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6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了报的。还没有感报的在因位的时候是可以除的。那么所以说跟前面的没有矛盾。“故如上说,无有过失”,所以前面说的话并没有过失,没有矛盾。

  

  《分别炽然论》云:「设作是云,若诸恶罪至极永尽,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。意谓已受生盲,一目缺足,颠跛及哑聋等,自性因果,故作是说。何以故,以诸业果,若已转成异熟位体,非有功能,令其徧尽。若因位思,正造作者,获得所余思差别力,能令永尽。犹如开示指鬘,未生怨,娑嚩迦,杀父及无忧等。设作是云,未生怨王及杀母等,若已生起所余善思,何故其业未得永尽,生无间耶。是为令于所有业果,发信解故,现示感生诸无间等,非是未能,无余永尽所有诸业。如击彩球,随击而跃,生彼即脱,虽那洛迦火焰等事,亦未能触。由是则成,最极拔除诸恶根本,亦非诸业全无果报。」

  “《分别炽然论》云:”,有一部论它说,“设作是云,若诸恶罪至极永尽,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。”,那么这是引经来说明这个话了。你说一切罪,可以真正忏悔得好的话,可以“至极永尽”,全部把它消尽的,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留一个尾巴呢,说要除开先业异熟,这个话是经说的嘛,你说全部消尽了,为什么除开这个例子呢?先业的异熟,是要除开的。

  “意谓已受生盲,一目缺足,颠跛及哑聋等,自性因果,故作是说”,他说,这个说除先业异熟的这句话呢,是指已经受了“生盲”,生盲么生出来就瞎的。或者呢,已经瞎掉了就是说,生出来就瞎掉了。或者一个目。或者已经这个异熟果感,坏了一个眼睛。或者缺一个足,坏了一个脚。或者颠跛,是走路一颠一颠的。或者哑的、聋的。就是说异熟报已经出现了,已经成了生盲了;已经成了一个眼睛了;已经少了一个脚了;已经走路颠跛了;已经哑了,已经聋了。这样子的因果呢,这是要除开的。就是异熟果已经现了,你要把它消尽,那是很困难,这个要除开。

  “何以故,以诸业果,若已转成异熟位体,非有功能,令其遍尽”,什么缘故呢?这个业果已经转成异熟果的体了,业全部转成果了,这个时候你要把业改变,使它消尽,那是不可能了。因为已经变了果了,我们改是改业嘛,把业的功能给它改除,不感果。已经感了果了,业也是已经变果了,那再改不了了。这个时候,把业消尽当然不可能了。

  “若因位思,正造作者,获得所余思差别力,能令永尽”,那么这里就牵涉到一个思的问题了。我们说,这个经部的说法,业就是思的作用,思心所就是业的作用的,一切业都是思心所作用。那么意业就是决定思;那么身业呢,就是动身思;语业呢,发语思。都是思心所的作用造业的。那么我们说业就是思了。假使因位的思,在因位的这个业。“正造作者”,正在造作的这个思心所,就是在因位的这个业。“获得所余思差别力”,那么其他的业,跟它不同的力量掺进去了。就是它这是恶业的思,还在正在造,还没感果的时候,其他的思掺进去了,对治的思掺进去了。那么这个时候,把这个前面这个思心所力量可以改除,能够甚至于它永尽。

  这个就是说,还在因位的时候,在业的时候,是可以给它消除的。真的感了果,成了异熟体――果的体,那就是没有办法了。所以说已经瞎了的,没有办法使他不瞎了。但是他还没有瞎,这个业是要瞎眼睛的,那么你马上对治,就可能把这个业改变了,那可以使他不瞎。这个是可能的。

  “犹如开示指鬘,、未生怨,、娑缚迦,、杀父及无忧等”,这几指几个过去历史上经里边所说的那些比较特殊的例子。

  “指鬘”,就是殃觉摩罗。他是外道的一个弟子,这个外道的一个女人,看到殃觉摩罗长得好,要想调弄他。结果殃觉摩罗呢是一个很正直的人,他是,这是师母了,他就是严词拒绝。结果那个女人在他师父面前说了一些他殃觉摩罗的坏话,结果呢他师父呢,就想一个方法,把他弄死他了。他直接不弄,他就说,你可以,你现在教你个法,你杀一千个人,满了之后把他的手指砍下来,做一个花蔓鬘,挂在身上。满了一千你就升天。他用这个办法呢,想把他(殃觉摩罗)除掉了。结果殃觉摩罗呢,这个人很厉害,他就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,都没有人抓住他。那些官兵来抓他也抓不住,最后他缺一个了。他看到呢,人人看到他都害怕了,比老虎还厉害嘛,他就看到他,听到声音都跑完了,他再也找不到第一千个人。这么只有他母亲在身边了,他要想杀母亲了。那么这个佛呢,就感到呢他要造无间罪了,赶快要把他救出来,佛就在他没有杀母亲之前,就来托钵,到他那里经过。这个殃觉摩罗看到佛经过呢,他正好,母亲毕竟有感情了,他不要杀了,我就杀那个人好了。他就跑出去追佛了,追佛呢,佛慢慢地在走,他拼命跑,但是总是赶不上。最后呢,他跑得精疲力尽,倒了地下之后,佛就给他说法,后来他就成了阿罗汉果了。这是一个公案。

