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他們西藏就請了蓮華戒大師來,因爲這個是靜命論師授過記的,你們有什麼困難的時候,到印度去請蓮華戒大師。蓮華戒大師跟支那堪布大概辯論了叁年,最後支那堪布輸了。他們辯論的約定就是說哪個輸了之後,因爲當時國王搞不清楚,蓮華戒是搞中觀的,支那堪布是禅宗的一派,那麼國王就說,你們兩位就辯論,哪個輸了就給勝者獻花,從此退出西藏。結果辯論下來支那堪布輸掉了,輸掉之後呢,支那堪布就向蓮華戒獻了花,退出西藏。
那麼這樣子呢,“蓮華戒大阿阇黎善破滅已”,把不正的見破滅之後,“決擇勝者所有密意”,把“勝者”——佛所有的講緣起性空的秘密的意思都能夠把它決擇,講清楚。“爲恩極重”,這個對西藏恩德是極大的。這是前弘期。
于後宏聖教,則有一類妄自矜爲善巧智者及瑜伽師,由其倒執相續部義,于教根本清淨梵行,作大損害,爲此善士,善爲破除。複能殄滅諸邪執著,弘盛增廣無倒聖教,故其深恩普徧雪山一切衆生。
那麼後宏期的時候,因爲時間久了,這個後來朗達瑪——藏王朗達瑪滅法,他是信苯教的,把佛教幾乎滅盡了。那麼這個佛教就衰敗下去了,這個時候西藏的佛教極差。那麼後來的後弘期呢,就是智慧光、菩提光他們兩位要振興西藏的佛教,就派了人,到印度去請阿底峽尊者。
那麼爲什麼要請尊者呢?因爲當時的西藏有一些“則有一類妄自矜爲善巧智者及瑜伽師”,他自以爲是自己很通,是一個智者,就是說精通叁藏的,或者瑜伽師,修行極好的。“由其倒執相續部義,于教根本清淨梵行,作大損害”,他對“相續部義”,就是密宗的那些道理“倒執”,顛倒執了。他把密宗的一些道理誤解了,對教的根本的清淨梵行作大損害。就是說密宗裏面修雙身法的那些法呢,他們執爲是最高,以爲是隨便好修的,而對那些持清淨梵行的別解脫戒的那些呢,他們認爲這些是執著,不需要的。那麼這是搞錯了。那麼這樣子呢,“爲此善士,善爲破除”。阿底峽尊者,對這類惡見他全部把它破掉了。
“複能殄滅諸邪執著,弘盛增廣無倒聖教”,還有那些其他的一些邪執都能夠把它消除,“弘盛增廣無倒聖教”,把真正的佛教宏揚起來,增長廣大。“故其深恩普徧雪山一切衆生”,所以他的恩也普徧到西藏的一切的衆生,都蒙他的恩能夠得到真正佛教。否則,他不來,那些倒執的裏邊就把佛教的意思搞錯了。
這一類我們現在還是有,他要對清淨梵行呢,他就不重視。阿底峽尊者破除這個,宗大師繼承了阿底峽尊者的教授教誡,就是說出家人不能修這個。
這個我們這裏,尊者的事業講完了,叁個殊勝都講完了。那麼他造論了,有受生的殊勝,他的功德的殊勝,事業的殊勝,那麼可以造論了。
如是造論,光顯能仁所有密意。複有叁種圓滿勝因,謂善所知五種明處,及具教授,謂從正徧知展轉傳來,于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,並得谒見本尊天顔,獲言開許。
“如是造論,光顯能仁所有密意”,要光揚顯示佛所說的一切經教的密意,那麼要能夠造論的話,還要“叁種圓滿勝因”,還有叁個因相。就是假使要造論的話,有叁種圓滿的因相能夠具足呢,造論才有正確的,否則的話就不敢保證一定是正確的。那麼哪叁個圓滿的殊勝的因呢?
“謂善所知五種明處”,對五明都精通的,這是第一個。我們說要光揚佛的聖教要精通五明,如果不精通五明的話打不開。因爲我們說現在你弘法了,很多人,氣功師弄些假的科學,來修飾他的理論,你如果對這一方面你不懂,你就辯不過他的,那麼所以說要五明都要懂、都精通。
第二個,“及具教授”,單是學了五明還不夠,要具教授。“謂從正徧知”——正徧知就是佛,從釋迦牟尼佛“展轉傳來”的。“于其中間善士未斷”,就是師師相授中間的法流——清淨法流沒有斷掉的。“修持彼義扼要教授”,修持那些法義的重要的一些教授教誡,要有這個東西,這些教授要有。那麼這是第二個,就是要有這些教授。這些教授是什麼,就是從佛開始展轉傳下來,清淨法流沒有斷,中間師師相授,沒有斷掉的傳承,它裏面那些教授要有、具足。
第叁個,“並得谒見本尊天顔,獲言開許”。那就是見本尊,本尊印可的,可以造論。那麼要具足這叁種條件呢,造的論是最殊勝的。
此等隨一雖能造論,然叁齊具極爲圓滿,此大阿阇黎叁皆備具。
“此等隨一雖能造論,然叁齊具極爲圓滿”,那麼這叁個裏面雖然說祗要具足一個也可以造論,但是叁個能夠全部完備的話,那是最殊勝最圓滿的。“此大阿阇黎叁皆備具”,我們說阿底峽尊者他造論的時候這叁個條件都具足的,也就是說,他造的論極殊勝,是可信的,不要懷疑。
其爲本尊所攝受者。如《贊》雲:“勝歡喜金剛,立叁昧耶王,雄猛世自在,主尊度母等,谒顔得許故,或夢或現前,常聞最甚深,及廣大正法。”
“其爲本尊所攝受者”,那麼再講阿底峽尊者爲他所修的法的本尊攝受他,那些依據在哪裏?
