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实的例子也看到,经过损伤的,虽然补救好了,跟原来是不一样的。
那么佛教里边,那些罪,犯了是忏清净的,跟那些没有犯的,本来清净的,也是不一样的。一个是有力量能证果证道的,一个即使你花了很大气力,忏清净了,但是证果证道的堪能性就没有了。
这个菩萨戒犯了根本罪的,即使你忏清净了,又受了菩萨戒了,但是这一辈子,不能到初地的。那么其他的诽谤正法,这是很厉害的罪了,比一切罪都厉害,那么即使你忏干净了,日夜,三时,一天三时地忏,精进地忏,忏干净了。但是你要证个“忍”,却是至少要十劫以上。那就不能证果证道了——这个现辈子。那么不但现辈子了,后辈子了,后后辈子了……,要十劫以后呢才有希望了,那么就不一样了。
所以说,不要看到罪能忏悔干净就对犯罪不在乎——“反正只要忏悔好了”。那么要,最好就是说,最初不要犯。附带地就是针对那些,现代那些不好的舆论,反正是弥勒佛出来,都能解脱的,现在就马马虎虎了。戒也不要持了,吃喝玩乐都随便来了,这也不一样的。中间的苦你是要受的,这个苦受起来,不是好受的。那么这些事情呢,就是不要掉以轻心,也就是说不要钻空子。也不要说跟了烦恼走,烦恼就是叫你享受,要做坏事嘛。那么我们现身要跟烦恼反其道而行之,就是不做坏事,尽量做好事。那这是我们修行的人必须要树立的正知正见,不要起这些偷空子、钻空子的事情,不要做。戒一定要护持,最初无犯。那么修行一定要努力向上,争取很快地要成就,不要在无间地狱里去等了很久才出来。这个太愚痴,这个很愚痴,划不来的。因为这个苦还是你自己受的嘛,没什么好受嘛。
今天时间到了。
第四十九讲
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上一次我们讲了业果的问题。那么重要就是说业果呢,只要真正忏悔的话,定业也是可以消尽的。但是这个业果呢,对每一个补特伽罗来说,他就是受的果是不一定的。有的,他的果能够消尽了。有的呢,虽然精进地忏悔,因为造的业太大了,那么还要受很多的苦。但是并不是说,忏悔是无效的。假使不忏的话,那么果呢更不可设想。所以说忏悔效果是决定有。但是每一个补特伽啰,他的情况是不一定的。
那么最后呢,我们就是说,忏悔虽然能干净,但是他仅仅是避免受异熟果的苦报。在证道的堪能方面说,他是却丧失了这个堪能性了。那么这里边就是说,毁谤正法的,这是罪极大了。那么你虽然拼命地忏悔,七年里边,一天三时地忏悔,那么清净了,罪是忏清净了,异熟果的果报不受了,但是要这个证果证道,哪怕是一个加行道的“忍”,起码要十个劫以上才证到。那是当下呢,是完全没有这个堪能性的。
那么假使说菩萨戒犯了的,那么虽然可以重受,但是他这一辈子,罪是清净了,异熟果不受了。但是要得初地,那是决定不能得到的。那么这里就是说,初地不能得到,下边的还是能得到。因为菩萨戒的根本戒,跟那个谤法的罪呢比起来要轻一些。谤法的罪呢哪怕你忏干净了,十个劫以后,才渐渐能得到个加行道的忍,不要说初地,这个是更厉害了。那么所以说,最初没有犯的清净,跟犯了以后忏悔了的清净,两个不一样的,而且差别很大。主要是证果证道的堪能性是丧失了,没有了。
那么世间的比喻也可以说,手脚骨头折断了,虽然可以治疗,把他骨头接起来。但是接好的骨头,跟原来没有损伤的骨头是不能比的。那一碰就烂的。原来没有受损的,那就是比较坚固得多了。所以说呢,我们修行的人,最好就是要保持最初不要去犯。不要说犯了清净,就可以跟那个不犯一样,这是做不到的。那么所以说,最初不要去犯是最重要的。
好,下边我们接下去。
如是励力,如《集法论》云:「若作诸恶未修福,误失正法得非法,具恶业人死怖畏,如于大海散朽船。若已修福未作恶,行诸善士妙法轨,此则终无死亡怖,如乘固船登彼岸。」
“如是励力,如《集法论》云﹕“若作诸恶未修福,误失正法得非法,具恶业人死怖畏,如于大海散朽船。””,这是说不好的一面;““若已修福未作恶,行诸善士妙法轨,此则终无死亡怖,如乘固船登彼岸。””,这是好的一方面。
这个颂呢,据说是在释迦牟尼佛在神变月的时候,跟一个外道比神通了。因为外道太嚣张了,那么他的佛弟子就再三地要求佛,还是跟他较量一下。那么变了十五天,这十五天里边,外道大败涂地,一败涂地了,那是不可说了。那么这个事情过了之后呢,佛就说这个偈了。他说假使作恶的,没有修善,没有修善业福报的。“误失正法”,他把真正的正法没有得到,“误失”,失掉了,而得了非法,修那些邪法。“具恶业人死怖畏”,那么具有这样子恶业的人,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死的恐怖。就像一个大海里边,一个破烂的,一些朽坏的船,乘了那个船,那是什么时候都有沉没的危险。那么就是说,失5:24正法,不修善法,那么这样的人呢充满了恐怖的。
