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提就是说跟空性相应的,不要求现世的异熟报,那就是说第一个对自己要这么做,这个才清净了。第二个,“由纯厚意,修行诸因,势力猛利”,那么修的时候,有纯厚的意,就是说极诚重的心,来修的这些善因呢,他力量极猛利的,这个势力极猛利地修。不要说回向了空性了,这法是假的,马马乎乎了。他一个是不希异熟报,但是非常诚重,猛利地去做。我们人就是有两种的极端了,要么就是说求报,就拼命干。要么就叫我不要求报,就马马乎乎地干。这就不好,他这里呢不求报,而要具势力地猛利地去干。这个两边都沾到了。
待他有二,谓见同法者,上中下座,远离嫉姤,比较轻毁,勤修随喜。设若不能如此而行,亦应日日,多次观择所应行事。
那么对他的方面说呢两个。“见同法者”,同修行的人,“上中下座”,同修行的人有上中下座,“远离嫉姤”,对上座,或者是超过自己的,不要嫉姤,不要妒忌。“比较”,同等的,不要比较,比较就是说跟他争了,去争上下了。对下的,不如自己的,不要“轻毁”,不要看不起他,轻毁他。那么这样子呢,这样子“勤修随喜”,人家有什么好处都要随喜,这是对他方面这么说。
“设若不能如此而行,亦应日日,多次观择所应行事”。,假使说前面那个做不到,那么最起码天天要观察、抉择自己做的事情。那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看看、对照人家的,比比自己的,要借鉴人家的好处呢,抬高自己了,不要是马马乎乎、随随便便地做。这是心的清净呢,对自己方面说两种,对他方面说有也是两种。
加行清净中,观待自者,谓于长时无间殷重,观待他者,谓未受行,赞美令受,已受行者,赞美令喜,恒无间作,不弃舍作。
那么第二是,“加行清净”,“观待自者”,也是对自己方面呢,“谓于长时无间殷重”,那么加行,自己方面怎么说呢?要“长时无间”,做加行的时候,时间非常长,不间断地殷重地去做。不要说做一儿,休息了,退掉了,这些也不行,马马乎乎也不行。
对他一方面说的呢,“谓未受行,赞美令受,已受行者,赞美令喜,恒无间作,不弃舍作”,对他方面的,他们要受行,还没做的,赞叹这个事情叫他受,去做。已经受行的,已经在行了,那么“赞美令喜”:“啊,你做的好!”赞叹他,使他高兴。“恒无间作”,这些事情呢,无间地做,不停地做,不弃舍做,不要放弃。看到人家有点过失就不干了,这个不要。“无间”,不弃舍地要去做,这是对他那方面说。那么这个心清净,加行清净。下边又加一个“田清净”。
田清净者,谓由彼二意乐加行,能与众多微妙果故,等同妙田。此等是如《菩萨地》说,以释补满而为宣说。
“谓由彼二意乐加行,能与众多微妙果故,等同妙田”,这是宗大师加的了。由前面的心清净(就是意乐清净)、加行清净,得两种合起来呢,能够产生很多的好的果报――微妙的果,等于一个妙的、殊胜的田一样。田是好的田、肥田,下了种就长果实了。那么你心清净、加行清净的话,那也可以产生很多的微妙的善的果报了,这个乐的果报,跟田一样。
“此等是如《菩萨地》说,以释补满而为宣说”,这个呢是根据《瑜伽师地论·菩萨地》说的,那么就是说心清净、加行清净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《菩萨地》说的。“以释补满”,这里呢,它里边没有田,这个“我”加一个田,更圆满。那么就最后来一个田清净。那么是宗大师把这个田清静加进去之后,使《菩萨地》说的话更圆满。那么这是把这个异熟果功德的因跟那个果都讲完了。
壬三 思已正行进止之理
第三思已进止道理中分二:一、总示,二、特以四力净修道理。今初
下边就是“思已进止道理中分二”,那么第一,“总示”,第二,“四力净修道理”,就忏悔的事情,做错的该怎么做,好的该怎么做?
