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6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故其極下,亦莫思爲于法已解。

  “故其極下,亦莫思爲于法已解。”,所以說,“極下”,充其量,最低限度來說,也不要自己對法並沒有了解,而認爲自己了解了。“這個很容易,啊,廣論我學過了,我都懂。”你懂啥東西呢?依止法也不照做,善士功德也沒有觀,信心也沒起來,暇滿也不知珍貴,無常的概念也沒有。你說我《廣論》都學過了,我知道了,你知道什麼呢?起步的還不知道,後邊的更不要說了,我問你毗缽舍那,恐怕一無所知,這個眼睛瞪起來就眨了就完了。這個前面的沒有,後邊不會有的。所以說,你說毗缽舍那,空性都證到了,你前面沒有,假的。菩提道要按次第而來的,沒有次第前面沒有,後邊不會有的。

  

  又博朵瓦則引此《本生論》文觀察相續,如雲:“虛空與地中隔遠,大海彼此岸亦遠,東西二山中尤遠,凡與正法遠于彼。」

  “又博朵瓦則引此《本生論》文觀察相續,如雲:“虛空與地中隔遠,大海彼此岸亦遠,東西二山中尤遠,凡與正法遠于彼。」”,這個博朵瓦,他看了《本生經》之後,觀察自己,觀察一切有情呢就這麼說,虛空跟地那是隔得很遠了(虛空是沒有個量的嘛),跟地是中間的距離是極遠。那麼大海兩個岸,也很遠,兩個,我們說現在亞洲跟美洲,中間隔的太平洋,那就很遠了。東西兩山,兩個山頭,中間也是很遠的。而凡夫跟正法呢,卻是更比這些還要遠。

  

  此說我等凡庸與法,二者中間,如彼諸喻,極相隔遠。

  “此說我等凡庸與法,二者中間,如彼諸喻,極相隔遠。”,凡夫跟正法中間的距離,比虛空跟大地、跟海的兩岸、山頭的兩個中間距離還要遠得不曉得多少,“極相隔遠”。,那麼就是說凡夫跟正法,這個距離是太遠了,這些比喻都比不上了。那麼我們還自以爲自己來行持正法,那就是太可憐了,愚癡。這個要好好檢查自己了。

  

  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,供千兩金,所受之法。

  “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,供千兩金,所受之法。”,這個我們前面不是講過的嗎?日月王子,他供養婆羅門了,很多金子。聽到的法這句就是他們所聽到的。就是前面那個頌“虛空與地中隔遠……”,這個法就是他那裏聽來的。

  

  朵壟巴亦雲:「若有觀慧而正觀察,如于險坡放擲線團,與法漸遠。」

  “朵壟巴亦雲:「若有觀慧而正觀察,如于險坡放擲線團,與法漸遠。」”,假使說,我們有智慧來觀察,如法地觀察的話,那麼看到我們跟正法的遠呢,就像那個險坡――就是很陡的山坡,把個線團丟出去,這個線團越丟越遠、越丟越遠,跟我們的距離就相隔得太遠了。我們跟正法距離也是非常遠,不要說我們在修行,到底自己跟正法能不能靠近,還成問題。這些就是經常自己檢查的。不檢查自以爲,很多人自以爲我正在修行,穿著袈裟,光了個頭,該受供養。人家再好的東西供養過來,再多的紅包來,該受的,浪費,隨便亂用,沒有還跟人家要。這些將來的果報很可怕。

  

  如是思已,遮止惡行之理者。

  “如是思已,遮止惡行之理者。”,那麼這樣子想了之後,我們對正法的距離那麼遠,所做的(那是惡行了),如何遮止它不要做呢?

  

  如《谛者品》雲:「大王汝莫爲殺生,一切衆生極愛命,由是欲護長壽命,意中永莫思殺生。」

  “如《谛者品》雲:「大王汝莫爲殺生,一切衆生極愛命,由是欲護長壽命,意中永莫思殺生。」”,那麼就引一個《谛者品》裏邊的話,他是勸國王的話,他對國王說呢:大王,你千萬不要殺生了,一切衆生都是愛命的。國王殺不但是殺畜生了,人還是要殺很多了。那麼一切衆生都是愛命的,一切都不能殺。“由是欲護長壽命”,假使你要自己長壽的話,你“意中永莫思殺生”。,不但是身口不要殺生,身不要殺,口也不要叫人家殺;心裏邊殺生的念頭也不要起來,而且永遠地不要起這些念頭,那你將來才能長壽了。如果意裏邊有這個殺的念頭,等流下去,下一輩子就會到身、口,行動會出來的。所以說我們要製止那些殺生惡行呢,關鍵還是意裏邊把它止住。

  

  謂十不善及如前說,諸余罪惡,發起意樂,亦莫現行。

  “謂十不善及如前說,諸余罪惡,發起意樂,亦莫現行。”,所以說十不善,就是前面所說的十不善業道了,還有前面所說的那些罪惡了,就是在意樂裏邊也不要使它現形。就是說在心裏邊,意樂心也不要想這些事情,不要想歡喜什麼,歡喜什麼,打這些妄想,這些妄想都要給除掉,因爲意業裏邊有這些不好的東西在裏邊呢,將來都會發展到行動的。那麼就是意樂裏邊也不要使現行,意樂不現行呢,當然不會産生行動了。

  

  應修應習,應多修習,靜息之心。

  “應修應習,應多修習,靜息之心。”,那麼不要起這些不好的念頭呢,你要修什麼呢?應當修的,應當串習的,而且要多多修習的是什麼?“靜息之心”,要修把它個惡業如何把它靜下去,就是修善業了。

