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7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表的善趣之身。“度諸有海”,度諸叁有大海。經過很長的時間,得到趣向一切種智了。妙種智就是成佛的智了。要經過很多時間。

  所以說,能夠成辦這個身的勝因,屍羅是道的根本。這裏就引出這個道,特別強調這個戒。我們要得到增上生裏邊呢,布施是受用的圓滿了,持戒是身的圓滿了。所以說我們要把人身搞好,最後成佛呢,這個戒是特別重要的,是道的根本。這裏是突出,屍羅。那麼下邊就是說,屍羅有很多了,那麼那一種屍羅是圓滿的呢?要接討論這個問題。

  

 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,僅能成就一少分德,雖修諸道進程微少。故定須一最圓滿者,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,猶非滿足,故須勵力,護苾刍等圓滿學處。

  “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,僅能成就一少分德,雖修諸道進程微少。故定須一最圓滿者”,那麼我們得了……,前面說要度脫大苦海呢,要靠人,人身就是代表,表示、比喻一個舟了,表喻人身就是一個船。度脫叁有大海呢,才能夠度脫了,到彼岸去了。那麼這個大苦海也是個比喻了,就是叁有了。那麼以人的船度這個叁有的大海(苦海),那麼人很重要了。但是這個人,善趣的人,假使說人身得到了,而不圓滿一切德相,他的相不圓滿的,功德的不夠的就是說。那麼你要修行呢,也僅僅成功一部份的功德。要圓滿地成佛是不夠的。“雖修諸道進程微少”,那麼你的身體的不圓滿,只能成就一部份功德,你要修道的話,那進步極微少,那麼該要什麼樣身體呢?應該要一個最圓滿的人身。那麼最圓滿人生哪一些呢?

  “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,猶非滿足”,他就強調戒來了,“故須勵力,護比丘苾刍等圓滿學處”,那麼我們這個人身,如果說功德不圓滿的,那麼他成就也少。那麼這裏就說,假使說我們一個,“護”,就是守護,“求寂”,沙彌,“等”,沙彌、沙彌尼了,或者是居士了,這些戒呢,不圓滿的學處。這樣子呢,那你成就一切功德也不多了,要修道非常微少的。就是進程艱難的,成就是不多的。那麼這個是不夠,就是說,我們以人身來說,單是有一個沙彌戒,有一個五戒、八戒、還是不夠的。

  “猶非滿足,故須勵力,護比丘苾刍等圓滿學處”,那麼我們這個人身,真正在成了一切種智的,修這個道的話,這個沙彌戒等等,不夠圓滿的。要“勵力”,努力護持,就是要受了,受了之後還要護持,重點是強調護持了。單是受很容易,受到了之後,不護持,那也沒用的,犯了很多戒,惡趣還要去呢,成什麼佛呢?所以說要勵力地護持比丘等圓滿學處。那麼別解脫戒是最高的比丘了,再上去呢,就是菩薩戒了,那麼乃至叁昧耶戒了。這些圓滿的都學了之後,那麼這個人身的德相就圓滿了,那麼你要修一切種智道呢,那就進程就不是微少了,就是可以很大力量去修了。

  這裏就是強調,雖然度苦海,靠人身,這個人身但是有圓滿、不圓滿。那麼這個受用圓滿、不圓滿呢?就是他前面講的,這根本的戒圓不圓滿的?戒圓滿的,當然說,修行就力量大,進程就是快;戒不圓滿的,本身只能成就少分的功德的,那你修行進步就不能很大了。那麼這裏強調是要圓滿的學處。

  我們這裏說的,他宗大師很善巧了,並不是說你受一個學處就了了,要護嘛。問題是在護上邊。受戒,現在都到處都能受。受的如不如法?是一個問題。再一個你受了之後,能不能護,是更大問題。那麼你即使受了戒了,你說我比丘戒什麼戒受了,不如法的,等于沒受。那麼你受了之後,即使如法地,你不護持,那麼你惡趣還避不了,你怎麼成佛呢?所以這裏邊呢,是說要圓滿的人身呢,能夠護持比丘等圓滿學處的這個依身才行。

  我們有很多人,發心出家,這個很好。但是發心出家,你得要考慮如何護戒。你要一個如法的道場能護戒,你才能夠得到圓滿德相。你如果道場都沒有,一個人住一個小房間,你怎麼修呢?沒有僧團,你學處不能學到,也沒有磨練的方法。我們僧團裏邊,折服伏我慢,在大衆裏邊你可以把我慢折服伏。你自己一個人房間裏,一切依你的,那你我慢怎麼折服伏呢?很多人出了家了,就是“搬家”,另外住個房間,住起來了,出家衣服穿起了,這個我們看看是不是護戒呢?不夠的。

  

  有作是說,護持屍羅,若是爲辦諸善趣者,則近住等亦能獲得,何須艱難,義利微少,諸苾刍等。

  “有作是說,護持屍羅,若是爲辦諸善趣者,則近住等亦能獲得,何須艱難,義利微少,諸苾刍等。”,那麼有的人又提意見了,他說:“你說人生麼是這個增上生了,他麼是要持戒了。那麼你說要增上生麼生善趣了,人天趣了。那麼我們說你生人天趣,““近住等亦能獲得””,近住戒、五戒、八戒都能嘛。你何必要去求一個又艱難,那個““義利微少””,好處又不大,比丘苾刍戒二百五十條戒,你要持的話,在目前的這個末法時期,有些微細戒根本就沒有可能性。有些可以勉強做到,那麼很艱難嘛。“義利微少”,好處也不大,你僅是要增長上生,那麼五戒也可以嘛,何必要比丘戒呢?”有人就提這個問題。

