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一)(道前基础一)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去。所以说你声闻道缘觉道都要的,没有的话就不能教化那些人了。

  故有说云,是大乘人故,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,是相违因。

  所以说有的人说,学大乘的人不要学劣乘法藏,就是说二乘的法是不要学的,这个话是不对的。学大乘的人什么都要学,学了之后才好度。那《法华经》就说的,佛也亲自这样度的。声闻给他说大乘法,他接受不了,就给他说声闻法。最后到了一定的时候了,《法华经》就回小向大,再给他趣向大乘。所以这个方法菩萨都要会的,那就三个道都要学。

  

  趣入大乘道者,有共不共二种道。

  学大乘的,就是修大乘道的,有共不共两个。

  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,此等何因而成应舍,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,所余一切,虽大乘人亦应修持。故诸菩萨方广藏中,广说三乘,其因相者,亦即此也。

  这就是说,大乘的人,对其他的法藏还是要学的原因。那么这里趣入大乘的有共、不共二个道,共的就是你还是要学的。“劣乘藏中”,就是二乘里边,大乘还是要学。为什么?因为你要教化。

  那么我们三士道一样的,三士道,下士道是人天要得到增上生的,得人天身的。中士道是解脱的,你说修上士的人要不要修?要修,修了这个你才能往上走。你下边的基础都没有,你这个大乘大不了,你也是上不去,这个后边要广讲。那么这里就是说学大乘的人呢,共道,就是说你也要学——声闻缘觉也要学的那些道你还是要学,这叫共道。

  “此等何因而成应舍?”这些为什么要舍掉它呢?不要舍的。那么要舍什么呢?“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,所余一切,虽大乘人亦应修持”,就是说他们的发心,祗求自己解脱,这个心你不要学。我们要学的是要广度众生了,声闻缘觉祗求自己解脱,那个心是不要学的,但是他修持的方法你是要学的。除了这个“独自寂静乐等”这些少分的东西不能学之外,不共的不要学之外,所余一切,即使是声闻缘觉乘的,大乘人也要修持,不但是学也要修也要持。我们在菩萨戒里面也有,声闻律你不能诽谤,你还是要持,但是个人解脱的心,“持声闻律舍劣心”,这个下劣的心不能要的。

  “故诸菩萨方广藏中”,所以说菩萨的大乘里边,“方广藏”就是大乘,大乘藏里边“广说三乘”,你说菩萨修大乘修一乘就够了,为什么说三乘呢?道理就是这个,就是要为了度众生,三乘都要学的,都要修的。这就是说,不要说菩萨道,声闻乘的东西就不要了。

  

  复次正徧觉者,非尽少过圆少分德,是徧断尽一切种过,周徧圆满一切种德,能成办此所有大乘,亦灭众过备起众德,故大乘道徧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。是故一切至言,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。以能仁言,无其弗能尽一过失,或令发生一功德故。又彼一切,大乘亦无不成办故。

  那么这里就是说,要学的原因。

  “正徧觉”指佛,佛不是单单去掉一部份的过失,圆满了一少部份的功德,而是要“徧断尽一切种过”,一切过失都要断完的,一切功德都要圆满的。“能成办此所有大乘,亦灭众过备起众德”,佛是一切功德都圆满的,一切过失都断完的,那么你修大乘道也是一样的,一切过失都要除掉,一切功德都要修起来。

  “故大乘道徧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”,所以说其他乘里面的断德、证德等那些功德,菩萨道的人都要修。因为你要断一切过失,声闻乘的功德你还是要的,声闻乘的过失你还是要断的。那么你怎么可以把他们道里的不要呢?他们断的德、证的德都要有。

  “是故一切至言”,所以说,佛的一切教法,就是佛说的经都“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”,所说的一切都是成佛大乘的,要么是正体,要么是支分,没有一个不要的。那就是说一切法都是要的。一个众生成佛,一切法没有一个是不要的。那就是说,没有矛盾的。如果一矛盾呢,你怎么要呢?这个也要,那个也要,那不是矛盾了吗?

  “以能仁言,无其弗能尽一过失,或令发生一功德故”,这个话引西藏的文法,就是不好解的。以佛的话,是一切过失都要断的,或者一切功德都要修的。

  “又彼一切,大乘亦无不成办故”,那么这些修大乘的人都要成办的。就是说,一切过失都要断掉,一切功德都要修起来。声闻缘觉的过失也要断,声闻缘觉的功德也要成就。

  

  设作是云:若入波罗蜜多大乘,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,然于趣入金刚乘者,度彼岸乘,所有诸道非为共同,道不顺故。

  这也是一个不正知见。有的人这么说:你前面说,“入波罗蜜多大乘”,那么二乘法是要修的,这些是要的。但是你到密乘来了,你“趣入金刚乘”,大乘里面的法你就不要修的。“非为共同”,跟密教是不顺的,应当不要了。

  此极非理,以度彼岸道之体性,悉皆摄入:意乐,谓于菩提发心;行,谓修学六到彼岸。是则一切定应习近。如《胜金刚顶》云:“纵为活命故,不应舍觉心。”又云:“六度彼岸行,毕竟不应舍。”又余咒教,宣说非一。

