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6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谦下,不要有慢心。对尊长要恭敬礼拜,对人家恭敬就像他的仆使一样的。这样子感到高贵的族姓。

  第四个,得大财位。对于布施的,都愿意布施他。要求乞的都愿意布施;没有求的,也给他作利益;对于苦恼的众生,功德的田,那些要跑过去,亲自去供养、布施。

  第五个,就是说,他的信言圆满了,说的话人家相信。那就是要语的四个不善的业:妄语、恶口、离间、绮语这些要离开,不要做那些四个口的不善的业。

  第六个,能够得到大势名称的。那就是说要多发宏愿,摄持一切的将来成佛的功德,供养三宝供养父母、声闻缘觉等等。

  第七个,要有丈夫身。那么自己对丈夫身的功德要爱乐心,要厌恶妇女身,深见过患。女身的过患能够深深地见到。对于爱乐女身的人,遮止他这个乐欲;要将失男根的有情,使他免脱。

  那么第八个,有大力具足。那就是说要尽量地帮人家做事情,人家不能做的,代做。假使他能做,力不够的,协助他,共同做。那么这样子呢,能够感到前面说的八种的异熟功德。那就是堪能修习一切成佛之道呢,有这样的身才能堪能。

  那么在这个里边我们要加三个缘。这是宗大师说,再加上三个缘呢,能够感到最殊胜的异熟果,就是堪能修习一切种智的所依的身体。那么在前面的这个八个功德之中:

  第一个缘呢,要心要清净。那么这个心清净对自己说,有两种。“修彼因所有众善”,修了前面的异熟因,这些功德,不是要求感到异熟果,而回向无上菩提,回向空性相应的菩提。那么不求这个自己的福报了。第二呢,要纯厚的意乐。修行那些前面的异熟因呢,要极大的猛力的势力来修。那么这是对自己说心清净有两种。对他,对其他有情说呢,也有两种。“见同法者”,共同修习的人,“上中下座”,对于胜过自己的,远离妒嫉心,对自己相等的,不要跟他比较竞争,对于那些差的,不要看他不起。那么他们所有的功德呢要随喜。假使不能这样做,那么第二个了就是说,不能这样做的话呢,要天天多观察人家做的东西,来向他们学习。自己做不来,人家有好的地方呢,要跟他学习。那么这是对待他的有两种。

  加行里边,对待自己的要长时地、没有间断地、殷重地去修这个加行。对于他人的方面说的,人家没有受行的,这些你要赞叹他叫他受。已经受的赞叹他,叫他做了这样做呢,令他高兴,而且要恒长地无间地做,不要弃舍。那么这个两个,出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。

  宗大师又加一个田清净。因为这两种意乐加行的,做到之后呢,可以产生很多的微妙的果。这个果呢,等于是种了田里边产生的这个果实一样,所以说加个田清净。那么这个是补充加上去的。

  那么这个之后呢,“思已进止道理”。,那么我们行持的时候,哪些该进的,哪些该止的,不要做的,哪些进的该要做的。这里又分两科:一个是总的说;一个是四力净修,以四种力量来把自己做的罪恶消灭。

  那么从总的来说呢,先是说《入行论》里边引一句话:一切苦从不善的法生的。那么要脱苦的话,我们该天天要思惟了,如何不要做,那些不善法不要做了。又这么说:一切善法的根本呢,就是对业果的胜解。能够对业果起了决定的胜解,那么你一切善法就从这里生。而这个业果的胜解呢,它的根子从哪里来呢?要修异熟果。就是说,对黑白业的异熟果,经常要去观察、思惟,使他能够产生定解。那么这个异熟果修习呢,因为不是很现实的,比较抽象的,那么要不容易得到决定胜解,所以说要努力去修。

  《三摩地王经》他引了一段话,它说:月亮星都可以掉下来;山、聚落、地可以坏掉,就是地震之类了;虚空也可以变一个样子。虚空本来也没有相的,怎么变呢?那就是说,充其量,即使虚空变相的话,佛说的话不会错的。佛从来不说不真实的话,不会的。那就是说佛说的话决定可信,应当信下去。即使很难、很微细的道理,也不要产生怀疑。于佛的话应当深深地相信、认可。那么假使说这个话(佛的话)还不能得到决定胜解的话,那么你修习什么其他的胜解都得不到了。因为根本的你要对佛要有信心嘛。

  下边又是提了空性的问题。假使说有的人,他自己说空性已经决定得到了,但是业果没有信心,甚至于很不重视。那么这个解空性呢,照宗大师的看法,是根本错的,颠倒的。真正解空性的人,对缘起的事情决定是生起一定信解的。这两个是助伴、不能脱离的。 在《三主要道》里边,就是说,越是对空性了解的人,对业果越是能够更明确,不会错一点点因果。那么你要看这个人,是不是证了空性的,或者理解空性的?就看他做事情的时候,对业果重不重视?如果绝对重视业果的,就像宗大师一样,对一切微细的戒也不放松的,那是决定对空性呢,是比较深刻地理解或者证到的。如果说对业果马马虎虎的,那你所说的证空性,假的、颠倒的、不真实的。这个里边可以检验。

