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一)(道前基礎一)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事業,把他擴大而且成長起來的,就是種敦巴,度母親自授了記的種敦巴。

  造者殊勝略說如是,廣則應知,出《廣傳》文。

  這個造這部論的他的殊勝,這個前面我們說阿底峽尊者是造《道炬論》的,但是因爲這部《菩道次第廣論》是依據《道炬論》造的,也可以說就是阿底峽尊者造的,那麼這個論的造的人的殊勝,我們介紹大概說到這裏。廣說,要去看他的廣的傳文。這就把阿底峽尊者的事迹,就是造論主的殊勝的事迹講了一下。那麼他的法當然是非常殊勝,下面顯示法的殊勝。

  

   甲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

 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,此教授基論,謂《菩提道炬》 。依怙所造,雖有多論,然如根本極圓滿者,厥爲 《道炬》 。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,所诠圓滿。調心次第爲最勝故,易于受持。又以善巧二大車軌,二師教授而莊嚴故,勝出余軌。

  那麼現在要顯示法的殊勝。這個法是這個教授的基論,就是我們依據那一部論造的,就是《菩提道炬論 》。那麼這一部論是阿底峽尊者造的,阿底峽尊者造的論不光這一部,“雖有多論”,但是說這裏面最根本圓滿的就是《道炬論》 。

  他包含一切“經咒所有樞要,而開示故”,把佛教裏面顯密的一切重要的道理全部包括在一起開示講了,所講的是圓滿的,顯密都有。

  “調心次第爲最勝故”,調伏心就是修行,他的次第,按照次第來調心修行的,最殊勝。“易于受持”,也容易受持,那麼就是說這部論的殊勝。

  “又以善巧二大車軌,二師教授而莊嚴故,勝出余軌”,他又善巧了二大車軌,就是深見廣行;這是兩個師教授,就是無著、寂天這些教授來莊嚴,所以說勝出其他的。這是說法的殊勝。

 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: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,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,叁易于獲得勝者密意殊勝,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。 

  “此論教授殊勝分四”,那麼此論的教授它的殊勝,這部論有什麼殊勝的地方呢?它教授的殊勝分四個來講:

  “一通達一切聖教, 無違殊勝”,與一切聖教沒有違背的。我們經常看到大乘、小乘要辯論,空、有要辯論,顯、密也要辯論,好象有違。那麼一違呢一邊就要造謗法的罪。這裏面就跟你說了,佛說的法都沒有違背的,那就可以避免謗法的罪。

  “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”,一切佛說的話都是教授教誡,這是殊勝。

  “叁易于獲得勝者密意殊勝”,而容易得到佛的密意。

  “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”,很大的罪可以消滅。

  那麼這是這部論的殊勝處大概分四點。

   乙一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

  聖教者, 如《般若燈廣釋》中雲:“言聖教者, 謂無倒顯示, 諸欲證得甘露勝位,若人若天,所應徧知,所應斷除,所應現證,所應修行。即薄伽梵所說至言。”謂盡勝者所有善說。

  什麼叫聖教,這裏就解釋一下。一本書叫《般若燈廣釋》裏面說,什麼叫聖教呢?就是沒有顛倒的開示那些要證到甘露勝位,就是成佛的,管你是人也好,天也好,凡是要證到甘露勝位的,對他們開示。

  開示什麼?“所應徧知”,哪些東西你是都要知道的,就是苦啦,要知道一切世間上有漏事都是苦的。“所應斷除”,你應當要全部斷掉的,這是集了,集谛,一切煩惱跟業要斷掉的。那麼苦就是煩惱感到的果,你要除苦,要把煩惱斷盡,知苦才斷集。這個我們不是《叁歸依觀》有嘛,這個集谛壞在哪裏?就是它的果是苦。你知道這個果是苦,你才知道因不是好東西,要斷掉他,否則的話,你對這個煩惱還認爲很好,那就不想斷了。“所應現證”,那麼我們苦不要了,要證到什麼呢?要證到這個滅谛。所以修行要除了這個,斷除這個集谛,要證滅谛的話,該怎麼修呢, , ?道谛。

  那麼就是說苦應徧知,一切苦都要知道。我們說一般的人苦苦都知道,給人家殺啦打啦罵啦,或者是關起來,下油鍋了,地獄裏邊了,這是苦苦,都知道。壞苦就不知道,當你世間上享受了,所謂幸福的生活來了,就糊裏糊塗了。那麼行苦就更不知道了。要徧知的話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都要知道,這個你知道之後,才知道叁界從地獄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全部是火宅,都是苦的,沒有一個地方是安樂的,這才能真正生起出離心了。否則的話,你出離心是不究竟的,僅僅吃了苦頭了,出家了修行了,明天人家把你捧起來了,你就還俗了,去享受去了。所以說這些呢,我們苦要徧知,一切都要知道。

  集要徧斷,全部要斷完,留一點點的尾巴,就出不了叁界。滅谛要徧證,全部要證到,如果說證了一個聲聞的寂滅,那還是不夠的,那就是對成佛的那個無住涅槃還沒有達到。道徧修,一切道都要修,所以我們說法門無量都要學。

  有的人就是說,密宗我不要學的。那麼你不要學,你怎麼成佛呢?我們的顯教也要學,你要成佛的話,密宗也要學,不要把密宗看成一個毒蛇猛虎一樣的害怕,當然搞錯的前面說的,那是不對了,對的是佛親自說的,那害怕什麼呢?很多偏見,對密法有偏見的,這是對佛教不了解。那麼我們說道要徧修啦,管你是顯的密的,一切修法都要知道,你才能度衆生。否則的話,碰到修密的根器你度不了他,你自已也缺一塊,也成不了佛。

  “即薄伽梵所說至言”,那麼所謂聖教,就是佛說的一切經教,“謂盡勝者所有善說”,凡是佛所說的一切善說的話,都是佛說的聖教;那麼扼要的說,就是苦集滅道四谛。

  那麼這個是什麼叫聖教,就給你講了,一切聖教都沒有違背的。那麼裏面就是顯密大小,經常要辯論。這個裏面怎麼說它們沒有違背呢? 

