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说如理语,然能正行法随法,及能远离贪瞋痴痴,此等能得沙门分”,反过来,假使说他法说得并不多,当然不是没有了,不是太多。但是“正行”,如法而行。法随法行了。法就是涅槃,随法就是能够趣向涅槃的法。那么依法随法行的去做,正行,这样子,并且能够远离烦恼——贪瞋痴。这样的人,能够得沙门分,沙门的好处能得到。
那么就是说,这两类人呢,是多说而不行的,不如少说而正行的人。那个得的利益不一样。
下边就是说,叫比丘呢要谨慎,不要放逸了。“比丘乐防慎,深畏诸放逸,自导出恶趣,如像象出淤泥。比丘乐防慎,深畏诸放逸,能抖一切恶,如风吹树叶”。,那么这里就是说,比丘――修行的人呢,应当要乐于,就是要好好地“防慎”,谨防那些放逸的事情。不要做放逸事情了。对于放逸呢,要看得很怖畏,放逸就做坏事了,不行。我们说精进就是对善法努力,放逸就是对善法不努力了,对恶法去努力了,那么就是放逸了。那么这样子,要谨慎地防护身语意,要深深地怖畏放逸的害处,它的将来的果报。
那么这样子呢,“自导出恶趣,如像象出淤泥”。,可以自己把自己从恶趣里拔出来,就像那个大象从一个泥潭里边跑出来一样。那么这个我们说,在有些地方呢,就是沙漠地带,不是我们二万五千里长征呢,有经过一个沙滩里边,这个泥潭子是陷下去没有底的,爬不出来的。那么要拔出这个淤泥要费很大的力量。那么大象,它如果自己知道这个泥潭是不好的,它努力拔出来呢,那是也可以出来。
“比丘乐防慎,深畏诸放逸”,那么开始的时候,修行困难了,就像大象从淤泥拔出来一样。但是你久而久之,那个成了自然了。“能抖一切恶,如风吹树叶”,那么经常这样子防慎,怖畏那些放逸的事情呢,那么习惯成了自然之后,一切恶都能够掉下去。就像风吹树一样,很自然的,这恶就去掉了。那么这是修行呢,应当这样子做。
如是《亲友书》亦云:「若希善趣诸解脱,愿多修习于正见,若人邪见虽妙行,一切皆具苦异熟。」
“如是《亲友书》亦云:「若希善趣诸解脱,愿多修习于正见,若人邪见虽妙行,一切皆具苦异熟。」”,这句话很重要,正知正见的重要。假使有的人假使希望生善趣,就是人天趣了。或者要解脱。解脱有声闻的解脱,缘觉的解脱,还有佛的解脱了。“诸解脱”,各式各样的解脱。希望增长生,希望得到决定胜的,那么应当“多修习于正见”,那就是应当发愿。多修习正知正见。
“若人邪见”,假使没有正知正见,具邪见的话,“虽妙行”,虽然你做的事情,很好,行的很好,但是见不正。“一切皆具苦异熟”,将来都是恶趣因,将来感的果,异熟果都是恶趣的,苦的。那就是知见不正,你修行再清苦,也是不能得到……,人天趣都得不到。
那么所以说,外道也有很多持戒的,也有不杀、不偷盗等等,也有很多嘛。但是他们的知见不正,虽然他们也持戒,即使戒有些是看起来跟佛教差不多,但是他们的果报全部不一样。佛教里边……,很多人就说,“一切宗教都好嘛,你看嘛,佛教么叫人家不要杀、不要偷、不要邪淫,其他的宗教嘛,也这么说嘛,应当都是劝人为善嘛,都是好的。”但是没有分辨知见的问题。佛教的知见,正的。什么叫正的?我们前面讲过了,在一百一十七页页。我们什么叫正知见那个时候讲了很多。
他说“若于业果”,最后一行,“若于业果,或决定相,或无欺罔,获定解者,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,赞为一切白法根本”。,能够明白业果,决定下来,知道是不欺诳的,那么得到定解,不动摇的这个胜解的。那么一切所有的正见就是得到了。也就是一切白法的根本,也在这个正见里边。一切善的法,都从正见出的。那么反过来,邪见里边出不出白法的。所以说邪见决定感恶趣,恶异熟。
所以知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。破戒仅仅是受苦,破了见之后那就更苦,这个比破戒的罪还要厉害。那么我们前面说过的,不破见,但是破了戒的,还生了龙里边,还可以修行。但是破了见的,邪见的,下地狱去了。而且最上的邪见,把善根都断掉了,成了一阐提了,那就是很不好的。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,正知正见是最重要的。
我们这是《亲友书》里边的引下来的。那么它里边呢,《亲友书》里边原文呢就是有两个颂,一个是世间的正见,那么可是善趣的根本,一个解脱的根本呢,出世间的正见。他就是说假使你要得升天,要求解脱的,要修正见。那么假使你是邪见的,你这个即使行善的话,造的果还是苦的,恶果。那么你假使能够把四个颠倒除掉,就是说无常,苦,无我,不净。依这个四个正见来行的,才是出世正见。假使你执这个无常的执为常,苦的执为乐,不净的执为干净的,无我的执为有我的,有这四个颠倒见的,那么你只要受苦了。那么出世正见呢,他的根本就是无常,苦,不净,无我。那么这就是说,他下边那个出世正见这里没有引了。