那么假使说,“若已修福未作恶”,这个人假使说修的是善业――福业,坏事没有做的。“行诸善士妙法轨”,他修行的呢,善士,修行的人,这是他的“妙法轨”,殊胜的法,那是包括无漏法了。如果这样子,恶业不做,修了善,福业(有漏是福业),又修一种妙的法轨(无漏法),这样的人呢,就像在大海里边乘了一个很牢固的船,决定登到彼岸,不会有死亡的危险的。
那么这就是说,修善法的人,他就是不但是没恐怖,而且能够很快地登到彼岸去。那么反过来,修恶法的,不但不能登到彼岸,随时都有死亡的的恐怖的危险。这个不但是死亡了,还要堕恶道趣去的。
莫依前作,应如后行。
“莫依前作,应如后行。”,那么这两句话里边,我们不要照前面那些去做,就是坏事做了很多,好的事没有做,这些是危险的。应当根据后面的那一个,专门修那些善法的,有漏无漏善,坏事不做的,这是稳固,没有恐怖的,能见到登彼岸。
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,义利微劣,若有仅知微少法义,然随所知正行取舍,义利殊大。
“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,义利微劣,若有仅知微少法义,然随所知正行取舍,义利殊大。”,下边又说一个,那么不要做恶业,修善法是对的。但是有些人,他对这个法说了很多,“应理言辞”,如法的话,但是呢,行动是放逸,却不照了这个法去做。那么这样的人,得到的好处呢,极微劣,没有什么大的好处的。但是有些人,法虽然知道的不多,但是他知道一点就做一点。“随所知”呢,所知的法“正行取舍”,根据他所知的法,正行,如法地去修行。取舍,该取的取,该舍的舍。这样的人得到的好处极大。
那就是说我们单是知道,不修行是不够的。有些人学法很精进,背诵什么东西弄了很多,但是你行持没有,那就是说益利极少,甚至于是恶趣因。就是帕绷喀大师说的,学了很多法,目的是到蒙古去兜财售去的,要名利去的。那你这个法学了有啥用处呢?还是为了世间的名利而服务的。那个还是恶趣因,不但得不到解脱,还是恶趣的因。那么我们如法地修行,才真正得到大的益利。所以说,法固然是很好,但是得到法之后,重点还是要行。单是嘴里说,不去做,那是得不到什么大的好处的。
《集法句》云:「若人宣多如理语,放逸而不如是行,譬如牧人数他畜,彼非能得沙门分。设虽少说如理语,然能正行法随法,及能远离贪瞋痴,此等能得沙门分。苾刍乐防慎,深畏诸放逸,自导出恶趣,如像象出淤泥。苾刍乐防慎,深畏诸放逸,能抖一切恶,如风吹树叶。」
这么下边引个经说。“《集法句》云﹕“若人宣多如理语,放逸而不如是行,譬如牧人数他畜,彼非能得沙门分。设虽少说如理语,然能正行法随法,及能远离贪痴嗔痴,此等能得沙门分。””,那么这个经呢,据说他的公案是这样子的:提婆达多为了要争利养,他就跟阿奢阿阇世王(未生怨王),他是王子那个时候,他就说,“你把你的父亲杀掉”。,他是瓶沙王嘛,因为瓶沙王是信佛的,寿命很长。那么提婆达多呢,对佛怀恨在心了,他就想把佛害掉,那么自己呢,做新的佛。叫这个阿奢阇世王呢,把这个瓶沙王杀掉。他相信他的,相信提婆(达多),那么他做王,结果阿阇世王就把瓶沙王关起来饿死了。那么提婆达多害佛呢,却是没有害成功,就是出了佛身的血。那么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呢,叫莲花色士比丘尼,她就对这个事情,就对提婆达多很不满意了,就呵斥他,结果提婆达多就一拳把她打死了。那么是杀了阿罗汉了,犯了三个业了:一个是出佛身血;一个是破僧;又一个是就是杀阿罗汉尼了。那么他这个做了很多坏事,结果呢,他回到他的自己的团体里去呢,又装模装样地对那些他的徒弟们说了很多的法。
那么这样子人呢,佛就批评他了。假使有一个人,他说了很多的好话,“如理语”就是如法的话,但是行动是放逸,“不如是行”,不根据法而行,放逸行就是乱做了,做坏事了。
“譬如牧人数他畜,彼非能得沙门分”。,那么正巧这个时候,一个赶牛的人呢,赶了一群牛,边赶边在数,他回去了嘛,赶回去么看数牛少了没少了。他就是说,数了半天,数人家的牛。对他呢,他是放牛的人,他自己一个牛也没有,都是人家的牛他在放。那么就是说,这个就是比喻说了很多法,自己也不行,没有做,都是说人家的。说食数宝,就是这个意思。那么好象,你说了很多的如理法,却也不照法这样的去做,而放逸,做一些坏事。像像一个放牛的人,数了很多的牛,牛虽然很多,但是不是他的,他根本没有份的。这样子的人,“彼非能得到沙门分”,他要得到沙门的份分,就是得到沙门的好处呢,是得不到的。
那么反过来,“设虽少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