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位,令成希求後世爲主,現在爲副,則爲生起。”,那麼我們要對業果這方面要起定解,那麼起的目的呢,就是說放棄現世了。下士道的重點是爲了增上生。不要爲現世的,有漏的福報去求那些。那麼我們過去我們一向都是這樣子,對于求現世,無僞的,沒有假的。就是說,就是一切都是真心誠意去求現世好。很多人就是他修行都是爲現世。他做了好事,總要現報。有的人他信佛,做了很多佛教該做的事情,他還是很窮,或者還很倒黴,他就懷疑了。怎麼我做了那麼多,還是這樣子呢?他有的人就不信了。
那麼我記得我們在五臺山去的時候,有一個居士,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人,他每天,他有一個佛堂,每天跑到佛堂去拜求。回來之後,如果這一天很順,就很感謝,磕頭。如果這一天出去不順,倒黴。回來呢,就會埋怨,甚至對護法菩薩起埋怨的話。好象“怎麼不保護我啦,不加持我了?”這個話。那這樣子的修行呢,做生意一樣的,毫無意思。就是爲現世的福報。那麼我們一般的人都是這樣子了,無僞的,對修現世是沒有假的,真正是要求現世的。
修後世呢,經常說要求後世:“啊,求後世,求。”,“唯虛言辭”,這些空話。真正求目的還是著力于現世的。後世呢就假話。那麼假使我們修到怎樣子呢?把它換過來。“令成希求後世爲主,現在爲副”,那麼就生起了。就是以求後世爲主了,現在呢不是重點了。這個就是說,這個量産生了。你說全部要求後世,現在不顧,一切都不顧了。這個呢,一下還做不到的。那麼真正生起的量,什麼時候開始這個量生起呢?就是說以後世爲主,現世不是主要的了,次要的了。那就是這個量已經可以說生起了。那麼當然還要深入一步呢,把現實更放的輕了,乃至到十密秘財一樣的,把現世根本不管了,那才是真正的下士道了。
然須令堅固,故此生已,仍須勵力善爲修習。
“然須令堅固,故此生已,仍須勵力善爲修習。”,等于說生起了之後,並不是不夠了,算了,這些僅僅是一個及格的一個限。到這個地方呢及格了,及格之後,還要使它堅固,不要又退下去了。而且不但是堅固,還要努力,使他更上進。所以說,雖然生起之後,還得要給他鞏固起來,堅固。“故此生已”,所以生起之後呢,還要努力,好好地去修。一個是令他堅固,一個使它更增上。
己叁 除遣此中邪執
第叁除遣于此邪分別者。
那麼第叁,“除遣于此邪分別”,在修業果裏邊,有些不正當的邪的分別,要把他掃除。那麼哪些邪分別呢?
謂有一類,以佛經說,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,爲錯誤事。
“謂有一類,以佛經說”,反正這邪分別呢,都有依據。他的依據呢,也是佛經。但是他的誤解,把佛經的意思解錯了,也就是沒有傳承。有的是安心搗亂,當然是安了心的了。有的卻不是安心的,他沒有傳承,佛經看了之後看不懂,搞錯了,那麼又起了個邪分別。所以說佛經呢,帕繃喀大師也說的,不是看了就算數的。在西藏,自己看出來的學問,佛經裏的,自己看出來的,人家不要聽的,你講經不要聽的。一定要有傳承的。那麼這裏就是說,有的人,他看了些佛經,他就這麼說,佛經裏邊呢,“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,爲錯誤事”,他就以看到經裏邊呢,生死,就是世間上的一切圓滿,世界間的圓滿都要拋棄的,這個佛經裏是有這個話嘛。那麼他以爲錯誤事,做了一個錯誤的依據。
作是念雲:身受用等諸圓滿事,增上生者,皆是生死,發求此心不應道理。
他就怎麼說呢?他說“身受用等諸圓滿事”,身的圓滿,受用的圓滿。受用麼是他的……,有身麼就要受用了,包括他的依報了。一切圓滿呢,所以增上生呢,我們說你不是說,我們修行要增上生、決定勝。他就取這麼個邪見,他看見佛經上說,“你世間的圓滿”,我們《上師供求加持頌》也有嘛,“世間滿足深陷險罪業坑”,“這是不要的,那麼你這個增上生,也求的是身的圓滿、受用的圓滿嘛,這些都是生死,世間的事情。你要求,發心求這個東西,不對的。這是求生死,不是求解脫。”那麼有人,看起來振振有詞,好象依引經據典的,指出增上生是不對,不該求的。“發求此心的不應道理”,他說你發心求這個增長上生,身、受用的圓滿這些是不合理的,違背佛經的。
然所求中略有二類,謂于現位,須應希求,及是究竟所應希求。
“然所求中略有二類”,那麼宗大師就給他解釋了,所求裏邊,我們說有兩種。“謂于現位,須應希求,及是究竟所應希求”,我們所要求的是兩種。現前的增長上生,究竟的決定勝。這個沒有話說,這個兩個都是要希求的。
生死之中,身等圓滿,希解脫者,于現法中,亦須希求,以由展轉漸受此身,後邊乃得決定勝故。
“生死之中,身等圓滿,希解脫者,于現法中,亦須希求,以由展轉漸受此身,後邊乃得決定勝故。”,那麼在生死裏邊,我們不是說要求的麼增上生、決定勝了。決定勝沒有問題,前面那個人也認爲對的。但是增上生他反對,他說這是世間的生死的事情,不應當求的。那麼這裏宗大師就解釋了,他說,我們在生死之中,還沒有解脫之前,“身等圓滿”,身、受用這些圓滿,要求的解脫的人,在現法中,也得要希求。你沒有身的圓滿,沒有受用的圓滿,怎麼修行呢,怎麼解脫呢?“以由展轉漸受此身”,那麼你一輩一輩子地受這個增上生,最後乃修行到決定勝嘛。如果你增長上生的身體都沒有,得到的是無暇的身體,那你怎麼修得決定勝呢?所以說增上生不一定是生死的事情,爲了最後修這個解脫,是需要的。
非凡所有身及受用,眷屬圓滿,增上生事,一切皆是生死所攝。
那麼,“非凡所有身及受用,眷屬圓滿,增上生事,一切皆是生死所攝。”,那就是說,並不是說所有的增上生,包括身的圓滿、受用的圓滿、眷受的圓滿,都是生死的事情、所攝的事情。那麼什麼道理呢?