  “此极非理”,这个是极错的。因为波罗蜜多“度彼岸道”,他的体性,都摄在里面的。这个话不透了,其他的本子这么说:“以度彼岸道之体性,悉皆摄入发菩提心意乐,及六度彼岸行。”

  “意乐”,波罗蜜乘的意乐是什么呢?“谓于菩提发心”,要发心;“行,谓修学六到彼岸。是则一切定应习近”,那么我们说金刚乘里面,对发菩提心、修六度是要的!那么大乘的道的体性,它就说都可以摄到菩提心的意乐跟修六度的行持里边。一个是愿菩提,一个是行菩提。大乘的道就可以摄这两个,全部可以摄进去的,一个是发菩提心的愿菩提,一个是行六度万行的行菩提。那么这两个金刚乘怎么不要呢?还是要。“谓修学六到彼岸。是则一切定应习近”,意乐是发菩提心,行是修六个彼岸。那么这样说呢,这一切都要学的。

  “《胜金刚顶》”,这是密部的一本经,他这么说:“纵为活命故,不应舍觉心”,“六度彼岸行,毕竟不应舍”,那么这个就是说金刚密乘里边对菩提心跟六度万行、六度都是很重视的。大乘的波罗蜜乘的核心就是这两个,你说这个不要,那密乘里边的这个也就不要了吗?那就不对啦。这个证明密乘里边也要菩提心,也要六度万行。他举两个,《胜金刚经》,引经来说,“纵为活命故,不应舍觉心 ”,就是说死也不要放下菩提心。那怕为了活命,就是说你放下菩提心给你活,不放的话要把你弄死,以这个因缘之下,也不要放下菩提心。那就是说密乘对菩提心非常重视。波罗蜜乘也是要依菩提心的,你怎么波罗蜜乘不要了呢?

  下边说行。修行“六度彼岸行,毕竟不应舍”,修六度的那些大行,无论时候不能舍掉的。那么你波罗蜜乘修的也是六度行,怎么波罗蜜乘不要呢?所以说“极非理”,全部错掉了。

  “又余咒教,宣说非一”,这是取一部经的话,其他的密乘的教,说这类话很多。那就证明修金刚乘的跟波罗蜜乘的一致的,不是说不相顺的,是顺的,还是需要的。那就是说佛的教都需要的,不是说显、密、大、小都要分开来的。

 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,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。共者即是菩萨律仪,受律仪者,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。

  那么这个说我们修密宗的人,趣入无上部,进入坛城的时候,都要受两种律仪。共的就是菩萨戒,不共的就是三昧耶戒。那么这个大家受过灌顶的都有回忆,我们在灌顶的时候,都要受菩萨戒。菩萨戒,说密乘跟菩萨乘相反的、不顺的,这个话当然错。事实上证明,一定要先受菩萨戒才能受三昧耶戒。什么叫共的?就是菩萨戒。受菩萨戒的时候,就是受三聚净戒——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菩萨戒分了三个,“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”。

  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,虽于波罗蜜多乘中,亦无余道故。

  除了发心的时候,要发愿受那些学处、修学。那么发心,这是发心,那么其他的波罗蜜乘,没有其他的,都是要修菩萨戒的。

  又《金刚空行》及《三补止》 、 《金刚顶》中,受阿弥陀三昧耶时,悉作是云:“无余受外密,三乘正妙法。”受咒律仪须誓受故,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,即执一切,犹如寒热徧相违者,是显自智极粗浅耳。

  “又《金刚空行》及《三补止》 ”,这是密宗的一些法,“ 《金刚顶》中,受阿弥陀三昧耶时”,受莲花部的三昧耶戒的时候,“悉作是云”,都这么说的。

  “无余受外密,三乘正妙法”,这个话我们很陌生。我们如果把海公上师的翻译一看就很熟悉,就是莲花部的“外显内密及三乘,正法各各作受持” , 外密、内密、三乘的戒都要受。那么什么叫外密呢?下三部的, 事部 、作部、理部、瑜伽部的叫是外密,无上部的是内密,内密的戒、外密的戒跟三乘的戒都要受,那么也是证明大乘的戒不能舍弃的。

  “受咒律仪须誓受故”,我们受三昧耶戒的时候要发这个愿,所以一切的律仪都要受的,“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,即执一切,犹如寒热徧相违者,是显自智极粗浅耳”,噢,时间过了,那么这一节讲完。

  因为密宗里边当它修行的时候,对这个别解脱戒有开的。有的时候遮,有的时候开,有一些不同的方法的,你就执了一个开遮的一部份,而“执一切”,把密乘的三昧耶戒跟那些别解脱戒、菩萨戒,两个是绝对相反的,好象寒、热相违的,就是像水火不能相容的。这么看法,这是表示自己智慧太差,并不是佛叫你这么做的,你是搞错了。

  这里一段说修密法的也不能放下菩萨戒。所以有的人说,修无上瑜伽的人,修密法的人不要波罗蜜乘的,那是错的,非理的。今天时间到了。

  第四讲(《广论》第一零~一三页;《集注》 第二五~三一页)

   问题解答

  上一次我们讲到,这部论有四个殊胜,第一个是通达一切圣教无违的殊胜。这里边有人提了一个问题,就是关于销文的。在第十页第三行(《集注》第二十四页)。“设作是云,若入波罗蜜多大乘,虽…

《广论讲记(一)(道前基础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