  

  若未如是遮止惡行,雖非所欲,然須受苦,任赴何處,不能脫故。

  “若未如是遮止惡行,雖非所欲,然須受苦,任赴何處,不能脫故。”,假使說,惡行你不能遮止,不能像前面的的遮止惡行,身口不做,意也不要想。那麼你雖然心裏不歡喜受苦,但是這個苦你是要受的,隨你要哪裏去,逃不了的。有的人這邊受苦,就想到那邊去避。我們中國受苦,到海外去避。業報隨身,哪裏避不了的。我們以前不是說四個兄弟嘛,有神通的。死要來了,到山上去避、空中避、海裏去避、鬧市去避。結果一個也逃不了,都死掉了。所以說,業報來的時候,是不能逃避的。那麼你如果因上不遮止惡行,那麼這個果來的時候,雖然不想受,但是你逃也逃不了的,非受不可。

  

  是故現前似少安樂,然果熟時,雖非所欲,淚流覆面,而須忍受,如是之業是非應作。

  “是故現前似少安樂,然果熟時,雖非所欲,淚流覆面,而須忍受,如是之業是非應作。”,那麼現在好象是有點安樂,造一些業呢,假使就是殺生,是吃得很好,雞、鴨子,那麼或者是邪淫,做那些事情,自以爲很安樂。但是果熟的時候,你雖然不想受那個苦,甚至于感到很痛苦,“淚流覆面”,淚流地整個臉都遮掉了,就是流了很多的眼淚,但是你還得要忍受。這個業你造了之後,你果要受也好、不受也好,你流淚也好,什麼也好,求也好,求饒也好,這不行的。你造了業的話,必須要忍受的。所以這些業呢,表面上好象有點安樂,實際上要受大苦的。“是非應做”,不要做的,絕對不要做。一做之後,受苦的時候,那你自己再不想受,逃避也逃不了的。

  

  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,如是之業是所應行。

  “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,如是之業是所應行。”,那麼反過來,現在造這個業的時候,雖然很艱苦,但是你感受的果的時候,能夠受用的是沒有罪的喜樂。這個“無罪喜樂”,就是相之比前面的有罪的喜樂。造一些惡業,受的喜樂,這是有罪的。那麼造的善業,感到的喜樂是無罪的。那麼這樣的業呢,“所應做”。,那就叫我們進止了:前面那種業要止,不能做的;這種善業,要進,該做。我們現在的人,就是看見好的,就是不敢做,不願意做;看見不好的,煩惱所驅,拚命做。見義不勇爲,見惡就是偷偷地幹。這樣子自找苦吃了,沒有辦法了。佛說的話不聽呢,你就完了。

  

  《集法句》雲:「若汝怖畏苦,汝不愛樂苦,于現或不現,莫作諸惡業。設已作惡業,或當作亦然,汝雖急起逃,然不能脫苦。任其居何處,無業不能至,非空非海內,亦非入山中。」

  “《集法句》雲:「若汝怖畏苦,汝不愛樂苦,于現或不現,莫作諸惡業。設已作惡業,或當作亦然,汝雖急起逃,然不能脫苦。任其居何處,無業不能至,非空非海內,亦非入山中。」”,這是一樣的。這就是說,假使說你怕苦的話,你不願意受苦的話,那麼現前也好,不現前也好,現在也好,或者不是現在也好(就是將來了),都不要做壞事――惡業。假使過去的惡業造了,或者將來要造的話,那麼這個果來的時候,你雖然趕緊爬起來跑,但是呢,逃不了的。這個苦你是非受不可的。管你住在哪個地方,沒有一個業不能到的。你說你到太空去,這個業跟你到太空去。你到美國去,這個業跟你到美國去。“非空非海內”,你到了空裏也好,海內也好,山中也好,都逃不了掉的,業都會跟你走的,都是要受報的。

  

  又雲:「諸少慧愚稚,于自如怨敵,現行諸惡業,能感辛楚果。作何能逼惱,淚覆面泣哭,別別受異熟,莫作此業善。作何無逼惱,歡喜意欣悅,別別受異熟,作此業善哉。自欲安樂故,掉舉作惡業,此惡業異熟,當哭泣領受。」

  “又雲﹕“諸少慧愚稚,于自如怨敵,現行諸惡業,能感辛楚果。作何能逼惱,淚覆面泣哭,別別受異熟,莫作此業善。作何無逼惱,歡喜意欣悅,別別受異熟,作此業善哉。””,那麼這裏是說,有的人沒有智慧,很愚癡很幼稚。對現行的惡業,這個惡業呢,對自己來說就是像怨敵一樣。怨敵,他要害你嘛,最多把你這輩子害了,財産把你搶了,最多了,不能把你送到地獄去的。但是這個惡業,他害你呢,可以把你送到無間地獄去,受極長的苦,比一般的怨敵還厲害。對自己是怨敵一樣的那些罪業、惡業,它將來感的果,“辛楚”,很苦的果。受,要受。

  那麼下邊就是說,“作何能逼惱”,你作哪一種業,能夠感到逼惱身心的,使你要淚覆,滿臉流淚而哭泣的,別別地受各式各樣的苦的異熟果的,那麼這些業呢,不要做。這是好的。就是做了就不對了,像這一類的業呢,不要做,這麼是對的。

  那麼假使有一種業,做了之後,不損惱的,使你身心歡喜,很欣悅的。他各式各樣的業造了之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