  

 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,謂于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,此複隨其所應,有是道之正體,有是道之支分。

  那麼這裏就是說,什麼叫這個我們說的聖教呢?一個補特伽羅他要成佛,這些法都要。 “此複隨其所應”, 這個這些法都要,但是,也不是一把抓,——胡子眉毛一把抓。有的是“正體”,有的是主要,有的“支分”,幫助他的,並不是說全部的意思一樣的看待。當你修這個事的時候,這是主要的,那個是次要的,當你修那個的時候,這個是主要的,其他的是次要的。所以說,都是要的。

 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,謂是成辦世間義利,亦須徧攝叁種種性所化之機,故須學習彼等諸道。

  “此中”,那麼裏面就是說,菩薩要做的事情要“成辦世間義利”,要度衆生啦,那麼他叁種種性的機都要化他,所以說他們的道,聲聞緣覺道都要會。你如是祗知道菩薩乘,聲聞乘跟人天乘的法你都不會,那你怎麼教化他?所以說都要學,不要說我是行菩薩道的,我祗要學大乘好了,其他我不要學,不要學你就教化不了衆生,教化不了衆生,就不叫菩薩啦,“故須學習彼等諸道”!

  如《釋菩提心論》雲:“如自定欲令,他發決定故,諸智者恒應,善趣無謬誤。”

  那麼你自己經要令他發起決定,就是說聲聞乘假如發心證他的果。那麼緣覺乘證他的果,菩薩乘證他的果,那麼“諸智者恒應 ,善趣無謬誤”。那麼你一定要對他們沒有錯的好好地開示他們,他們才能夠發起決定向他們的解脫道上去走了。你如果不懂他的那一方面的意義,沒有方法教化他了。

  《釋量》亦雲:“彼方便生因,不現彼難宣。”自若未能如實決定,不能宣說開示他故。

  “《釋量》亦雲”,也是一部書。“彼方便生因,不現彼難宣”,那就是說你要跟人家說法,自己先要會。你自己不會的話,你怎麼跟人家說呢?這句話比較費解。我們把《略論釋》的話拿來,看一看。 《略論釋》就是說“欲爲人說法,須先知說法之方法,已知,然後爲人說。”

  下邊一句話就比較清楚。“自若未能如實決定,不能宣說開示他故”,自己都沒有決定下來,這個法還沒有好好地修過,那麼你怎麼給他講呢?那麼“彼方便生因,不現彼難宣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假如說自己不了解的話,那你沒有辦法,難宣就是沒有辦法給他說的。那這裏就是說一切法都要學。

  

  了知叁乘道者,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。

  那麼菩薩要做的事情,叁分道都要知道,才可以度衆生。

  阿逸多雲:“諸欲饒益衆生,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。”

  “阿逸多雲”,就是彌勒菩薩,在《現觀莊嚴論》裏邊有這句話:“諸欲饒益衆生,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”,你要饒益衆生的話,“由道種智”,道種智就是菩薩的智。《現觀莊嚴論》分叁個智:一切智——聲聞緣覺的智,道種智是菩薩的智,一切種種智是成佛的智,這個叁智。那麼菩薩道,要饒益衆生,他修的是道種智。你要饒益衆生,一定要用種種的方法,叁乘道都要會,才能饒益世間。

  《勝者母》中亦雲:“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,應當了知一切道,謂所有聲聞道,所有獨覺道,所有佛陀道。如是諸道亦應圓滿,亦應成辦諸道所作。”

  《勝者母》就是《般若經》,《佛母經》 。 勝者是佛,佛的母就是般若。那麼《般若經》裏邊有句話,“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”,修菩薩道的人,一切道都要修,“應當了知一切道”。爲什麼呢?哪些道呢?就是“所有聲聞道、所有獨覺道、所有佛陀道”,就是大乘的菩薩道了,這些道亦應圓滿。“如是諸道”,就是說不但是要圓滿佛陀的道,大乘的菩薩道,聲聞道、獨覺道你也得圓滿。“亦應成辦諸道所作”,這些道該怎麼做的,你都要會。那麼你要教化麼,你自己都不會,沒有修過,怎麼教化人呢?

  我們說要救衆生,大乘去度就對了,爲什麼要聲聞緣覺度呢?我們說這個衆生的根器是不一樣的。如果他是聲聞乘的根器,你給他說大乘,他不來的。他不相信的,他就不修了。那獨覺道也一樣了。你不是對他的機,你說的法他不接受,不接受在佛教之外,度不了他麼。你聲聞道去度他,緣覺道度他,跟《法華經》一樣到了化城之後,再度他到佛道去,那才是真正度衆生。你前面的方便沒有,直接要他成佛道,他不去的。那麼你要方便善巧,就是要先滿他的願,然後麼再轉到佛道…

《廣論講記(一)(道前基礎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