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那麼的無間地獄苦,但是忏罪並不是白白花了的。“若不悔除,須受極重恒常大苦,尤過彼故”,假使說你不這麼忏悔的話,那麼你受的苦更大了,時間更長,遠遠的超過他現在他實際受的那些苦。那就是說忏悔並不是說沒有效果,效果是有的,但是你因爲造的罪太大了,消不完。即使這樣子的忏除,還是要受那麼大的苦。那這裏就是說,還是不要做惡業好一些。即使造了惡業了,罪太大了的之後,你那麼辛苦地長時間地忏悔,也忏不完的,還是要受很大的苦。那麼就是說提告我們能夠不造罪是最好了。
又由悔護清淨無余,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,及由悔除清淨之二,有大差殊。
“又由悔護清淨無余,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,及由悔除清淨之二,有大差殊。”那麼有的人就說了,犯了罪之後只要忏悔麼能清淨了,“由悔護清淨無余”,把一切罪都幹淨了,悔是追悔,護就是遮止,將來是保護不會再犯。你只要追悔,護持將來不犯,那麼可以無余清淨。“那麼犯了罪也不無所謂了,只要忏悔好了嘛。”
我記得一個笑話,這個說藏地的一些習慣了。有些藏人他殺一個人,他忏悔了,十萬個大頭,拼命拜,藏人身體好嘛。他就拜十萬大頭,拜好了,他說忏除幹淨了,又可以殺第二個了。那這個忏啥東西呢?這個不叫忏了。忏了以後永遠不犯嘛。那就一個諷刺了,有些是著了相了。,而真正的內涵、精神沒有拿到,你這個忏悔是沒有用的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呢,反正能忏悔清淨的,那麼好象是“造了惡,你只要忏悔好了,也沒有關系”,這是一個漏洞。那麼這裏就是說,你即使忏悔清淨了,跟你最初沒有犯的清淨,不一樣的。這兩個清淨呢,有差殊的,有極大的差殊,極大的不同。
猶如《菩薩地》中所說,犯根本罪,雖可重受菩薩律儀,而能還出,然于此生,決定不能獲得初地。
“猶如《菩薩地》中所說”,《瑜伽師地論·菩薩地》裏邊說的,“犯根本罪,雖可重受菩薩律儀,而能還出,然于此生,決定不能獲得初地。”那麼《瑜伽師地論·菩薩地》就說了,犯菩薩戒的根本罪,大家都知道了,“舍戒現身堪更受”,菩薩戒裏邊犯了根本罪,還可以再受菩薩戒。是有可以重新受的,忏悔幹淨重新受,可以把罪忏完的。但是即使你下了大功夫把罪忏幹淨了,又受了菩薩戒了,重受了。但是你這一輩子,決定不能得初地。不要說成佛,即身成佛是不要說了。大乘見道(初地)也得不到。那麼你假使說,沒有犯罪的清淨的身,他這一輩子,可以登初地,也可以即身成佛。那就不一樣了。所以說,不要說“只要忏悔嘛,幹淨了是一樣的”,不一樣。
當然了,從現在的來說,即使你不忏悔沒有犯,這一輩子能得到初地的,也極不容易了,因爲這個末法時期嘛。但是呢,也不是說沒有可能,還是有,真正你依了法修行的話,這一輩子得初地是有可能性的。我們在清涼橋的時候,海公上師的教授教誡,就是希望我們這一輩子能夠登初地——見道。見了道之後,這個眼開了,開了之後就不會走錯路了。那麼自己修行才有辦法了。沒有見道之前呢,你自己就沒有一個主宰了,要依止人家修行了,那麼最好得初地嘛。但是你犯了戒,即使忏悔幹淨了,根本罪犯了,即使忏悔幹淨了,又受菩薩戒了,你才修行了,這一輩子不要說成佛,初地也得不到的,決定了不能得到的。
《攝研磨經》亦雲:「世尊,設若有一,由近惡友增上力故,造作如此誹謗正法,世尊,爾時如何能脫此罪。作是請已,世尊告妙吉祥童子雲:曼殊室利,設七年中,一日叁時于罪悔罪,後乃清淨,其後至少須經十劫,始能得忍。」
“《攝研磨經》亦雲”,有一本經叫《攝研磨經》。““世尊,設若有一,由近惡友增上力故,造作如此誹謗正法,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。””,這是問了,問佛了,就有人就問佛。他說,佛,假使有一個人,因爲親近惡友(惡知識),增上力這個原因,與惡友的增上,那麼造作了誹謗正法的大罪。他說佛,像這樣子,這個時候,他怎麼樣子能夠脫這個罪呢,忏悔清淨呢?“作是請已,世尊告”,這是文殊菩薩請的了,請問之後呢,佛就告訴妙吉祥童子,“雲:“曼殊室利,設七年中,一日叁時于罪悔罪,後乃清淨,其後至少須經十劫,始能得忍。””,那麼佛就告訴文殊菩薩了,他說曼殊室利假使說這個人以前毀謗正法了,那麼你忏悔了,七年裏邊,一日叁時,(晝夜六時嘛),白天叁時呢,都是在忏罪,于罪忏除,那麼就是不斷地忏了。我們的有的人忏罪也好,身上的附體要他求也好,一天念一點點:“哎呀還沒有解除啊,還沒有解除啊,還沒有瑞相啊?”著急得不得了。人家七年裏邊,一天叁時,不斷地在忏,那麼當然了長時期地、無間地,那麼是效果大嘛。那麼清淨了,謗法的罪是忏幹淨了,那麼幹淨呢不是很好了嗎?但是不行,要證果證道的功能沒有了,。“其後至少需經十劫,始能得忍”。,那麼你這個人呢,至少要經過十劫以上,最起碼是十劫,乃至十劫、二十劫、叁十劫,才能夠得忍,忍是加行位的,暖頂忍的忍。加行位的忍還得不到,要十劫以上才得到,那麼見道還早得很了。
