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6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故其极下,亦莫思为于法已解。

  “故其极下,亦莫思为于法已解。”,所以说,“极下”,充其量,最低限度来说,也不要自己对法并没有了解,而认为自己了解了。“这个很容易,啊,广论我学过了,我都懂。”你懂啥东西呢?依止法也不照做,善士功德也没有观,信心也没起来,暇满也不知珍贵,无常的概念也没有。你说我《广论》都学过了,我知道了,你知道什么呢?起步的还不知道,后边的更不要说了,我问你毗钵舍那,恐怕一无所知,这个眼睛瞪起来就眨了就完了。这个前面的没有,后边不会有的。所以说,你说毗钵舍那,空性都证到了,你前面没有,假的。菩提道要按次第而来的,没有次第前面没有,后边不会有的。

  

  又博朵瓦则引此《本生论》文观察相续,如云:“虚空与地中隔远,大海彼此岸亦远,东西二山中尤远,凡与正法远于彼。」

  “又博朵瓦则引此《本生论》文观察相续,如云:“虚空与地中隔远,大海彼此岸亦远,东西二山中尤远,凡与正法远于彼。」”,这个博朵瓦,他看了《本生经》之后,观察自己,观察一切有情呢就这么说,虚空跟地那是隔得很远了(虚空是没有个量的嘛),跟地是中间的距离是极远。那么大海两个岸,也很远,两个,我们说现在亚洲跟美洲,中间隔的太平洋,那就很远了。东西两山,两个山头,中间也是很远的。而凡夫跟正法呢,却是更比这些还要远。

  

  此说我等凡庸与法,二者中间,如彼诸喻,极相隔远。

  “此说我等凡庸与法,二者中间,如彼诸喻,极相隔远。”,凡夫跟正法中间的距离,比虚空跟大地、跟海的两岸、山头的两个中间距离还要远得不晓得多少,“极相隔远”。,那么就是说凡夫跟正法,这个距离是太远了,这些比喻都比不上了。那么我们还自以为自己来行持正法,那就是太可怜了,愚痴。这个要好好检查自己了。

  

  此颂是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,供千两金,所受之法。

  “此颂是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,供千两金,所受之法。”,这个我们前面不是讲过的吗?日月王子,他供养婆罗门了,很多金子。听到的法这句就是他们所听到的。就是前面那个颂“虚空与地中隔远……”,这个法就是他那里听来的。

  

  朵垄巴亦云:「若有观慧而正观察,如于险坡放掷线团,与法渐远。」

  “朵垄巴亦云:「若有观慧而正观察,如于险坡放掷线团,与法渐远。」”,假使说,我们有智慧来观察,如法地观察的话,那么看到我们跟正法的远呢,就像那个险坡――就是很陡的山坡,把个线团丢出去,这个线团越丢越远、越丢越远,跟我们的距离就相隔得太远了。我们跟正法距离也是非常远,不要说我们在修行,到底自己跟正法能不能靠近,还成问题。这些就是经常自己检查的。不检查自以为,很多人自以为我正在修行,穿著袈裟,光了个头,该受供养。人家再好的东西供养过来,再多的红包来,该受的,浪费,随便乱用,没有还跟人家要。这些将来的果报很可怕。

  

  如是思已,遮止恶行之理者。

  “如是思已,遮止恶行之理者。”,那么这样子想了之后,我们对正法的距离那么远,所做的(那是恶行了),如何遮止它不要做呢?

  

  如《谛者品》云:「大王汝莫为杀生,一切众生极爱命,由是欲护长寿命,意中永莫思杀生。」

  “如《谛者品》云:「大王汝莫为杀生,一切众生极爱命,由是欲护长寿命,意中永莫思杀生。」”,那么就引一个《谛者品》里边的话,他是劝国王的话,他对国王说呢:大王,你千万不要杀生了,一切众生都是爱命的。国王杀不但是杀畜生了,人还是要杀很多了。那么一切众生都是爱命的,一切都不能杀。“由是欲护长寿命”,假使你要自己长寿的话,你“意中永莫思杀生”。,不但是身口不要杀生,身不要杀,口也不要叫人家杀;心里边杀生的念头也不要起来,而且永远地不要起这些念头,那你将来才能长寿了。如果意里边有这个杀的念头,等流下去,下一辈子就会到身、口,行动会出来的。所以说我们要制止那些杀生恶行呢,关键还是意里边把它止住。

  

  谓十不善及如前说,诸余罪恶,发起意乐,亦莫现行。

  “谓十不善及如前说,诸余罪恶,发起意乐,亦莫现行。”,所以说十不善,就是前面所说的十不善业道了,还有前面所说的那些罪恶了,就是在意乐里边也不要使它现形。就是说在心里边,意乐心也不要想这些事情,不要想欢喜什么,欢喜什么,打这些妄想,这些妄想都要给除掉,因为意业里边有这些不好的东西在里边呢,将来都会发展到行动的。那么就是意乐里边也不要使现行,意乐不现行呢,当然不会产生行动了。

  

  应修应习,应多修习,静息之心。

  “应修应习,应多修习,静息之心。”,那么不要起这些不好的念头呢,你要修什么呢?应当修的,应当串习的,而且要多多修习的是什么?“静息之心”,要修把它个恶业如何把它静下去,就是修善业了。

  

