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那么的无间地狱苦,但是忏罪并不是白白花了的。“若不悔除,须受极重恒常大苦,尤过彼故”,假使说你不这么忏悔的话,那么你受的苦更大了,时间更长,远远的超过他现在他实际受的那些苦。那就是说忏悔并不是说没有效果,效果是有的,但是你因为造的罪太大了,消不完。即使这样子的忏除,还是要受那么大的苦。那这里就是说,还是不要做恶业好一些。即使造了恶业了,罪太大了的之后,你那么辛苦地长时间地忏悔,也忏不完的,还是要受很大的苦。那么就是说提告我们能够不造罪是最好了。
又由悔护清净无余,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,及由悔除清净之二,有大差殊。
“又由悔护清净无余,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,及由悔除清净之二,有大差殊。”那么有的人就说了,犯了罪之后只要忏悔么能清净了,“由悔护清净无余”,把一切罪都干净了,悔是追悔,护就是遮止,将来是保护不会再犯。你只要追悔,护持将来不犯,那么可以无余清净。“那么犯了罪也不无所谓了,只要忏悔好了嘛。”
我记得一个笑话,这个说藏地的一些习惯了。有些藏人他杀一个人,他忏悔了,十万个大头,拼命拜,藏人身体好嘛。他就拜十万大头,拜好了,他说忏除干净了,又可以杀第二个了。那这个忏啥东西呢?这个不叫忏了。忏了以后永远不犯嘛。那就一个讽刺了,有些是着了相了。,而真正的内涵、精神没有拿到,你这个忏悔是没有用的。
那么这里就是说呢,反正能忏悔清净的,那么好象是“造了恶,你只要忏悔好了,也没有关系”,这是一个漏洞。那么这里就是说,你即使忏悔清净了,跟你最初没有犯的清净,不一样的。这两个清净呢,有差殊的,有极大的差殊,极大的不同。
犹如《菩萨地》中所说,犯根本罪,虽可重受菩萨律仪,而能还出,然于此生,决定不能获得初地。
“犹如《菩萨地》中所说”,《瑜伽师地论·菩萨地》里边说的,“犯根本罪,虽可重受菩萨律仪,而能还出,然于此生,决定不能获得初地。”那么《瑜伽师地论·菩萨地》就说了,犯菩萨戒的根本罪,大家都知道了,“舍戒现身堪更受”,菩萨戒里边犯了根本罪,还可以再受菩萨戒。是有可以重新受的,忏悔干净重新受,可以把罪忏完的。但是即使你下了大功夫把罪忏干净了,又受了菩萨戒了,重受了。但是你这一辈子,决定不能得初地。不要说成佛,即身成佛是不要说了。大乘见道(初地)也得不到。那么你假使说,没有犯罪的清净的身,他这一辈子,可以登初地,也可以即身成佛。那就不一样了。所以说,不要说“只要忏悔嘛,干净了是一样的”,不一样。
当然了,从现在的来说,即使你不忏悔没有犯,这一辈子能得到初地的,也极不容易了,因为这个末法时期嘛。但是呢,也不是说没有可能,还是有,真正你依了法修行的话,这一辈子得初地是有可能性的。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,海公上师的教授教诫,就是希望我们这一辈子能够登初地——见道。见了道之后,这个眼开了,开了之后就不会走错路了。那么自己修行才有办法了。没有见道之前呢,你自己就没有一个主宰了,要依止人家修行了,那么最好得初地嘛。但是你犯了戒,即使忏悔干净了,根本罪犯了,即使忏悔干净了,又受菩萨戒了,你才修行了,这一辈子不要说成佛,初地也得不到的,决定了不能得到的。
《摄研磨经》亦云:「世尊,设若有一,由近恶友增上力故,造作如此诽谤正法,世尊,尔时如何能脱此罪。作是请已,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:曼殊室利,设七年中,一日三时于罪悔罪,后乃清净,其后至少须经十劫,始能得忍。」
“《摄研磨经》亦云”,有一本经叫《摄研磨经》。““世尊,设若有一,由近恶友增上力故,造作如此诽谤正法,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。””,这是问了,问佛了,就有人就问佛。他说,佛,假使有一个人,因为亲近恶友(恶知识),增上力这个原因,与恶友的增上,那么造作了诽谤正法的大罪。他说佛,像这样子,这个时候,他怎么样子能够脱这个罪呢,忏悔清净呢?“作是请已,世尊告”,这是文殊菩萨请的了,请问之后呢,佛就告诉妙吉祥童子,“云:“曼殊室利,设七年中,一日三时于罪悔罪,后乃清净,其后至少须经十劫,始能得忍。””,那么佛就告诉文殊菩萨了,他说曼殊室利假使说这个人以前毁谤正法了,那么你忏悔了,七年里边,一日三时,(昼夜六时嘛),白天三时呢,都是在忏罪,于罪忏除,那么就是不断地忏了。我们的有的人忏罪也好,身上的附体要他求也好,一天念一点点:“哎呀还没有解除啊,还没有解除啊,还没有瑞相啊?”着急得不得了。人家七年里边,一天三时,不断地在忏,那么当然了长时期地、无间地,那么是效果大嘛。那么清净了,谤法的罪是忏干净了,那么干净呢不是很好了吗?但是不行,要证果证道的功能没有了,。“其后至少需经十劫,始能得忍”。,那么你这个人呢,至少要经过十劫以上,最起码是十劫,乃至十劫、二十劫、三十劫,才能够得忍,忍是加行位的,暖顶忍的忍。加行位的忍还得不到,要十劫以上才得到,那么见道还早得很了。