“如《贊》雲:勝歡喜金剛,立叁昧耶王,雄猛世自在,主尊度母等,谒顔得許故,或夢或現前,常聞最甚深,及廣大正法。”這是說阿底峽尊者得到本尊所攝受的。他這裏舉了四個,一共大概有五個,還有一個沒有寫,就是“等”。
四個就是,“勝歡喜金剛”,是一個本尊名;“立叁昧耶王”,叁昧耶王尊者也是一個本尊的名字;“雄猛世自在”就是千手觀音,觀自在,“雄猛”就是勇士,第叁個就是觀自在本尊;第四“度母”;那麼“等”,還有其他的。他這些本尊都親自現身允許。或在夢裏面或在現前,經常聽到他們給他講最甚深的廣大的正法,就是兩個深見派的廣行派的法,本尊或者夢裏面,或者是定中現身給他講。這就是說得到本尊攝受。
師傳承中,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。
他的傳承有兩個,一個是“共乘”,共二乘的,一個是“大乘”,這專指大乘的,這兩個傳承。
後中分二,謂度彼岸及秘密咒。度彼岸中複有二種傳承,謂見傳承及行傳承。其行傳承複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。
大乘的傳承裏面又分兩個,“謂度彼岸及秘密咒”,“度彼岸”就是波羅蜜乘,就是顯教的那一派。“秘密咒”就是金剛乘,密宗的。那麼就是說大乘裏面也分兩個,波羅蜜乘跟金剛乘。
“度彼岸中複有二種傳承”,那麼顯教的大乘裏面又有叁個傳承,“謂見傳承及行傳承”,深觀派——深見派或者第二個是廣行派,那麼深見派,廣行派是兩個。廣行派又分兩個,一共是叁個。“其行傳承,複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”,他的叁個傳承呢,就是說廣行派的行傳承,就是廣行的傳承又分兩個,一個是從彌勒傳下來的,傳到無著菩薩的;一個是從妙音,就是文殊菩薩傳給寂天尊者的。那麼這是一共叁個。
于密咒中,亦複具足傳承非一,謂五派傳承,複具宗派傳承,加持傳承,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。
“于密咒中,亦複具足傳承非一”,在密法裏面他的傳承不是一個,很多。“謂五派傳承”,那麼他總的說呢,有五派傳承,這五派呢,我們在傳記裏面就有,哪個五派呢?就是說第一個,一切密咒的總的傳承,第二是集密的傳承,第叁個是母部的傳承,第四個是格瑜的傳承,第五是閻曼德迦的傳承,一共五個,這是《傳記》裏面有的。那麼其他的,還有這個“宗派傳承,加持傳承,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”,那就不詳細說了。
親從聞學諸尊長者,如《贊》雲:“恒親近尊重,謂寂靜金洲,覺賢吉祥智,多得成就者。尊又特具足,從龍猛展轉,傳來最甚深,及廣大教授。”說有十二得成就師,然余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,前已說訖。是故此阿阇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。
“親從聞學諸尊長者,如《贊》雲:”他親自從那裏學的那些尊長,有哪些呢?那麼《贊》裏邊就說,就是親自學的那些師承,“恒親近尊重”,他經常親近的師長就是上師,“謂寂靜”,有的地方叫馨底巴,“金洲”,金洲大師,“覺賢吉祥智,多得成就者”,他舉了叁個,實際上還有很多,都是得了大成就的。
“尊又特具足,從龍猛展轉,傳來最甚深,及廣大教授”,而尊者又特別的具足了從龍猛傳來的最甚深的廣大的教授教誡,這個他都具足。
“說有十二得成就師”,這個補充,前面舉了叁個名字,一般說他有十二個得了大成就的師承。“然余尚多”,實際上說其他的還更多。“善巧五種明處者,前已說訖”,善巧五明的,前面已經講過了,一開頭就講過了,這裏不講了。
“是故此阿阇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”,所以這個阿底峽尊者能夠善巧的決擇佛的密意。因爲他那麼大的功德,學了那麼多,又得到本尊的印可的,能夠很善巧的決擇佛的密意。
此阿阇黎于五印度、迦濕彌羅、邬僅、尼泊爾、藏中諸地,所有弟子不可思數。
這是說他的弟子,阿底峽尊者在印度也好,迦濕彌羅也好,其他的尼泊爾等等地方,還有西藏,他的弟子數字不可思數,弟子很多。
然主要者印度有四,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,號毗柁跋,及法生慧、中獅、地藏,或複加入友密爲五。
主要的,“印度有四,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,號毗柁跋”,這一位是跟阿底峽尊者智慧幾乎平等的一個大善巧的師叫毗柁跋,這個我們都不熟悉了。“及法生慧、中獅、地藏”,印度有四個大弟子,或者加上一個“友密”,爲五個,那麼友密也是一個,那是很有名的。
哦日則有寶賢譯師、拿錯譯師、天尊重菩提光。
這是最有名的幾個。拿錯譯師就是去迎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,菩提光是國王。
後藏則有迦格瓦,及廓枯巴天生。羅劄則有卡巴勝位,及善護。康地則有大瑜伽師、阿蘭若師、智慧金剛、卡達敦巴。
那麼多,那麼幾位。
中藏則有枯、口鵝、種叁。
這是略名。那麼他的大弟子就是到處徧,最著名的就是這幾個。
是等之中,能廣師尊所有法業,大持承者,厥爲度母親授記莂,種敦巴勝生是也。
這些大弟子裏面能夠把阿底峽尊者所有的弘…
《廣論講記(一)(道前基礎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