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7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如理語,然能正行法隨法,及能遠離貪瞋癡癡,此等能得沙門分”,反過來,假使說他法說得並不多,當然不是沒有了,不是太多。但是“正行”,如法而行。法隨法行了。法就是涅槃,隨法就是能夠趣向涅槃的法。那麼依法隨法行的去做,正行,這樣子,並且能夠遠離煩惱——貪瞋癡。這樣的人,能夠得沙門分,沙門的好處能得到。

  那麼就是說,這兩類人呢,是多說而不行的,不如少說而正行的人。那個得的利益不一樣。

  下邊就是說,叫比丘呢要謹慎,不要放逸了。“比丘樂防慎,深畏諸放逸,自導出惡趣,如像象出淤泥。比丘樂防慎,深畏諸放逸,能抖一切惡,如風吹樹葉”。,那麼這裏就是說,比丘――修行的人呢,應當要樂于,就是要好好地“防慎”,謹防那些放逸的事情。不要做放逸事情了。對于放逸呢,要看得很怖畏,放逸就做壞事了,不行。我們說精進就是對善法努力,放逸就是對善法不努力了,對惡法去努力了,那麼就是放逸了。那麼這樣子,要謹慎地防護身語意,要深深地怖畏放逸的害處,它的將來的果報。

  那麼這樣子呢,“自導出惡趣,如像象出淤泥”。,可以自己把自己從惡趣裏拔出來,就像那個大象從一個泥潭裏邊跑出來一樣。那麼這個我們說,在有些地方呢,就是沙漠地帶,不是我們二萬五千裏長征呢,有經過一個沙灘裏邊,這個泥潭子是陷下去沒有底的,爬不出來的。那麼要拔出這個淤泥要費很大的力量。那麼大象,它如果自己知道這個泥潭是不好的,它努力拔出來呢,那是也可以出來。

  “比丘樂防慎,深畏諸放逸”,那麼開始的時候,修行困難了,就像大象從淤泥拔出來一樣。但是你久而久之,那個成了自然了。“能抖一切惡,如風吹樹葉”,那麼經常這樣子防慎,怖畏那些放逸的事情呢,那麼習慣成了自然之後,一切惡都能夠掉下去。就像風吹樹一樣,很自然的,這惡就去掉了。那麼這是修行呢,應當這樣子做。

  

  如是《親友書》亦雲:「若希善趣諸解脫,願多修習于正見,若人邪見雖妙行,一切皆具苦異熟。」

  “如是《親友書》亦雲:「若希善趣諸解脫,願多修習于正見,若人邪見雖妙行,一切皆具苦異熟。」”,這句話很重要,正知正見的重要。假使有的人假使希望生善趣,就是人天趣了。或者要解脫。解脫有聲聞的解脫,緣覺的解脫,還有佛的解脫了。“諸解脫”,各式各樣的解脫。希望增長生,希望得到決定勝的,那麼應當“多修習于正見”,那就是應當發願。多修習正知正見。

  “若人邪見”,假使沒有正知正見,具邪見的話,“雖妙行”,雖然你做的事情,很好,行的很好,但是見不正。“一切皆具苦異熟”,將來都是惡趣因,將來感的果,異熟果都是惡趣的,苦的。那就是知見不正,你修行再清苦,也是不能得到……,人天趣都得不到。

  那麼所以說,外道也有很多持戒的,也有不殺、不偷盜等等,也有很多嘛。但是他們的知見不正,雖然他們也持戒,即使戒有些是看起來跟佛教差不多,但是他們的果報全部不一樣。佛教裏邊……,很多人就說,“一切宗教都好嘛,你看嘛,佛教麼叫人家不要殺、不要偷、不要邪淫,其他的宗教嘛,也這麼說嘛,應當都是勸人爲善嘛,都是好的。”但是沒有分辨知見的問題。佛教的知見,正的。什麼叫正的?我們前面講過了,在一百一十七頁頁。我們什麼叫正知見那個時候講了很多。

  他說“若于業果”,最後一行,“若于業果,或決定相,或無欺罔,獲定解者,是爲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,贊爲一切白法根本”。,能夠明白業果,決定下來,知道是不欺诳的,那麼得到定解,不動搖的這個勝解的。那麼一切所有的正見就是得到了。也就是一切白法的根本,也在這個正見裏邊。一切善的法,都從正見出的。那麼反過來,邪見裏邊出不出白法的。所以說邪見決定感惡趣,惡異熟。

  所以知見的問題是非常重要。破戒僅僅是受苦,破了見之後那就更苦,這個比破戒的罪還要厲害。那麼我們前面說過的,不破見,但是破了戒的,還生了龍裏邊,還可以修行。但是破了見的,邪見的,下地獄去了。而且最上的邪見,把善根都斷掉了,成了一闡提了,那就是很不好的。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,正知正見是最重要的。

  我們這是《親友書》裏邊的引下來的。那麼它裏邊呢,《親友書》裏邊原文呢就是有兩個頌,一個是世間的正見,那麼可是善趣的根本,一個解脫的根本呢,出世間的正見。他就是說假使你要得升天,要求解脫的,要修正見。那麼假使你是邪見的,你這個即使行善的話,造的果還是苦的,惡果。那麼你假使能夠把四個顛倒除掉,就是說無常,苦,無我,不淨。依這個四個正見來行的,才是出世正見。假使你執這個無常的執爲常,苦的執爲樂,不淨的執爲幹淨的,無我的執爲有我的,有這四個顛倒見的,那麼你只要受苦了。那麼出世正見呢,他的根本就是無常,苦,不淨,無我。那麼這就是說,他下邊那個出世正見這裏沒有引了。

