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提就是說跟空性相應的,不要求現世的異熟報,那就是說第一個對自己要這麼做,這個才清淨了。第二個,“由純厚意,修行諸因,勢力猛利”,那麼修的時候,有純厚的意,就是說極誠重的心,來修的這些善因呢,他力量極猛利的,這個勢力極猛利地修。不要說回向了空性了,這法是假的,馬馬乎乎了。他一個是不希異熟報,但是非常誠重,猛利地去做。我們人就是有兩種的極端了,要麼就是說求報,就拼命幹。要麼就叫我不要求報,就馬馬乎乎地幹。這就不好,他這裏呢不求報,而要具勢力地猛利地去幹。這個兩邊都沾到了。
待他有二,謂見同法者,上中下座,遠離嫉姤,比較輕毀,勤修隨喜。設若不能如此而行,亦應日日,多次觀擇所應行事。
那麼對他的方面說呢兩個。“見同法者”,同修行的人,“上中下座”,同修行的人有上中下座,“遠離嫉姤”,對上座,或者是超過自己的,不要嫉姤,不要妒忌。“比較”,同等的,不要比較,比較就是說跟他爭了,去爭上下了。對下的,不如自己的,不要“輕毀”,不要看不起他,輕毀他。那麼這樣子呢,這樣子“勤修隨喜”,人家有什麼好處都要隨喜,這是對他方面這麼說。
“設若不能如此而行,亦應日日,多次觀擇所應行事”。,假使說前面那個做不到,那麼最起碼天天要觀察、抉擇自己做的事情。那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看看、對照人家的,比比自己的,要借鑒人家的好處呢,擡高自己了,不要是馬馬乎乎、隨隨便便地做。這是心的清淨呢,對自己方面說兩種,對他方面說有也是兩種。
加行清淨中,觀待自者,謂于長時無間殷重,觀待他者,謂未受行,贊美令受,已受行者,贊美令喜,恒無間作,不棄舍作。
那麼第二是,“加行清淨”,“觀待自者”,也是對自己方面呢,“謂于長時無間殷重”,那麼加行,自己方面怎麼說呢?要“長時無間”,做加行的時候,時間非常長,不間斷地殷重地去做。不要說做一兒,休息了,退掉了,這些也不行,馬馬乎乎也不行。
對他一方面說的呢,“謂未受行,贊美令受,已受行者,贊美令喜,恒無間作,不棄舍作”,對他方面的,他們要受行,還沒做的,贊歎這個事情叫他受,去做。已經受行的,已經在行了,那麼“贊美令喜”:“啊,你做的好!”贊歎他,使他高興。“恒無間作”,這些事情呢,無間地做,不停地做,不棄舍做,不要放棄。看到人家有點過失就不幹了,這個不要。“無間”,不棄舍地要去做,這是對他那方面說。那麼這個心清淨,加行清淨。下邊又加一個“田清淨”。
田清淨者,謂由彼二意樂加行,能與衆多微妙果故,等同妙田。此等是如《菩薩地》說,以釋補滿而爲宣說。
“謂由彼二意樂加行,能與衆多微妙果故,等同妙田”,這是宗大師加的了。由前面的心清淨(就是意樂清淨)、加行清淨,得兩種合起來呢,能夠産生很多的好的果報――微妙的果,等于一個妙的、殊勝的田一樣。田是好的田、肥田,下了種就長果實了。那麼你心清淨、加行清淨的話,那也可以産生很多的微妙的善的果報了,這個樂的果報,跟田一樣。
“此等是如《菩薩地》說,以釋補滿而爲宣說”,這個呢是根據《瑜伽師地論·菩薩地》說的,那麼就是說心清淨、加行清淨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《菩薩地》說的。“以釋補滿”,這裏呢,它裏邊沒有田,這個“我”加一個田,更圓滿。那麼就最後來一個田清淨。那麼是宗大師把這個田清靜加進去之後,使《菩薩地》說的話更圓滿。那麼這是把這個異熟果功德的因跟那個果都講完了。
壬叁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
第叁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:一、總示,二、特以四力淨修道理。今初
下邊就是“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”,那麼第一,“總示”,第二,“四力淨修道理”,就忏悔的事情,做錯的該怎麼做,好的該怎麼做?
