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後,受各式各樣的異熟果了,這些異熟果是使人受樂的,不受苦的。那麼做這個業呢,“善哉”。,這些業,要好好要做的。前面那個業不要做是對的,這個業要好好要做。
“自欲安樂故,掉舉作惡業,此惡業異熟,當哭泣領受”,那麼你現在想求安樂,“掉舉”就是放逸了,放逸身心,造惡業了,要求安樂嘛。很多人就是追求生活上的安樂,去造了很多的惡業。那麼這樣的惡業成熟異熟果來的時候,你去領受這個苦果的時候,那你哭都來不及了,“當哭泣領受”。,你雖然哭,不想受,但是果來了,非受不可,沒有辦法的。我們看到那些要槍斃的囚犯,他想不想死呢?不想死。他臨槍斃的時候掙紮、哭泣、流淚,什麼辦法呢?槍打過來還不是死掉了。你不要造業嘛,造了業之後,要想小心地避脫那個果,這是沒有辦法的。
又雲:「惡業雖現前,非定如刀割,然衆生惡業,于他世現起。由其諸惡業,各受辛異熟,是故諸衆生,于他世了知。如從鐵起鏽,鏽起食其鐵,如是未觀作,自業感惡趣。」
“又雲:「惡業雖現前,非定如刀割,然衆生惡業,于他世現起。由其諸惡業,各受辛異熟,是故諸衆生,于他世了知。如從鐵起鏽,鏽起食其鐵,如是未觀作,自業感惡趣。」”,這麼就是說,還是要好好地看業果了。“惡業雖現前,非定如刀割”,你造了惡業,雖然現在這個業呢,不像刀割那麼難受了,作業的時候甚至還快樂,但是這個衆生造的惡業呢,他在他世、下一輩子現起果的時候,這是不好受了。“由其諸惡業,各受辛異熟”,因爲你造惡業的關系呢,你各式各樣的很痛苦的異熟果就得要受。“是故諸衆生,于他世了知”,所以一切衆生呢,應當了知他世要感果的,不要看了現前沒有什麼苦。
很多人就是說,甚至是佛教徒,地獄在哪裏還沒見過。所以他很放逸。但是你見到之後,來不及了,獄卒把你抓住了,你要逃也逃不了。那麼你還是不見的時候,不要做就好一些吧,要聰明一點了。他打個比喻,鐵麼生鏽了,這個鏽呢又把這個鐵腐蝕了,把這個鐵爛掉了。這樣子這個鐵就壞掉了。“如是未觀作,自業感惡趣”,所以說,你沒有好好觀察的話,自己放逸亂做惡業呢,這個惡業將來感的果是自己的。就像鐵起了鏽之後,這個鏽就把這個鐵爛掉了。那麼你造的業麼害你自己。不要給他“起鏽”,那就是不要做惡業。
康壟巴謂樸窮瓦雲:「善知識說唯有業果,是極緊要,現今講說聽聞修習,皆非貴重,我念唯此極難修持。」
“康壟巴謂樸窮瓦”,他說:,““善知識說””,就是指敦巴,他說呢:,““唯有業果,是極緊要””,我們學佛法呢,只有業果是最緊要的,重要的。““現今講說聽聞修習,皆非貴重,我念唯此極難修持”。”,那麼這句話呢,有兩種講法,意思一樣的。他說,現在外邊所講的經,聽聞的經、修的法,都非貴重。這個話有兩個講法:一個說法呢,都非貴重,都不重視業果;一個說法呢,就是說現在講經說法,聽的東西,修的東西都不怎麼稀奇,就是業果才稀奇。因爲我們要切身有用的才稀奇。
““我念唯此極難修持。””,我的看法,這個業果呢,是非常難修持的。應當著力于這個,不要去講泛泛的其他的法,這些並不太貴重的,而貴重的要把業果好好修好。
那麼這個裏邊呢,就是阿昂旺堪布,他講了一個過去的事情。他跟一個朋友,當時還是格西之類的了,去見一個善知識了。那麼這個他的朋友呢,因爲學法學得很多了,就問了很多的深奧的問題了,空性之類的了,問了很多。這個善知識麼就說了:“你問的法都很好,都是佛的正法,但是跟你的心太遠了,你還是修一些跟你心相近的法吧。”就是我們的心還爬不到那麼高。那麼你現在需要的,當下需要的修法,不問,專門問超越你的次第的那麼高的法,沒有什麼好處,對你沒有利益。
那麼這就是說,我們學法、修行,要針對自己的需要,就是按次第了。這個法很要緊,很好,很圓滿,但是不是你現在要的,你學了很多,說食數寶,不是你的東西,與你無幹的,那也好處也得不到,沒有受用。所以說不要好高骛遠,有的人《廣論》一拿開來,“唉呀,前面的我都懂,我要看《毗缽舍那》。”《毗缽舍那》看了之後,不懂。爲什麼?前面的你沒有真的懂,後面怎麼會懂呢?你前面的認爲很容易,那麼大善知識他認爲就是什麼?““我念唯此極難修持。””,這個業果的問題極難修持,你怎麼說很容易呢?那就不對了。
樸窮瓦亦雲:「實爾。」
那麼樸窮瓦也說:就是這麼樣,“實爾”,就是這樣。
又敦巴雲:「覺沃瓦心莫寬大,此緣起微細。」
“又敦巴”,這個善知識,一個格西,““覺沃瓦心莫寬大,此緣起微細”。”,那麼他就是說對人家客氣的話了,“覺窩瓦”,不一定是阿底峽尊者了,這是對人的一個尊稱了。他說你的心呢,不要太粗,不要太浮了,這個緣起的道理呢是很微細的,不是粗心大意能了解的。就是要好好地把緣起、因果好好地深透地去研究一下,不要是“我就懂了”,就過去了。
樸窮瓦雲:「我至老時,依附《賢愚》。」
