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法事业,把他扩大而且成长起来的,就是种敦巴,度母亲自授了记的种敦巴。
造者殊胜略说如是,广则应知,出《广传》文。
这个造这部论的他的殊胜,这个前面我们说阿底峡尊者是造《道炬论》的,但是因为这部《菩道次第广论》是依据《道炬论》造的,也可以说就是阿底峡尊者造的,那么这个论的造的人的殊胜,我们介绍大概说到这里。广说,要去看他的广的传文。这就把阿底峡尊者的事迹,就是造论主的殊胜的事迹讲了一下。那么他的法当然是非常殊胜,下面显示法的殊胜。
甲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
显示法殊胜中法者,此教授基论,谓《菩提道炬》 。依怙所造,虽有多论,然如根本极圆满者,厥为 《道炬》 。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,所诠圆满。调心次第为最胜故,易于受持。又以善巧二大车轨,二师教授而庄严故,胜出余轨。
那么现在要显示法的殊胜。这个法是这个教授的基论,就是我们依据那一部论造的,就是《菩提道炬论 》。那么这一部论是阿底峡尊者造的,阿底峡尊者造的论不光这一部,“虽有多论”,但是说这里面最根本圆满的就是《道炬论》 。
他包含一切“经咒所有枢要,而开示故”,把佛教里面显密的一切重要的道理全部包括在一起开示讲了,所讲的是圆满的,显密都有。
“调心次第为最胜故”,调伏心就是修行,他的次第,按照次第来调心修行的,最殊胜。“易于受持”,也容易受持,那么就是说这部论的殊胜。
“又以善巧二大车轨,二师教授而庄严故,胜出余轨”,他又善巧了二大车轨,就是深见广行;这是两个师教授,就是无着、寂天这些教授来庄严,所以说胜出其他的。这是说法的殊胜。
此论教授殊胜分四: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,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,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,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。
“此论教授殊胜分四”,那么此论的教授它的殊胜,这部论有什么殊胜的地方呢?它教授的殊胜分四个来讲:
“一通达一切圣教, 无违殊胜”,与一切圣教没有违背的。我们经常看到大乘、小乘要辩论,空、有要辩论,显、密也要辩论,好象有违。那么一违呢一边就要造谤法的罪。这里面就跟你说了,佛说的法都没有违背的,那就可以避免谤法的罪。
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”,一切佛说的话都是教授教诫,这是殊胜。
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”,而容易得到佛的密意。
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”,很大的罪可以消灭。
那么这是这部论的殊胜处大概分四点。
乙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
圣教者, 如《般若灯广释》中云:“言圣教者, 谓无倒显示, 诸欲证得甘露胜位,若人若天,所应徧知,所应断除,所应现证,所应修行。即薄伽梵所说至言。”谓尽胜者所有善说。
什么叫圣教,这里就解释一下。一本书叫《般若灯广释》里面说,什么叫圣教呢?就是没有颠倒的开示那些要证到甘露胜位,就是成佛的,管你是人也好,天也好,凡是要证到甘露胜位的,对他们开示。
开示什么?“所应徧知”,哪些东西你是都要知道的,就是苦啦,要知道一切世间上有漏事都是苦的。“所应断除”,你应当要全部断掉的,这是集了,集谛,一切烦恼跟业要断掉的。那么苦就是烦恼感到的果,你要除苦,要把烦恼断尽,知苦才断集。这个我们不是《三归依观》有嘛,这个集谛坏在哪里?就是它的果是苦。你知道这个果是苦,你才知道因不是好东西,要断掉他,否则的话,你对这个烦恼还认为很好,那就不想断了。“所应现证”,那么我们苦不要了,要证到什么呢?要证到这个灭谛。所以修行要除了这个,断除这个集谛,要证灭谛的话,该怎么修呢, , ?道谛。
那么就是说苦应徧知,一切苦都要知道。我们说一般的人苦苦都知道,给人家杀啦打啦骂啦,或者是关起来,下油锅了,地狱里边了,这是苦苦,都知道。坏苦就不知道,当你世间上享受了,所谓幸福的生活来了,就糊里糊涂了。那么行苦就更不知道了。要徧知的话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都要知道,这个你知道之后,才知道三界从地狱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全部是火宅,都是苦的,没有一个地方是安乐的,这才能真正生起出离心了。否则的话,你出离心是不究竟的,仅仅吃了苦头了,出家了修行了,明天人家把你捧起来了,你就还俗了,去享受去了。所以说这些呢,我们苦要徧知,一切都要知道。
集要徧断,全部要断完,留一点点的尾巴,就出不了三界。灭谛要徧证,全部要证到,如果说证了一个声闻的寂灭,那还是不够的,那就是对成佛的那个无住涅槃还没有达到。道徧修,一切道都要修,所以我们说法门无量都要学。
有的人就是说,密宗我不要学的。那么你不要学,你怎么成佛呢?我们的显教也要学,你要成佛的话,密宗也要学,不要把密宗看成一个毒蛇猛虎一样的害怕,当然搞错的前面说的,那是不对了,对的是佛亲自说的,那害怕什么呢?很多偏见,对密法有偏见的,这是对佛教不了解。那么我们说道要徧修啦,管你是显的密的,一切修法都要知道,你才能度众生。否则的话,碰到修密的根器你度不了他,你自已也缺一块,也成不了佛。
“即薄伽梵所说至言”,那么所谓圣教,就是佛说的一切经教,“谓尽胜者所有善说”,凡是佛所说的一切善说的话,都是佛说的圣教;那么扼要的说,就是苦集灭道四谛。
那么这个是什么叫圣教,就给你讲了,一切圣教都没有违背的。那么里面就是显密大小,经常要辩论。这个里面怎么说它们没有违背呢?
