種這樣子的依身,那麼這種依身是特別殊勝的。
此中分叁:一、異熟功德,二、異熟果報,叁、異熟因緣。
那麼裏邊就分了叁個來講:一個是異熟的“功德”,這樣子的所依的身,他的異熟果的功德;第二個異熟的“果報”;一個麼異熟的“因緣”。一個果,一個因。前面這個呢是功德,有這個功德才能成辦修行一切種智的、修道的所需要的。那麼他的功德有多少呢?分八個來說。
癸一 異熟功德
初中分八:一壽量圓滿者,謂宿能引牽引長壽,如其所引,長壽久住。
“初中分八:一壽量圓滿者,謂宿能引牽引長壽,如其所引,長壽久住。”,那麼第一個是壽量圓滿,我們要成一個殊勝的成佛的事情,那麼壽量不能中夭了,中夭了就完成不了嘛。那麼還要廣度衆生了,一定要壽量圓滿。那麼這樣子呢宿能引的引業,引出一個長壽的一個果。“如其所引”,根據宿業所引的一些長壽果,能夠長壽久住,這是第一個。
二形色圓滿者,謂由形色顯色善故,顔容殊妙,根無阙故,衆所樂見,橫豎稱故,形量端嚴。
“二形色圓滿者,謂由形色顯色善故,顔容殊妙,根無阙故,衆所樂見,橫豎稱故,形量端嚴。”,那麼要成佛的身,菩薩身,那就是說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