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6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淨罪相,也就我們說的瑞相了。瑞相見了之後,而且多次地見,那麼才表示這個罪呢,是慢慢地幹淨了。有的人著急,修了幾下子,沒有見相,就感到……,這個好象是退心了,或者是認爲這是不可能的了。這個只要你誠心誠意地忏,確實有追悔的心,確實後來決定不犯的心有,也勇于發露,那麼這些瑞相只要根據念誦的力量、持戒的力量,那麼這裏就說了:“以戒風吹燃念誦火,大精進焰焰燒諸惡”。,決定能燒除。一個是要持戒;一個是要念誦要好好念;再一個呢要精進,不要少少地念了一下,不見效就放下了,泄氣了。

  這些很多,有的人他身上有些附體的,念誦叫他念咒嘛,念了之後當然有幹擾了。你要他出去,他不想出去,就會鬥嘛。鬥了之後稍稍有頭痛、不舒服、嘴裏或者是念不出來了,就不想念了。不想念,你想一想,你這個不念了之後,將來你去處是哪裏呢?以後的苦,不曉得要比現在要苦多少,你現在不努力念下去的話,那罪沒消除,將來拉你地獄去,那你都來不及了。所以不要著急,小小的苦要忍受。

  它這裏也說了,那落迦因的報,可以使你現世受點小小的苦就消滅了,這是很便宜的事情,爲什麼不要呢?這個現世的一點小苦不受,將來受地獄大苦,那是絕對劃不來的。

  所以說這些地方,既然佛慈悲,告訴我們辦法了,也告訴我們這些過程的事情了,你要有智慧,要去抉擇。沒有智慧,一味地逃避,這個罪是逃不了的。到你山上也好,天空也好,海裏也好,罪是跟了你跑的,只有自己努力對治才有辦法。所以說,像這些方法,殊勝的方法,已經得到之後,千萬不要掉以輕心,想很輕易地來一個神通,一點,罪就沒有了,這是妄想,不可能的。造了那麼大的罪,你要破除它,當然要費一些氣力嘛。這些地方就是要耐心。耐心慢慢地看到出罪的相,那就是罪就輕了。照我們看看呢,這是極便宜的事情,不要是不耐煩了。

  那麼我們說四個力裏邊我們不是有《叁十五佛忏》嘛,這個裏邊很短的儀軌,四個力都包完的。開頭歸依十方的佛法僧叁寶,這就是歸依叁寶的依止力;那麼稱佛的名號,就是對治力;這個發露忏悔,就是追悔力,過去的都發露,再不做了,認錯,追悔、能破力;那麼經加忏悔,以後再也不造了,就是遮止力,將來也不做了。那麼這裏邊,這個儀軌裏邊四個力量都有。我們說造罪的因素很多,要把它忏盡,最好是四個力量一起來,那麼力量就大。如果說用一個兩個的話,恐怕搞不幹淨。那麼這個《叁十五佛忏》呢,四個力量都全的,所以宗大師贊歎這個方法。把這個《四加行》裏邊呢,就把它加進去了,這幺大家可以試了,去修嘛。

  那麼今天我們就接下去了。

  

  惡淨之理者,謂諸能感于惡趣中極大苦因,或令變爲感微苦因,或生惡趣,然不領受諸惡趣苦,或于現身稍受頭痛,即得清淨。

  “惡淨之理者,謂諸能感于惡趣中極大苦因,或令變爲感微苦因,或生惡趣,然不領受諸惡趣苦,或于現身稍受頭痛,即得清淨。”,怎麼樣子忏悔之後,能夠使這個惡,這個罪惡清淨呢?這個道理,下邊就解釋這個。本來我們造的罪,能夠感惡趣的,受極大苦惱的那個因素,因爲你忏悔之後呢,把它減輕了,變爲感一個微微的苦的因(這個“困”可能是“因”,我們要查一下)。或者呢,即使生到惡趣去了,“然不領受諸惡趣苦”。,但是很快就出來了,並沒有,惡趣去了一下,等于說是旅遊一下,很快就出來了。

  這個阿奢阇世王,他不是殺了父親嗎?又把母親關起來,造了忤五逆罪,他是要墮惡趣的。但是他對佛卻是非常恭敬,非常信心,有一種極大的信心。所以說他在佛面前培了很多福,最後他雖然他下地獄了,一下就出來了。地獄是去了,但是苦沒有受到。

  那麼或者是現身受稍稍的頭痛,就清淨了。把以前感惡趣的苦,現身感稍微頭痛一下,這個惡趣就不去了。那麼就是《金剛經》的那個重報輕受了。這就是把那些過去造的極大的罪呢,減輕了,只是頭痛一下就完了,應當是好事情。不要是看到現在有點頭痛了,不舒服了就不想念了,這是很愚癡的事情。

  那麼這個,爲什麼這個罪能減輕呢?這個我們學過物理的力學的,你可以根據力的方向來觀想。本來向惡趣去的罪,是指向惡趣的一個極大的力量,你如果反方向再一個力把它拉回來,那麼這個力就減輕嘛。如果這個力反的心很大的話,那就惡趣去的力量就抵銷了,甚至于不去了,這個應當是想得起來嘛。

  那麼他就是說,能夠全部抵銷的,那就不受了。抵銷不了的,那麼輕輕地受一點小的苦,也就解除了。

  

