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表的善趣之身。“度诸有海”,度诸三有大海。经过很长的时间,得到趣向一切种智了。妙种智就是成佛的智了。要经过很多时间。
所以说,能够成办这个身的胜因,尸罗是道的根本。这里就引出这个道,特别强调这个戒。我们要得到增上生里边呢,布施是受用的圆满了,持戒是身的圆满了。所以说我们要把人身搞好,最后成佛呢,这个戒是特别重要的,是道的根本。这里是突出,尸罗。那么下边就是说,尸罗有很多了,那么那一种尸罗是圆满的呢?要接讨论这个问题。
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,仅能成就一少分德,虽修诸道进程微少。故定须一最圆满者,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,犹非满足,故须励力,护苾刍等圆满学处。
“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,仅能成就一少分德,虽修诸道进程微少。故定须一最圆满者”,那么我们得了……,前面说要度脱大苦海呢,要靠人,人身就是代表,表示、比喻一个舟了,表喻人身就是一个船。度脱三有大海呢,才能够度脱了,到彼岸去了。那么这个大苦海也是个比喻了,就是三有了。那么以人的船度这个三有的大海(苦海),那么人很重要了。但是这个人,善趣的人,假使说人身得到了,而不圆满一切德相,他的相不圆满的,功德的不够的就是说。那么你要修行呢,也仅仅成功一部份的功德。要圆满地成佛是不够的。“虽修诸道进程微少”,那么你的身体的不圆满,只能成就一部份功德,你要修道的话,那进步极微少,那么该要什么样身体呢?应该要一个最圆满的人身。那么最圆满人生哪一些呢?
“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,犹非满足”,他就强调戒来了,“故须励力,护比丘苾刍等圆满学处”,那么我们这个人身,如果说功德不圆满的,那么他成就也少。那么这里就说,假使说我们一个,“护”,就是守护,“求寂”,沙弥,“等”,沙弥、沙弥尼了,或者是居士了,这些戒呢,不圆满的学处。这样子呢,那你成就一切功德也不多了,要修道非常微少的。就是进程艰难的,成就是不多的。那么这个是不够,就是说,我们以人身来说,单是有一个沙弥戒,有一个五戒、八戒、还是不够的。
“犹非满足,故须励力,护比丘苾刍等圆满学处”,那么我们这个人身,真正在成了一切种智的,修这个道的话,这个沙弥戒等等,不够圆满的。要“励力”,努力护持,就是要受了,受了之后还要护持,重点是强调护持了。单是受很容易,受到了之后,不护持,那也没用的,犯了很多戒,恶趣还要去呢,成什么佛呢?所以说要励力地护持比丘等圆满学处。那么别解脱戒是最高的比丘了,再上去呢,就是菩萨戒了,那么乃至三昧耶戒了。这些圆满的都学了之后,那么这个人身的德相就圆满了,那么你要修一切种智道呢,那就进程就不是微少了,就是可以很大力量去修了。
这里就是强调,虽然度苦海,靠人身,这个人身但是有圆满、不圆满。那么这个受用圆满、不圆满呢?就是他前面讲的,这根本的戒圆不圆满的?戒圆满的,当然说,修行就力量大,进程就是快;戒不圆满的,本身只能成就少分的功德的,那你修行进步就不能很大了。那么这里强调是要圆满的学处。
我们这里说的,他宗大师很善巧了,并不是说你受一个学处就了了,要护嘛。问题是在护上边。受戒,现在都到处都能受。受的如不如法?是一个问题。再一个你受了之后,能不能护,是更大问题。那么你即使受了戒了,你说我比丘戒什么戒受了,不如法的,等于没受。那么你受了之后,即使如法地,你不护持,那么你恶趣还避不了,你怎么成佛呢?所以这里边呢,是说要圆满的人身呢,能够护持比丘等圆满学处的这个依身才行。
我们有很多人,发心出家,这个很好。但是发心出家,你得要考虑如何护戒。你要一个如法的道场能护戒,你才能够得到圆满德相。你如果道场都没有,一个人住一个小房间,你怎么修呢?没有僧团,你学处不能学到,也没有磨练的方法。我们僧团里边,折服伏我慢,在大众里边你可以把我慢折服伏。你自己一个人房间里,一切依你的,那你我慢怎么折服伏呢?很多人出了家了,就是“搬家”,另外住个房间,住起来了,出家衣服穿起了,这个我们看看是不是护戒呢?不够的。
有作是说,护持尸罗,若是为办诸善趣者,则近住等亦能获得,何须艰难,义利微少,诸苾刍等。
“有作是说,护持尸罗,若是为办诸善趣者,则近住等亦能获得,何须艰难,义利微少,诸苾刍等。”,那么有的人又提意见了,他说:“你说人生么是这个增上生了,他么是要持戒了。那么你说要增上生么生善趣了,人天趣了。那么我们说你生人天趣,““近住等亦能获得””,近住戒、五戒、八戒都能嘛。你何必要去求一个又艰难,那个““义利微少””,好处又不大,比丘苾刍戒二百五十条戒,你要持的话,在目前的这个末法时期,有些微细戒根本就没有可能性。有些可以勉强做到,那么很艰难嘛。“义利微少”,好处也不大,你仅是要增长上生,那么五戒也可以嘛,何必要比丘戒呢?”有人就提这个问题。