达彼一切悉无违者,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,此复随其所应,有是道之正体,有是道之支分。
那么这里就是说,什么叫这个我们说的圣教呢?一个补特伽罗他要成佛,这些法都要。 “此复随其所应”, 这个这些法都要,但是,也不是一把抓,——胡子眉毛一把抓。有的是“正体”,有的是主要,有的“支分”,帮助他的,并不是说全部的意思一样的看待。当你修这个事的时候,这是主要的,那个是次要的,当你修那个的时候,这个是主要的,其他的是次要的。所以说,都是要的。
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,谓是成办世间义利,亦须徧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,故须学习彼等诸道。
“此中”,那么里面就是说,菩萨要做的事情要“成办世间义利”,要度众生啦,那么他三种种性的机都要化他,所以说他们的道,声闻缘觉道都要会。你如是祗知道菩萨乘,声闻乘跟人天乘的法你都不会,那你怎么教化他?所以说都要学,不要说我是行菩萨道的,我祗要学大乘好了,其他我不要学,不要学你就教化不了众生,教化不了众生,就不叫菩萨啦,“故须学习彼等诸道”!
如《释菩提心论》云:“如自定欲令,他发决定故,诸智者恒应,善趣无谬误。”
那么你自己经要令他发起决定,就是说声闻乘假如发心证他的果。那么缘觉乘证他的果,菩萨乘证他的果,那么“诸智者恒应 ,善趣无谬误”。那么你一定要对他们没有错的好好地开示他们,他们才能够发起决定向他们的解脱道上去走了。你如果不懂他的那一方面的意义,没有方法教化他了。
《释量》亦云:“彼方便生因,不现彼难宣。”自若未能如实决定,不能宣说开示他故。
“《释量》亦云”,也是一部书。“彼方便生因,不现彼难宣”,那就是说你要跟人家说法,自己先要会。你自己不会的话,你怎么跟人家说呢?这句话比较费解。我们把《略论释》的话拿来,看一看。 《略论释》就是说“欲为人说法,须先知说法之方法,已知,然后为人说。”
下边一句话就比较清楚。“自若未能如实决定,不能宣说开示他故”,自己都没有决定下来,这个法还没有好好地修过,那么你怎么给他讲呢?那么“彼方便生因,不现彼难宣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假如说自己不了解的话,那你没有办法,难宣就是没有办法给他说的。那这里就是说一切法都要学。
了知三乘道者,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。
那么菩萨要做的事情,三分道都要知道,才可以度众生。
阿逸多云:“诸欲饶益众生,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。”
“阿逸多云”,就是弥勒菩萨,在《现观庄严论》里边有这句话:“诸欲饶益众生,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”,你要饶益众生的话,“由道种智”,道种智就是菩萨的智。《现观庄严论》分三个智:一切智——声闻缘觉的智,道种智是菩萨的智,一切种种智是成佛的智,这个三智。那么菩萨道,要饶益众生,他修的是道种智。你要饶益众生,一定要用种种的方法,三乘道都要会,才能饶益世间。
《胜者母》中亦云:“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,应当了知一切道,谓所有声闻道,所有独觉道,所有佛陀道。如是诸道亦应圆满,亦应成办诸道所作。”
《胜者母》就是《般若经》,《佛母经》 。 胜者是佛,佛的母就是般若。那么《般若经》里边有句话,“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”,修菩萨道的人,一切道都要修,“应当了知一切道”。为什么呢?哪些道呢?就是“所有声闻道、所有独觉道、所有佛陀道”,就是大乘的菩萨道了,这些道亦应圆满。“如是诸道”,就是说不但是要圆满佛陀的道,大乘的菩萨道,声闻道、独觉道你也得圆满。“亦应成办诸道所作”,这些道该怎么做的,你都要会。那么你要教化么,你自己都不会,没有修过,怎么教化人呢?
我们说要救众生,大乘去度就对了,为什么要声闻缘觉度呢?我们说这个众生的根器是不一样的。如果他是声闻乘的根器,你给他说大乘,他不来的。他不相信的,他就不修了。那独觉道也一样了。你不是对他的机,你说的法他不接受,不接受在佛教之外,度不了他么。你声闻道去度他,缘觉道度他,跟《法华经》一样到了化城之后,再度他到佛道去,那才是真正度众生。你前面的方便没有,直接要他成佛道,他不去的。那么你要方便善巧,就是要先满他的愿,然后么再转到佛道…
《广论讲记(一)(道前基础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