『《宝鬘论·明增上生和决定善各各因果品第一》:“略则无见者,谓拨无业果,非福恶趣因,经说名邪见。略则正见者,谓信有业果,福是乐趣因,经说名正见。』
『。无见堕恶趣,有见生善道,如实知正义,不依二解脱。』不依有无二边见的圣者,当得解脱,因为如实现知诸法实际的正义故。”
那么我们看《宝鬘论》也是有同样的话,它里边说:什么叫无见?“略则无见者,谓拨无业果,非福恶趣因,经说名邪见”,《宝鬘论》讲中道,要远离有无二见。那么什么叫无见呢?就是拔无因果。这些,非福就是造恶业了,这是恶趣的因。经里边就是这叫邪见,我们那个论里边叫无见。因为它从有无来对,两边,边见,它叫无见。
那么什么正见呢,“谓信有业果”,相信业果的,福,它是福业,是乐趣的因。那么“经说为正见”,这个经里边也说的叫正见。那么“无见堕恶趣,有见生善道,如实知正义,不依二解脱”。,无见的,拔无因果的,决定堕恶趣的。有见的,相信因果的,但是不能见到空性的,可以生善趣,但是解脱还不行。那么如果有见里边,不执着有自性,“不依二”,即不依有,也不依无,得中道的,能够把法的性,如实知道的,那么可以得到解脱。不依有无二边见的那些圣者,他可以得到解脱的。所以说,有见呢,仅仅是一个基础,得人天的增上生的基础。那么要得解脱呢,还要上一层。在有见上边,还要把这个边见除掉,有无二见都要除掉,证了空性了就是,那么这个才得解脱。
此于缘起二业因果,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,及办一切士夫义利,必不容少根本依处。
“此于缘起二业因果,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,及办一切士夫义利,必不容少根本依处。”,这里就是说,“缘起二业”,善恶二业了,它的因果,善的业呢,感乐果了,恶业感苦果了。这个业果能够正观见的,如法地、如实地能够观见的,就是能够生定解的。这是“成”,能够成一切诸乘,三乘要以这个为基础,一切士夫的义理。那么一切士夫,包括凡夫,他的人天乘,也是要依这个业果的正见的,是“必不容少根本依处”,不能少的。凡夫要得增长生,必定要对业果的正见树立起来。那么三乘要得解脱的,在这个业果的不可少的根本里边还要加上这个空性了。
就是说缘起的因果,固然要知道,缘起无自性,这个空性也要知道。那么这能得三乘的解脱。但是这个缘起因果,却是一切都不能少的。
故应多阅前文所说,及《念住经》、 《贤愚因缘》 、 《百业》 、 《百喻》,及《毗奈耶》、《阿笈摩》中,诸多因缘,并诸余典,令起猛利恒常定解,应当持为极扼要义。
“故应多阅前文所说,及《念住经》、 《贤愚因缘》、 《百业》、 《百喻》,及《毗奈耶》、《阿笈摩》中,诸多因缘,并诸余典,令起猛利恒常定解,应当持为极扼要义”,下边就是说,我们既然这个业果的关系那么重要,那么我们应当根据前面所讲的,要多看,多看把它生起定解了,要修了。还有一些介绍,宗大师介绍一些经书叫我们看的。 《念住经》、 《贤愚因缘经》 、 《百业经》、 《百喻经》、 《毗奈耶》,、 《阿笈摩》这些,( 《阿含经》)等等,里边讲了很多因缘,“并诸余典”那些讲因果的书,其它的,叫我们多看一些。看了之后,“令起猛力恒常定解,应当持为极扼要义”。,这些经看了之后,干什么?要生起猛力的、极强大的、力量极强的、恒长的(就是不会间断地),总是生起那个定解,不动不摇的解。我们看这些《贤愚因缘经》,那些故事呢,并不是说小孩子看故事,一样的看了就算数的。这就是说要在我们内心里边,把业果的这个道理呢,要深刻地印下去,要得到猛力的、恒长的,就是始终如一的,不会产生怀疑的,那么这个定解。这样子,看了这些书才有真正的收获。
否则的话,很多人欢喜看这些书,目的是讲故事,讲给人家听。人家听了很欢喜,或者求利养,这个就不是真正的目的。当然了,讲给人家听,人家对佛教起一个信心,也是好事。但是重点自己要对业果起猛力利的、恒长的定解。要生起这个。你讲了之后,人家才能够也生起定解。你自己都不相信,讲故事一样讲了算数的,人家听了也不过听个故事罢了,也得不着什么好的好处。
己二 生此意乐之量
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,谓先有无伪,希求现世,其求后世,唯虚言辞。即换其位,令成希求后世为主,现在为副,则为生起。
那么下边,“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”,那么这个意乐心,生起,我们每一个都有嘛。修一个法,他的量多少,要够量么才算修好。这个意乐心就是,这个量是什么叫够量呢?
“谓先有无伪,希求现世,其求后世,唯虚言辞。即换其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