他說我老的時候,其他的經很多很多,老了沒有那麼精力了,所以把最重要的抓到就對了。什麼呢?依靠《賢愚因緣經》,講因果的。這是業果的問題非常重要,老的時候,其他的都放了,只有這個不能放,就依靠這個。
霞惹瓦雲:「隨有何過,佛不報怨,是方所惡,宅舍所感,皆說是由作如此業,于此中生。」
霞惹瓦也說,“「隨有何過,佛不報怨,是方所惡,宅舍所感,皆說是由作如此業,于此中生」。”,假使說有什麼過患,就是不好了,佛不說這個是“方所”,那就是什麼風水,啊,這個房子的方向造錯了啊,這個房子是一個轉39:47的什麼不對啊,不說那些。這個就是破除迷信的了。我們現在很多人就是講風水、講迷信。這句話針對這個問題,他說你不管出了什麼過患,就是說碰了不好的事情了,倒了黴了,佛不是說這是風水了、方所了,或者房子造得不對頭了等等。就是說是造業了。過去你造什麼業,現在就感什麼果,與風水無幹。這一類的說法呢,在《阿含經》,在這個南傳的佛的本生集經裏邊極多,都是破除這些的。而我們呢,在中國漢地呢,因爲結合到我們本民族的一些風俗呢,又把很多的風水之類的又摻進去了。這個對佛的原始精神呢,並不符合。
癸二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
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,如是勵力,雖欲令其惡行不染,然由放逸,煩惱盛等增上力故,設有所犯,亦定不可不思放置,須勵力修,大悲大師所說,還出方便。
“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,如是勵力,雖欲令其惡行不染,然由放逸,煩惱盛等增上力故,設有所犯,亦定不可不思放置,須勵力修,大悲大師所說,還出方便。”,那麼第二科了。前面說的哪些該進,哪些該止,這個業果的道理總的說完了。那麼我們照這個道理去做,當然很好了。但是這樣努力去做的話,使這個惡行不染汙,就是惡行不要起來了,不要染我們的身心了。但是我們衆生一貫是放逸,煩惱是熾盛,這些力量增上力,那麼不可能保證永遠不犯了。假使有所犯的時候,“不可不思放置”。,萬一犯了,不要去說不去管它了。那麼要修什麼呢?要努力修大慈大悲佛所說的“還出方便”,出罪的方便,如何把這個罪去掉。那麼就是說能夠不犯是更好了,但是衆生的由于放逸,由于煩惱盛,這些力量很強,那麼不可能保證一點不犯。假使有犯的時候,不能說犯了就隨它去了,一定要努力地修出罪的方便。那麼下面就是說四力淨修的道理,就要講了。怎麼出罪呢?
此複墮罪還出之理,應如叁種律儀別說。諸惡還出者,應由四力。
“此複墮罪還出之理,應如叁種律儀別說。”那麼我們說墮罪,犯了什麼罪了,那麼要根據別解脫戒,根據菩薩戒,根據叁昧耶戒。他每一種戒都有他出罪的儀規。怎麼樣子,犯了這個戒要怎麼忏悔,都有。那麼照這個做,應當這樣去做,別解脫戒所說的去做,叁種律儀各別各別說的去做,那麼這是忏罪了。
那麼它的惡。有的人經常問這個問題了,忏悔之後,戒是清淨了,是給忏掉了,這個果報還有沒有?那麼這個下邊就說,這些惡要還出呢,罪是忏盡了,這個惡把它異熟果要消滅的話,那麼要靠四個力量。,“應由四力”。
《開示四法經》雲:「慈氏,若諸菩薩摩诃薩,成就四法,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。何等爲四,?謂能一、一破壞現行,二、對治現行,叁、遮止罪惡,及四、依止力。」
“《開示四法經》”一部書,一部經。,它說:,“「慈氏,若諸菩薩摩诃薩,成就四法,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。何等爲四,?謂能一、一破壞現行,二、對治現行,,叁、遮止罪惡,及四、依止力。」”,這一本經裏邊就說的一個,要四個力的概要。他說,就是跟彌勒菩薩說了,“慈氏”,假使菩薩摩诃薩,要成就四個法,這麼能夠“映覆諸惡已作增長”,一切造作的增長的業,就是說定受的業,也可以映覆,把它蓋掉,就是消掉了。那麼哪個四個法呢,“何等爲四,謂能破壞現行”,能夠“破壞現行”的。,那麼這是說能破力了,這是說忏悔了;“對治現行”的;“遮止罪惡”,就是將來不做的;及“依止”,依止叁寶、菩提心的。要這四種力量都能做的話,一切業都能夠消除,映覆。
作已增長業者,是順定受,若能映此,況不定業。
“作已增長業者,是順定受,若能映此,況不定業。”,那麼宗大師就解釋一下。這個異熟增長,這個業是什麼業呢?就是順定受業,決定要受的了,不是不定業了。那麼定受的業尚且能夠把它消除,那麼不定業當然更是不在話下了,都能除了。就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