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一)(道前基礎一)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去。所以說你聲聞道緣覺道都要的,沒有的話就不能教化那些人了。

  故有說雲,是大乘人故,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,是相違因。

  所以說有的人說,學大乘的人不要學劣乘法藏,就是說二乘的法是不要學的,這個話是不對的。學大乘的人什麼都要學,學了之後才好度。那《法華經》就說的,佛也親自這樣度的。聲聞給他說大乘法,他接受不了,就給他說聲聞法。最後到了一定的時候了,《法華經》就回小向大,再給他趣向大乘。所以這個方法菩薩都要會的,那就叁個道都要學。

  

  趣入大乘道者,有共不共二種道。

  學大乘的,就是修大乘道的,有共不共兩個。

  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,此等何因而成應舍,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,所余一切,雖大乘人亦應修持。故諸菩薩方廣藏中,廣說叁乘,其因相者,亦即此也。

  這就是說,大乘的人,對其他的法藏還是要學的原因。那麼這裏趣入大乘的有共、不共二個道,共的就是你還是要學的。“劣乘藏中”,就是二乘裏邊,大乘還是要學。爲什麼?因爲你要教化。

  那麼我們叁士道一樣的,叁士道,下士道是人天要得到增上生的,得人天身的。中士道是解脫的,你說修上士的人要不要修?要修,修了這個你才能往上走。你下邊的基礎都沒有,你這個大乘大不了,你也是上不去,這個後邊要廣講。那麼這裏就是說學大乘的人呢,共道,就是說你也要學——聲聞緣覺也要學的那些道你還是要學,這叫共道。

  “此等何因而成應舍?”這些爲什麼要舍掉它呢?不要舍的。那麼要舍什麼呢?“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,所余一切,雖大乘人亦應修持”,就是說他們的發心,祗求自己解脫,這個心你不要學。我們要學的是要廣度衆生了,聲聞緣覺祗求自己解脫,那個心是不要學的,但是他修持的方法你是要學的。除了這個“獨自寂靜樂等”這些少分的東西不能學之外,不共的不要學之外,所余一切,即使是聲聞緣覺乘的,大乘人也要修持,不但是學也要修也要持。我們在菩薩戒裏面也有,聲聞律你不能誹謗,你還是要持,但是個人解脫的心,“持聲聞律舍劣心”,這個下劣的心不能要的。

  “故諸菩薩方廣藏中”,所以說菩薩的大乘裏邊,“方廣藏”就是大乘,大乘藏裏邊“廣說叁乘”,你說菩薩修大乘修一乘就夠了,爲什麼說叁乘呢?道理就是這個,就是要爲了度衆生,叁乘都要學的,都要修的。這就是說,不要說菩薩道,聲聞乘的東西就不要了。

  

  複次正徧覺者,非盡少過圓少分德,是徧斷盡一切種過,周徧圓滿一切種德,能成辦此所有大乘,亦滅衆過備起衆德,故大乘道徧攝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。是故一切至言,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。以能仁言,無其弗能盡一過失,或令發生一功德故。又彼一切,大乘亦無不成辦故。

  那麼這裏就是說,要學的原因。

  “正徧覺”指佛,佛不是單單去掉一部份的過失,圓滿了一少部份的功德,而是要“徧斷盡一切種過”,一切過失都要斷完的,一切功德都要圓滿的。“能成辦此所有大乘,亦滅衆過備起衆德”,佛是一切功德都圓滿的,一切過失都斷完的,那麼你修大乘道也是一樣的,一切過失都要除掉,一切功德都要修起來。

  “故大乘道徧攝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”,所以說其他乘裏面的斷德、證德等那些功德,菩薩道的人都要修。因爲你要斷一切過失,聲聞乘的功德你還是要的,聲聞乘的過失你還是要斷的。那麼你怎麼可以把他們道裏的不要呢?他們斷的德、證的德都要有。

  “是故一切至言”,所以說,佛的一切教法,就是佛說的經都“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”,所說的一切都是成佛大乘的,要麼是正體,要麼是支分,沒有一個不要的。那就是說一切法都是要的。一個衆生成佛,一切法沒有一個是不要的。那就是說,沒有矛盾的。如果一矛盾呢,你怎麼要呢?這個也要,那個也要,那不是矛盾了嗎?

  “以能仁言,無其弗能盡一過失,或令發生一功德故”,這個話引西藏的文法,就是不好解的。以佛的話,是一切過失都要斷的,或者一切功德都要修的。

  “又彼一切,大乘亦無不成辦故”,那麼這些修大乘的人都要成辦的。就是說,一切過失都要斷掉,一切功德都要修起來。聲聞緣覺的過失也要斷,聲聞緣覺的功德也要成就。

  

  設作是雲:若入波羅蜜多大乘,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,然于趣入金剛乘者,度彼岸乘,所有諸道非爲共同,道不順故。

  這也是一個不正知見。有的人這麼說:你前面說,“入波羅蜜多大乘”,那麼二乘法是要修的,這些是要的。但是你到密乘來了,你“趣入金剛乘”,大乘裏面的法你就不要修的。“非爲共同”,跟密教是不順的,應當不要了。

  此極非理,以度彼岸道之體性,悉皆攝入:意樂,謂于菩提發心;行,謂修學六到彼岸。是則一切定應習近。如《勝金剛頂》雲:“縱爲活命故,不應舍覺心。”又雲:“六度彼岸行,畢竟不應舍。”又余咒教,宣說非一。