  未生怨王是瓶沙王的儿子,他把他父亲关起来,饿死了。他母亲因为送东西给他父亲吃,也把她关起来了。这是造了无间罪的。那么一个“娑缚迦”我们不熟悉,他是杀亲生母亲的。杀父指的是“未生怨”了。

  。“无忧王”就是阿育王了,阿育王在前半世呢,征服全印度,杀了很多人。后来改悔了,信佛了。那么这些人,他过去的业都消掉的。未生怨王呢,地狱去一下子就出来的。那么他里边就是用这些来解释这些问题。

  “设作是云,未生怨王及杀母等”,就是说未生怨王了,要杀母的娑缚迦这些人,“若已生起所余善思,何故其业未得永尽,生无间耶”。,你说这个造恶业的思,还没感果的时候,能够以其他的好的思,善的思把他改变的,可以使他业消完的。为什么“无间”——,这个未生怨王,最后还是下无间地狱?那个杀母亲的,还是要下无间地狱呢,还是去了呢?没有把业消完嘛。

  “是为令于所有业果,发信解故,现示感生诸无间等,非是未能,无余永尽所有诸业”,他这个就说呢,为了使人家对业果,起信解,决定的信解。他示现生了无间去,并不是说不能永尽他的业。

  “如击彩球,随击而跃,生彼即脱,虽那洛迦火焰焰等事,亦未能触。由是则成,最极拔除诸恶根本,亦非诸业全无果报”,那么这个说得很善巧了。就是说他所以到无间去,表示这个业果呢是不虚的,你造了无间业要去的,但是虽然去,并没有受苦。就像击球一样,我们说皮球大家知道了,你拍下去它马上弹起来了。他这个无间地狱一去,马上就跳出来了,虽然无间地狱的“火焰焰等事”,也没碰到,无间地狱的苦一点也没有碰到。那么,你不是说你把他的业不是除尽了吗?本来感无间地狱的趣是受苦去的了,结果他没有受苦。那就是根本拔除了。那么这个就是成立了我们说的,“最极拔除诸恶根本”。,确实拔除了,没有矛盾。但是说,无间地狱怎么还去呢?“亦非诸业全无果报”。,那是表示,造了业要受果的。无间地狱是去了,但是没有受苦。这个事情呢,就两方面都解释了。造业要感果,无间地狱是去的。但是他忏悔了,这个四力把他净除了,他确实没有受苦,一去就跳出来了,连火焰都没有碰上,怎么受什么苦呢?没有苦。所以说,这个事情呢,就是他们所受的果报呢,恰恰说明了,业障是可以净除的,同时业果也是不虚的。

  这是解释一些疑难了。这两段都是解释疑难的。那么,下面再解说释一下,不要看得太轻易。那么你说反正无间地狱的苦也可以忏悔干净的,那就胆大了,随便造好了。我记得有人就提这个话,“这个释迦牟尼佛教下出了家的,到了弥勒佛出世的时候,龙华三会决定解脱了,那么现在出家无所谓,什么事情都做好了。做了之后,龙华三会都有你的份,你会解脱的,那你何必持戒了,啥东西,信因果了,干啥,随随便便好了。”这个话,也是不负责的话,龙华三会,到现在算起来,还有个天文数字在里边。这个天文数字你在哪里?无间地狱,却不好受的了。你受了很多的苦,解脱是有解脱的,但是中间你受苦,受苦的时候很长,你受不了嘛。不要以为这个就没有事了,还是有事。是两方面关照的。一个是解脱是解脱的,但中间受苦是受苦的。不要把忽略了中间那个因素。无所谓,无所谓苦就是有所谓的了,还是要受的。那么这个业下边也是叫我们提高警惕的。不要说忏悔了就没事了。

  

  补特伽罗差别一类,不决定者,《三摩地王经》说:「勇授大王,杀华月严,遂起追悔,为建塔庙,经九十五俱胝千岁,广兴供养,一日三时,悔除罪恶,善护尸罗,然寿没后,生无间中,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,受盲目等无边众苦。」

  他说一个《三摩地王经》,里边记载一个事情,他说“勇授大王”,一个国王叫勇授,他杀一个华月严,华月严是一个大乘菩萨。“遂起追悔”,杀了之后,他马上就追悔了。那么很好嘛,忏悔嘛,“为建塔庙”,那么给他造一个塔庙,“经九十五俱胝千岁,广兴供养”,造了塔庙之后,因为那时候寿命很长了,他就“九十五俱胝千的岁”那么长的时间“广兴供养”,广兴供养,就忏悔的了,“一日三时,悔除罪恶,善护尸罗”,那么每天三个时候,昼日三时,都是忏悔他的罪,这么好好地持戒,这些就是前面的事例里边有的了,该是忏悔干净了。“然寿没后,生无间中,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,受盲目等无边众苦”,但是他死了之后,无间地狱里边去了六十二个阿瘐他的俱胝劫,那极长的时间了。受那些苦呢,无边的苦,“盲目”了,就是没有眼睛了等等。因为他这世没有“眼睛”嘛,大菩萨,你不知道把他杀掉了,所以感的果就盲目等等无边的苦。在无间地狱里极长的时间苦。那么你说这个忏悔白白忏了,这个还是受那么苦。

  

  虽则如是,然其悔罪非为唐捐。若不悔除,须受极重恒常大苦,尤过彼故。

  “虽则如是,然其悔罪非为唐捐”,虽然他还受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