  那么下边又引一段经,一切法都是水中之月,等于是如幻、如泡、阳焰、如电一样,那就是无常无我的,那么这是法的无我了。“死已往他世”,有情的意生身(中阴身)也是无有自性,这是补特伽罗无我。这是说一切法是没有自性,补特伽罗也没有自性,但是我们造的业是不是就没有了呢?这个业的作用却是有的。这是因果跟空性是相辅相成的。不是说空了这个,因果也没有了。

  那么一般理解错的呢,经常说一切法空之后什么因果都没有了,空掉了,这个是错的。因果的作用是不失的。“诸业终不失”,那么他的黑白业,成了果之后,都会感到你苦乐报了。这个道理非常玄妙的,只有佛的境界才能彻底地明白。所以说真正能够彻底明白业果的,只有佛。

  那么从业果而产生的那个戒,那就是如法的业果了,从戒而得到菩提。这个出世的业果呢,也只有佛能说,所以说戒是人家不能改的。为什么?佛彻底地明白业果之后,才能说戒。那么你要说戒要改,修改了等等,甚至于说八敬法是不要的。这些话呢,就是说自己没有智慧,不明白业果才会说这些话。那么佛的话呢,他是深明业果说的话,绝对不会错的。那么所以说,对缘起的黑白两个业,它的因果应当发生定解。

  那么我们昼夜,应该怎么做呢?昼夜六时观察三门,自己的身口意不要做坏事,要断截恶趣。“若不先善因果差别”,假使说,不要做坏事了,恶趣就不去了。假使说因果的差别,你不能够善巧地知道,那么你,纵使你佛法学了一点,而三门呢,就是身口意很放逸,这样子的人,你法虽然学了很多,但是三业放逸的话,那你是将来还是恶趣门,就是恶趣因了。帕绷喀说了很多。很多事情你自以为自己在修佛法,实际你搞的是恶趣因。因为你没有把这个业果搞清楚,三门放逸的话,动机有错的话,都是恶趣因。

  那么《海问经》里边就是说一个很重要的事情,佛对龙王说:“诸菩萨由一种法,能断生诸险恶恶趣”,有一个法,菩萨修这个法呢,能够断除生到险恶的恶趣里边受苦去,颠倒堕落,可以不去,这个法是什么?“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,作如是念,我今若何度诸昼夜”,对于善法好好地观察,就自己这么想,作这个念头,我现在如何以这个善法来度这个昼夜?就是说我每天做的事情,跟善法来对比,是不是按了善法来做。要是没有按善法做的话,那是颠倒堕落不可避免的,那么一定要遮止那些恶业。然后全部根据善的去做,这样子做呢就会保险,不会到恶趣里边去。

  “如是观相续者,诸先觉云,此因果时,校对正法,全不符顺,于此乃是我等错误,全无解脱”,那些过去的大德们说,这个因果我们来校对正法,来自己对比的话,如果不符合这个因果的话呢,这是我们的错了。我们自己的行动、思想跟善的法不符,跟因果的,善的因果不符合的话,那么我们搞错了,这样子不会解脱的,“全无解脱”。

  “校对业果,是观顺否”,校对业果呢,看是不是顺了那个业果的道理,顺不顺。“若以法校自相续时”,假使对法来对比自己,“全无符顺”,对那些善恶的因果一点也不符合,“而能至心了知如是,是为智者”,那么你知道自己不符合善法、因果的,那你知道之后,就会改嘛。所以这样的人呢,是有智慧的。

  “《集法句》云﹕“若愚自知愚,是名为智者。””,愚痴痴的人,他自己知道愚痴了,那是进步了,这就是智者。就怕愚痴而不知道愚痴,还以为自己很聪明,那是绝对的愚痴。所以说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了,修行的人,如果没有自知之明的话,那就一天到晚糊里糊涂,自以为了不得,我慢贡高,结果做的事情都是错事。这个很微细,要观察自己的错误很难的。有的时候把经一对,还以为自己很对,因为心粗嘛。只看到自己的功德,把一切过错掩蔽掉了。那么这个只有去好好地下功夫了。如果你这个功夫不做的话,永远在愚痴之中,跟了不善业转的话,将来决定恶趣去的。所以说,能够知道自己不对了,虽然你愚痴呢,这个也不叫愚痴了,就是智者。

  “若校法时,与法乖反,犹如负尸,自妄希为法者,智者,净者,极顶是为下愚”,你自己跟法比较的时候,发觉与善法不符合了,那么这样的人,等于说背了个尸体,还自己希望人家说他是如法的,是有智慧的,是干净的,那是你绝对的下愚。自己错了还不知道错,还要说人家赞叹你,说你有智慧,说你干净,那就是最笨不过的人,就是这些人了。那这些人,哪个呢?我们自己想一想,都会有占一部份。所以说修行主要是以法镜照自己,自己照不来镜子的话,那永远是个下愚的人,那是恶趣也免不了的。这个是修行人要绝对地下功夫,就在这些下。

  

  《集法句》云:「若愚思为智,说彼为愚痴。」

  那么这里就是另外一句话,《集法句》,里边一本书里边这么说:愚痴的人做了很多的愚痴事情,他还自以为是一个很有智慧的,这个人是最下的愚痴的人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