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家所喜爱的优良的作风,这些作风也就是说,是一切有智慧的通达圣语的人所喜爱的作风,清净的作风,就是大家所赞叹的。
“随诸正士应当修学”,那么这些呢,这个我们都是要跟他学习的。
那么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个的,就是说三昧耶戒清净,为什么要讲他的生起次第、圆满次第的成就?那么高的事情也讲了,有啥意思呢?有什么原因呢?这个我们就参考《略论释》里边有这么一句话,这个讲得很好,所以说我们录下来,大家就可以参考了。
守戒而详二次第者,以坚护诸根门生起次第,舍去凡俗,如本尊意,知此为守戒方便。圆满次第中之空乐禅定,若能安住,乃最大守戒方便。
《略论释》里边说:“守戒而详二次第者”,你说题目是戒律的清净,分了三科,这裹讲的是三昧耶戒,而把他的生圆次第的成就讲得那么详细干什么呢?
“以坚护诸根门生起次第”,坚护诸根的生起次第,“舍去凡俗,如本尊意,知此为守戒方便”,那什么意思呢?我们要修生起次第,自成本尊。自成本尊之后,你想,假设你修《五字真言》的,“我是文殊菩萨”,那么你是文殊菩萨,有些事情该不该做的——杀、盗、淫、妄你该不该做?文殊菩萨做这样的事情啊?那么文殊菩萨要该做的事情,布施、爱语、持戒,或者那些度众生,你也该做嘛。这样子你自成本尊,当然持戒的方便,是最好的方便,不会去犯去了。这是一个生起次第的成就本尊的一个好处嘛。
圆满次第里面的三摩地,就是成四瑜伽自在,得到圆满次第的空乐的三摩地的禅定以后。假使这个定得到之后,那这戒不会犯了,是守护戒的最好的方便。
生起次第是一个方便,已经是很好的方便了;再高的方便,圆满次第的三摩地。我们从这个比喻嘛,得了禅定的人,他就不会犯戒了,这些别解脱戒他都不犯了。那么这里得圆满次第的金刚心的三摩地的人,当然三昧耶戒不会犯了,那就是更大的保障。所以说在讲三昧耶戒里边的护持的里边,特别提出他成就了生起次第、圆满次第,那就是说这两个成就就保证他不会犯戒。所以从这个很有力的保证,他是不会犯的。这里强调他的三昧耶戒的清净。这是讲他戒律的功德。
成就定学
成就定学分二:共者,谓由奢摩他门,得堪能心。不共定学者,谓具极稳生起次第。此复三年或六年中,修明禁行。
第二个,戒定慧——定嘛。“成就定学分二:共者,谓由奢摩他门,得堪能心”,这个“奢摩他门”,止,止得了堪能心,自在了,那么得定了。“共”啥呢?就是这个显教的。显的波罗蜜乘跟那个金刚乘所共的,都要修的。
那么不共的,显教不修的,单是金刚乘修的。“不共定学者,谓具极稳生起次第”,身得到了极坚固的生起次第。
“此复三年或六年中,修明禁行”,这个,他得到极坚固的生起次第这个定之后,三年、六年里边修明禁行。什么叫明禁行?我们也采取《略论释》的解释。
今天有人提了学《广论》的参考书,我们说最好的,虽然《略论释》是讲《略论》的,但是说现有我们的《广论》的参考书来说,是最好的一本。那么其他的,《掌中解脱》也讲,但是《掌中解脱》讲的《广论》,基本上不是按照次第的,有些都是不讲,跳掉的。还有一本最近出版的,就是罗桑嘉措的一本《广论》的语体释,他高兴的时候多发挥一些,有的时候就略掉了,也有这个缺陷。而且他的虽然是解释,发挥的道理不如《略论释》发挥的好。
那么我们看,最好的参考书还是《略论释》。 那么这两部参考,尤其是帕绷喀大师的,当然是也很好。
那么我们这里引的《略论释》的“明禁行”是什么东西呢?我们就引一下。他说明禁行就是密乘里边的不定行,集为定行 。就是说密乘里边本来不定的把它轨定,积集起,把它集中起来,成一个定。“明”,什么叫明呢?就是持明。“禁”呢,制止一些不好的这个行动。那么这里主要是不定的那些行动,把它集中起来,成一个定的行动,那么就是明禁行。
尔时遥闻,飞行国中,诸空行母讴歌之声,心中亦有所忆持者。
他这样子这个定学的功德成就呢,那时候就有远的听到,“飞行国中”,就是空行母的那个净土里边,空行母唱歌的声音。心中亦有,因为定力强了呢,空行母的净土很远喽,他能够听到他们国土里边,净土里边空行母唱歌的声音,而且不但听到,心里边还忆得起。那么就是听的很清楚啦。这是定学的功德。
成就慧学
成就慧学中,共者,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。不共者,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。如《赞》中云:“如密咒乘教,显是加行道。”
“成就慧学中,共者,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”,这个跟显教通的,毗钵舍那,止观双运的毗钵舍那得到了。