  

  『《寶鬘論·明增上生和決定善各各因果品第一》:“略則無見者,謂撥無業果,非福惡趣因,經說名邪見。略則正見者,謂信有業果,福是樂趣因,經說名正見。』 

  『。無見墮惡趣,有見生善道,如實知正義,不依二解脫。』不依有無二邊見的聖者,當得解脫,因爲如實現知諸法實際的正義故。” 

  那麼我們看《寶鬘論》也是有同樣的話,它裏邊說:什麼叫無見?“略則無見者,謂撥無業果,非福惡趣因,經說名邪見”,《寶鬘論》講中道,要遠離有無二見。那麼什麼叫無見呢?就是拔無因果。這些,非福就是造惡業了,這是惡趣的因。經裏邊就是這叫邪見,我們那個論裏邊叫無見。因爲它從有無來對,兩邊,邊見,它叫無見。

  那麼什麼正見呢,“謂信有業果”,相信業果的,福,它是福業,是樂趣的因。那麼“經說爲正見”,這個經裏邊也說的叫正見。那麼“無見墮惡趣,有見生善道,如實知正義,不依二解脫”。,無見的,拔無因果的,決定墮惡趣的。有見的,相信因果的,但是不能見到空性的,可以生善趣,但是解脫還不行。那麼如果有見裏邊,不執著有自性,“不依二”,即不依有,也不依無,得中道的,能夠把法的性,如實知道的,那麼可以得到解脫。不依有無二邊見的那些聖者,他可以得到解脫的。所以說,有見呢,僅僅是一個基礎,得人天的增上生的基礎。那麼要得解脫呢,還要上一層。在有見上邊,還要把這個邊見除掉,有無二見都要除掉,證了空性了就是,那麼這個才得解脫。

  

  此于緣起二業因果,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,及辦一切士夫義利,必不容少根本依處。

  “此于緣起二業因果,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,及辦一切士夫義利,必不容少根本依處。”,這裏就是說,“緣起二業”,善惡二業了,它的因果,善的業呢,感樂果了,惡業感苦果了。這個業果能夠正觀見的,如法地、如實地能夠觀見的,就是能夠生定解的。這是“成”,能夠成一切諸乘,叁乘要以這個爲基礎,一切士夫的義理。那麼一切士夫,包括凡夫,他的人天乘,也是要依這個業果的正見的,是“必不容少根本依處”,不能少的。凡夫要得增長生,必定要對業果的正見樹立起來。那麼叁乘要得解脫的,在這個業果的不可少的根本裏邊還要加上這個空性了。

  就是說緣起的因果,固然要知道,緣起無自性,這個空性也要知道。那麼這能得叁乘的解脫。但是這個緣起因果,卻是一切都不能少的。

  

  故應多閱前文所說,及《念住經》、 《賢愚因緣》 、 《百業》 、 《百喻》,及《毗奈耶》、《阿笈摩》中,諸多因緣,並諸余典,令起猛利恒常定解,應當持爲極扼要義。

  “故應多閱前文所說,及《念住經》、 《賢愚因緣》、 《百業》、 《百喻》,及《毗奈耶》、《阿笈摩》中,諸多因緣,並諸余典,令起猛利恒常定解,應當持爲極扼要義”,下邊就是說,我們既然這個業果的關系那麼重要,那麼我們應當根據前面所講的,要多看,多看把它生起定解了,要修了。還有一些介紹,宗大師介紹一些經書叫我們看的。 《念住經》、 《賢愚因緣經》 、 《百業經》、 《百喻經》、 《毗奈耶》,、 《阿笈摩》這些,( 《阿含經》)等等,裏邊講了很多因緣,“並諸余典”那些講因果的書,其它的,叫我們多看一些。看了之後,“令起猛力恒常定解,應當持爲極扼要義”。,這些經看了之後,幹什麼?要生起猛力的、極強大的、力量極強的、恒長的(就是不會間斷地),總是生起那個定解,不動不搖的解。我們看這些《賢愚因緣經》,那些故事呢,並不是說小孩子看故事,一樣的看了就算數的。這就是說要在我們內心裏邊,把業果的這個道理呢,要深刻地印下去,要得到猛力的、恒長的,就是始終如一的,不會産生懷疑的,那麼這個定解。這樣子,看了這些書才有真正的收獲。

  否則的話,很多人歡喜看這些書,目的是講故事,講給人家聽。人家聽了很歡喜,或者求利養,這個就不是真正的目的。當然了,講給人家聽,人家對佛教起一個信心,也是好事。但是重點自己要對業果起猛力利的、恒長的定解。要生起這個。你講了之後,人家才能夠也生起定解。你自己都不相信,講故事一樣講了算數的,人家聽了也不過聽個故事罷了,也得不著什麼好的好處。

  

   己二 生此意樂之量

  

 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,謂先有無僞,希求現世,其求後世,唯虛言辭。即換其位,令成希求後世爲主,現在爲副,則爲生起。

  那麼下邊,“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”,那麼這個意樂心,生起,我們每一個都有嘛。修一個法,他的量多少,要夠量麼才算修好。這個意樂心就是,這個量是什麼叫夠量呢?

  “謂先有無僞,希求現世,其求後世,唯虛言辭。即換其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