癸一 总示
如《入行论》云:「苦从不善生,如何定脱此,我昼夜恒时,理应思惟此。」
第一科“总示”。“如《入行论》云:「苦从不善生,如何定脱此,我昼夜恒时,理应思惟此。」”,那就是说考虑苦乐的问题了,那么我们都不想受苦,那么要考虑如何解脱这个苦恼了。苦从不善生的,这个从业果上决定的,一切不善的业产生的果报决定是苦。那么你怎样子能够解脱这个苦恼呢?“我日夜恒时”,我们昼夜常常地要、应当要考虑这个问题。因为人不想受苦嘛,那么你如何解脱苦恼呢?应当要考虑这个问题了。
又云:「能仁说胜解,一切善品本,又此之根本,恒修异熟果。」
又说,“能仁说胜解,一切善品本,又此之根本,恒修异熟果。”,佛说的胜解,对异熟果,业果生起一定的不疑的信解。那么这个胜解心呢,“一切善品本”,一切善法,根本就是对业果起决定的信解,不动不摇的。“又此之根本”,那么这个信解它从何而来呢?它的根本是什么呢?“恒修异熟果”,那你经常要修业果了,业果修好了之后才能产生这个胜解,不动不疑的信解。这个信解有了之后,一切善法就能生起来,如果你对因果都不相信,你说你能生起善法,就靠不住了。你因果不相信的话,都会抽空子做坏事,你何必做好事呢?“做好事不一定得好报,做坏事也不一定得苦报。”那人都是欢喜钻空子,做坏事去了,所以说一定要有胜解,业果的决定信,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。那么这个信解从何而来呢?要修异熟果了,把异熟果的道理要把它肯定下来,经常要去思惟。
谓既了知黑白业果,非唯了知即便止住,应数修习,以此是为极不现事,极难获得决定解故。
“谓既了知黑白业果,非唯了知即便止住,应数修习,以此是为极不现事,极难获得决定解故。”,那么前面我们讲的黑白业果了,讲了很多,知道了。但是知道了够不够呢?不是说知道了就算了,便止住,到此为止了,不行。“应数修习”,要好好地去思惟,修习它,“以此为极不现事”,这个业果的道理很玄妙,“不现事”,就是拿不到的,看不清楚,看不到的。那么不现实的,就非常困难要得到决定的定解,如果我们看得到的呢,摆在前面,可以实验室做实验的,那么做两个实验就决定了,不会怀疑了。但这个做不了实验的,因果通三世的,这是非常微细的,那么你要得到决定的胜解,决定的不动的信解呢,那是很难,一定要好好地修了。
此复如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「设月星处皆堕落,具山聚落地坏散,虚空界可变余相,然尊不说非谛语。」
“此复如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「设月星处皆堕落,具山聚落地坏散,虚空界可变余相,然尊不说非谛语。」”,这就是说佛的话是不会错的,那么佛经里讲的因果呢,也决定不错的。它说太阳、月亮、星,这些东西呢可以掉下来。那么大山、聚落、地可以坏掉,地震了,山崩了,都可以坏掉。虚空变相,虚空无相的就这么个东西,它也可以变相。那就是说即使虚空变了相了,而佛说的话不会假的。即使世间上有那些变化,甚至于虚空不会变的也可以变的话,产生这些,而佛的话呢却是决定不疑。佛是不说非谛语,不真实的话佛不会说的,就是说佛说的话,我们应当绝对地相信。
于如来语,应修深忍,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决定信解,任于何法,悉不能得,胜者所爱,决定信解。
“于如来语,应修深忍”,佛说的话应当修深深地认可,“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决定信解,任于何法,悉不能得,胜者所爱,决定信解”,他是说对佛说的话都不能够产生真实的决定的信解的话,那么对什么法都不能得到胜者所爱的(胜者是佛了)、所欢喜的决定的信解。那些邪的那些胜解那可以,因为跟烦恼相应了,可能你会得到。但是胜者所爱的真实的,跟远离烦恼清净的那些胜解呢,却是不容易得到的。你佛的话都不相信的话,你把业果的那些道理,空性道理,你说产生决定信解的话,那就是非常困难了。
如有一类,说于空性,已获决定,然于业果无决定信,不慎重者,是乃颠倒了解空性。
“如有一类”,他下边举个例。假使说有一类人,“说于空性,已获决定,然于业果无决定信,不慎重者,是乃颠倒了解空性”,那么有的人他就是说,对佛的话不能真实了解的,举个例,有一些人他说他空性的已经得了决定了,就是决定胜解不会动摇了,完全知道了,了解了,而对业果呢还不大相信,没有决定信。“不慎重者”,不重视它,对业果不但是没有决定信,甚至于对它马马乎乎,不当一回事的。那么这样的人呢,“是乃颠倒了解空性”,你说你空性了解了,绝对是颠倒的,对业果都不相信,没有决定信,而且不慎重的,那你怎么会得了解空性呢?
这个我们在《三主要道》里边是讲了很多了,我们《上师供》里边一个颂也是,就是把它的纲要就提出来了。“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”,这是空性;“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”,业果是一点也不错的。这两个你配合起来才是了解空性。如果你只知道“一切法自性空”,而不知道业果,“业果是是随便的,可以不讲因果的”——那你空性根本不了解。
解空性者,谓即见为缘起之义,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。
“解空性者,谓即见为缘起之义,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。”,解空性呢,就是见了缘起了,见了缘起的本性、自性就是空性,是对业果“发生定解为助伴”,这是对业果发生决定的胜解,不会错的,“如如不虚误”,这个对解空性是助伴,不可离开的。解了空性对业果不发生定解的,那绝对是错的。
那么龙树菩萨解空性他也说这个话,要“先得法住智”,把一切业果的搞清楚了, “后得涅槃智”,最后呢才能够得到空性的智慧。业果都搞不清楚,怎么会得空性呢?得了空性之后就推翻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