  若未如是遮止恶行,虽非所欲,然须受苦,任赴何处,不能脱故。

  “若未如是遮止恶行,虽非所欲,然须受苦,任赴何处,不能脱故。”,假使说,恶行你不能遮止,不能像前面的的遮止恶行,身口不做,意也不要想。那么你虽然心里不欢喜受苦,但是这个苦你是要受的,随你要哪里去,逃不了的。有的人这边受苦,就想到那边去避。我们中国受苦,到海外去避。业报随身,哪里避不了的。我们以前不是说四个兄弟嘛,有神通的。死要来了,到山上去避、空中避、海里去避、闹市去避。结果一个也逃不了,都死掉了。所以说,业报来的时候,是不能逃避的。那么你如果因上不遮止恶行,那么这个果来的时候,虽然不想受,但是你逃也逃不了的,非受不可。

  

  是故现前似少安乐,然果熟时,虽非所欲,泪流覆面,而须忍受,如是之业是非应作。

  “是故现前似少安乐,然果熟时,虽非所欲,泪流覆面,而须忍受,如是之业是非应作。”,那么现在好象是有点安乐,造一些业呢,假使就是杀生,是吃得很好,鸡、鸭子,那么或者是邪淫,做那些事情,自以为很安乐。但是果熟的时候,你虽然不想受那个苦,甚至于感到很痛苦,“泪流覆面”,泪流地整个脸都遮掉了,就是流了很多的眼泪,但是你还得要忍受。这个业你造了之后,你果要受也好、不受也好,你流泪也好,什么也好,求也好,求饶也好,这不行的。你造了业的话,必须要忍受的。所以这些业呢,表面上好象有点安乐,实际上要受大苦的。“是非应做”,不要做的,绝对不要做。一做之后,受苦的时候,那你自己再不想受,逃避也逃不了的。

  

  若受果时能感受用无罪喜乐,如是之业是所应行。

  “若受果时能感受用无罪喜乐,如是之业是所应行。”,那么反过来,现在造这个业的时候,虽然很艰苦,但是你感受的果的时候,能够受用的是没有罪的喜乐。这个“无罪喜乐”,就是相之比前面的有罪的喜乐。造一些恶业,受的喜乐,这是有罪的。那么造的善业,感到的喜乐是无罪的。那么这样的业呢,“所应做”。,那就叫我们进止了:前面那种业要止,不能做的;这种善业,要进,该做。我们现在的人,就是看见好的,就是不敢做,不愿意做;看见不好的,烦恼所驱,拚命做。见义不勇为,见恶就是偷偷地干。这样子自找苦吃了,没有办法了。佛说的话不听呢,你就完了。

  

  《集法句》云:「若汝怖畏苦,汝不爱乐苦,于现或不现,莫作诸恶业。设已作恶业,或当作亦然,汝虽急起逃,然不能脱苦。任其居何处,无业不能至,非空非海内,亦非入山中。」

  “《集法句》云:「若汝怖畏苦,汝不爱乐苦,于现或不现,莫作诸恶业。设已作恶业,或当作亦然,汝虽急起逃,然不能脱苦。任其居何处,无业不能至,非空非海内,亦非入山中。」”,这是一样的。这就是说,假使说你怕苦的话,你不愿意受苦的话,那么现前也好,不现前也好,现在也好,或者不是现在也好(就是将来了),都不要做坏事――恶业。假使过去的恶业造了,或者将来要造的话,那么这个果来的时候,你虽然赶紧爬起来跑,但是呢,逃不了的。这个苦你是非受不可的。管你住在哪个地方,没有一个业不能到的。你说你到太空去,这个业跟你到太空去。你到美国去,这个业跟你到美国去。“非空非海内”,你到了空里也好,海内也好,山中也好,都逃不了掉的,业都会跟你走的,都是要受报的。

  

  又云:「诸少慧愚稚,于自如怨敌,现行诸恶业,能感辛楚果。作何能逼恼,泪覆面泣哭,别别受异熟,莫作此业善。作何无逼恼,欢喜意欣悦,别别受异熟,作此业善哉。自欲安乐故,掉举作恶业,此恶业异熟,当哭泣领受。」

  “又云﹕“诸少慧愚稚,于自如怨敌,现行诸恶业,能感辛楚果。作何能逼恼,泪覆面泣哭,别别受异熟,莫作此业善。作何无逼恼,欢喜意欣悦,别别受异熟,作此业善哉。””,那么这里是说,有的人没有智慧,很愚痴很幼稚。对现行的恶业,这个恶业呢,对自己来说就是像怨敌一样。怨敌,他要害你嘛,最多把你这辈子害了,财产把你抢了,最多了,不能把你送到地狱去的。但是这个恶业,他害你呢,可以把你送到无间地狱去,受极长的苦,比一般的怨敌还厉害。对自己是怨敌一样的那些罪业、恶业,它将来感的果,“辛楚”,很苦的果。受,要受。

  那么下边就是说,“作何能逼恼”,你作哪一种业,能够感到逼恼身心的,使你要泪覆,满脸流泪而哭泣的,别别地受各式各样的苦的异熟果的,那么这些业呢,不要做。这是好的。就是做了就不对了,像这一类的业呢,不要做,这么是对的。

  那么假使有一种业,做了之后,不损恼的,使你身心欢喜,很欣悦的。他各式各样的业造了之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