  如是諸應長時受者,或爲短期,或全不受。

  “如是諸應長時受者,或爲短期,或全不受。”,那麼經過忏悔的這個力量呢,那些長時在地獄等惡趣受苦的,可以改爲短期,短短地受了一下就出來了;或者全部不受;或者人間受一點小小的頭痛,這些都是罪輕的一些表現。那麼乃至全不受呢,你忏悔力量極大呢,可以一點也不受。

  

  此複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,四力對治,圓不圓具,勢猛不猛,及時相續恒促等門,故無定准。

  “此複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,四力對治,圓不圓具,勢猛不猛,及時相續恒促等門,故無定准。”,那麼你說,這個罪到底是不受?短期受?或者是到人間受一點小苦?這個規律性是怎麼的呢?這是因素很多的,不能夠說一個簡單的模式,全部包進去,這是做不到的。因爲什麼呢?修這個淨修的人,修忏悔法的人,他修的時候力量大小,他用的四個力,是不是全部用?或者用一個、兩個、叁個,那麼他修的時候他的力量猛不猛?那麼時間長短,各式各樣不同,那麼感的效果呢,也就各式各樣地不一樣了。那麼你四力不猛的,罪就不能全部減完了,四個力不夠的,那麼也不能消得太多了,那麼這些時間短的,當然效果也不會很大了。“故無定准”,所以說這個效果呢,沒有一定的標准的,就看自己的前面的因素多不多。

  

  諸契經中及《毗奈耶》皆說,「諸業縱百劫不亡。」

  “諸契經中及《毗奈耶》皆說,「諸業縱百劫不亡。」””,經裏邊,跟這個《戒經》裏邊,經常說這個話,“諸業”――,造的業,縱使你經過一百劫,它還不會消失的。這我們經常聽到的,“假使經百劫,所作業不亡”,就是這句話了。這是它的翻譯呢,有一些不一樣。那麼這個話呢,對不對呢?佛經說的當然不會錯了。造了業之後,決定要受報的,不會消失的。那麼這個又是指什麼說的呢?

  

  意謂未修四力對治,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,雖順定受,亦說能淨。

  “意謂未修四力對治”,這就是說,對沒有修對治法的人說的,如果你修了對治法呢,這個業呢,可以把它消除的。所以經的話,有密意。所以說我們前面說的要有傳承,沒有傳承的話,自己看經,你看把這些抓住了,你說:“這個業,不會消失的,那麼忏悔就沒用的。”這個就意思就搞錯了。

  他說假使一百劫,即使你經過一百劫時間長,業並不會消掉,並不像時間久了,有些東西它就是功能消失了。這個我們現在看東西都很多嘛,它一種藥,你如果時間久了,失了效了,它就不起作用了。但是業不一樣的,哪怕你一百劫,感果的功能是不減的。可能還會增長,因爲你沒有追悔力等一些呢,還會增長。那麼這個話呢,對不對呢?對的。但是呢是對那些沒有修忏悔法,沒有四力對治的人說的。

  “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,雖順定受,亦說能淨”,但是如果你跟了我們前面所說的,依四個力來對治這個罪業,把它淨修的話,雖然是順定受業,就是決定要受的業,就是定業不可改嘛,即使定業也能夠使它消盡。這個我們很多人就有一些問題,他總認爲不定業能夠忏盡的,定業是難逃了,定業是逃不了的。但是我們這裏根據大乘的法呢,定業是可以消除的。

  

  《八千頌大疏》中雲:「謂若凡是近對治品,可損減法,彼由成就有力對治,能畢竟盡,如金穢等,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,由此正理,則妄執心,所作墮處可無余盡。諸經說雲:,諸業雖百劫等者,應知是說,若不修習能對治品。若不爾者,則違正理及違多經。說順定受,應知亦是如此所說。說不定者,雖不修習能對治品,然亦應知不定感果。」

  《八千頌》,一般就是說《小品般若》了,裏邊就是這麼說,《八千頌》的一個大疏,一個注解,裏邊這麼說,“謂若凡是近對治品,可損減法,彼由成就有力對治,能畢竟盡如金穢等,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,由此正理,則妄執心,所作墮處可無余盡。”,這裏邊說假使用“近對治品”,就是用一種對治法,這個對治法呢叫近對治法,真正的對治法,一切法空,把它根子都滅掉了,以空性來對治。那近對治呢,不是空性,但是有一種法,假使說不淨觀,對治這個貪欲的對治。那麼因爲近對治品,可以損減的法。“彼由成就有力對治”,那麼這個法呢,因爲有力的來對治它了,也可以使它“畢竟盡”,消除。打個比喻,“如金穢等”。,金,我們說,把它煉的話,裏邊,金礦裏邊那些渣子,都可以把它煉掉。那麼我們用對治法,對治這個我們的罪的話,也可以像金裏邊渣子一樣,把它煉掉,把它對治掉。哪怕是“正法障”,就是說謗法等等最重的障呢,前面說過的,一切都是這樣子,可以淨除的。“由此正理,則妄執心”,我們這個虛妄的心,所做的墮處,沒有證到空性之前都是妄執心了。所作的墮處,造的罪,那麼都可以盡無余,把它消除的。

  那麼下邊就是通經了。“諸經說雲,諸業雖百劫等者”,雖經百劫,所作業不亡,這個話,經裏說這個話呢,“應知是說,若不修習能對治品”,這是指不修習對治法的人說的。假使你四力對治的話呢,這個話呢就不是這麼說了。

  “若不爾者,則違正理及違多經”,假使你說,不是說指不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