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一)(道前基础一)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切部,能够把一切部的正规的意思都拿出来,所以说一切部的部主他也不分党,都奉他为最高的导师。“顶严”,是顶上的庄严。国王头上的一个庄严品,是最珍贵的。那么就是说,在内部大家也奉他为最高的论主。

  

  如《赞》中云:“于大菩提寺,一切集会中,自部及他部,诸恶宗敌者,以狮吼声语,一切脑浆崩。”

  “如《赞》中云:”引一个《赞》来证明。“于大菩提寺,一切集会中,自部及他部,诸恶宗敌者,以狮吼声语,一切脑浆崩”,那么在大菩提寺的时候,“一切集会”,也就是大法会的时候,“自部”,佛教内部的,“他部”,外道的,各种邪恶的宗派敌人,他都能以作大狮子吼把他们降伏,就是说像狮子一吼,把那些野干脑浆都崩裂出来,吓死了。有这样大的威力。另外一个颂很费解。

  又云:“能飞聚落中,出家二百半,能映覆戒中,出家不满百。四本部全住,尊部无慠举,摩羯陀境内,一切寺无余,成大师四众,一切顶上珠,尊居十八部,一切顶中时,一切皆受教。”

  这就是说阿底峡尊者,在当时,一切教派都奉他为最高的一个教主,一切都受他的教。虽然他的本部是大众部出的家,但其他三部呢,就是上座部、正量部、一切有部,跟他们分出的十八部,都奉他为最高的顶严,就是以他说的为主。

  “能飞聚落中”是一个地方,“出家二百半”照字面讲两百五十个出家人。“能映覆戒中,出家不满百”,这个“能映覆戒中”,我们根据《传记》里面 ,能飞聚落中有一个庙寺院,叫止迦摩罗尸罗。止迦摩罗尸罗是印度话,翻成汉语叫戒映覆,戒能映覆一切的寺院。那么就是说在能飞聚落里边有一个大的寺院,就叫止迦摩罗尸罗。

  这个庙,我们根据《传记》说。因为这个话很难解,照字面解呢,讲的意思透不出来的。那么根据《阿底峡尊者传》,有这么一个记载。在那个寺院里边,他是寺主,这个寺院经常供养四大部的大德高僧,四大部就是前面说过的上座部、大众部、正量部跟一切有部。这四大部里面的高僧,最有名的每一部二十七个人,一共一百零八个,四个二十七一百零八。那么还有客比丘位置,安了十二个客比丘的位置,另外还加上一些学习因明的、声明的,那么整个的寺院加起来,供养的那些大德大概是有两百多位僧人。这些僧人都是在一般僧人里面最高的佼佼者,都是三藏精通的法师,五明俊彦,都是通五明通三藏的。那么,当时最著名的呢,这两百多个僧人里面最著名的当时有五十七个人。那么这样子就是说“能飞聚落中,出家二百半,能映覆戒中,出家不满百”就把这个算起来讲。就是能飞聚落中供养的那些高僧一共有两百多,那一个半呢,当然我们不能抠严格的数字,我们扣不上。那么“能映覆戒中”,能映覆戒呢,就是止迦摩罗尸罗,这个庙里面最著名的不满一百个,就是五十七个。

  那么这个里面“四本部全住”,这个四个本部就是上座部、大众部、正量部、一切有部都有,而阿底峡尊者“无慠举”。他本来是一个大众部的,他没有特别自以为高傲,这四大部他都学,而且都学得很善巧。

  “摩揭陀境内”,因为他一切部都通,“摩揭陀境内,一切寺无余”,在摩揭陀境内,这个国,一切庙、所有的庙都成了阿底峡尊者的弟子,四众了。“一切顶上珠”,一切都把他看成顶上的一个摩尼宝珠一样。甚至于十八部,“一切顶中时”,这个阿底峡尊者在十八部的,作十八部的“顶上珠”的时候,就是大家奉他为最高的那个大德的时候,“一切皆受教”,那些人都听他话的。

  阿底峡尊者他有这个德行,本身是大众部,并没有抬高大众部。他不但是四部都学通了,而且对其他的教派一视同仁,不分亲疏,平等看待。所以大家都非常服他,他的话呢,都有听他的教诫。这是讲他的功德。

  这是印度的那些事业,下边西藏。

   丙二 藏中所作事理

  藏中所作事理者,天尊师长叔侄,如其次第起大殷勤,数数遣使洛拶嚩贾精进狮子,及拿错戒胜往印迎请。

  “天尊”是他们两个国王的姓。“天尊师长叔侄”,他们一个是智慧光或者叫智光,他的下边菩提光。在西藏一般他们说叔侄实际上并不是叔侄,祖孙的关系,他们隔一代叫叔侄的,这是他们的特殊的称法。所以说在西藏执政的国王一个是前面的智慧光,下面接他位的菩提光,在他们两个秉政的时候,派了他们的那个……,当时西藏的佛法很衰败,他们就非常殷勤的要去请印度的大德。那么派了好几次,请人去迎请。这里就介绍了两个,“洛拶嚩贾精进狮子”跟“拿措戒胜”,那么一共去了四次,最后请回来。