  “此極非理”,這個是極錯的。因爲波羅蜜多“度彼岸道”,他的體性,都攝在裏面的。這個話不透了,其他的本子這麼說:“以度彼岸道之體性,悉皆攝入發菩提心意樂,及六度彼岸行。”

  “意樂”,波羅蜜乘的意樂是什麼呢?“謂于菩提發心”,要發心;“行,謂修學六到彼岸。是則一切定應習近”,那麼我們說金剛乘裏面,對發菩提心、修六度是要的!那麼大乘的道的體性,它就說都可以攝到菩提心的意樂跟修六度的行持裏邊。一個是願菩提,一個是行菩提。大乘的道就可以攝這兩個,全部可以攝進去的,一個是發菩提心的願菩提,一個是行六度萬行的行菩提。那麼這兩個金剛乘怎麼不要呢?還是要。“謂修學六到彼岸。是則一切定應習近”,意樂是發菩提心,行是修六個彼岸。那麼這樣說呢,這一切都要學的。

  “《勝金剛頂》”,這是密部的一本經,他這麼說:“縱爲活命故,不應舍覺心”,“六度彼岸行,畢竟不應舍”,那麼這個就是說金剛密乘裏邊對菩提心跟六度萬行、六度都是很重視的。大乘的波羅蜜乘的核心就是這兩個,你說這個不要,那密乘裏邊的這個也就不要了嗎?那就不對啦。這個證明密乘裏邊也要菩提心,也要六度萬行。他舉兩個,《勝金剛經》,引經來說,“縱爲活命故,不應舍覺心 ”,就是說死也不要放下菩提心。那怕爲了活命,就是說你放下菩提心給你活,不放的話要把你弄死,以這個因緣之下,也不要放下菩提心。那就是說密乘對菩提心非常重視。波羅蜜乘也是要依菩提心的,你怎麼波羅蜜乘不要了呢?

  下邊說行。修行“六度彼岸行,畢竟不應舍”,修六度的那些大行,無論時候不能舍掉的。那麼你波羅蜜乘修的也是六度行,怎麼波羅蜜乘不要呢?所以說“極非理”,全部錯掉了。

  “又余咒教,宣說非一”,這是取一部經的話,其他的密乘的教,說這類話很多。那就證明修金剛乘的跟波羅蜜乘的一致的,不是說不相順的,是順的,還是需要的。那就是說佛的教都需要的,不是說顯、密、大、小都要分開來的。

  衆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,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。共者即是菩薩律儀,受律儀者,即是受學叁聚戒等菩薩學處。

  那麼這個說我們修密宗的人,趣入無上部,進入壇城的時候,都要受兩種律儀。共的就是菩薩戒,不共的就是叁昧耶戒。那麼這個大家受過灌頂的都有回憶,我們在灌頂的時候,都要受菩薩戒。菩薩戒,說密乘跟菩薩乘相反的、不順的,這個話當然錯。事實上證明,一定要先受菩薩戒才能受叁昧耶戒。什麼叫共的?就是菩薩戒。受菩薩戒的時候,就是受叁聚淨戒——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。菩薩戒分了叁個,“受學叁聚戒等菩薩學處”。

  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,雖于波羅蜜多乘中,亦無余道故。

  除了發心的時候,要發願受那些學處、修學。那麼發心,這是發心,那麼其他的波羅蜜乘,沒有其他的,都是要修菩薩戒的。

  又《金剛空行》及《叁補止》 、 《金剛頂》中,受阿彌陀叁昧耶時,悉作是雲:“無余受外密,叁乘正妙法。”受咒律儀須誓受故,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,即執一切,猶如寒熱徧相違者,是顯自智極粗淺耳。

  “又《金剛空行》及《叁補止》 ”,這是密宗的一些法,“ 《金剛頂》中,受阿彌陀叁昧耶時”,受蓮花部的叁昧耶戒的時候,“悉作是雲”,都這麼說的。

  “無余受外密,叁乘正妙法”,這個話我們很陌生。我們如果把海公上師的翻譯一看就很熟悉,就是蓮花部的“外顯內密及叁乘,正法各各作受持” , 外密、內密、叁乘的戒都要受。那麼什麼叫外密呢?下叁部的, 事部 、作部、理部、瑜伽部的叫是外密,無上部的是內密,內密的戒、外密的戒跟叁乘的戒都要受,那麼也是證明大乘的戒不能舍棄的。

  “受咒律儀須誓受故”,我們受叁昧耶戒的時候要發這個願,所以一切的律儀都要受的,“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,即執一切,猶如寒熱徧相違者,是顯自智極粗淺耳”,噢,時間過了,那麼這一節講完。

  因爲密宗裏邊當它修行的時候,對這個別解脫戒有開的。有的時候遮,有的時候開,有一些不同的方法的,你就執了一個開遮的一部份,而“執一切”,把密乘的叁昧耶戒跟那些別解脫戒、菩薩戒,兩個是絕對相反的,好象寒、熱相違的,就是像水火不能相容的。這麼看法,這是表示自己智慧太差,並不是佛叫你這麼做的,你是搞錯了。

  這裏一段說修密法的也不能放下菩薩戒。所以有的人說,修無上瑜伽的人,修密法的人不要波羅蜜乘的,那是錯的,非理的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第四講(《廣論》第一零~一叁頁;《集注》 第二五~叁一頁)

   問題解答

  上一次我們講到,這部論有四個殊勝,第一個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殊勝。這裏邊有人提了一個問題,就是關于銷文的。在第十頁第叁行(《集注》第二十四頁)。“設作是雲,若入波羅蜜多大乘,雖…

《廣論講記(一)(道前基礎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