又余众云:若别解脱所有要义,是为获得阿罗汉故。然苾刍者,未满二十,则不堪受,近事之身,亦有能得阿罗汉者,应赞其身。
“又余众云:若别解脱所有要义,是为获得阿罗汉故。然苾刍者,未满二十,则不堪受,近事之身,亦有能得阿罗汉者,应赞其身。”,那么有的人就这么说了,前面说的呢,比较低一级了,他说持戒为了是要得人天身。“你不是说的嘛,要得此身的胜利么是尸罗,就是尸罗了。那么持戒么得人身了,得人天身,那么这个人天身,近事的五戒、八戒都能得到,你何必去求那个艰难的,没啥大意思的比丘戒呢?”有一种说,别解脱的目的、要义,就是成阿罗汉果了,那么比前面进一层了,不是说人天乘。
“然比丘者”,但是你说成阿罗汉,要受比丘戒,你说要圆满的学处。但是比丘戒,不到二十岁的,也不能受。那么就是说很艰难了,二十岁以下的不能受,六十以上的也不能受等等。中间还有遮难,什么聋子、痞子、哑子都不能受。要求很高,艰难。“近事之身,亦有能得阿罗汉者,应赞其身”,那么近事,就是说八戒的,也可以得阿罗汉果的。那么你应当赞叹这个近事的身了,就是赞叹八戒好了,为什么要去弄个比丘戒呢?这里边呢,问题就是说,你说要人天乘吧,五戒就够了,你何必去受那么多的比丘戒呢?你只要成阿罗汉果解脱吧,近事也够了,八戒也够了,你为什么要去赞叹这个比丘戒,不赞叹这个八戒呢?
难行少义,苾刍何为。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,极大乱言。
“难行少义,苾刍何为。”,“这个既难行,意义也不大,比丘戒赞叹它干什么呢?”这里提出这两个问题,那么我们是不是有人会有同样的看法的?可能会有吧。这个该怎么讲呢?这个宗大师就下边这么说,“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,极大乱言。”,说这个话的人呢,应当知道是根本不懂佛教的要点,乱说一通的话,乱说。那么佛教里边该怎么呢?
应以下下律仪为依,受上上者,委重护持圆满学处。
“应以下下律仪为依,受上上者,委重护持圆满学处。”,佛教里边应当以下下律仪,最初的五戒、那么受八戒,再么是十戒,再么是二百五十戒。一个下边的作基础,上面的要受上面的,下面的就是为了受上边的。那么所以说,“委重护持圆满学处”。,最后受了上边的呢,要委重地、殷勤地、慎重地去护持圆满的学处――比丘学处,乃至这个三昧耶——密乘戒了。
这个里边含蓄的意思,什么呢?我们说受别解脱戒,他的最高的目的,成佛,并不你说的人天乘就了事了,生个善趣,也不是你所说的,得个阿罗汉就够了。目的是要成佛,要成佛的话,你要以下下戒,慢慢地增上,得上上戒。你受了五戒你想成佛吗?条件不够。八戒仅能成阿罗汉,那么还得要沙弥十戒,再进趣而到比丘戒,乃至菩萨戒,三昧耶戒。这个以下下的为基础,受上上的。受了上上的之后,还要委重地护持圆满的学处。这样子才能成佛。那么我们所有的戒,别解脱戒也好,菩萨戒也好,三昧耶戒也好,目的都是为了成就佛果。那我们的《菩提道次第》的最终目的是成佛嘛。共下士道,共中士道,虽然所持的戒,有高有低,但是都要以下下的增上到上上的。那么最后的目的是成就菩提了,成佛了。所以这是呢,一定要这么做。而前面那些话呢,就根本不知道佛教的要点在哪里。是乱说一通的话,胡言,乱言。
已说于共下士道次,净修心讫。
这里呢,“已说于共下士道次,净修心讫。”,共下士道,我们讲的是共下士道,就是说以上士道为目的的下士道。他的净修的心要,讲完了。那么我们这个下士道呢,到此为止。
下士道,对我们来说是最切要的。中士道我们还显高了一点。那么针对我们现在的现实的人来说呢,下士道是最切要的。下士道也是我们正要用功的一个重点。我们就可以看,一些讲《道次》的书,包括掌中解脱。前面的下士道讲得最详细,为什么?当下我们要用的,要跟你仔细讲。中士道就略了一点了,为什么?这个是高一点了,但是有些根机利的,也需要。上士道就很略了,因为对我们还高,这个还远,将来目的是要趋向这个,但是现在要下手之处,你还下不了手了,这个真正是将来的一个我们的远境嘛。不能说不要,但是说现在真正下手呢,是下士道开始。所以说一切讲《道次》的呢,基本上以下士道的讲得最仔细的。
那么我们自己也不要好高骛远。要根据《菩提道次第》说的,下士道是基础,然后再中上士道。下士道之前,最基本的又是依止法,依止善知识,然后思惟暇满的难得。
再进一层,暇满身得到了,难得失坏易,却是很容失坏的。无常,念无常。无常有两种,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