以其身等圓滿究竟,即佛色身,圓滿佛土,佛眷屬故。
“以其身等圓滿究竟,即佛色身,圓滿佛土,佛眷屬故。”,那麼我們說,我們求的增上生——身圓滿、受用圓滿,這個到圓滿究竟的時候,就是身的圓滿,就是佛的報身,色身,就是佛的報身,圓滿;佛受用的圓滿,就是佛的佛土的圓滿,就佛的淨土了。那麼眷屬的圓滿呢,佛的那個大菩薩了那些,那些在淨土裏邊的那些眷屬了。所以說,成佛的時候,還是要身圓滿、受用圓滿、眷屬圓滿。那麼我們不斷地求,這個後世的增上生呢,最後的一個增上生呢,就是成佛了。所以這些並不是生死的事情,是成佛的事情。不能說“凡是增上生都是世間的流轉生死的事情,不應當求的”,這個話是不對的。因爲這個很容易混淆了,聽起來很容易迷惑,那麼宗大師特別指出,這是邪見,這個邪分別,要去除的。
故《莊嚴經論》于此密意說雲:「增上生謂受用身,圓滿眷屬勤圓滿。」
“故《莊嚴經論》于此密意說雲:「增上生謂受用身,圓滿眷屬勤圓滿」”,那麼《莊嚴經論》上說什麼叫增上生呢?就是受用圓滿、身圓滿、眷屬圓滿、勤圓滿。這個含的是什麼意思呢?
此說由前四度,成辦增上生。
“此說由前四度,成辦增上生。”,增上生,就是我們六度裏邊,前面四度才成辦的。六度是修菩薩行的嘛,怎麼是生死呢?所以《莊嚴經論》裏就指出這個問題。增上生就是說,受用的圓滿就是布施。身的圓滿,持戒的圓滿。眷屬的圓滿,忍辱的圓滿。事業的圓滿呢,就是精進的圓滿了。前面四個度的圓滿,就得到這個增上生。它內涵呢就包括的有受用的圓滿、身的圓滿、還有這個眷屬的圓滿、再加一個事業的圓滿。成辦增上生,就是要前四度,並不是生死的事情,修六度的中間的四度。
又多教典,說由此等成色身故。
“又多教典,說由此等成色身故”,還有其他的經典很多,都說“此等”――前面四度,成就佛的色身,報身。
是故修種智者,經極長時,修諸極多,諸極殊勝,戒施忍等,亦是希求彼等妙果,最極殊勝身等勝生。成辦究竟決定勝者,謂如《入行論》雲:由依人身舟,度脫大苦海。」是須依止,以人所表善趣之身,度諸有海,趣妙種智。此複須經多生,故能辦此身勝因屍羅,是道之根本。
“是故修種智者,經極長時,修諸極多,諸極殊勝,戒施忍等,亦是希求彼等妙果,最極殊勝身等勝生。成辦究竟決定勝者”,這個裏邊就是說,很多的經裏邊說,由前四度成辦色身。那麼所以說修種智者,修佛道的人,種智就是佛了,要修行成佛的人,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,很長的時間,要修很多的殊勝的六度,戒施忍等,他的目的“亦是希求彼等妙果,最極殊勝身等勝生。”,這個增上生了,最殊勝的增上生,就是佛的報身,佛的淨土,跟他的佛的眷屬。那麼修行的目的就是求這個,爲什麼是流轉生死呢?這個是批駁了前面的話了。“成辦究竟決定勝者”,那麼究竟的決定勝怎麼成就呢?增上生已講過了,決定勝怎麼說呢?
謂如《入行論》雲:「由依人身舟,度脫大苦海。」是須依止,以人所表善趣之身,度諸有海,趣妙種智。此複須經多生,故能辦此身勝因屍羅,是道之根本。
“謂如《入行論》雲:「由依人身舟,度脫大苦海。是須依止,以人所表善趣之身,度諸有海,趣妙種智。此複須經多生,故能辦此身勝因屍羅,是道之根本。”,這裏引《入行論》說,要成佛,度脫大苦海,到彼岸去,要靠人身的。那麼說增上生是要的了,決定勝需要增上生才能成辦的。“是須依止,以人所表善趣之身”,以人爲代表呢,爲什麼?南洲的人最好嘛,勝過天上欲天的。這是修行最好的是南洲的人,所以以人所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