  

  又余衆雲:若別解脫所有要義,是爲獲得阿羅漢故。然苾刍者,未滿二十,則不堪受,近事之身,亦有能得阿羅漢者,應贊其身。

  “又余衆雲:若別解脫所有要義,是爲獲得阿羅漢故。然苾刍者,未滿二十,則不堪受,近事之身,亦有能得阿羅漢者,應贊其身。”,那麼有的人就這麼說了,前面說的呢,比較低一級了,他說持戒爲了是要得人天身。“你不是說的嘛,要得此身的勝利麼是屍羅,就是屍羅了。那麼持戒麼得人身了,得人天身,那麼這個人天身,近事的五戒、八戒都能得到,你何必去求那個艱難的,沒啥大意思的比丘戒呢?”有一種說,別解脫的目的、要義,就是成阿羅漢果了,那麼比前面進一層了,不是說人天乘。

  “然比丘者”,但是你說成阿羅漢,要受比丘戒,你說要圓滿的學處。但是比丘戒,不到二十歲的,也不能受。那麼就是說很艱難了,二十歲以下的不能受,六十以上的也不能受等等。中間還有遮難,什麼聾子、痞子、啞子都不能受。要求很高,艱難。“近事之身,亦有能得阿羅漢者,應贊其身”,那麼近事,就是說八戒的,也可以得阿羅漢果的。那麼你應當贊歎這個近事的身了,就是贊歎八戒好了,爲什麼要去弄個比丘戒呢?這裏邊呢,問題就是說,你說要人天乘吧,五戒就夠了,你何必去受那麼多的比丘戒呢?你只要成阿羅漢果解脫吧,近事也夠了,八戒也夠了,你爲什麼要去贊歎這個比丘戒,不贊歎這個八戒呢?

  

  難行少義,苾刍何爲。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,極大亂言。

  “難行少義,苾刍何爲。”,“這個既難行,意義也不大,比丘戒贊歎它幹什麼呢?”這裏提出這兩個問題,那麼我們是不是有人會有同樣的看法的?可能會有吧。這個該怎麼講呢?這個宗大師就下邊這麼說,“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,極大亂言。”,說這個話的人呢,應當知道是根本不懂佛教的要點,亂說一通的話,亂說。那麼佛教裏邊該怎麼呢?

  

  應以下下律儀爲依,受上上者,委重護持圓滿學處。

  “應以下下律儀爲依,受上上者,委重護持圓滿學處。”,佛教裏邊應當以下下律儀,最初的五戒、那麼受八戒,再麼是十戒,再麼是二百五十戒。一個下邊的作基礎,上面的要受上面的,下面的就是爲了受上邊的。那麼所以說,“委重護持圓滿學處”。,最後受了上邊的呢,要委重地、殷勤地、慎重地去護持圓滿的學處――比丘學處,乃至這個叁昧耶——密乘戒了。

  這個裏邊含蓄的意思,什麼呢?我們說受別解脫戒,他的最高的目的,成佛,並不你說的人天乘就了事了,生個善趣,也不是你所說的,得個阿羅漢就夠了。目的是要成佛,要成佛的話,你要以下下戒,慢慢地增上,得上上戒。你受了五戒你想成佛嗎?條件不夠。八戒僅能成阿羅漢,那麼還得要沙彌十戒,再進趣而到比丘戒,乃至菩薩戒,叁昧耶戒。這個以下下的爲基礎,受上上的。受了上上的之後,還要委重地護持圓滿的學處。這樣子才能成佛。那麼我們所有的戒,別解脫戒也好,菩薩戒也好,叁昧耶戒也好,目的都是爲了成就佛果。那我們的《菩提道次第》的最終目的是成佛嘛。共下士道,共中士道,雖然所持的戒,有高有低,但是都要以下下的增上到上上的。那麼最後的目的是成就菩提了,成佛了。所以這是呢,一定要這麼做。而前面那些話呢,就根本不知道佛教的要點在哪裏。是亂說一通的話,胡言,亂言。

  

  已說于共下士道次,淨修心訖。

  這裏呢,“已說于共下士道次,淨修心訖。”,共下士道,我們講的是共下士道,就是說以上士道爲目的的下士道。他的淨修的心要,講完了。那麼我們這個下士道呢,到此爲止。

  

  下士道,對我們來說是最切要的。中士道我們還顯高了一點。那麼針對我們現在的現實的人來說呢,下士道是最切要的。下士道也是我們正要用功的一個重點。我們就可以看,一些講《道次》的書,包括掌中解脫。前面的下士道講得最詳細,爲什麼?當下我們要用的,要跟你仔細講。中士道就略了一點了,爲什麼?這個是高一點了,但是有些根機利的,也需要。上士道就很略了,因爲對我們還高,這個還遠,將來目的是要趨向這個,但是現在要下手之處,你還下不了手了,這個真正是將來的一個我們的遠境嘛。不能說不要,但是說現在真正下手呢,是下士道開始。所以說一切講《道次》的呢,基本上以下士道的講得最仔細的。

  那麼我們自己也不要好高骛遠。要根據《菩提道次第》說的,下士道是基礎,然後再中上士道。下士道之前,最基本的又是依止法,依止善知識,然後思惟暇滿的難得。

  再進一層,暇滿身得到了,難得失壞易,卻是很容失壞的。無常,念無常。無常有兩種,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