  “往印迎请”,那么中间有一些动人的故事。就是智慧光——智光他秉政的时候,请印度的大德就派人去了。去了之后,就是说请大德不是轻易好请的,要重金才请得到。那么他开始的金子西藏境内的拿去不够,那么回来之后,智慧光就再到处去找金子。开金矿的地方到处去找,结果跑到邻国的境内这地方采金。那个国家的领导是信邪道的,他听到这个国王来他境内采金子,他的目的请印度大德来的,他就非常不高兴,他就把这个国王抓起来了,关起来了。他说,你要么是把请印度大德的事情放下,或者你要把金子来赎你这个人回去,就会放你回去。要多少金子呢?跟他身体一样重,同样重的金子,要那么多的金子。

  那么菩提光,他的子孙啦。这个时候他抓起来了,菩提光做国王了,就亲自去看他。去看他,就凑了很多金子,拿去一称呢,仅仅够他的身体,还有一个头的份量还不够。那么菩提光就劝他的祖父说,不要着急,我们再去请。那么智慧光就很开明,他说他的年纪大了,就是放出去也活不了十年,他说你把这个金子不要来赎了,拿去到印度去请阿底峡尊者。那么这样子,没有好久智慧光就死掉了。死了以后呢,那么菩提光就没办法了,祗好再去请。就把所有的金子,好象说是七百两金子全部拿去请阿底峡尊者,经过很多的转折,最后才请到西藏。

  那么所以说,西藏的佛教的复兴,后弘期的复兴是以国王的生命为代价才得到的。所以说要正法久住的话,不是轻而易举的,要做一定的牺牲的。那么我们就说要很随便的马马虎虎的要想正法住世,不经过努力的话,这个是不容易得到的。那么西藏的事情就表明这个情况了。

  菩提光时,请至哦日铎,启请治理佛陀圣教。依是因缘,总集一切经咒要义,束为修行次第,遂造《菩提炬论》等,而兴教法。

  开始请来之后呢,就请到“哦日铎”。这个“铎”我们看到就感到很费解,那么经过藏文的考核,铎就是上部,哦日的上部,就是上哦日的地方。哦日的地方分上、下部,请到这个地方。“启请治理佛陀圣教”,请尊者整理佛的圣教,因为那么地方很乱了。

  “依是因缘,总集一切经咒要义,束为修行次第,遂造《菩提炬论》等”,那么阿底峡尊者就把一切佛的经咒,就是显密的要义,全部归纳成一个修行次第,这个就是《道炬论》,造了一部《道炬论》 。 那么还有其他著作,“而兴教法”,就在西藏兴起佛的教法。

  此复住于哦日三载,聂塘九岁,卫藏余处五年之中,为诸善士,开示经咒教典教授,罄尽无余。

  那么阿底峡尊者在西藏住呢,哦日这个地方住了三年,聂塘住了九年,卫藏就是后藏地方,其他地方又住了五年。在这些地方跟那些善士,就是善男子善女人,就是信徒了,开示显密的教授教诫。“罄尽无余”,那就是讲的非常详细。

  圣教规模,诸已没者,从新建树。诸略存轨倍令增广,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,令圣教宝悉离垢染。

  那么这样子呢,经过阿底峡尊者的那么多年的努力,圣教就是佛的教,已经隐没的重新建起来。已经略掉的,广的没有了,“诸略存轨”,已经存下来很略的,“倍令增广”,使它广大起来。那些被邪见、那些脏染污的,能够把那些全部治除,把它弄干净,去除邪见,令佛教、圣教的宝悉离垢染。这个宝是比喻,一个宝弄脏了要把它洗干净,那佛教一样的,佛教已经染污那些邪的知见,他把它清除,跟一个宝洗干净一样。

  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,谓圣静命及莲华生,建圣教轨。然由支那和尚堪布,解了空性未达扼要。以是因缘,谤方便分,遮止一切作意思惟,损减教法,为莲华戒大阿阇黎善破灭已,决择胜者所有密意,为恩极重。

  “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”,那么这里归纳一下。“雪山聚”,西藏,前弘期。过去西藏的宗教是苯教,是一种鬼神教,搞神通什么都有,属于邪派能害人的那些教。那么后来请了印度的静命论师,静命论师去了之后,打不开,因为苯教的势力很大,他们有神通。那么静命论师请莲华生大士,这是印度神通最大的。请来之后呢,一路就是降魔了。最后在西藏建立了第一个寺院—桑耶寺,把佛教树立起来了,“建圣教轨”。

  那么这个圣教在西藏站稳之后,但是那个时候,有个汉地的和尚——支那堪布,他对空性“未达扼要”。就是解空,我们说前面讲了缘起性空是互不相违的,相辅相成的。而支那堪布的解空,他是抹杀了缘起的那一部份,祗讲空性,就是说方便跟智慧两个,他是略了一个方便。那么“未达扼要”,就把空性的要点没有抓住。“以是因缘,谤方便分”,缘起那一部份就是方便,性空那一部份就是智慧,就是甚深的智慧跟广大的方便应当两个就是配合的。那么他因为对空性没有达到扼要的了解,就是解错了,所以说他祗强调性空,而不要方便,不要缘起那一部份。

  “遮止一切作意思惟,损减教法”,他修的时候就是一切的作意思惟都不要,就是止下来就完了,不思善,不思恶,什么都别想。这样子呢,把圣教“损减教法”,把佛教损毁了,损坏了,把缘起那一部份不要了。等于说后面一个比喻,一个鸟有两个翅么,一个是缘起一个是性空,这两个翅展开就能高飞,你祗有性空不要缘起了,一个翅你怎么飞,损减么。

  “为莲华戒大阿阇黎善破灭已,决择胜者所有密意,为恩极重”,那么后…

《广论讲记(一)(道前基础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