此說諸惡雖已清淨,然得忍位,任如何速,須經十劫。是故無余清淨之義,謂是能感非悅意果,無余永淨,起道證等,極爲遙遠,故應勵力,令初無犯。
“此說諸惡雖已清淨,然得忍位,任如何速,須經十劫。是故無余清淨之義,謂是能感非悅意果,無余永淨,起道證等,極爲遙遠,故應勵力,令初無犯。”,這裏邊說呢,你忏罪,罪是清淨了,但是呢,要得忍位的話,這是加行道的第叁個位了。“任如何速”,再快的話,起碼要十劫;那麼慢一點的話呢,十劫、二、叁十劫都可能了。
“是故無余清淨之義”,所以說忏罪能夠無余清淨這個話,是指能夠感非悅意果,感惡果的,惡趣感果的這個功能呢,可以消除了,“無余永淨”,就是說惡趣不受苦了,這個是可以的,做得到的。“起道證等,極爲遙遠”。,但是你要,這個身體要能夠證道,證果證道呢,那卻是不行了,堪能性沒有了。“極遠”,不單是這一輩子換個身體就好了,不行呢,十劫以上了。那就是說,要恢複你證果證道的功能呢,卻是要經過十劫以上的時間才能夠恢複。
那麼從這一點看呢,“故應勵力,令初無犯”。,所以說應當努力,使一開始就不要犯。不要說犯了之後能忏清淨的。清淨是清淨了,異熟果的苦報不受了,但是證果證道卻不行了。那麼我們修行目的是證果證道嘛。你苦不受了,僅僅是增上生嘛,決定勝還達不到的。那麼所以說,最好是一開始就不要犯。
那麼我們這個十六羅漢裏邊,最標准的不犯的呢,根支具尊者。佛說一個戒,就守一個戒,不管大小,輕重,都不犯的,說了之後就不犯的。那麼威力也極大了,所以降龍尊者嘛。這個過去佛在世的時候,有個地方一個惡龍爲災非常厲害,嘴裏吐火,大家都無可奈何。即使有神通跟它鬥,也鬥不過。阿羅漢去跟他鬥,也打個平手,那麼沒辦法了,去請佛了,求佛來解決這個問題了。佛就對那個根支具長者說,他說:“你去,你去降服伏 。”大家很奇怪,根支具長者呢,並沒有神通的,也沒有精通叁藏。既不能說法,又不能顯神通,怎麼辦呢?佛說他能去。那麼根支具長者呢,他對佛是絕對相信,佛說我能降,我就能降嘛,佛不會說假話的。他就毫不畏懼去了。去了之後,大家很看稀奇,“哦,這位尊者去降龍了,那麼個惡龍他怎麼降呢?”去看他如何降龍了,跟了去看,結果呢尊者跑到那個邊境呢,就看見那邊龍呢在吐火,煙很厲害。尊者就遠遠地喊一聲:“賢者,你好走了吧。”“賢者”麼很客氣的話了,不是罵人的話。對惡龍,爲災的惡龍,還是很謙虛恭敬地稱他個“賢者”,他說:“你可以走了。”一句話說了,那個龍就搖搖尾巴就走掉了,再也不來了。這個是什麼原因?大家很奇怪,本來想看熱鬧的,看如何鬥了,結果看了啥鬥都沒有,就是一句話。那麼大家問佛了,這個尊者好厲害,一句話,龍就跑掉了,什麼原因呢?他就說:“他,一切戒,不論大小、輕重,只要一製,就不犯的。”這是這個戒的威力。所以說這個戒的威力極大。這裏我們就是說鼓勵大家持戒了,也是這個意思。那麼我們這裏說呢,最初不要作罪麼是最好了。
是故聖者,于微小罪,雖爲命故,不故知轉。
“是故聖者,于微小罪,雖爲命故,不故知轉。”,所以說聖者,那些證果證道的人呢,他對小小的罪,哪怕是一點點小罪,即使爲了活命的因緣,也不會故意去犯的。那麼我們就是說,證了初果以上的,任運不犯五戒的,這五條戒呢,他是不論在任何情況之下,不會犯的,哪怕殺了他頭也不會犯的。那就是聖者對微小罪呢,即使爲命故也不會犯的。那麼初果如此,二果當然更好了。
若忏悔淨,與初無犯二無差別,是則無須如是行故。
“若忏悔淨,與初無犯二無差別,是則無須如是行故。”,假使說,忏悔能幹淨了,跟開始沒有犯,兩個是一樣的,那麼聖者何必這樣做呢?命都不要了,去保衛一個小小的……,小小的罪都不敢犯,情願犧牲生命,這個好象是多余了嘛。當然,就是因爲他這麼做,就是忏幹淨的跟最初無犯的,極大的懸殊,不一樣的。所以要這樣做了。
即如世間,亦可現見傷手足等,雖可治療,然終不如初未傷損。
“即如世間,亦可現見傷手足等,雖可治療,然終不如初未傷損。”那麼世間上也有比喻可以看了。現見手腳傷了的,有時骨折,手骨、腳骨斷了的,斷了的呢,雖可以治療,可以醫治,給它骨頭接起來,“然終不如初未傷損”,但是接起來的骨頭,跟沒有斷過的骨頭,不一樣的。接好的骨頭,不經一敲的,一敲就斷的。沒有斷過的骨頭要硬得多。那麼就是說,從世間的、現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