我们这里说一下,这个我们汉地的修禅定呢,一般是重于止,不重于观。那么很多人就是说:“不思恶喽,不思善喽。”一心把它安住,不动就完了,就得定了。那么这样子在《广论》里是批判得很多的,前后都批判了很多次。这就是单止不观的话,一个当下的缺陷,我们的智慧会衰退。因为祗用心止下去了,不观了,而我们要出生死,一定要生起观的慧,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般若。般若生起来之后,无分别智生了,《摄论》说的,断一切烦恼、习气,然后才能够成佛。你这个慧不生的话,单是止,哪怕你定再深,像佛在世的时候,那些外道得到非想非非想定,是最深的定了,但是他八万四千劫的享受以后,堕落还是恶道去的可能性还是有,所以说不解决问题的。
还有一个,就是说如果你心修的是止,止得太厉害了,像无想定之类的。那么你这个智慧萎缩了,不发达,将来就是畜生道,可能性极大。因为畜生愚痴,愚痴就是堕畜生的,那你智慧没有了就愚痴嘛,愚痴你就堕畜生道去啦。那么我们这里有几位,他止修的很好,甚至于可以不吃饭。那么这样的人我们是赞叹,但是要鼓励他要修观。单是修止是不行的,不够的,哪怕你修了再高的定,甚至得到很多的禅触,甚至于可以得神通,也解决不了问题。一定要修观啊,因为你修止修多了,观的能力很弱,学法很困难,这个已经多了一个毛病了,已经出现了偏差,如果再不努力学观的话,将来下去还要糟糕!如果你把观这方面再加紧的提高起来呢,将来止观双运的可能性就会生起来。所以说偏于止的呢,一定要把观补上去。
这里说的共同道的慧呢,止观双运的毗钵舍那。这个毗钵舍那一般就是说通达空性,通达中观的空性,得到啦。所以一般说是加行位,这一般说是加行位的功德,下边就说了,是加行道。
那么不共的,就是说“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”,得到了圆满次第殊胜的三摩地,幻化身的成就。那么这里边止观双运的三摩地,有人说就是通达中观的空性,就是在显教里边的加行位。那么密宗里边,下边《赞》云:“如密咒乘教,显是加行道”,按照密乘教的论来看也是加行道,“显是加行道”。
那么这是说他证的功德,从这三个学处来看,就是戒、定、慧。戒里边就分了三个:别解脱戒、菩萨戒跟三昧耶戒。定里边分两个:共同的,就是跟显教通的;还有一个不共的,金刚乘的。慧里边也同样分两个:共同的,跟显教通的;不共的,密宗里边的。
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,下边要讲事业了。他成就了功德之后,对佛教里边有什么贡献?做了什么事业?那么里边当然,他是印度人,在印度的时候做了一些什么事业?后来请到西藏之后,也成就了什么事业?下边都要讲。
第三讲 (《广论》第六~一零页;《集注》第一四~二五页)
以前把阿底峡尊者受生圆满、功德圆满、殊胜都讲了,今天接下去他的事业。
乙三 得已于教所作事业
于圣教所作事中分二:一于印度所作事理,二藏中所作事理。 今初
丙一 于印度所作事理
阿底峡尊者印度人,他没有请到西藏之前,在印度弘法利生的事情做了很多,请到西藏之后做的更多了。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。
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,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。
在“金刚座”那个地方有一个庙,叫“大菩提寺”。这个寺院每年都是有辩论会的,辩论的时候内道外道都有。那么哪个输了之后,他就是要把他自己的信仰放弃了,服从对方的,他自己所有财产也归了对方——胜者那方去了,所以这个是有关键问题的。印度跟西藏为什么辩论特别发达呢?因为正法的存亡都在辩论的输赢上面,所以说辩论特别重要。到汉地来,这个就没有那么严重了。当然,我们说开始进来的时候,“白马驮经”到了白马寺的时候,迦叶摩腾与竺法兰跟道教还是搞过一次较量,道教输了,佛教才能够住下来。他们印度输了之后,不是输了就算数的,输了之后改变信仰的,一切财产、弟子全部要归纳到胜的那一方去的。所以说这个是举足轻重的辩论。
那么阿底峡尊者,在大菩提寺里边曾经三次以正法辩论降伏了那些外道的恶论。那些外道很厉害,根据《略论释》里边,有十三盖的外道,就是说辩论胜了要供养个宝伞,他已经得了十三个宝伞了,那就是经常胜利的。那还有七个伞的,还有五个伞的,那么这些大的外道的头全部都给降伏。那么住持正法,这是功劳非常大,他对外道能够降伏。
即于自部,上下圣教,所有未达,邪解疑惑,诸恶垢秽,亦善除遣,而弘圣教。故一切部,不分党类奉为顶严。
“即于自部”,自部就是内部,就是自宗,佛教内部,“上下圣教,所有未达,邪解疑惑,诸恶垢秽,亦善除遣,而弘圣教”,在内道,我们佛教内部。上下圣教,就是说大乘、小乘,小乘十八部啦,诸部的圣教里边有一些没有学好的,“未达”,不能通达的,产生一些“邪解”或者“疑惑”,产生这个是圣教的垢,那么这些他也能够把它除遣。能够以甚深的道理把这些怀疑、邪见都解除,而弘扬佛的圣教。
这样子,“故一切部,不分党类奉为顶严”,这就是说,佛教内部来说,因为他精通一…
《广论讲记(一)(道前基础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