此说诸恶虽已清净,然得忍位,任如何速,须经十劫。是故无余清净之义,谓是能感非悦意果,无余永净,起道证等,极为遥远,故应励力,令初无犯。
“此说诸恶虽已清净,然得忍位,任如何速,须经十劫。是故无余清净之义,谓是能感非悦意果,无余永净,起道证等,极为遥远,故应励力,令初无犯。”,这里边说呢,你忏罪,罪是清净了,但是呢,要得忍位的话,这是加行道的第三个位了。“任如何速”,再快的话,起码要十劫;那么慢一点的话呢,十劫、二、三十劫都可能了。
“是故无余清净之义”,所以说忏罪能够无余清净这个话,是指能够感非悦意果,感恶果的,恶趣感果的这个功能呢,可以消除了,“无余永净”,就是说恶趣不受苦了,这个是可以的,做得到的。“起道证等,极为遥远”。,但是你要,这个身体要能够证道,证果证道呢,那却是不行了,堪能性没有了。“极远”,不单是这一辈子换个身体就好了,不行呢,十劫以上了。那就是说,要恢复你证果证道的功能呢,却是要经过十劫以上的时间才能够恢复。
那么从这一点看呢,“故应励力,令初无犯”。,所以说应当努力,使一开始就不要犯。不要说犯了之后能忏清净的。清净是清净了,异熟果的苦报不受了,但是证果证道却不行了。那么我们修行目的是证果证道嘛。你苦不受了,仅仅是增上生嘛,决定胜还达不到的。那么所以说,最好是一开始就不要犯。
那么我们这个十六罗汉里边,最标准的不犯的呢,根支具尊者。佛说一个戒,就守一个戒,不管大小,轻重,都不犯的,说了之后就不犯的。那么威力也极大了,所以降龙尊者嘛。这个过去佛在世的时候,有个地方一个恶龙为灾非常厉害,嘴里吐火,大家都无可奈何。即使有神通跟它斗,也斗不过。阿罗汉去跟他斗,也打个平手,那么没办法了,去请佛了,求佛来解决这个问题了。佛就对那个根支具长者说,他说:“你去,你去降服伏 。”大家很奇怪,根支具长者呢,并没有神通的,也没有精通三藏。既不能说法,又不能显神通,怎么办呢?佛说他能去。那么根支具长者呢,他对佛是绝对相信,佛说我能降,我就能降嘛,佛不会说假话的。他就毫不畏惧去了。去了之后,大家很看稀奇,“哦,这位尊者去降龙了,那么个恶龙他怎么降呢?”去看他如何降龙了,跟了去看,结果呢尊者跑到那个边境呢,就看见那边龙呢在吐火,烟很厉害。尊者就远远地喊一声:“贤者,你好走了吧。”“贤者”么很客气的话了,不是骂人的话。对恶龙,为灾的恶龙,还是很谦虚恭敬地称他个“贤者”,他说:“你可以走了。”一句话说了,那个龙就摇摇尾巴就走掉了,再也不来了。这个是什么原因?大家很奇怪,本来想看热闹的,看如何斗了,结果看了啥斗都没有,就是一句话。那么大家问佛了,这个尊者好厉害,一句话,龙就跑掉了,什么原因呢?他就说:“他,一切戒,不论大小、轻重,只要一制,就不犯的。”这是这个戒的威力。所以说这个戒的威力极大。这里我们就是说鼓励大家持戒了,也是这个意思。那么我们这里说呢,最初不要作罪么是最好了。
是故圣者,于微小罪,虽为命故,不故知转。
“是故圣者,于微小罪,虽为命故,不故知转。”,所以说圣者,那些证果证道的人呢,他对小小的罪,哪怕是一点点小罪,即使为了活命的因缘,也不会故意去犯的。那么我们就是说,证了初果以上的,任运不犯五戒的,这五条戒呢,他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之下,不会犯的,哪怕杀了他头也不会犯的。那就是圣者对微小罪呢,即使为命故也不会犯的。那么初果如此,二果当然更好了。
若忏悔净,与初无犯二无差别,是则无须如是行故。
“若忏悔净,与初无犯二无差别,是则无须如是行故。”,假使说,忏悔能干净了,跟开始没有犯,两个是一样的,那么圣者何必这样做呢?命都不要了,去保卫一个小小的……,小小的罪都不敢犯,情愿牺牲生命,这个好象是多余了嘛。当然,就是因为他这么做,就是忏干净的跟最初无犯的,极大的悬殊,不一样的。所以要这样做了。
即如世间,亦可现见伤手足等,虽可治疗,然终不如初未伤损。
“即如世间,亦可现见伤手足等,虽可治疗,然终不如初未伤损。”那么世间上也有比喻可以看了。现见手脚伤了的,有时骨折,手骨、脚骨断了的,断了的呢,虽可以治疗,可以医治,给它骨头接起来,“然终不如初未伤损”,但是接起来的骨头,跟没有断过的骨头,不一样的。接好的骨头,不经一敲的,一敲就断的。没有断过的骨头要硬得多。那么就是说,从世间的、现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