癸一 總示
如《入行論》雲:「苦從不善生,如何定脫此,我晝夜恒時,理應思惟此。」
第一科“總示”。“如《入行論》雲:「苦從不善生,如何定脫此,我晝夜恒時,理應思惟此。」”,那就是說考慮苦樂的問題了,那麼我們都不想受苦,那麼要考慮如何解脫這個苦惱了。苦從不善生的,這個從業果上決定的,一切不善的業産生的果報決定是苦。那麼你怎樣子能夠解脫這個苦惱呢?“我日夜恒時”,我們晝夜常常地要、應當要考慮這個問題。因爲人不想受苦嘛,那麼你如何解脫苦惱呢?應當要考慮這個問題了。
又雲:「能仁說勝解,一切善品本,又此之根本,恒修異熟果。」
又說,“能仁說勝解,一切善品本,又此之根本,恒修異熟果。”,佛說的勝解,對異熟果,業果生起一定的不疑的信解。那麼這個勝解心呢,“一切善品本”,一切善法,根本就是對業果起決定的信解,不動不搖的。“又此之根本”,那麼這個信解它從何而來呢?它的根本是什麼呢?“恒修異熟果”,那你經常要修業果了,業果修好了之後才能産生這個勝解,不動不疑的信解。這個信解有了之後,一切善法就能生起來,如果你對因果都不相信,你說你能生起善法,就靠不住了。你因果不相信的話,都會抽空子做壞事,你何必做好事呢?“做好事不一定得好報,做壞事也不一定得苦報。”那人都是歡喜鑽空子,做壞事去了,所以說一定要有勝解,業果的決定信,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。那麼這個信解從何而來呢?要修異熟果了,把異熟果的道理要把它肯定下來,經常要去思惟。
謂既了知黑白業果,非唯了知即便止住,應數修習,以此是爲極不現事,極難獲得決定解故。
“謂既了知黑白業果,非唯了知即便止住,應數修習,以此是爲極不現事,極難獲得決定解故。”,那麼前面我們講的黑白業果了,講了很多,知道了。但是知道了夠不夠呢?不是說知道了就算了,便止住,到此爲止了,不行。“應數修習”,要好好地去思惟,修習它,“以此爲極不現事”,這個業果的道理很玄妙,“不現事”,就是拿不到的,看不清楚,看不到的。那麼不現實的,就非常困難要得到決定的定解,如果我們看得到的呢,擺在前面,可以實驗室做實驗的,那麼做兩個實驗就決定了,不會懷疑了。但這個做不了實驗的,因果通叁世的,這是非常微細的,那麼你要得到決定的勝解,決定的不動的信解呢,那是很難,一定要好好地修了。
此複如《叁摩地王經》雲:「設月星處皆墮落,具山聚落地壞散,虛空界可變余相,然尊不說非谛語。」
“此複如《叁摩地王經》雲:「設月星處皆墮落,具山聚落地壞散,虛空界可變余相,然尊不說非谛語。」”,這就是說佛的話是不會錯的,那麼佛經裏講的因果呢,也決定不錯的。它說太陽、月亮、星,這些東西呢可以掉下來。那麼大山、聚落、地可以壞掉,地震了,山崩了,都可以壞掉。虛空變相,虛空無相的就這麼個東西,它也可以變相。那就是說即使虛空變了相了,而佛說的話不會假的。即使世間上有那些變化,甚至于虛空不會變的也可以變的話,産生這些,而佛的話呢卻是決定不疑。佛是不說非谛語,不真實的話佛不會說的,就是說佛說的話,我們應當絕對地相信。
于如來語,應修深忍,若未于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,任于何法,悉不能得,勝者所愛,決定信解。
“于如來語,應修深忍”,佛說的話應當修深深地認可,“若未于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,任于何法,悉不能得,勝者所愛,決定信解”,他是說對佛說的話都不能夠産生真實的決定的信解的話,那麼對什麼法都不能得到勝者所愛的(勝者是佛了)、所歡喜的決定的信解。那些邪的那些勝解那可以,因爲跟煩惱相應了,可能你會得到。但是勝者所愛的真實的,跟遠離煩惱清淨的那些勝解呢,卻是不容易得到的。你佛的話都不相信的話,你把業果的那些道理,空性道理,你說産生決定信解的話,那就是非常困難了。
如有一類,說于空性,已獲決定,然于業果無決定信,不慎重者,是乃顛倒了解空性。
“如有一類”,他下邊舉個例。假使說有一類人,“說于空性,已獲決定,然于業果無決定信,不慎重者,是乃顛倒了解空性”,那麼有的人他就是說,對佛的話不能真實了解的,舉個例,有一些人他說他空性的已經得了決定了,就是決定勝解不會動搖了,完全知道了,了解了,而對業果呢還不大相信,沒有決定信。“不慎重者”,不重視它,對業果不但是沒有決定信,甚至于對它馬馬乎乎,不當一回事的。那麼這樣的人呢,“是乃顛倒了解空性”,你說你空性了解了,絕對是顛倒的,對業果都不相信,沒有決定信,而且不慎重的,那你怎麼會得了解空性呢?
這個我們在《叁主要道》裏邊是講了很多了,我們《上師供》裏邊一個頌也是,就是把它的綱要就提出來了。“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”,這是空性;“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”,業果是一點也不錯的。這兩個你配合起來才是了解空性。如果你只知道“一切法自性空”,而不知道業果,“業果是是隨便的,可以不講因果的”——那你空性根本不了解。
解空性者,謂即見爲緣起之義,是于業果發生定解爲助伴故。
“解空性者,謂即見爲緣起之義,是于業果發生定解爲助伴故。”,解空性呢,就是見了緣起了,見了緣起的本性、自性就是空性,是對業果“發生定解爲助伴”,這是對業果發生決定的勝解,不會錯的,“如如不虛誤”,這個對解空性是助伴,不可離開的。解了空性對業果不發生定解的,那絕對是錯的。
那麼龍樹菩薩解空性他也說這個話,要“先得法住智”,把一切業果的搞清楚了, “後得涅槃智”,最後呢才能夠得到空性的智慧。業果都搞不清楚,怎麼會得空性呢?得了空性之後就推翻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